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届加行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88课-重点&难点&脉络
脉络梳理
一
科判定位
甲一、闻法方式
甲二、所讲之法
乙一、共同外前行
乙二、不共内加行
丙一、皈依
丁一、皈依之基础
丁二、皈依之分类
丁三、皈依之方法
丁四、皈依之学处
戊一、三种所断
戊二、三种所修
二
正文内容
(一)三种所修
1、皈依佛后
(1)应取
对佛宝的身像,乃至零碎片段以上,也要恭敬供养,以头顶戴,放在清净的地方。对它起真实佛宝想,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2)应舍
不能轻蔑佛像,甚至见到时连帽子都不摘,以不恭敬的态度来对待。
(3)理由
在末法时代,佛陀会显现为佛像来度化众生。
2、皈依法后
(1)应取
A、对只言片语乃至一字一句的佛经也要生起恭敬心,顶戴供养,生起真实法宝想。
B、不仅要恭敬佛经论典的文字,从广义上讲,世间的杂志报纸由于能指导人们取舍,故也应该值得恭敬。
(2)应舍
A、把经典放在不净的地方,或者地上。
(A)将法宝放在身体下面;
(B)把法宝、佛像塞在床底下,甚至坐火车时把有经书的行李放在下层,这都是不合理的。
(3)理由
佛陀曾在经中说:末法浊世时,我会以文字相来利益众生。
(4)楷模
“文革”期间,一个誓言坚定的修行人,宁可赤脚踩在碎玻璃上,也不踩在经书上;在逼迫之下,宁死也不坐在转经轮、经函上。
3、皈依僧后
(1)应取
对僧宝所依乃至(僧衣上的)红黄补丁以上也应生起真实僧宝想,恭恭敬敬顶戴供养,将它放在干净的地方,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2)应舍
踩踏僧人的僧衣,或者在上面跨来跨去。
(3)理由
A、僧衣是诸佛的装束:有关经典中说,出家人的红黄僧衣,实际上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成佛时的装束,天龙八部、人与非人都会恭敬顶戴。
B、僧衣具有加持力:
(A)保护旁生:以僧衣系在龙角上,就能使龙避免大鹏捉食之难。
(B)保护人:穿上僧衣之后,除非是前世杀生等异熟果报现前,否则,一般的世间鬼神无法加害。
C、不恭敬僧衣有可能有不恭敬圣者的过失:
阿底峡尊者:“四个僧人中,一定会有一位圣者。”
(二)三种同分
1、共同乘之同分
(1)上师作佛宝想
A、应行:对现在为自己开示取舍道理的上师和善知识,我们一定要看作真正佛宝,甚至连上师的身影也不能随意践踏,而要精勤承侍和供养;
B、以汉地教证说明视师如佛合理:
《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当于阿阇梨,起大信重心,其阿阇梨者,诸佛等无异。”
(2)上师教言作法宝想
A、应行:对于殊胜上师所赐的任何教言都应当作为真正法宝想,依教奉行,哪怕仅仅是一言一句也不能置之不理;
B、理由:如果天天吹毛求疵,那绝得不到真实的利益。
(3)上师眷属作僧宝想
A、应行
对于上师的眷属、弟子及与自己共同持梵净行的道友们,要作真正僧宝想,身语意恭敬依止,一刹那也不做令他们不欢喜的事。
B、应遣除邪见
(A)邪见法相:新时代,上师和弟子平等。
(B)遣除理由:连世间上也说不过去,如果师生平等,学生没有尊重心的话,学生永远也学不到任何知识。
C、不如法行持的过失
如果上师的眷属不欢喜,实际上也跟间接危害上师没什么差别。
2、金刚乘之同分
(1)见修:
A、见:上师身语意为三宝总集。尤其是密宗金刚乘中皈依境的主尊就是上师,所以我们务必清楚地认识到,上师的身为僧众,语为妙法,意为佛陀,是三宝总集的本体。
B、修:精进依止,时时祈祷之后,上师的所作所为都要看作是正确的、善妙的,诚信不疑地精进依止,时时刻刻虔诚祈祷。
C、行:想方设法让上师欢喜。假若自己三门的行为令上师生起厌烦心,就完全舍弃了一切皈依境,因此应当随时随地以坚定不移的毅力和决心,想方设法让上师欢喜。
(2)若有触怒了上师等行为当如何做
不要过夜就忏悔。
(3)如是同分之必要
A、不如法行持的过失:一切悉地都得不到。
B、如法行具功德:《蓝色手册》:“一切大乘之教规,令师欢喜最重要,上师极为喜悦故,一切所为具大义。”
(三)修行窍诀
1、于一切境,恒时观清净心
(1)总述:总而言之,不论苦也好乐也好、吉祥也好不幸也好、疼痛也好哀伤也好,无论如何,唯有一心一意依赖上师三宝;对一切显现都是三宝的游舞这一点,要深信不疑,并且观清净心。
(2)分说
A、幸福快乐,三宝哀悯
(A)如果幸福快乐,乃至于烈日炎炎时的习习微风吹到脸上,都是佛陀的悲悯与加持。
a、世间安乐:《福盖正行所集经》:“若佛不兴世,三界何有乐?由佛出现故,我等获安乐。”
b、出世间安乐:对出家人而言,包括刀能剃发、衣能着色,也完全源于佛陀的加持。
B、生起善念,三宝加持
(A)同样自心生起一刹那的善分别念也是佛陀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带来的。
a、《入行论》:“犹于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b、《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若佛如来不出世,一切众生受大苦,无复善道唯恶趣,但闻三涂苦恼声。”
c、《方广总持经》:佛陀灭度之后,若有法师为人说法,令众生趋入大乘之道,假如他们生起一丝欢喜心,乃至掉下一滴眼泪,这也是佛的威神力所致。
C、解除病魔,三宝事业
a、无论出现病痛、苦痛、魔障等任何挫折磨难,除了祈祷三宝之外,不依靠其他解除病痛魔障的措施;
b、假如需要采取医疗术、禳解术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也要明白这些都是三宝的事业,然后再接受治疗等。
c、不管是医生诊断还是开药,全是三宝的威神力在作饶益。
D、一切显现,三宝游舞
对一切显现都是三宝的游舞这一点,要深信不疑,并且观清净心。
E、一切时方,三宝住持
(A)当自己为了办事等某些目的需要前往异地他乡时,也应该先顶礼所去方向的如来或顶礼三宝后,再开始动身。
a、具体行持
(a)意:观想所去之方之如来,对三宝始终有一种恭敬心。
(b)身:顶礼。
(c)语:祈祷。可以念些《八吉祥颂》
b、如此行持之功德
《佛说灌顶经》:“礼拜向三宝,供养散花香,释梵相拥护,万事皆吉祥。”
c、旁述阿底峡尊者皈依五学处
(a)不为命而舍三宝;
(b)何等要事不寻他:不管发生怎样重大的事,也不能认为三宝不能救护,而去另寻其他的世间办法。
(c)常供令自他皈依;
(d)顶礼所去之方佛。
2、于一切时,常修皈依供养
(1)所修:自他念修皈依
A、自行精进
(A)一切时处应当念修宁提派仪轨的皈依偈“真实善逝三宝三根本,风脉明点自性菩提心,体性自性大悲坛城中,乃至菩提果间永皈依。”
(B)或者共同乘的皈依偈“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C)经常发誓念修共称的四皈依颂。
B、劝他皈依
(A)在他人面前也不时赞叹皈依的功德,让他们皈依;
(B)(并使他们明白)自他所有的众生今生来世的依赖处就是三宝,并精勤念修皈依。
C、如此行持之理由
(A)皈依具大功德
a、经云:“唯有诸世尊,能加施无畏,当至归命佛,及法与圣众。”
b、《圣解脱经》中说,若能在临死的旁生耳边,念“南无布达雅,南无达玛雅,南无桑嘎雅”,它来世就会摆脱恶趣之苦。
(2)所行:恒常忆念三宝
A、就寝时
(A)将皈依境的尊众观想在自己的心间,自心专注于皈依境而入睡;
(B)即使做不到这样,也要在心里意念:上师三宝此时就安住在我的枕头上正慈悲、怜悯地关照垂念于我。
(C)自己生起诚信并观清净心,在不离随念三宝的状态中入睡。
B、饮食时
(A)方法
a、将三宝观想于自己的喉间,以饮食的美味作供养;
b、如果实在不能这样观想,就诚心意念一切所饮所食的献新部分首先供养三宝;
c、喝饮料时,一打开就先沾少许,向空中弹三下;
(B)要点
a、在观想时,我们的身体是全部显而无自性的,一尘上有无数刹土和世界;
b、说喉间只是一个方向而已,在那里有无量无边的如来坛城,自己也变成无量无边的幻化身作供养。
C、换装时
当自己准备换上一件崭新的衣服时,在还没有穿之前先观想供养三宝,向空中甩动一下后,然后意念三宝赐给了自己,再穿上。
任何自己特别喜欢的对境,比如新房子、新道场,都可以先供养三宝,之后观想三宝赐给自己,这样是非常有功德的。
D、值遇外境悦意时
(A)遇到悦意的外境也应供养三宝,如美丽的花园、清澈的河流、美妙的宫殿、悦意的树林、广大的财产、富饶的受用、佩带装饰品的俊男美女等等。
(B)无论看见任何自己喜爱或贪执的事物,都要诚心意念供养三宝。
E、打水时
将献新供养三宝之后,再将水装入自己的水器。
《大庄严论经》:“虽无诸珍宝,及以资生具,能信三宝者,是名第一富。”
F、称心如意时
(A)自己获得现世的幸福美满、安居乐业、名声远扬等等任何称心如意的事情,都要想到这完全来自于三宝的大悲;
(B)首先供养三宝,生起恭敬心,并观清净心。
G、回向功德时
自己顶礼供养、观修本尊、念诵咒语等一切善根也应当供养三宝,回向众生。
如此既有供养的功德,也有布施的功德。
(3)使供养功德增上之方便
A、于殊胜日供养
在藏历每月十五、三十的昼夜六时中,或者每月的初八、初十、二十五、二十九,以及汉地的佛陀成道日、观音菩萨诞生日等吉日中,要尽量作供养。
B、不间断供养
平时也不间断供养三宝。
3、修行到量
(1)未到量时精进不辍
A、皈依之心渐趋稳定:
(A)随时随地切切不要忘记:无论是苦是乐,唯一要皈依三宝;
(B)若能做到这一点,那在梦中心里害怕、恐惧万分时,也能够皈依;
(C)这样一来,在中阴界时也能做到。
B、未到量前需精进
在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前,务必要努力念修皈依。
(2)到量标准:纵遇命难不舍三宝
A、理:一心一意依托三宝之后,纵遇命难也绝不能舍弃三宝。
B、公案:
(A)《六度集经》: 一位年老的修行人,在国王发布“凡是信奉佛法者,都要处以死刑!”后依旧不舍弃三宝,国王得知后待以高官和厚礼。
(B)印度一居士被外道徒抓住,外道徒说:“如果你舍弃皈依三宝,就不杀你,如果不舍弃就杀掉你。”居士回答:“我仅仅在口头上可以舍弃皈依三宝,但内心绝不可能舍弃。”最后,他被外道徒杀害了。
4、教诫
(1)没有遭受这种逆境时,理应多多串习,修满十万遍皈依;
(2)每个人的心是可以转变的,要通过不断修持坚定自己的信心,不要做名相上的佛教徒,那对解脱没有多大意义;
(3)没到达“纵遇命难不舍三宝”的境界前要持续念修皈依。
阅读原文
整理师兄:定解B10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4088-定解B09-002】
本课重点
一、三种所修
(一)皈依佛后
1、应取
对佛宝的身像,乃至零碎片段以上,也要恭敬供养,以头顶戴,放在清净的地方。对它起真实佛宝想,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2、应舍
不能轻蔑佛像,甚至见到时连帽子都不摘,以不恭敬的态度来对待。
3、理由
在末法时代,佛陀会显现为佛像来度化众生。
(二)皈依法后
1、应取
对只言片语乃至一字一句的佛经也要生起恭敬心,顶戴供养,生起真实法宝想。
2、应舍
把经典放在不净的地方,或者地上。
将法宝放在身体下面;
把法宝、佛像塞在床底下,甚至坐火车时把有经书的行李放在下层,这都是不合理的。
3、理由
佛陀曾在经中说:末法浊世时,我会以文字相来利益众生。
(三)皈依僧后
1、应取
对僧宝所依乃至(僧衣上的)红黄补丁以上也应生起真实僧宝想,恭恭敬敬顶戴供养,将它放在干净的地方,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2、应舍
踩踏僧人的僧衣,或者在上面跨来跨去。
3、理由
(1)僧衣是诸佛的装束:有关经典中说,出家人的红黄僧衣,实际上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成佛时的装束,天龙八部、人与非人都会恭敬顶戴。
(2)僧衣具有加持力:
A、保护旁生:以僧衣系在龙角上,就能使龙避免大鹏捉食之难。
B、保护人:穿上僧衣之后,除非是前世杀生等异熟果报现前,否则,一般的世间鬼神无法加害。
(3)不恭敬僧衣有可能有不恭敬圣者的过失:阿底峡尊者:“四个僧人中,一定会有一位圣者。”
二、三种同分
(一)共同乘之同分
1、上师作佛宝想
应行:对现在为自己开示取舍道理的上师、善知识,我们一定要看作真正佛宝,甚至连上师的身影也不能随意践踏,而要精勤承侍、供养;
因汉地教证说明视师如佛合理:《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当于阿阇梨,起大信重心,其阿阇梨者,诸佛等无异。”
2、上师教言作法宝想
(1)应行:对于殊胜上师所赐的任何教言都应当作为真正法宝想,依教奉行,哪怕仅仅是一言一句也不能置之不理;
(2)理由:如果天天吹毛求疵,那绝得不到真实的利益。
3、上师眷属作僧宝想
(1)应行
对于上师的眷属、弟子及与自己共同持梵净行的道友们,要作真正僧宝想,身语意恭敬依止,一刹那也不做令他们不欢喜的事。
(2)遣除邪见
A、邪见:新时代,上师和弟子平等。
B、遣除:连世间上也说不过去,如果师生平等,学生没有尊重心的话,学生永远也学不到任何知识。
(3)不如法行持的过失
如果上师的眷属不欢喜,实际上也跟间接危害上师没什么差别。
(二)金刚乘之同分
1、见修:
(1)见:上师身语意为三宝总集——尤其是密宗金刚乘中皈依境的主尊就是上师,所以我们务必清楚地认识到,上师的身为僧众,语为妙法,意为佛陀,是三宝总集的本体。
(2)修:精进依止,时时祈祷——之后,上师的所作所为都要看作是正确的、善妙的,诚信不疑地精进依止,时时刻刻虔诚祈祷。
(3)行:想方设法让上师欢喜——假若自己三门的行为令上师生起厌烦心,就完全舍弃了一切皈依境,因此应当随时随地以坚定不移的毅力和决心,想方设法让上师欢喜。
2、若有触怒了上师等行为当如何做:
不能过夜就要忏悔。
3、如是同分之必要:
(1)不如法行持的过失:一切悉地都得不到。
(2)如法行具功德:《蓝色手册》:“一切大乘之教规,令师欢喜最重要,上师极为喜悦故,一切所为具大义。”
三、修行窍诀
(一)于一切境,恒时观清净心
1、总述
总而言之,不论苦也好、乐也好、吉祥也好、不幸也好、疼痛也好、哀伤也好,无论如何,唯有一心一意依赖上师三宝;对一切显现都是三宝的游舞这一点,要深信不疑,并且观清净心。
2、分说
(1)幸福快乐,三宝哀悯
A、如果幸福快乐,乃至于烈日炎炎时的习习微风吹到脸上,都是佛陀的悲悯与加持。
(A)世间安乐:《福盖正行所集经》:“若佛不兴世,三界何有乐?由佛出现故,我等获安乐。”
(B)出世间安乐:对出家人而言,包括刀能剃发、衣能着色,也完全源于佛陀的加持。
(2)生起善念,三宝加持
A、同样自心生起一刹那的善分别念也是佛陀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带来的。
(A)《入行论》:“犹于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B)《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若佛如来不出世,一切众生受大苦,无复善道唯恶趣,但闻三涂苦恼声。”
(C)《方广总持经》:佛陀灭度之后,若有法师为人说法,令众生趋入大乘之道,假如他们生起一丝欢喜心,乃至掉下一滴眼泪,这也是佛的威神力所致。
(3)解除病魔,三宝事业
A、无论出现病痛、苦痛、魔障等任何挫折磨难,除了祈祷三宝之外,不依靠其他解除病痛魔障的措施;
B、假如需要采取医疗术、禳解术 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也要明白这些都是三宝的事业,然后再接受治疗等。
(4)一切显现,三宝游舞
对一切显现都是三宝的游舞这一点,要深信不疑,并且观清净心。
(5)一切时方,三宝住持
A、当自己为了办事等某些目的需要前往异地他乡时,也应该先顶礼所去方向的如来或顶礼三宝后,再开始动身。
(A)具体行持
a、意:观想所去之方之如来,对三宝始终有一种恭敬心。
b、身:顶礼。
c、语:祈祷——可以念些《八吉祥颂》。
(B)如此行持之功德
《佛说灌顶经》:“礼拜向三宝,供养散花香,释梵相拥护,万事皆吉祥。”
(二)于一切时,常修皈依供养
1、所修:自他念修皈依
(1)自行精进
A、一切时处应当念修宁提派仪轨的皈依偈“真实善逝三宝三根本,风脉明点自性菩提心,体性自性大悲坛城中,乃至菩提果间永皈依。”
B、或者共同乘的皈依偈“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C、经常发誓念修共称的四皈依颂。
(2)劝他皈依
A、在他人面前也不时赞叹皈依的功德,让他们皈依;
B、(并使他们明白)自他所有的众生今生来世的依赖处就是三宝,并精勤念修皈依。
(3)如此行持之理由
A、皈依具大功德
(A)经云:“唯有诸世尊,能加施无畏,当至归命佛,及法与圣众。”
(B)《圣解脱经》中说,若能在临死的旁生耳边,念“南无布达雅,南无达玛雅,南无桑嘎雅”,它来世就会摆脱恶趣之苦。
2、所行:恒常忆念三宝
(1)就寝时
A、将皈依境的尊众观想在自己的心间,自心专注于皈依境而入睡;
B、即使做不到这样,也要在心里意念:上师三宝此时就安住在我的枕头上正慈悲、怜悯地关照垂念于我。
C、自己生起诚信并观清净心,在不离随念三宝的状态中入睡。
(2)饮食时
A、方法
(A)将三宝观想于自己的喉间,以饮食的美味作供养;
(B)如果实在不能这样观想,就诚心意念一切所饮所食的献新部分首先供养三宝;
(C)喝饮料时,一打开就先沾少许,向空中弹三下;
B、要点
(A)在观想时,我们的身体是全部显而无自性的,一尘上有无数刹土和世界;
(B)说喉间只是一个方向而已,在那里有无量无边的如来坛城,自己也变成无量无边的幻化身作供养。
(3)换装时
当自己准备换上一件崭新的衣服时,在还没有穿之前先观想供养三宝,向空中甩动一下后,然后意念三宝赐给了自己,再穿上。
(4)值遇外境悦意时
A、遇到悦意的外境也应供养三宝,如美丽的花园、清澈的河流、美妙的宫殿、悦意的树林、广大的财产、富饶的受用、佩带装饰品的俊男美女等等。
B、无论看见任何自己喜爱或贪执的事物,都要诚心意念供养三宝。
(5)打水时
将献新供养三宝之后,再将水装入自己的水器。
《大庄严论经》:“虽无诸珍宝,及以资生具,能信三宝者,是名第一富。”
(6)称心如意时
A、自己获得现世的幸福美满、安居乐业、名声远扬等等任何称心如意的事情,都要想到这完全来自于三宝的大悲;
B、首先供养三宝,生起恭敬心,并观清净心。
(7)回向功德时
自己顶礼供养、观修本尊、念诵咒语等一切善根也应当供养三宝,回向众生。
如此既有供养的功德,也有布施的功德。
3、使供养功德增上之方便
(1)于殊胜日供养
在藏历每月十五、三十的昼夜六时中,或者每月的初八、初十、二十五、二十九,以及汉地的佛陀成道日、观音菩萨诞生日等吉日中,要尽量作供养。
(2)不间断供养
平时也不间断供养三宝。
(三)修行到量
1、未到量时精进不辍
(1)皈依之心渐趋稳定
A、随时随地切切不要忘记:无论是苦是乐,唯一要皈依三宝;
B、若能做到这一点,那在梦中心里害怕、恐惧万分时,也能够皈依;
C、这样一来,在中阴界时也能做到。
(2)未到量前需精进
在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前,务必要努力念修皈依。
2、到量标准:纵遇命难不舍三宝
一心一意依托三宝之后,纵遇命难也绝不能舍弃三宝。
阅读原文
编写师兄:定解B0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88-定解B01-009】
本课难点
一、如何理解三种同分?
(一)名词解释:同分
意为相同、同类、类似的。可以理解为扩展出来的戒条。
(二)如何做到对上师的眷属、弟子和同持梵净行的道友也要作真正僧宝想?
1、从僧宝的范围方面分析
上师的眷属、弟子、同行的道友们,都是缘正法的修行人,是僧宝的补处。
我们皈依僧宝,不是皈依某个地方、某一部分的僧宝,而是皈依所有的僧宝。所有僧宝都应该恭敬,把他们当成真实的僧宝一样去看待。
恭敬终将成佛的人,就相当于尊重自己。自己也是修行正法的人,最后也会成为圣僧,也会成为佛陀。在对待别人的心态和行为细节上越完美、对所有的修行者都能够生起恭敬心,那我们离圣僧这一阶段就会越快到达。
2、从功过的角度观想
如果我们只对上师恭敬,而对道友随便,语言、行为很可能会产生一些罪业,障碍证悟。而如果我们对上师的眷属、弟子、同行道友都能够生真正的僧宝想,身语意恭敬地依止。内心常生恭敬心,对我们邪分别念、烦恼,尤其是傲慢心的调伏也非常有利。相续越调柔越容易与正法相应。所以力争做到一刹那也不做令他们不欢喜的事情。
这样做对我们的修行非常有益,如果做不到,无法转变观念,就需要继续忏悔、集资净障。
二、为什么一切都是佛陀的加持?
(一)加持力是什么?
1、加持的定义
将外在的助缘领受于心,从而令自己获得改变。外有所加内有所持,就是所说的加持力。
2、加持力真的存在吗?
加持力是真正存在的。例如:一个心绪不宁的人接近有禅定力的上师心情马上就会平静下来。又如:病人诚心祈祷佛菩萨疾病会得到好转甚至会康复。
3、加持力是怎么来的?它的缘起因果是怎样的?
通过信心祈祷就会获得加持和感应。就是通过祈祷,感受某种影响或者转化和作用力。
(二)如何理解“一切都是佛陀的加持”?
1、怎样理解此世间的安乐与善事,乃至微风都是佛陀的加持?
(1)所有的安乐都是有善因的,凉风的产生也需要因缘,这些因缘的聚合成熟等等都离不开佛陀的加持与护念。而佛陀的加持力刹那无间断,周遍一切处。
(2)所有的善法都是我们佛性如来藏功德的一种展现,是佛陀的法身。
2、痛苦、恶业也是佛陀的加持,佛陀为什么不加持众生只快乐不痛苦?
(1)众生能否只快乐不痛苦,观待于众生各自的业力和因缘。业的存在起作用,同时佛陀的加持也是周遍的。
(2)佛陀的遍知智慧任运自成,加持是为了众生离苦得乐,尽可能趋向善法,不会增加众生的痛苦。有些痛苦、违缘是三宝的加持。为了令其对轮回的痛苦有清醒的认知,生起修法的意乐,最终获得究竟的安乐。所以不管出现什么病痛、苦难都可以观为三宝的加持。
3、不信、不懂佛法的人,佛陀也加持他的安乐吗?
(1)佛陀的大悲从来不会舍弃任何众生,都平等赐予加持与保护。了义的佛陀是法身、如来藏、是众生本来具有的佛性。佛陀不会离开众生,众生也不可能离开佛陀。
(2)能得到多少加持,观待众生是否堪为加持法器等不同的因缘。如对三宝有上品的信心得到的加持也是上等的。
4、佛未成道之前,凉风、阳光不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吗?
(1)十方世界有无量佛陀。即使此世界显现上尚未有行者示现成佛,但他方世界仍然可以有无量佛陀安住。佛陀自身的境界超越时空,加持无处不在,恒时赐予一切众生加持。
(2)器世界在六道众生前的显现以其业力不同而不同,中阴身的世界里却根本不存在太阳、月亮。照在我们身上煦暖的阳光,照在一些饿鬼道众生身上却冰冷彻骨。
人类眼中如水的月色,在一些饿鬼道众生的觉知中却是燃烧的火焰。人所觉知的水,在天人的觉知中是甘露,饿鬼道众生觉知的是脓血,地狱众生觉知的是铁浆。我们在此时此刻能感受到的种种美好、愉悦的事物之所以是现在这样,完全是因为我们在人道。我们今生能投生在人道,是因为往昔积累了善根福报,而能积累善根福报,是因为无始以来诸佛出兴于世使我们或远或近地有了积累资粮的机会。
5、教期圆满佛是否还有加持力?
难以获得加持不等于没有加持。佛陀自身的能力是圆满的,加持力没有损减,而众生根据自己的因缘在不同情况下所能够得到的程度不同。
(三)如何理解“一切显现都是三宝的游舞”?
1、为何这些都是三宝的事业?
(1)如果需要采取医疗术、禳解术等方法,也要想这是三宝的事业,医生和医药也是三宝的化现。《入菩萨行论》第三品也有很多这样的观想,变成船、药、医生,三宝可以化现很多。虽然在接受医疗,也没有离开对三宝的信心与忆念。
(2)我们在发心时也要发愿,一旦有能力也要化现对众生有利的。化现成药也可以,化现成凉风也可以,这是我们的愿力之一。我们即便做这个事业,也是三宝的事业。
2、如何理解“一切显现都是三宝的游舞”?
一切显现都没有离开心的游舞幻化,心的本性是实相、是如来藏。了义的三宝即为内在佛性如来藏。故也可从此角度安立一切显现皆为三宝的游舞。
三、日常生活中如何祈祷三宝?
(一)观想皈依境时的方向
皈依境的方向没有一定的固定性,且可大可小,随自己的意而转变。
(二)喉间如何观想皈依境
1、观想的要点——就是显而无自性
不是以实执的方式,一定要观想在喉咙里具体某个部位,你只要很恭敬地想一下,在喉间、饮食的献新部分供养上师,这样就可以了。对密宗生起次第稍有了解的人知道,所有观想都应该去掉实执,不是有个特别坚固的东西,“就在那个位置”、“他就坐在什么上面”……不需要这样考虑很多。其实,当你明观上师的时候,不论观在头顶、喉间还是心间,随着意识的刹那刹那转变,上师莲师也会自在显现。因为莲花生大士无处不在,你观在哪儿,他就在哪儿。
2、观想的关键是意乐
众生分别念很多,各种想法都有,如果觉得很不习惯,可以换一种观想。在吃饭前念供养偈,观想上师们三宝在虚空中接受我们的供养。主要是内心当中要有这种意乐。
三、关于献新
(一)何为献新?
在自己得到新衣服或刚做好饭等的时候,享用之前首先供养上师三宝。
(二)剩饭剩菜可以供养吗?如果条件不允许,饭菜里有肉食,可以供养吗?
如果发心清净,有清净心,可以观想供养那些精华,清净的成分,总之要把自己认为很好的东西进行供养。
如果你认为肉类很肮脏,那么以不恭敬的心态供养就有过失。如果你很喜欢肉类觉得很好吃也可以供养。当然不是点杀的肉类。或者你可以观想供养素食的部分。
(三)供养不是自己的物品是否犯不与取?
不是自己的可以意幻供养,真实的并没有拿走,不算偷盗。如精品店的奢侈品,供养的是自己看到的部分,这是自己的眼识,可以供养;好听的音乐是自己的耳识,可以供养;自己心中忆念的部分也可以供养。别人的东西自己拿走属于自己了,这属于偷盗是不合适的。这里自己眼睛看到的是自己的,可以供养,没问题。
参考资料:《前行广释》、《前行广释生西法师辅导》、《生命这出戏》、智悲研讨论坛等。
编写师兄:定解B13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4088-定解B1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