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人类三大根本苦——行苦
我们这些自以为安乐的人,表面上好像没有亲身受苦,但实际上,也绝没有摆脱痛苦的本性。比如,吃饭穿衣、住房受用、装饰设宴等,都可能成为造罪业的因,所作所为完全是罪恶的伪装,这一切的后果无疑就是痛苦。
行苦的解释方法,《俱舍论》、《宝鬘论》等诸多论典中各有不同,但一般按大乘的观点,行苦是指变化,也就是说,只要是变动迁流的事物,即是一种痛苦。《入中论》讲义中也说,见“众生犹如动水月”,从而对其产生悲心。为什么呢?因为众生像水中月影般动摇不定、毫无实质,不由自主地随因缘变化,不可能有真实的快乐,所以要对其生起悲心。这方面的道理,在《中观四百论注释》、《中观根本慧论》等中也有阐述。
通常而言,行苦是很难体会到的。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用过一个比喻说:就像生了疮没有去碰它一样,当时虽然没有感觉,但只要这个东西在,痛苦就会随时到来。因此,行苦虽然暂时没有表现出来,但它始终以一种隐藏的方式存在着。
还有些经典中,用生、老、死对应三大痛苦:所谓的生,以行苦示现;所谓的老,以坏苦示现;所谓的死,以苦苦示现。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应该经常观察这些道理,以切实了解佛陀所讲的“轮回皆苦”。常听人说:“谁说轮回痛苦啊?我现在就过得很快乐,你看,我有钱、有地位,一点痛苦都没有……”但这种快乐,充其量只不过一两天,你敢保证永远能如此吗?你从小到大都是这样吗?答案必是否定的。其实,只要真正统计生活中的苦与乐,除了个别有境界的修行人以外,大多数人快乐的比例应该说很小。
下面,以茶叶与糌粑为例,进一步说明行苦的道理:
茶叶是汉地生长的一种植物,藏地以前不产茶,现在除了极少的地方外也不产。其实在茶叶的播种、剪叶等一系列过程中,杀死的众生不计其数。以前我去过云南、杭州等地,看他们在种植茶叶时,茶叶上有密密麻麻的虫,被农药一喷,就全部死了。
关于现在的茶,那天一个韩国人跟我讲:“好茶是不可能上市的,你们买的这些全部是垃圾,以后不要再喝了。您想喝茶的话,我来提供。”不过,有些情况也的确如此,据说好茶都被种茶人自己留着,而不好的茶,才会拿出来卖,明明是一年的普洱,包装上却写着“千年普洱”,差距特别大!
在藏地,茶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以前阿底峡尊者进藏时,为了给他洗尘,藏族信徒向他敬献了茶。尊者先是“献新”供养诸佛菩萨,然后开始喝茶。喝过以后,尊者非常欢喜,说:“藏地有这么好喝的茶,真是你们的福气!即使在我们印度,也没有这种茶。这茶喝了不仅解渴,还有明智、壮身、解困、乐行善事等诸多好处,如果印度有这种茶,我会不惜用金子买来。”所以,我们也应学习阿底峡尊者,有时间就好好喝茶(众笑)。不过在这里,华智仁波切要阐述的是,茶叶背后还隐藏着种种痛苦:
在过去,康定以下到雅安之间,道路只能徒步行走,茶叶要想运进来,必须完全靠人力。为了一次性多运点,每个人需要携带重达六十二卡的份量。而且在二郎山的森林中,常有强盗、猛兽出没,茶商每次路过之时,能安然通过的几乎很少。(当时的社会状况,从法尊法师、贡嘎上师的历史中也看得出来。)在运茶的过程中,人们将大茶顶在头上,久而久之,前额的皮肤被磨得一干二净,甚至到了白骨清晰可见的程度,但仍在不停地运送。(二十年前我去尼泊尔时,在尼泊尔的边界,见那里的人都用头顶着很多东西,就想起了华智仁波切的这段文字。)而从康定以上,虽然道路比较畅通,不需要依靠人力,但也要用犏牛、牦牛、骡子等驮运上来。由于路途漫长、风雨兼程,所有牲口都是腹背疮伤、毛脱皮烂等。
说到茶的来之不易,许多藏族老年人都深有感触,甚至有些人还经历过昔日运茶的艰辛。那时候得到一块砖茶,确实不容易,背后有许多的付出和痛苦。相比之下,现在交通发达,运输工具也很先进,是否就不会造那么多业了呢?也不是。如今制作茶叶及交易的过程中,人们造的罪业并没有减少,只不过中间有些过程省了而已。
不仅运输时人畜要感受无法想象的役使之苦,而且在经销茶叶时,买卖双方都要通过弥天大谎、不顾廉耻、发誓赌咒、背信弃义等欺骗手段或大吵大闹来销售,这一点势必在所难免。(现在很多居士经商,觉得不打妄语没办法做生意,不做生意,就没办法生活,他们为此非常苦恼。这个问题,是佛教因果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我们也找不到两全其美的方法,只能回答:“尽量真实一点,别的办法可能也没有了。”)
在藏地,人们以前喝的都是大茶,而现在逐渐有了普洱、龙井、茉莉花茶等。这些茶叶的背后,也照样隐藏着许多恶业。因此,我们平时喝一口茶,觉得好香、好舒服,但它却离不开痛苦的本性。当然,详细分析这些客观问题,并不是要求大家以后不吃不喝,而是让你们清楚地认识到:一切快乐的背后,还有无数的痛苦或痛苦之因。
其实有漏法不离迁流变化,这就是行苦,如《心经幽赞》云:“诸有漏法,性堕迁流,逼迫不安,皆名行苦。”所以,你觉得喝茶快乐,但它也是变化的,背后隐藏着诸多痛苦;你觉得吃饭很享受,但它仍离不开行苦,如诗中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点,你没有去过加工厂、市场,可能感觉不到,反而认为生活清净无比、充满阳光,但你真正去了之后,必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们平时修行比较差,原因也是从不思维这些道理。比如住在一所房子里,从来不想房子的来源是什么?用着信众的血汗钱,从来不想有没有对不起众生?一天换一件漂亮衣服,什么白的、红的、黑的、绿的、花的、上白下黑……虽然特别快乐,却从不想它的背后是什么?甚至只吃一顿简单的饭,也从不想这些柴米从哪里来?其实,思维这些就是修行,若能经常这样串习,即是很好的修行人。所以,我们平时要对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涉及的人和物多作观察,否则,像精神病人那样只顾自己,对眼前、未来、过去的一切从不分析,那对修行不会有任何帮助。
刚才讲了茶叶在运送、销售时,处处离不开行苦的本性。那么,除此之外是不是再没有其他痛苦了?并不是。在茶叶经销的过程中,按照藏地以前的规矩,基本上要用绵羊毛、羊羔皮来兑换,而这些绵羊毛、羊羔皮,背后也潜藏着许多罪业。
就拿绵羊毛来讲,夏季时,每只羊身上的虱子、吸血虫等,与它的羊毛数量不相上下。当人们用剪刀剪羊毛时,这些含生大多断头断腰、内脏脱出而亡,剩下来的也与羊毛绞在一起,憋得喘不过气,最后只有死路一条。
羊羔皮也不例外。小羊羔出生之后,身体正在发育成长,刚有了苦乐感受、能感受到生存的快乐时,主人为了羊羔皮,就立即把它宰杀了。虽是愚昧无知的畜生,但它也同样渴望生存、畏惧死亡,害怕遭受气息分解的痛苦。而且,小羊羔的母亲见孩子被杀,就像死了独子的慈母一样肝肠寸断,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亲眼目睹的事实。因此,只要稍微思索一下诸如此类的商品买卖,就能深刻地认识到:仅仅是喝一口茶,也已成了恶趣之因。
所以,喝一口茶也不容易啊!现在人在买茶时,用的虽然不是羊羔皮、绵羊毛,而是钱,但这些钱的来源又是如何?大家也应该从各方面分析。
这里讲了,我们所吃的食物、所喝的茶,背后都隐藏着各种罪过。但这样说,并不是让你不能喝茶、不能吃糌粑、不能吃米饭,真正的修行人必须饿死。藏地的措智让珠等大德,也讲过清净食物的诸多功德,因此享用饮食并不过分,关键是要明白:这些饮食的背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恶业。
自古以来,大德们对清净食物有很多赞叹。就拿茶叶来说,阿底峡尊者来藏地时对它赞不绝口,说喝茶可强身健体、神智清醒、遣除疲劳和睡眠、生起善心,尤其是来自汉地的茶,跟天人的甘露没什么差别,是供养三宝的极好供物。据历史记载,尊者还将茶叶当成最好的礼物,寄给印度的高僧和友人。同样,在汉传佛教中,许多大德也极为推崇茶文化,并将其与禅宗结合起来。由此,茶叶的殊胜可见一斑。
尽管茶叶背后有一些过患,正如前文所说,种植时会杀害虫类、销售时会说妄语等,但我们作为享用者,相续中若没有这种发心,过失应该不会太大。比如,一个人在喝茶时,并没有杀虫的意乐,也没有杀虫的行为,最终没有亲自去断绝虫的命根,那么按照佛经的观点,他不会有杀生的罪业。
任何经典中都没有说,你做一件事情时,如果间接导致了众生被杀,就要承担杀生的所有罪过。虽然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中,不知不觉会牵涉许多恶业,但只要你来到这个世界,就难免如此,想完全清净也是不现实的。以前宣化上人说过,凡夫人走路会踩死虫蚁,而只有阿罗汉等圣者,行走时脚不沾地,离地总有三公分那么高,这样才不会把虫踩死。
因此,在这个世间上,不掺杂一点罪业的饮食,哪里都找不到。然尽管如此,大家也不要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所有事物,而应关心它背后的一切,为那些相关的众生多作回向。比如,你每天早上起来应该想:“我今天所享用的饮食、衣服,或者所接触的任何事物,如果与哪一个众生有缘,但愿他的相续获得利益。”这样以菩提心摄持,自己的一切行住坐卧,全都成了功德,于菩提道有利,这对修行人而言至关重要。
下面就藏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糌粑,华智仁波切再作一番剖析,以阐明行苦的道理:
糌粑,是青稞炒熟之后再磨成的粉,为藏族人数千年来的主食,就像汉地的面食、米饭一样。青稞一般生长在海拔3200米至3800米之间,3200米以下或3800米以上,都不会生长——我们学院就是3800米以上,坛城刚好是4000米,所以这里基本不长青稞,即使有人种一点,也长得不饱满。
历代许多高僧大德,对糌粑的赞叹非常多。譬如,金厄瓦格西说过:“修行人唯一不可缺少的殊胜食物,就是糌粑。”有人曾问一位著名的医生:“世上能治疗百病的灵丹妙药是什么?”他回答:“是糌粑。”有些大德也赞叹道:“食用糌粑,可祛除身体里的风寒,增长智慧。”而且历史中记载,糌粑是观音菩萨特意加持并赐给藏地的食物,谁若食用,相续中就能生起大悲心。
在藏地,从没有听说谁因吃糌粑中毒了,或者医生不让病人吃糌粑。一个人即使病得再厉害,其他食物都无法下咽(如患了食道癌),糌粑还是可以食用。甚至有些专家发现,糌粑对人体健康、寿命延长,有不共的功效。最近有学者研究后宣称:“在一百万人当中,能活到一百岁的,只占百分之六点几。但是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百岁老人却非常之多,他们延年益寿的主要原因,与常吃青稞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与肉类、鱼类相比,糌粑绝对称得上是“清净食物”。但此处为了阐明行苦的道理,华智仁波切告诉我们:糌粑的背后也有很多罪业。
他是怎么讲的呢?糌粑的来源是青稞,青稞在最初耕耘时,地上所有的虫被活活埋到地下,地下所有的虫又被翻至地面上,耕牛不论走到哪里,随之而来的乌鸦、鸟雀,都会跟在后面不停啄食着小虫。当灌溉田地时,水里的含生会干涸而死,旱地上的含生则溺水而亡。到播种、收割、舂磨等时,所杀的含生也不可胜数。想到这些,我们吃糌粑就如同在吃虫蝇粉末一样。
或许有人认为:“既然吃糌粑如同吃虫,那吃素和吃荤就没什么分别了。”这种想法不合理。此处所说的“一样”,是让我们认识到糌粑的背后有许多罪业,并不是说吃一碗糌粑和吃一碗虫真的完全相同。措智仁波切也讲过:“吃虫跟吃糌粑有很大区别。吃了糌粑以后,可令修行人身体健康、长久住世,行持许多善法。而他身体好的话,体内两万一千条虫也会健康,不会死去。虽说种植青稞时难免会杀生,但这些众生即使没有被杀,到了秋冬季也会冻死。所以,只要不是故意杀虫,过失不会有那么大。”当然小的过失还是会有,所以,大家平时享用食物时,应回向与之相关的所有众生离苦得乐,这样的话,功德会远远胜于过失。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看看功大还是过大。倘若盲目地认为不能吃糌粑、不能喝茶、不能吃酥油,一直等着饿死,那过失会更大。佛陀在任何经中都没有说,所有修行人一定要等死。华智仁波切之所以讲食物的过失,也主要是为了提醒我们:修行要以正知正念来摄持,否则,到时候会偿还很多债务。
我曾看过汉地寺院的一个偈颂:“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不勤办道,披毛戴角还。”这跟藏地有些大德的说法不谋而合。施主所供养的任何财物,我们在修道过程中,都应随时念经回向,不要认为可有可无,对施主的供养一点也不珍惜。在过去,藏汉两地的高僧大德特别惜福,注意珍惜粮食,对供养随时作回向,否则,今生肆无忌惮地享用施主的财物,来世很可能要当牛做马,用自己的身体去偿还。
所以,这些因果观念,大家一定要学习。通过学习,对不同的观点认识之后,再去分析各个教言的究竟密意在哪里,这样一来,你的行持就不会偏堕。否则,一听到糌粑、茶叶的过失,就从此不吃不喝,什么都不敢做,这也没有必要。因此,行持善法的时候,大家先要了解大德们的不同意趣,只有这样,才能懂得诸佛菩萨的密意何在。
又有人想:“既然糌粑、茶叶都有过失,那被称为三白三甜 的酥油、牛奶等,应该是无罪清净的食物吧?”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为了获得这些东西,大多数小羊羔和牛犊都会被杀,即使是未被杀的,也很难吃到一口甘甜的母乳。主人用绳子将它们拴在桩子上,行走时两个牛犊互相连在一起,吃一口奶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而主人则从牛奶中提炼出酥油。(藏地大德对酥油的功德也讲得特别多,但今天不讲了。因为最近酥油卖得比较贵,若讲得太多了,你们想买又没钱,可能会有点伤心!)
本来,母亲身体的精华,是孩子生命的源泉,但牛奶被夺走以后,牛犊会处于不死不活的地步——这些道理,当过牧民的人完全明白,而生长在汉地的道友,不一定特别清楚。其实在藏地有些地方,人们的行为极其恶劣,小牛刚生下来就被杀掉,如此主人在整个夏天中,就可以不断地取用牛奶。有些牛犊即使没被杀,也喝不到一口母亲的乳汁,这种遭遇,与人类的境况对比,真的相当可怜。而只有极少数信仰因果的牧民,在得到牛奶的同时不会伤害小牛,做任何事都能掌握分寸,这样他们生活上也没有太大罪过。就像汉地的一些农民,从来不去偷盗,也不故意杀生,完全靠自己的勤劳种庄稼,那他所享用的粮食,可以说是无罪的。就算有一些罪业,只要念些心咒作回向,即可得以清净。
下面讲母牛:虽是体魄健壮的母牛,但因主人日日抽取其精华,到了春季时,因绿草还没有长出,冬天的干草也吃完了,身体得不到食物的补充,此时它们从卧处爬也爬不起来,已是精疲力尽、奄奄一息。所以,牦牛的“金融危机”是在春天,这时候牛都比较瘦,尤其是一旦下大雪,地上的草全被覆盖住了,很多母牛和小牛会因此而饿死。即便侥幸活了下来,也是干瘪羸弱、四肢萎缩、步履艰难、濒临死亡,成了拔炒棍头一样。
“拔炒棍头”,是炒青稞时在锅内翻拨的木棍,棍头上还捆了一点东西。春天的小牛特别瘦,似乎轻飘飘的,牧民们一看就会说:“它像拔炒棍头一样,可能熬不过今年春天。”这是藏地对牲口瘦弱的一种比喻,你们可能不太容易理解。
以前我在读中学时,课本里有好多汉地的比喻。当时汉语老师是汉族人,他上课时一个人讲得很起劲,可是我们怎么也听不懂,虽见他在那儿拼命地表演,但心里一点影象都显不出来,这就是传统习惯不同所致吧。听说过去格鲁派一些格西讲《前行》时,也觉得有些比喻比较难懂,怎么样都想不出来。像这个“拨炒棍头”,我以前就做过,因为是牧民家的孩子,从小就会打酥油、炒青稞,家里的活儿都会干,现在若给我一块布和一个木棍,我也能马上做得出来。
总之,现在认为幸福的所有事物,包括口中吃的、身上穿的,一切财物、食品、受用,都唯一是通过造罪业才得来的。且不说无恶不作的有些行为,就算是看似清净的生活,阿罗汉等圣者去观察时,也直接、间接与罪业有密切关系。
“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曾用神通看一杯水,发现水里有无数生命,因此不敢喝。后来佛陀告诉他:不应以阿罗汉的神通观察,而应以肉眼所见,抉择某些行为的取舍。汉地《毗尼日用》中也说:“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并要求出家人在喝水之前,念宝髻如来心咒“嗡哇西波拉牟尼娑哈”,这样才不会有过失。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凭借科学仪器观测,发现一杯水里真的有很多细菌,但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及诸位圣者对此就已清楚照见了。那么,我们喝水会不会有过失呢?佛陀说,只要不是肉眼所见,没有故意杀生之心,则不会有过失。否则,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太多了,包括所谓的“暗物质” ,占了宇宙间所有物质的90%以上,所以,取舍应建立在看得见的层面上,不然的话,我们造的业就不计其数了。
其实,业的建立跟心有关。按照大乘论典所言,业分为不动业、非福业、福业,这些皆依无明而起。所以,业跟分别念有很大关系,倘若没有分别念的造作,只是无意中造了非福业,则不会成为堕恶趣的根本因。因此,对于这些问题,大家一定要分清楚。
当然,有时大德们为了强调某个道理,比如这里所讲的行苦,会再三告诫我们:任何一个表面的快乐,背后都有许许多多罪业,这一切的果报终将要感受漫漫无边的恶趣之苦。从而令我们认识到“诸行无常,诸受皆苦”、“三界犹如火宅”的真谛,这也是有特殊必要的。不过,现在人一听“三界皆苦”,经常无法接受。尤其是一些成功人士,总觉得自己很风光、很快乐,没有什么痛苦,却不知现在的一切所为,都将成为未来痛苦之因,只不过眼前还没有感受到而已,一旦用微妙的智慧来观察,现在的一切皆不离行苦的本性。
以上讲了三根本苦的最后一个——行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