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
“要拯救21世纪的人类,就应该寻求大乘佛教及孔孟思想。”
被称为“世纪伟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讲到:
“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那么,现今这个科技时代,佛教与科技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
长期以来,人们对科技与宗教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们完全抵触,信仰宗教不科学,是迷信;也有人认为二者有相合之处,也有抵触的地方;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它们不仅不矛盾,而且密不可分。大概有这么三类看法。而我认为,那种“只要科技就够了,宗教或信仰应该完全抛弃”的说法,是不合理的。
你们也知道,科技的发展不过几百年时间,而很多宗教已在世间传播了一两千年,甚至几千年之久。对于这些有着漫长历史、曾经启迪过无数心灵的智慧,到了今天,科技稍一发达就全部当作迷信,恐怕是不妥当的。看看现实,人们对信仰的淡漠带来了什么?对社会和个人有利还是无利?
所以,推崇科技可以,但视其为独一无二,所有人一心一意追逐它的脚步,不理会道德滑坡,那社会就会失衡。甚至有人认为,只有科技并任其发展,我们的前途是危险的。
前两天,据英国媒体报道说,牛津大学的人类未来研究所指出:“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最大危险并非瘟疫、饥荒、地震,也不是核战争,而是高度发达的科技。”他们认为,科技发展速度太快,已经超出了人类的控制能力,它“就像孩童手里的致命武器”,将会发生什么,你无法预计。
由此可见,一味推崇科学,没有宗教信仰为之护航,可能谁都无法保证它会在一种正确的轨道上行进。
也许有些人一直这么理解:凡是信仰就是迷信。
其实这要分开看。我知道,不是所有宗教都十全十美,宗教中是有迷信的,也有些狂热或崇尚暴力的,给世界带来威胁。但那些真正的宗教,其教义完全跟得上世间理论。要是谈到佛教,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甚至提出“以佛学为国教的尝试”。这次我在德国遇到好多研究梁启超思想的人,他们一直钻研这个命题:如果把佛教作为国教,对国家有何利益?
我倒没有智慧探讨这类问题,但我相信,如果知识分子们能够学习佛法,并借由这种高贵思想为人民服务,那的确会给我们的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带来诸多利益。
佛教救护天下苍生的慈悲理念,以及彻底揭示万法真相的智慧表明,这一教法的确是真理。如今大家的思想都开放了,以这种开放心态,我相信,你很容易瞥见真理的光芒,或至少发现,原来佛教不是一门简单粗浅的知识。
汤恩比博士说过:“要拯救21世纪的人类,就应该寻求大乘佛教及孔孟思想。”而我更认为,科技越发达,越不能忘记佛教;社会越失衡,越需要佛法的教育。如果因为不懂、因为神秘,就打个问号放着,甚至当作迷信排斥,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爱因斯坦讲过:“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我思索以后,这样认为:当科学离开了宗教的引导,那么这种科学在行进时,很可能会损害自然、社会及人类,有害的就不会被认可,所以它走不快也走不远,甚至会倒下来,就像跛子一样;同样,当宗教不能与时俱进,经不起科学的验证时,它的教义也很难被普遍信赖,就像盲人一样,在方向上总是不太确定,这样一来,让跟随者也常常有“盲修瞎炼”的疑惑。
当然,爱因斯坦所谓的宗教——尤其是能引导科学的宗教,不一定仅指佛教,但从他的很多语言可以看出,他对佛教非常推崇。对于这样一位科学先驱的认识,我们有必要重视;而这种重视,或许有助于解决如今社会的失衡。
上个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量子力学创始者普朗克就曾说:“宗教和科学之间不可能找出一个矛盾来,而在最重大的问题上,却可以看出意见完全一致。宗教和科学这二者并不互相排斥,相反,是互相补充的,好像是为相辅相成准备了条件。” 这句话很重要。
有些科学人士认为,宗教是陈旧的迷信,跟不上科学,这种想法是错的;有些宗教徒对科学嗤之以鼻,这种态度也不合理。当双方从不同角度来认识这个世界时,通过交流,会获得极大的收获。
在这个时代谈信仰,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纠正一些大的偏差,同时也可以在这个纷繁浮躁的世界里,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宁静。
撇开科技的两面性不谈,它再先进,也只能解决人类需要的一部分——物质那部分,因为科学家研究的主要是这个。所以,在面对心灵问题,例如烦恼、焦虑或痛苦时,不说别的人,科学家们也是尴尬的:一辈子研发了那么多技术,培养了那么多学生,却一直解决不了自身的简单问题。
我们追求物质可以,但不要忽视了精神。
我知道年轻人喜欢外在这个多彩世界,也希望借由对各类事物的拥有来证明自己,但是,我倒宁愿大家更理智地看待人生。也许你们认为拥有了就是成功,没有就是平凡,但更多经验却证明,你如何拥有,如何面对平凡,如何在情感、名利、责任等问题上取舍,是很决定人生品质的。
因此,直接一点说,如果你们想在任何情境下都保持淡定,做出恰当取舍,我建议大家学习一些宗教理念,尤其是藏传佛教的心灵教育。没有这种教育,物质世界已经够诱人了,我们再把握不住自己的内心,什么时候能够知足呢?
现在人就可怜在这里:要得太多。但你这样要下去,得不到痛苦,得到了也痛苦,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即使到了死,也还是不满足。
适当的时候,要寻找一些让心灵宁静的方法。
——恭录自
《信仰、科技与法律——四川大学演讲》
《科技发达时代的佛法教育——香港科技大学演讲》
《认知科学与佛学——浙江大学演讲》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