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德育 >> “全班都欺负我们修养好的孩子!”当孩子遇见伤害你该怎么办? Back

“全班都欺负我们修养好的孩子!”当孩子遇见伤害你该怎么办?

“姥姥,您昨天是不是跟老师说,全班人都欺负我?”

 

姥姥说,“是啊!”“您怎么能这么说呢?没有都欺负我。老师今天在班里都问了,弄得我很难为情。我跟老师说,姥姥可能太激动了。”姥姥看着孩子还想说什么,可是半天没有说出来……

 

这是在儿子学校门口遇见的一幕。

 

对话的祖孙俩我认识,她外孙是学校四年级的孩子。前几天,孩子回家哭着说,手被几个同学摔门夹住了。姥姥,抓起孩子的手一看,可不,都肿了。姥姥马上认为,这个班的风气不好,坏孩子合起伙来欺负好孩子。因为,她外孙在班级学习很好,也非常乐于助人,总是被评选为“阳光少年”。姥姥认为,是孩子们嫉妒心太强了,老师老是表扬孩子,其他孩子不服气,找机会就欺负孩子。于是,姥姥第二天就去了学校班主任那里和老师理论了。

 

结果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在这里,孩子的处理,比家长和老师明智而且智慧的多。老师在班级问大家是不是都欺负孩子?孩子认为没有,老师说你姥姥这样说的,孩子马上给姥姥一个台阶,说姥姥太激动了说错了,请大家原谅。



前几天,网上的一则江西上饶家长杀死女儿同学的新闻,也是闹得沸沸扬扬。

 

同样的事件,家长不同的态度引来的结果也是大不相同。

 

同事小芬前几日就跟我说,她上一年级的儿子回家突然问“妈妈,我真的很笨吗?”小芬说“没有啊,怎么想起来问这个?”她儿子说“我太倒霉了,有同学说我是笨蛋。”孩子说着竟然委屈地哭了起来。

 

小芬的儿子是那种文静的男孩子,表面看上去还算厉害,其实内心却常常有些胆怯。

 

当小芬婆婆听见孩子的话时,马上跳起来说,“谁说的?奶奶明天去教训他,怎么能说我们是笨蛋?!”

 

小芬说,我就想当时儿子一定很难过,很无助,很难为情……也想明天去找老师或者那个说他笨蛋的孩子理论一下。可是,转念一想,这样的事情老师如果知道了是不会不管的,再说,又不知道当时是什么情况,肯定还有其他的什么“故事”呢。

 


这时只听儿子还在一旁很难过地说,“骂我是笨蛋,我真的太笨了。”

 

“那你告诉老师了吗?”小芬问儿子。“我没有告诉老师。”

 

小芬告诉儿子:这件事呢最好你自己处理。如果有人骂你笨蛋,你可以告诉老师,让老师来帮你处理。还有,妈妈不觉得你是笨蛋,别人也许是和你逗着玩,喜欢你给你起了这样一个可爱的绰号也说不定呢。

 

孩子这才安下心来去睡觉了。等孩子睡觉了,婆婆在一旁问小芬,要不要明天找老师去?小芬说,先不着急,小朋友之间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先去处理,小朋友处理不好了,再找老师处理,我们就先不要掺乎,也许没什么大不了的呢,被家长一掺和,小事情变成大事情了,这个“笨蛋”的阴影也许就在孩子的心中藏了起来,这反倒不好。


 

小芬说,“因为我觉得这件事已经过去了。”

 

经常会有人问: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或者幼儿园被欺负了,被孤立了怎么办?

 

孩子在学校受委屈了,家长会心疼孩子,怕孩子受伤吃亏是人之常情。

 

不过,也许你还在为孩子着急上火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又变成了好朋友了呢!

 

不是有说过一句话,小孩子吵架三分钟的气。不少时候,家长们为了孩子之间的事情闹得不愉快没完没了,可是孩子们转眼已经忘得无影无踪了。就如上面我们所看见的两个例子一样,一个外婆过激的反应,使得孩子在班级同学和老师面前十分尴尬。好在孩子机智,用巧妙地语言化解了危机。

 

孩子在学校也是他们接触社会的一个场所,他们将来的为人处世也许就从这里开始。家长过多地干预,会影响孩子自己的判断力。就如,江西上饶的那个父亲,他的不当干预给孩子的心灵将造成多么大的创伤,这是无法估量的。家长以为这是在帮助孩子,其实,这个时候家长已经越位了。在学校有老师,还有孩子自己的处事方法,大可不必过激地去处理孩子们之间的事情。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事情,做出的是过多的干预,父母们还经常抱怨孩子不懂得父母的辛劳。

 

孩子为什么会变得不懂得感恩?这和家长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不无关系。孩子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虽然他没有成年人那种思维习惯,但是,请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他独有的智慧。他们是独一无二的,是可以处理好自己的一切。没必要担心和过多的干预。

 

很多父母不仅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事事干预包办,就算孩子成家立业了,一样跟在后面千叮咛万嘱咐生怕孩子处理不好自己的事物。

 


前段时间,有一个朋友来家里做客,说起教育孩子的理念,满腹牢骚,说儿媳妇不懂得他们的良苦用心,不领情。听了他们的做法,我作为老朋友说,你们管得太多、太久了!孙子有妈妈,你就让他的爸爸妈妈管他,你们乐得清闲自在不好吗?为什么你的方法就好,他们的方法就不好呢?你的儿子你管,人家的儿子人家管,何苦呢,你们这是?!后来,两人也想通了,选了个日子外出旅游了。

 

这也是现在许多家庭中孩子们不愿意和父母共住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所在。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过程。这个时候,家长做引导,而不是做决定。把所有的事情教给孩子去处理,父母少干预多引导,比什么都重要。

 

“手把手”是一种溺爱,学会方法才是一种养育。

 

一个愿意放手让孩子做事情的父母,今后一定比事必躬亲的父母要幸福得多!

 

愿每一位家长都早一点开始自己的幸福之旅吧!



作者: 淑淑

来源:德育行微信公众号



精彩回顾

丛林音乐会

做事不成功,该如何应对得与失?

孩子摔倒了,父母扶不扶?

我保证:独立思考





本篇文字已获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