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传承。)
《大乘方广总持经》内容非常殊胜,但在藏地也不算特别出名,很多高僧大德都没有传,只是法王如意宝在之前传授过这部经。在汉地也是一样,不管是古代的大德,还是近代的大德,几乎都没有传这部《大乘方广总持经》。这次我想,就像上节课讲的一样,法王如意宝亲自为我们宣讲这些经典一定有特别的密意。其中主要的密意是,想往生极乐世界、想获得清净的解脱,一定要远离舍法罪、远离无间罪。而这部经里面非常明确地讲了什么是舍法罪。我们自己以前肯定在无意当中有谤佛、谤法、谤僧,这些都属于舍法罪,所以需要好好忏悔。
【相关资料1】
《三摩地王经》中说:“若毁此南赡部洲中一切塔,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若杀尽殑伽沙数阿罗汉,若毁契经,此罪极尤重。”这次我们学这部经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我们有必要了解当时佛陀给四众弟子讲经的方便以及讲经的整个意趣;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在平时的生活、修行中,我们可能不知不觉就造下了舍法这样的弥天大罪,如果即生不忏悔,无常大军何时降临,谁也无法揣测,到时必然堕入恶趣。所以非常有必要励力忏悔,并且发愿不再造舍法罪,这一点很重要。当时我们跟着法王如意宝学习了两部经典,一部是《大乘方广总持经》,还有一部是接下来要讲的,是《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也叫《弥勒菩萨所问经》。学了这两部经以后,当时我们就特别注意,特别害怕犯下谤法罪——我的印象是这样的。而在学习《百业经》之后,在给别人取恶号、无义享用信财等方面,我们会特别注意。所以,每一部经典都有不同的意趣。平时不要给他人取绰号、叫恶名。在我们五明佛学院这类情况较少,但有少数人喜欢给他人叫什么大鼻子、小眼睛、小个子、大胖子等。或说:“那个大个子不在!”若这样,也许自己后五百世一直转生为大个子,看起来很不庄严。所以,往往我们一不小心在生活中造了很多恶业。那位法师大管家恶口骂的是位罗汉,而我们这里有许多是发了大菩提心的菩萨。若对境是大乘菩萨,其恶口相骂的业报将是不可思议的。对此,我们很多人不重视也不知道有这样的因果报应,故从此,在生活中一定要谨小慎微。成熟业缘有三个条件:一、对境是得果之圣者;二、意乐上相续生大嗔心;三、究竟恶口相骂。我们是学大乘法的修行人,多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如果不注意而恶口骂人,则果报不可思议,当慎之!当高僧大德在弘扬佛法时,总有魔来干扰,借人之口乱造谣言。我们现在应观清净心,在我们五明佛学院,我觉得至少有三百多位得地菩萨,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平时,我们说话、办事一定要谨小慎微。虽然在显现上有些菩萨似乎有烦恼,行为似乎也不如法,但这也许是大乘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故我们需护持自心,不能随意恶口骂人,更不能欺负他人,不然的话造无量的罪业。今后特别注意,不应用如“母狗”等恶名来责骂别人。平时讲话必须有礼貌,经常观察自己的语言,不要造恶业。我的根本上师土嘎如意宝(CintaMani) 也曾经常讲给别人取外号的果报,并引用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所讲的公案:有一位人常为别人取牛头马面绰号,后来他转生成有一身十八个头的众生。故大家平时说话要讲文明礼貌。有智慧的人会通过长时间的仔细观察而取舍,绝不会轻易地随行和妄言。我们要常以佛及圣者的教言熏习自己,用闻思的智慧去据教据理地判断一个人、一件事,不要以俗人凡夫之见,轻随他人,他人说:“某某犯戒了”,你马上信口随和:“是,是,某某犯戒了”等等类似生活中大小事情都不要这样随便。希望你们以后:第一身心要稳重,第二口要稳,不妄加评论好坏。恶性比丘造业多,受报也大。我们中间确实有些人性格很不好。弟子们应经常观察自己,要衡量自己的人格,看看自己是不是跟高低贵贱的人都合得拢,和什么样的人都能和睦相处,如果能这样,说明你的人格还可以,否则就说明你是恶性比丘。我们不应因别人称赞两句就轻如鹅毛,也不要因别人讥毁两句就怒发冲冠。原来洛若寺有一个施主供养了大约五六斤茶叶,僧人们没法均分,执事员就说哪个人的人格好,没有嗔心就给哪个人。一个喇嘛自荐说:“我性格好没有嗔心,茶叶给我吧。”执事员故意试他说:“你不行,天天偷别人的东西……”他马上发怒大声吼道:“你这样诽谤我,我可不客气了。”这份茶叶全被他的怒火“烧光了”,惹得众人哄堂大笑。在此我再次希望四众弟子(CatuParisa) 们,一定要观察自己的语言,在十分必要的时候说一些有意义的话,不要象留声机一样,没有脑子地整天“呱呱”叫个不停,一旦无益之言传开了,自己追悔莫及。口业最容易造,那些智者,从不随便多言,也多以尊者之圣教言来观察自己说话的时、处、对境、程度轻重,然后才说些必要的话,希望各位详细学习《国王教言》、《二规教言》等论中所说的格言,用智慧来庄严自己。没智慧的人就是这样,别人的话会很容易相信,没有鉴别地盲从,很容易上当。在宗教政策刚落实时,藏地很多出家人到处化缘,有些居士说:“现在不是宗教开放了,而是化缘开放了”。说了很多粗语。汉地也有居士这样对出家人供养后又说一些过失的话。不管怎样,说出家人的过失不应理,会受很大果报的。希望你们自己多忏悔。这次传讲《百业经》,本院内部收获大小还不太清楚,但外面很多人收获很大,起了很大的作用。本院内部弟众们也多发愿不再给人起绰号等,这很好。在此希望各位要发愿:不对上师僧众恶口相骂!如有的话一定要立即忏悔,否则,这个果报非常可怕。现在很多人心相续的烦恼无法调伏,所以造下了诸如谤法、谤上师、杀生及邪淫等等的恶业。造这些恶业不是因为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而是自心不清净的原因,所以调伏自心很重要。佛教内道应该赞叹其他宗派,如果仅赞自毁他,则对众生和自己都没意义,无论那一个教派都是世尊的佛法,不应有分歧和成见,这样对众生将有很大的利益。听经闻法都要保持安静,不能说话,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律仪,有出家人不共于世间的规矩。按规矩闻法,即便是一堂课,恭恭敬敬地听闻,也是功德无量,百千万劫都是难以遭遇的。平时的生活也应处处注意观察自己的的语言,说话不要把死人吵醒了,经常要想到自己是个出家人,为人师表,言谈举止是否是利益众生的。《格言宝藏论》中也有:“溪水经常哗哗响,大海从来不喧嚣”的教言。这正说明了智者与愚者的差别,所以,你们要常常学习智者的言行,调伏自己的诸根。业果是有今生报也有来世报。如以前的瓦蒙格西造论诽谤密法,他与一千多眷属一起活生生地由裂开的地缝堕入地狱(Niraya),这是现世现报。《百业经》从头至尾都讲恶口骂人的果报很严重。所以,以前没有发过愿的人,一定要发愿以后不再以恶口骂人,如果确实烦恼深重骂了别人,应尽快念“嗡班扎尔(合)萨埵吽”一千遍忏悔咒。平时业力现前,不留意骂了人,马上念“嗡班札儿萨埵吽”至少一千遍,乃至十万遍,方能忏清,以咒力不可思议故。往昔所造诸恶业,必须依四对治力进行忏悔,立誓绝不再犯,一定要有这样的决心。否则,这个等流果继续下去是很可怕的。一方面为不再造恶业而诚心好好忏悔,另一方面为不再造恶而好好发愿。通过传讲《百业经》,很多人收获很大,尤其是汉族四众弟子,转化得很快。我本人非常高兴,从今天起我再发一个愿:以后不作无因诽谤。希望其他弟子也能如是发心发愿。不能因一时的粗心,使自己失掉这宝贵的人身。通过《百业经》的学习,应该知道:有些罪业,小乘自宗是无法忏悔的,如对圣者取绰号、享用僧众财产等,果报非常严重,怎样忏悔都是要受报的;但用大乘的菩提心是可以消尽这些罪业的;大乘自宗若是五无间罪和谤法罪是难以忏悔的,但用密乘的灌顶、证悟无上大圆满法是可以忏净的;密宗中谤上师、谤密法破了严重的密乘戒,密乘中也不能忏尽,故所有罪中,谤金刚上师、谤密法二种恶业是最严重的,始终无法忏净,必须亲自感受果报。无始以来我们肯定造了恶业,故我们应当猛厉忏悔。消尽恶业的方法有四种:一是发起一个度化众生的无畏菩提心,可以消尽业障;二是入无上大圆满的境界,证悟等净之实相,无有轮回涅盘取舍,可以消尽业障;三是具足四对治力修持金刚萨埵忏悔无始以来之业障;四是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后业障可以消尽。欲忏清罪业,当以此四窍诀勤修.大成就者卓滚朗吉日巴向湖中看后悲泣着说:“哎哟哟,不要享用信财!不要享用信财!”弟子问他:“上师,什么事?”“这湖中有一条一位享用信财的上师的神识所转生的鱼正在感受孤独地狱的众多痛苦。”弟子请他示现给他们看。上师便以神变使此湖刹那干涸。这时,现出一条大鱼,身体大到周遍整个湖,在它的身体上无有空隙地布满了无数含生蚀食着它,它痛苦难忍而不停地翻滚着。弟子问:“承受此恶报者是谁的转世?”他回答:“这是后藏黑马喇嘛的转世。后藏那个黑马喇嘛咒力和加持力非常大,对于着鬼魔损害的人只是看看就会生效,所以成了前后藏四翼[18]地区人们的供养处。超度亡人只是念一声‘啪得’后便收取许多牛马等牲畜。他死后便转生为这条鱼。”大成就者唐东加波在一块大石头上修气脉瑜伽,石头裂开两瓣,在里面有一只大青蛙,身体上粘附了无数小含生在蚀食它,只见它张着黑洞洞的口,痛苦难忍。弟子问:“上师,这是怎么回事呢?”上师回答:“这是一个作血肉供养的上师的转世。”如今许多喇嘛也是如此,施主们宰杀肥胖的羊后,在它的咽喉或脾脏等内脏里装上血肉,放在脊椎骨的精肉上供养这些喇嘛。他们则拉起披单甩到头后,象小孩吮吸母乳一样吃着内脏,又掏出小刀慢慢地食用外面的肉。饱餐之后嘴上油腻腻的,头顶也是热气腾腾,不象以前的他一样,已成了红光满面、昂首阔步的形象。今生这样享用的人,后世将用自己的身体来偿还,堕入孤独地狱中是何等的痛苦难忍啊!还有大堪布具德护法在德格时,有一天对弟子们说:“今天俄达河里出现什么都不要放掉。”许多弟子去河边守候,一直到午后时分,才看到有一段树木被水冲来。弟子们将木头捞出,禀告上师只有这一截树木,其它什么也没有。具德护法让弟子劈开树木,裂开的树木中有一只大青蛙,身上有许多含生在蚀食。上师对它念诵仪轨并说:“这是德格管理信财的监院师哦吉的转世。”所以,具有强权欺凌属下的官员们,虽然现在极具权威,但是想到这些地狱也应引起注意。以前世尊在世时,城中有一位屠夫晚上守持不杀生戒(白天杀生)。后来他转生到孤独地狱,晚上住在悦意美妙的宫殿里,四名美女供养饮食、受用,快乐无比;白天时,宫殿变成了燃烧的铁屋,四名美女变成了恐怖的恶狗啃食他。还有一个邪淫者白天守持不邪淫戒(晚上行邪淫),后来转生到孤独地狱中,白天晚上所感受的苦乐与前面的例子相反。这是昼辛吉尊者亲眼目睹的。另有一座环境优雅的寺庙居住着五百比丘,每天中午击犍椎集聚僧众供斋时,经堂变成了燃烧的铁屋,钵盂碗具等则变成兵器,僧人们互相打斗,供斋时间过后,又恢复如初。这是以前迦叶佛时的许多比丘午饭时争吵的异熟果。
这次一起学习这部经典,虽然范围比较小、人数比较少,但我们也希望大家以后可以不断地给有缘者传讲,这种因缘可以逐渐、逐渐遍地开花。我想,有时候出现一些变化也是很好的。佛网在前段时间已经关闭了,关闭以后也比较寂静,现在我可以有时间把自己以前写的书、翻译的书作一些校对。有用也好、没有用也好,这些也算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包括自己现在所讲的课。每个人生命中的付出和牺牲都不同,有些人可能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他的项目、工程,或者软件开发上。总之,每个人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贡献,给人类留下来了各种产物。但对我个人而言,除了学院的管理和一些建筑以外,大多数时间都用在翻译和讲经说法上。经过一些道友的努力,很多内容都被立成了文字。也许有用、也许没有用,即便没有用,这也是精神财富的堆积,至少是我个人分别念的堆积,可以这么讲。星云大师的书,编辑的时候有三百六十多本。我这边,他们问,能不能开许以后把讲记、译作等全部都放在一起。刚开始我觉得没什么必要。译作方面,很多都是诸佛菩萨的金刚语;讲座方面,部分是我的分别念,可能没有意思。后来想来想去,这些也算是几十年的功夫,也算是一种缘起,不管怎么样以后留下来也可以。没有出现什么违缘的话,以后逐渐会有部分法本跟大家见面。现在我不怎么在网上给大家公开说法,书也是没有怎么印,也是随缘吧。以前一段时间比较多,后来逐渐减少。以后如果有必要,到时候可能会有一些,也许没有,是这么一个缘起。我在想,不管是讲经说法的方式也好,所谓的“弘法”也好,应该不断地适应环境、随顺因缘。人生也是这样,很多人刚开始会想像自己的人生是非常美好的、圆满的、成功的,但人生并不是固定、永不改变的,不是这样的。上半年可能喜欢做这件事情,下半年可能会喜欢做另一件事情;上半生可能做软件开发,下半生可能做贸易投资,等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这次也想给大家讲讲《大乘方广总持经》,上节课也介绍了一部分内容。其中有一个地方,上节课说是打哈欠和伸懒腰,我再查了一下,西晋法护翻译的比现在的这个版本还要难懂,那个版本也说是频申。《华严经》里面讲,所谓的频申,也是师子奋迅的意思。可能打哈欠也有,以前讲述大爱道比丘尼因缘的时候,提到佛陀示现疲惫、示现打哈欠、示现涅槃。有些法师讲经的时候也说:“佛陀已经老了,那个时候身边没有人,好可怜哦。”但按有些经典的观点,佛陀的肉身不会真正出现皱纹、白发、牙齿脱落等这些衰老的相,只不过为了令众生通达无常的观念而示现涅槃,这个是有的。如果有伸懒腰、打哈欠的话,也不是特别不合理。在不同的译本当中,应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华严经》当中也是说师子频申三遍,解释是师子奋迅。这里稍微给大家讲一下。
《华严经》:“若有众生欲意所缠来诣我所,我为说法,彼闻法已,则离贪欲,得菩萨无著境界三昧;若有众生暂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欢喜三昧;若有众生暂与我语,则离贪欲,得菩萨无碍音声三昧;若有众生暂执我手,则离贪欲,得菩萨遍往一切佛刹三昧;若有众生暂升我座,则离贪欲,得菩萨解脱光明三昧;若有众生暂观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寂静庄严三昧;若有众生见我频申,则离贪欲,得菩萨摧伏外道三昧;若有众生见我目瞬,则离贪欲,得菩萨佛境界光明三昧;若有众生抱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摄一切众生恒不舍离三昧;若有众生唼我唇吻,则离贪欲,得菩萨增长一切众生福德藏三昧。凡有众生亲近于我,一切皆得住离贪际,入菩萨一切智地现前无碍解脱。”《华严经》:“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大悲为身,大悲为门,大悲为首,以大悲法而为方便,充遍虚空,入师子频申三昧;入此三昧已,一切世间普皆严净。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普观一切菩萨众会,以等法界方便、等虚空界方便、等众生界方便,等三世、等一切劫、等一切众生业、等一切众生欲、等一切众生解、等一切众生根、等一切众生成熟时、等一切法光影方便,为诸菩萨,以十种法句开发、显示、照明、演说此师子频申三昧。尔时,世尊欲令诸菩萨安住如来师子频申广大三昧故,从眉间白毫相放大光明,其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门,以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光明而为眷属,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海诸佛国土。”师子奋迅,是《华严经》修持的禅法。此将九种禅定,互相熏习,悉今通利,故又名熏禅。行者依九次第定,从初禅次第入二禅、三禅,乃至灭受想定。从灭定起,还入非非想定。从非非想定起,还入无所有定。如是次第还入,乃至初禅。能前进,能却行,如师子之奋迅状。故名师子奋迅三昧。
前面讲到,如果读诵和受持这部经典,这个人不会堕入恶道,汉文当中是这样讲的。藏文当中,“不堕入恶道”不是很明显,但也有自己读诵、为人宣说的意思。藏文当中还说,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这部经未来由你来摄持、结集,弥勒菩萨也答应了。中间有这么一段。尔时,世尊复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阿逸多,我从成佛夜乃至将入无余涅槃,于其中间佛身口意,所作、所说、所念、所思惟,颇有忘失起恶业不?”
尔时,世尊又告诉弥勒菩萨摩诃萨(大菩萨的意思)说:阿逸多,我从成佛的夜晚一直到入无余涅槃的夜晚。也就是说佛陀刚开始在印度金刚座成道的时候,当时出现启明星是在晚上,最后在双娑罗树下示现涅槃的时候也是晚上。这整个期间,佛陀的身体、语言、意,所作、所说、所意念、所思维,有没有忘失或者起恶业的?也就是身体所做的一切、语言所说的一切、心所念的、所思维的一切,有没有忘失或是造恶业的现象?当时佛陀为了突显他无与伦比的功德,在大众当中问了弥勒菩萨这样一个问题。佛陀肯定了知这个道理,只是让弥勒菩萨用他的智慧赞叹佛陀与众不同的功德。
此时弥勒菩萨说:不也,世尊。他非常斩钉截铁地、非常肯定地说:世尊绝对不会有身语意的任何过失、恶业,绝对不会有的。这个原因,实际上就像《释量论》当中讲的一样,佛陀没有贪嗔痴的习气和因,自然也不可能有所谓的恶业和过患。如同《成实论》中所言:“佛一切身口意业,皆为利人故无不善,以无不善故不须护,以净不护业是故应礼。”因为没有不善的缘故,不需要护持;因为清净不需要护持的缘故,我等应该顶礼。我们为什么顶礼佛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佛陀跟我们凡夫俗子完全不同。我们身口意有恶业,根源就是利己主义、自我中心,以此原因最后造了很多恶业,所以,我们需要用正知正念守护自己。而佛陀不相同,佛陀在整个住世期间全心全意为人类和众生做利益,从来不做任何恶业,因为不做恶业的缘故,不需要护持。我们为什么护持自己的根门?因为我们容易丧失正念,失坏誓言,继而造作种种恶业。当时弥勒菩萨说佛陀根本不会有任何罪业。在大众当中,佛陀首先通过跟弥勒菩萨的对话,来展现佛陀与任何众生不同的、高尚的、超越世间的功德。佛言:“弥勒,如汝所说,我从成道乃至涅槃,于其中间所言所说,皆悉真实,无有虚妄。接下来佛说:弥勒菩萨,如你所说,我自从在印度金刚座成道后,一直到最后涅槃,期间所说的,悉皆真实、无有任何虚妄。
这是佛陀自己说的:你说的确实是对的,我从成道到最后涅槃(有些说四十九年,有些说五十年)整个过程当中,从来没有说过任何绮语、不真实的语言。
有些人想,为什么佛陀自己说自己没有说过妄语?这到底什么意思呢?其实为了让大众生起信心,在有些场合当中有必要这么说。比如,上师如意宝以前也经常说:你们念一百万佛号一定往生极乐世界,我绝对不会欺骗你们,这一点我没有必要欺骗你们。世间的老师满怀信心的时候,他会非常肯定地、很坚决地告诉别人:这方面我不会说任何妄语。如果自己没有信心或者自己有一些怀疑的话,不可能在大众当中这样表态。所以,佛陀确实在世间当中是一个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金刚语者、谛实语者,他所说的是千真万确的。
《离垢施女经》里说:“令火灭水竭,大海尚枯涸,佛所说至诚,未曾有差异。”佛陀所宣说的这些法从来不会有任何错误的现象。世间上的火可能全部会灭,世间上所有的江河、水,可能会全部干涸,甚至大海的水也会枯干,但佛陀所讲的都是真实不虚的,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佛陀所讲的特别真实。佛经当中也是这样讲的。
还有在《月灯三昧经》中有一个教证:“假使虚空星宿落,地海城邑悉坏灭,虚空无为性变异,如来终无不实语。”我以前也引用过。假使虚空星宿会落,地海城邑会毁灭,虚空无为的性质会发生变异,世间的一切都会发生变化,如来始终不可能说不实语。藏地很多高僧大德也经常引用这个金刚语。这是一种假设的比喻,虚空当中的繁星会不会坠落到地上呢?一般来讲是不可能的;大地上的海水、城邑全部毁灭,暂时来讲也不可能;无为法的虚空变成有为法,有没有这个可能呢?是没有的。即便这些都发生了,如来也不可能说不实语。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有完全的信心相信如来说的法。
信心确实很重要,如果没有信心,你就会用自己的分别念来判定:如来说得不对、法师说得不对、上师说得不对……有些人没有经过实地考察,自己就用一句话来断定,这是一种非常愚痴的行为。没有详细调查,就没有断定权和发言权。通过学习《成量品》,我们就会真正知道,在世间当中,如来所说的这些法,确实是从究竟和暂时来讲,对众生特别有利的。
《释量论》:“若语量不欺,说彼了义者,诸极不现事,非有量能知。谁语量不欺,彼所作语言,得谓正教故,非士作,无义。”《妙法莲华经》亦云:“诸佛如来言无虚妄……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 那佛语为什么是正量呢?《释量论》云:“无因不说妄。”因为佛陀没有任何说妄语的因,所以他绝对不会说妄语。马鸣菩萨云:“见义故无欺。”因为佛陀现量见到了万法的实相,所以他的语言决定真实无欺。既然如此,那佛陀在经典中说极乐世界存在,我们就应百分之百相信有这样的世界,而且皆应发愿往生。在世间,大家都不会怀疑老实人所说的话是妄语,既然如此,那我们怎能不相信,远离一切过患的佛陀所说的语言是正量呢?我们一定要对如来的教言生起诚挚的信心。当然要生起信心,最好能学习因明、中观等比较深的法,因为通过系统闻思生起来的信心很稳固。 如果没有学过逻辑、没有学过理论的话,我们可以依靠信心来接受。如果你有比较甚深的智慧,你可以观察如来所说的法,用自己的智慧剖析《大藏经》里面一部一部的经典,到最后,你自己应该会明白:佛语真实无缪。按佛历来算,如来在2564年前出现于世间,他所讲的法全部被立成了文字,如今依然那么有活力、那么鲜活。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分析的时候,不得不对其生起定解和信心。所有的信心当中,首先是对如来牢不可破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很重要,这叫不退转信。有些人今天这个说、跟着这个去,明天那个说、又跟着那个去,这说明自己没有主见,随波逐流。这种人可能是随信行者,但是他不长久,遇到一些比较特别的因缘时,自己的信心随时会发生变化。一旦信心有变化,你的行为也会有变化;你的行为有变化的话,你所做的一切事也会有变化。这样的变化多端,从世间来讲也并不是很庄严。在学习过程中,大家应该学得深一点,学得扎实一点,这一点很重要。要反反复复观察自己的相续:我对佛的信心怎么样?我对三宝的信心怎么样?这样的信心是表面上的信心呢,还是发自内心的信心?如果是发自内心的信心,到底坚定不坚定?可以观察,自己当裁判,给自己打分。如果自己觉得“我学了这么多年,至少我对佛的信心永远不会改变的。”那这个时候可以算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不仅是我们佛教徒,其他宗教徒也会这么说的,只是方式有所不同。我们允许你观察佛陀的语言。佛陀也说,不管在家人、出家人,你们要像金子需要锤炼十六次那样观察我的语言,之后才可以接受,不要因为对我恭敬而接受。所以,这个跟很多宗教和其他学说不同,其他有些宗教说“一定要信仰我”“我们要信仰我们的主尊”。当我们想用智慧观察的时候,“不能这样的,如果这样的话你可能会堕落的,这是不允许的,这是不可思议的、没办法的。”很多方面有他的一些禁止,但我们没有这样的,我们欢迎你来破斥、欢迎你来观察、欢迎你来推翻我的观点,是这样的。这种思想在如今的时代当中确实不那么多了。【相关资料5】
法王如意宝《甘露滴》:
佛法对我们的恩德无量无边,因此听闻佛法的功德非比寻常,若不谋私利而发菩提心,讲法的功德也无有穷尽。首先我们应听闻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哪怕是仅仅听到一句偈子,也能断除无始以来的愚痴黑暗,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是任何咒语的能力都无法比拟的。我们听闻到这个法要后,应该对其意义进行观察和思维,犹如纯金要通过十六次的锤炼才能获得,我们也应该运用智慧来认真详细地分析,思维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后学弟子所留下的教言。
若有愚人不解如来方便所说,而作是言:‘是法如是,是法不如是。’诽谤正法及佛菩萨,我说是辈趣向地狱。”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如果愚笨的人不解如来的方便所说。这里的方便所说包括意趣、密意、了义、不了义,藏文当中有意趣和密意的意思。如来的说法是应机施教,并不是一概而论、一句话一刀切,他为不同的众生宣说不同的法门。如来的法轮当中有初转、中转、末转,有各种不同的教言。有些愚笨的人不懂了义、不了义,不懂胜义谛和世俗谛,他说“是法如是,是法不如是”。他根本不知道、不明白如来的法针对不同众生的根基有很多意趣。因为不明白的原因,因为不知道如来有这些密意,他说:这个法是对的、这个法是不对的,应该这个是这样的、那个是那样的——以非常简单的语言来断定。或者说如来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有些经典当中说我是存在的、有些说我不存在,有些经典当中说如来藏是空性、有些说如来藏是常有的,等等,会不会有自相矛盾?他如果这样断定的话,说明他并不懂如来的意趣。
如来引导众生的方法就像父母引导孩子一样。父母引导孩子的时候,刚开始会给他买一个玩具,跟他说:这个是世界上最好的玩具,你玩这个。随着年龄不同,在他长大以后,对玩具没有兴趣了,就说:最好的衣服是这个。再长大以后……随着他的年龄成长,就给他讲不同的东西,但是父母这样讲是不是有矛盾呢?其实没有矛盾,父母最了知孩子的爱好,每一次给他讲的法、教言,对孩子而言都是有用的。同样的道理,佛陀对初学者所讲的法门,到中间的时候、到最后的时候,对每个众生所讲的法都是不同的。
【相关资料6】
《解义慧剑》:“悟入意义时,知了不了义,不依不了义,而当依了义。”
一、了义和不了义
“前译宁玛派自宗总说不了义的体相有所述之义具有密意、有所为必要、有胜义理论的直接所害三种。具此三相者乃为不了义,反之安立为了义相。《日光疏》”
二、了义中分心识和智慧两种境界
《解义慧剑讲记》云:“而了义法也有一些是心识境界,也有一些是智慧境界。”
三、心识的行径中也有了义的和相对了义的
从心识的了义而言,有以心识抉择的诸法离戏空性和大光明的的见解。因凡夫不能达到现证空性和光明双运的智慧境界。
《解义慧剑论释》云:“四种意趣可以包含在对治秘密中来讲解。《大乘经庄严论》中说:“令入之秘密,以及相秘密,对治之秘密,转变之秘密,声闻及自性,除过及语深,是名四秘密。平等与别义,及别时意趣,补特伽罗意,当知四意趣。轻佛及轻法,懈怠少知足,贪行及慢行,悔行不定退,众生之障碍,对治说大乘,依此能遣除,彼障一切过。”
全知无垢光尊者说:“意趣与秘密二者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因此秘密本身也应该是一个本体多反体。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四种密意、四种意趣:
所谓的意趣是指在演说佛法的过程中稍微含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也并非是虚言妄说,而是具有特殊的某种必要而宣说的一切法义。
意趣共有四种,即平等意趣、别义意趣、别时意趣与补特伽罗意乐意趣。《经庄严论》中云:“平等与别义,及别时意趣,补特伽罗意,当知四意趣。”
平等意趣:诸如世尊考虑到法身平等而说我尔时成为拘留孙佛。
别义意趣:诸如世尊考虑到三无本性而说诸法无本性。三无本性即:(一)遍计法无本性,因为实际意义上遍计法必定不成立,所以说遍计法无本性。(二)依他起生无本性,因为四边生不成立。自生不成立是因为已生与正在生是相违事物;他生不成立是因为若观察自相他相均不成立;共生不成立是因为二种事物互为相违;无因生不成立是因为无因不可能生果。总之,凡所显现的生(灭)等法均如梦如幻,是缘起性无而显现(,因此说依他起生也是无本体的)。《智光庄严经》中云:“文殊,梦境现而无有,如是诸法亦是现而无有,直至幻术、阳焰、乾达婆城、水月、影像、幻化之间。”(三)圆成实胜义无本性,因为圆成实本身就是胜义并且无有不清净等戏论法的本体。《解深密经》中云:“我思维相无本性、生无本性,胜义无本性而宣说诸法无本性。”
别时意趣:例如佛尊曾说仅以持诵无垢月光如来之名号便可获得佛果。这其中的含义是说,仅仅持诵佛号虽然不能立即成佛,但依靠往昔所积累的诸多资粮,终有一日必定能成就佛果。
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诸如针对有些贪执戒禁取见者,佛陀谴责戒律、赞叹布施。
秘密是指为令有些众生趋入正道,受持真义,而依靠对方所感兴趣的少数名称或能接受的条件宣说,方式虽然与之相同,却有言外之意。秘密也分四种:即令入秘密、相秘密、对治秘密、转变秘密。《经庄严论》中云:“令入之秘密,以及相秘密,对治之秘密,与转变秘密,声闻与本性,如是灭罪业,及说甚深性,四种秘密也。”
令入秘密:诸如为利益有些因畏惧空性而不入大乘的声闻种姓者,佛说色法存在。如此一来,闻法者理解色法等外境实际存在而(放下顾虑)趋入大乘,而讲法者想到的是凡显现的一切法均如梦境般存在。
相秘密:诸如为令众生了达无有本性之实相,佛说一切万法皆无有本性。关于遍计法无本性、依他起无本性以及圆成实无本性三者前文中已有阐述。
对治秘密:诸如佛陀考虑到有些人会有释迦佛身材矮小、寿命短暂等故不如其他佛陀的想法,于是说我尔时成为毗卢遮那佛。如此一来,听闻者会理解到释尊与毗卢遮那佛的色身其实是平等一致的,而讲说者则想到二佛圆满资粮平等、获证法身平等、利众事业平等。《俱舍论》中云:“诸佛资粮与法身,行利众事平等性,彼等身寿与种姓,以及身量非相同。”
转变秘密:诸如为了遣除某些人因此法容易理解而认为比其他法下劣的罪过,宣说此法极难证悟。如《因缘品》中云:“父母为所杀,国王二所净,境眷皆摧毁,彼人得清净。”这其中的含义:“父母”是指行于轮回中的爱取;“国王”是指各种习气的所依或基础——阿赖耶;“二所净”是指婆罗门的坏聚见与沙门戒禁取见;“境”是指内处及所取能取等八识聚;“皆摧毁”是指以上这些完全遣除,(“彼人得清净”,)即可成佛。
意趣与秘密二者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
二者的差别诚如具慧译师所说:“听者从说者的语言中未领会到说者所想的意义,而是理解到其他的含义,即是意趣;听者对说者所想的意义心领神会,即称为秘密。”《摄大乘论释》中云:“意趣仅仅是心中之观点,而不观待对方承认;秘密观待对方之承认。”我认为此二者并不相违,观待某种目的而说彼之所具条件,而不观待对方承认不承认,也属于意趣。对于他人所询问的意义并未和盘托出、圆满明示,仍然保留有意图,因此称为意趣。为利益他众,依靠方便稍许迎合他人的心理而宣说的含义称为秘密,因为依赖讲者口中宣说,对方也领会他所说的意义进而趋入,到后来听闻者对讲者的言外之意方完全理解,所讲的意义也并不是妄语。
四种意趣、四种秘密即是阅读经典的第二把钥匙。如是文字、意义、意趣、必要还有许多,所以依靠此理辨别而了知一切经续之义极为重要。
愚笨的人不知道如来的密意,他说此法是对、彼法不对,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分别念。现在很多人说,不能这样做,这样做有过失:《地藏经》晚上不能念,不然鬼神全部来了;《楞严经》不能念,里面讲了很多的魔业,自己会造业;《药师经》不能念,会让你生病,等等,完全凭自己的想象给别人讲。其实这是谤佛、谤法,因为你没有任何依据,信口开河、胡言乱语,这个罪过也只能自己承受,没有办法。
佛的密意、上师们的密意,不懂的话,你最好不要评价。萨迦班智达也说过,少说为最佳。语言少是最好的,否则你表面上看是在说法、给别人引导,但是愚者引导的话,其实是在不断造业。所以,学习很重要。
这里讲,愚笨的人不懂如来的密意,“是法如是,是法不如是。”这其实是诽谤正法、诽谤佛陀、诽谤圣者菩萨。所以佛陀说这些众生趣向地狱,特别可怕。
以前有一个喇嘛对外宣称:“色达堪布(指法王如意宝本人)说念一百万遍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这完全是妄语,往生极乐世界岂会如此容易!”此人可能不太熟悉教理。我所说的,实际上是以《阿弥陀经》为依据,并非从分别念中杜撰出来的。所谓“一百万遍名号”的界限,是我的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观音上师、多额单比尼玛活佛等曾明确授记:“将来你若让有缘人念一百万遍阿弥陀佛名号(此处是指藏语佛号,汉语‘南无阿弥陀佛’则需六百万遍),他们就能往生极乐世界。”我个人的品行再怎样卑劣,也不会拿这个来欺诳世人。所以,有佛陀与上师的教言为证,希望大家好好发愿念佛,毫不犹豫地选择对今生来世最有利的事,珍惜当下的每一刹那!
我们在说法的过程当中,给别人讲法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话,确实也是不说法好一点。所以,我们法师们讲经说法的时候,一定要经常提起正知正念,否则自己认为自己讲得特别对,自己充满信心,但有些人分别念很重,实际上所讲的很多法也许违背了因果,这样非常不合理。大家应该要注意。
如果有些人不知道佛的密意,说这个法对、那个法不对,这样是谤三宝,谤三宝的人会堕入地狱,那很可怕。
佛言:“阿逸多,于我灭后五浊世中,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实非菩萨自谓菩萨,是外道人,曾于过去供养诸佛发愿力故,于佛法律而得出家,随所至处多求亲友、名闻利养,恣行秽污弃舍信心,成就恶行不自禁制,不自调伏贪诸利养;于一切法门及出生坚固三昧,皆悉远离,实无所知;为亲属故妄称知解,住于谄曲,口说异言,身行异行。
佛继续告诉弥勒菩萨说:阿逸多,于我灭后五浊恶世的时候,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些本来是非菩萨,自己假装是菩萨:我是活佛、堪布、格西,我是佛学院的,是什么寺院里面第多少世。他们会自己给自己写传记,或是花钱请人写传记,先从网上开始宣传:自称菩萨、空行母,我是大菩萨的转世,我的前世是什么,最早的前世是什么,我现在能想起来前世是什么,跟某些人有什么样的殊胜的因缘等等。这样说是很可怕的。
佛陀授记了末法时代的众生。他说未来时,我灭度以后的五浊恶世。
五浊的话,《菩萨善解经》当中有比较好懂的解释:
命浊,人寿不到一百岁。现在如果有一位一百岁的老人,大家都会很惊讶、把他当怪物一样看待,好多新闻记者也会跑去拍照。命浊时,生命不是很长,命很短。一般到了五六十岁时自己就要考虑,如果生病的话,很快就可能死去;但如果不生病,也不一定能活很长时间,要有无常感。
众生浊,众生的性格不好,简单来说就是不好好修善法,恶习特别严重。每个众生在造恶业方面很擅长,造善业特别微弱,这叫众生浊。以前不是这样的,现在的众生特别爱造恶业,造恶业方面特别精通,是“专家”。
烦恼浊,众生的烦恼特别强盛,不是一般的烦恼,是特别可怕的烦恼,贪心、嗔心、痴心特别强烈。现在新闻上经常报道,很多人没办法控制自己的烦恼,特别可怕。
见浊,把不是真的东西当作真的,把真的东西当作非的。比如说本来有因果、有善恶、有轮回,但是他根本不相信,见解特别低劣。各种不需要的娱乐见解深厚,好的方面比如空性见、无常观,这些方面很表面,这叫见浊。
这些因缘具足的时候,整个世界会出现战争、饥荒、各种瘟疫、灾难,这叫劫浊,因为世间很恶。佛陀说未来会出现这样的浊世。
在这样的末法时代,我们这里还算是可以的,有出家形象的、穿袈裟的人非常多,大多数居士也都是希求解脱者,比较而言还算是可以的。但从整个世界来看,不管从器世界、还是从有情世界,从人们的观念、教育等各方面来讲,并不是很乐观,时常出现疾病、饥荒、战争。即便外面的世界没有战争,个人家里也经常会有“战争”,有冷战、热战。道友与道友之间,也会无缘无故开始生气。我们这些发心人员,人还是很好的,但是烦恼出现的时候,就完全都变了。没办法,自己也很失望,别人看起来也是:人本身是很善良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稍微有一点点冲突、稍微有一点点事情发生的时候,他可以一点都不顾忌,一瞬间毁灭掉自己所有的前途。
众生有时候真的很可怜,本来来到喇荣清净的刹土,刚开始的目的是想好好修行,但最后,好多人因为犯戒、跟道友发生极大的矛盾、跟法师不合、背后诽谤……被开除而离开了,有很多不乐意的事情频频发生。这不怪大家,因为众生的烦恼太重了,见解太浊了。一个特别恶劣的地方,生长的庄稼也不会多么成熟。整个世间、整个环境比较恶的时候,在这里的这些众生也不会有特别的高见、正见,烦恼也不容易减少。
以前的修行人,稍微修一下,马上得阿罗汉果位,马上得菩萨果位。但现在,我们拼命地念“嗡阿弥得瓦阿依斯得吽舍……”最后有些打瞌睡睡着了;有些心里很失望,生邪见了;有些虽然数量上完成了,但是质量上一点信心都没有。
我前段时间本来想好好闭关念七天的咒语。好长时间了,每年都完成不了当年的咒语。今年下了很大的决心,应该能很好地完成。上午把牛粪、木材全部都准备好了。为了避免打扰,就发了个微博。结果到了中午的时候,得到通知,必须要下去开会,如果不开会就如何如何。一瞬间就改变了。后来想想也没办法,很多事情也不能如愿以偿,可能心里想做一点事,但哪怕是七天的一个闭关,也会被业力牵引,随风飘荡,无有自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浊世众生还是很可怜的。
所以在这里说,浊世的众生,他们自己本来不是菩萨,说是菩萨,这种情况是怎么样呢?是外道人,曾于过去供养诸佛发愿力故,于佛法律而得出家,藏文中有“前世”,这些人在前世可能做过外道,后来曾经也同时供养过很多佛陀。因为也有做外道的因缘,也有供养佛的因缘,以发愿力,今生在佛的教法当中得到出家。
刚才前面有些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些人当中有些是自称菩萨,还有些以前是当过外道、供养佛,即生当中出家,出家以后不好好当一个出家人,到处都去,今天在藏地、明天在汉地……我那天看到有几个出家人,一看就是云游僧,有时候一看就能基本上看出这个人的修行、行为。我现在观察能力还是不错的,不需要很长时间,人家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是刹那见人心。
这些出家人什么样呢?别人看我也应该是这样的。随所至处多求亲友、名闻利养,恣行秽污弃舍信心。很多时候求自己的亲朋好友,为了得到名闻利养,他的行为没有一定的控制,没有正知正念,全部污秽不堪,行为特别糟糕,舍弃对三宝的正信。
其实这里的标点符号应该改一改,四个字、四个字比较好一点。
成就恶行,身口意经常造各种各样的恶业,抽烟、喝酒。学院里,法王原来写的纪律当中说,如果出家人抽烟、喝酒,不能在学院住,必须要离开。我前段时间去了一些其他的寺院,其他寺院的制度里面说,如果到街上去抽烟、喝酒,罚款两百元;第二次喝酒,罚款三百块钱;第三次,就不能再待在寺院。我们这里以前也有,藏族的有些出家人,他们在学校里面习惯了抽烟,说:这边不能抽烟的话,那我待不下去。虽然出家了,自己说待不下云,就离开了。也有这种情况。学院里面对抽烟、喝酒、破戒有规定,这些人不能跟僧众共住。
不自禁制,不自调伏贪诸利养;不守持清净的戒律,不调伏自己的根门,贪图各种利养资具。前面的利养指收入、财富,后面指对资具特别贪着。
于一切法门及出生坚固三昧,皆悉远离,实无所知;对一切的法,一点境界都没有,对空性等一切万法没有任何的了知,对坚固的三摩地也无所了知。意思就是说,他一点也没有证悟万法的胜观,如如不动的三摩地禅定也没有。有些出家人干坏事特别擅长,让他入定闭关两天都不行;让他看中观、因明的书,他学不完,智慧特别飘,不愿意深入。意思就是对一切法门没有智慧,对一切三摩地没有禅修。
为亲属故妄称知解,为了亲友、眷属,妄称自己获得菩萨的果位,获得佛的果位,我有神通、我有神变,我是上师的弟子、我是法王的弟子,我是佛学院的……现在很多都是自我宣扬。
住于谄曲,心住于谄曲。为了欺骗他人,自己狡诈的意念叫谄曲。
口说异言,口里一会说神通,一会说大妄语,一会说你们如果供养我的话……前一段时间有个人去打卦,卦象里面说要供养一辆车,这样可以遣除违缘。这个信徒比较愚笨,相信了,供养了,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打起了官司。有时候个别出家人有不如法的言行,有些愚笨的佛教徒跟他们聚集在一起做出了很多不如法的事。如果佛教徒有观察善知识的能力,他不会上当受骗;如果上师、出家人自己如理如法,他也不会欺骗众生。
在末法时代确实有这样的现象。曾经,“假上师”在内地非常猖狂,现在从某种意义上有些改变。我们之前有段时间为了佛法,不顾对自己各方面的不利影响,在不同的场合当中拼命地讲过这些道理。后来自己感觉上,因为我们宣传的范围比较大,接受的人比较多,市场上的一些“假上师”明显减少了。
这个很有必要。众生遇到佛法很不容易。但遇到佛法后,如果遇到了一个邪知识,这一生就毁了。如果发现被自己向往的穿着袈裟的人欺骗的话,他的信心永远没办法恢复,心里的创伤永远不可能治愈,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
在座的一些出家人,自己如果业力深重,犯戒破戒,那没办法,佛陀时代也有。但自己故意以狡诈的行为、以谄曲的心欺骗他人,装模作样欺骗信众,这个过失很大。造恶业,不应该穿出家的僧衣造恶业,否则这个罪过更严重。因此我们在行为上尽量不要让别人生邪见,这方面一定要护持别人的心。
南朝 梁 慧皎《高僧传·译经下·求那跋摩》:“浊世多諂曲,虚伪无诚信。”唐 孔颖达 疏:“毋讇者,军中尚威武,虽自贬退,当有威可畏,无得过为讇曲,以屈下於人。” 宋 叶适《上宁宗皇帝札子》:“夫上媚天子,下媚庶人,不以抗犯为能而以顺悦为得,此岂有諂曲之意存乎其间哉?” 章炳麟《箴新党论》:“諂曲者,末胡椒以堕泪,怀橄欖以解酲,其实虽具,必济以文。”
身行异行,身体行持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行为。听说现在有些出家人在大城市当中行为很不如法,失坏了别人的善心。“莫于佛法作沙门贼。”佛经当中这样讲的,不要在佛法当中作沙门的贼。所以一定要护持别人的心,否则的话在末法时代,佛陀说,未来会有一些人形象是出家相,但实际上也是用各种手段来欺诈、欺骗众生,这是一个特别可怕的事情。
“迦葉,有诸痴人,受著(如来)袈裟违背如来(本意),自谓我(为)得道果圣人。是人若在静室,若在窟中,贪心思念:‘一切施主施我衣钵。’作如是念:‘如来不知我,不觉我,不见我。’迦葉,比丘若在静室,若在窟中,若行若坐若卧,若念贪欲,若念瞋恚,及余种种诸恶觉观。随所住处,其中诸神知彼比丘,心生愁忧,作如是念:‘此诸比丘非法非宜!于正法中得出家已,思惟如是不善之法。’迦葉,彼诸神等知彼比丘,各作(善法)方便令不安隐。迦葉,彼诸天神以少善根得少智慧,尚知他心(念想),况复如来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具行智慧!“迦葉,如来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所不觉,无所不证。迦葉,如来具足无碍智慧,于三世法皆悉了知。是故,迦葉,善男子、善女人,于正法中得出家者,应作是念:‘诸佛如来悉知我心,十方世界现在诸佛亦知我心,莫于佛法作沙门贼。’迦葉,云何名沙门贼?沙门贼有四种。何等为四?迦葉,若有比丘整理法服,似像比丘而破禁戒作不善法,是名第一沙门之贼;二者、于日暮后,其心思惟不善之法,是名第二沙门之贼;三者、未得圣果,自知凡夫,为利养故,自称我得阿罗汉果,是名第三沙门之贼;四者、自赞毁他,是名第四沙门之贼。迦葉,是名四种沙门之贼。“迦葉,譬如有人具大势力,于阎浮提一切众生,所有珍宝、金、银、琉璃、真珠、珊瑚、琥珀等宝,(持)刀杖加害皆悉夺取。迦葉,于汝意云何?此人得罪宁为多不?”佛告迦葉:“若有凡夫未得圣果,自知凡夫,为利养故,自称我得须陀洹果,若受一食,罪多于彼。”又迦葉经云。佛告迦葉。于正法中得出家者。应作是念。十方世界现在诸佛悉知我心。莫于佛法作沙门贼。迦葉。云何名沙门贼。沙门贼有四种。何等为四。迦葉。若有比丘整理法服似像比丘。而破禁戒作不善法。是名第一沙门之贼。二者于日暮后。其心思惟不善之法。是名第二沙门之贼。三者未得圣果。自知凡夫。为利养故自称我得阿罗汉果。是名第三沙门之贼。四者自赞毁他。是名第四沙门之贼。迦葉。譬如有人具大势力。于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所有珍宝一切乐具。刀仗加害皆悉夺取。迦葉。于汝意云何。此人得罪宁为多不。迦葉白佛言。甚多世尊。佛告迦葉。若有凡夫未得圣果。为利养故自称我得须陀洹果。若受一食。罪多于彼。我观沙门法中更无有罪重于妄称得圣果者。佛告迦葉。出家之人微细烦恼复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见他得利心生嫉妒。二闻经禁戒而返毁犯。三违反佛语覆藏不悔。四自知犯戒受他信施。出家之人具此烦恼。如负重担入于地狱。迦葉。出家之人有四放逸入于地狱。何等为四。一多闻放逸。自恃多闻而生放逸。二利养放逸。得利养故而生放逸。三亲友放逸。依恃亲友而生放逸。四头陀放逸。自恃头陀自高毁人。是名四种放逸堕于地狱。
中间讲了这么一段。
“阿逸多,我菩提道于一切众生,皆悉平等安住大悲,以善方便正念不忘。如来安住无等等力,无障无碍而为说法。若有众生作如是言:‘佛为声闻所说经典,诸菩萨等不应习学、不应听受,此非正法,此非正道。辟支佛法亦不应学。’佛陀继续告诉阿逸多,我在菩提道当中于所有众生都是非常平等地安住大悲。佛陀对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大悲,佛陀对众生没有偏袒,对众生没有不救度的。佛陀的慈悲就像太阳一样,对所有的众生都会照耀。但是如果自己关闭的话,那佛陀慈悲的阳光也没办法进入。只要我们对佛有信心,只要有如来藏,佛的加持不可能不入我们内心。一切有部的《毘奈耶经》中说:“假使大海潮,或失于期限,佛于所化者,济度不过时。”大海的波浪也许有不存在的时候,但是佛陀度化众生的时间永远不会过期的。佛陀显现上示现灭度,但实际上佛陀的慈悲和智慧永远都不会隐没。佛经当中也是这样讲的,佛法不隐没,佛陀不涅槃。如来安住无等等力,无障无碍而为说法。如来是什么样呢?刚才说正念不忘,度化众生方面,正念永远不会失去、不会忘记、不会不管,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大海离开波浪也不会有这种情况。如来安住于无与伦比的力量当中,无障无碍而为众生说法,为众生说法没有障碍、没有阻碍。我们对众生说法是有阻碍的,我今天讲一堂课,可能有一部分人欢喜踊跃,但有一部分可能特别生气。但佛陀对不同的众生说不同的法。你们方便的时候可以看看《大智度论》,里面讲了很多:佛陀对有些众生用软语来让他解脱,有些众生通过苦行、苦修来度化,有些用杂喻、有些用神通、有些用真正的佛法,贪欲严重的人面前用贪欲的法,嗔恨严重的人面前用嗔恨的法。比如,面对希求名闻的提婆达多,用名声方面的法来讲;舍利子是智慧第一,给他讲智慧方面的法;难陀是多闻,用多闻方面的法。所以,佛陀给众生所宣讲的法,是根据不同众生的不同根基。我们讲经说法应尽量地大概了知大众的心,这个很重要。我以前也说过很多次,我们去一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国家时,最关键的是要了解:当地最关心的是什么?他们的烦恼是什么?他们的希求是什么?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是什么?……诸如此类的事情了知以后,讲经说法不会有任何困难。所以,我们应该随学佛陀。这里说佛陀具有这样的定力,说法没有障碍,我们也很希望变成这样。若有众生作如是言:‘佛为声闻所说经典,诸菩萨等不应习学、不应听受,此非正法,此非正道。辟支佛法亦不应学。’如果有众生这样说:佛为声闻宣说的经典,诸菩萨不能学习,也不能听受,这个对他来讲不是正法,不是正道。如果这样说的话,这是谤法。这个还是要注意。“佛陀对小乘所说的经典,大乘人不能学、不能听,对大乘而言,这不是正法、不是正道。”我们可能经常会这样说。“这是声闻乘的,不要去学,我们是大乘佛法,我们是藏传佛教,他们是声闻乘的、南传佛教的,这些不是我们的法……”“对辟支佛的法也不能学、不能听,这不是正法、不是正道。”如果这样说的话,这也是谤法。复作是言:‘诸菩萨等所修行法,声闻之人亦不应学、不应听受。辟支佛法亦复如是。’或者反过来说,诸菩萨所修行的法——这里是所修行的法,上面是所讲授的法——声闻人不应该学、不应该听受。同样的道理,辟支佛之人也一样,对菩萨的法不应该听、不应该学、不应该接受,这不是正道。复作是言:‘诸菩萨等所有言说,声闻、辟支佛不应听受。’彼此言行更相违背,不与修多罗相应,于如实说真解脱法不能信受。依彼法者不得生天,何况解脱? 还有,前面是所修的法,这里是诸菩萨所说的法,声闻、辟支佛不应该听受、不应该学。如果这样,彼此言行更相违背,归根结底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有些人可能会说:我要去斯里兰卡学一段时间。这时候,有些法师说:“你不要去啊,这是南传佛教,不要去学,不能学的,我们是大乘佛法,是藏传佛教……”那这个也是谤法。如果你是一个南传佛教,或者你是一个声闻乘,某个地方有求密法、求大乘的,你说“不要去、不要去,那个地方是密法、是显宗,去的话没有意义……”这也是谤法。
不与修多罗相应,与佛法不相应。于如实说真解脱法不能信受,如果这样的话,与佛陀的真实语和解脱法不能相应、不能信受。依彼法者不得生天,何况解脱?那这样的话,因为他谤了法,连善趣都不能转生,更何况是获得解脱呢?不行的,得不到的。
“阿逸多,我今说法随其信心而调伏之如恒河沙。阿逸多,我今欲往十方世界随顺说法利益众生,不为实非菩萨而作菩萨相者,亦不为毒恶欺诳少闻之人于我法中作二说者。其二说人或作是言 :‘是菩萨应学,是不应学。’谤佛法僧,是人身坏命终堕于地狱,多百千劫不可得出。设令得出,生贫穷家。至于后时虽得授记,五浊恶世成等正觉,如我今日于是生死五浊世中成于佛道。以是因缘,汝应谛听,应当信知,随顺恶友所行如是。佛陀告诉弥勒,我说的法随着信心而调伏这些恒河沙数的众生。如果没有信心没有必要给他们讲,有了信心以后可以调伏。如恒河沙数的这些众生,天龙八部,有信心者可以说,没有信心不能说。佛陀在其他经典,应该是《大般涅槃经》,里面提到对五种众生不能说五种法,比如说不喜欢戒律不能讲戒律的功德,不喜欢多闻的人不能讲多闻的功德,不喜欢三宝的话不能讲三宝的功德。《菩萨善戒经》说:“心不信者不应为说。不厌生死者不应为说。求过失者不应为说。”意思是说,没有信心的人最好不要给他说法,他一点信心都没有,你跟他说有什么用呢?对生死轮回一点厌离心都没有的话,那你对他讲出离心有什么用呢?没有必要的。整天找你的过失的人,有些人整天吹毛求疵、找过失,给他说法有什么用呢?不应该说法。要在什么样的众生面前说法呢?有信心者面前可以给他说法。信心是一切佛法之门,很重要的。阿逸多,我今欲往十方世界随顺说法利益众生,佛陀告诉阿逸多,我今天前往十方世界,随顺众生说法、利益众生,但是对个别人不会说法,什么样的人不说法呢?不为实非菩萨而作菩萨相者,本来佛陀对十方世界都可以说法,但是个别人不能给他说法,什么样的人呢?本来不是菩萨假装菩萨,对这些人不能说法。学院当中一般没有这种人,但是经常有人说“我昨晚做梦”“我出现神通”……神通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说神通的人最好各班不要给他说法了。佛陀给十方众生都可以说法,但是非菩萨说是菩萨者不能说法,这是第一种。第二种,不为毒恶欺诳少闻之人于我法中作二说者。特别野蛮的、凶狠霸道、特别粗糙的这种人不能说法;经常欺骗别人的人;孤陋寡闻、特别愚笨的人,所有理解都反面理解,不好好正面理解,特别愚笨的这些人。刚才前面说妄语的、非菩萨假装菩萨的人不能说法,后面说假装欺骗别人的,特别愚笨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佛陀的法当中这二种人不能说法,这二种人经常这样说:是菩萨应学,是不应学。他们经常在众生面前胡说八道,说这个是菩萨应该学的,这个是菩萨不应该学的。其实他自己一概不懂,自作主张,胡言乱语。谤佛法僧,是人身坏命终堕于地狱,多百千劫不可得出。设令得出,生贫穷家。至于后时虽得授记,五浊恶世成等正觉,如我今日于是生死五浊世中成于佛道。这样做的话实际上他就谤了佛法僧三宝。说法有时候比较难的,说法者经常容易犯,我们认为自己说得对,但实际上也许犯了错误。这些人谤了三宝,人身坏后命终堕入地狱,百千劫当中不能获得解脱,假设最终获得解脱,他就转生到贫穷的家里,后来才会慢慢得到佛的授记。即便得到授记,在五浊恶世时才成正等觉。释迦牟尼佛说,我以前也犯过这个错误。下文会有这个公案:佛陀在因地时怎么犯了错误,后来才在五浊恶世时成佛。有些地方说,佛陀是发愿在五浊恶世时成佛;今天这里说是犯了错误,所以才在五浊恶世当中成道的。以是因缘,汝应谛听,应当信知,随顺恶友所行如是。这个因缘你们应该谛听、应该相信,如果我们依靠恶友、依靠恶知识、依靠恶劣的环境,可能会经常谤佛、谤法、谤僧,以这样的原因很难获得解脱,即便得到解脱,到时候成佛的环境也不是那么清净。所以,你们应该好好地听,应该要知道,应该要好好地相信,其实这些都是随顺恶友的行为而导致的。因为依靠恶友,将来自己成佛都有问题的,会导致拖延等不妙的现象,所以我们不能诽谤正法。诽谤正法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这次要好好研究一下。之前在《极乐愿文》当中也讲得比较多,大家知道的道理跟佛经里面所讲的,可能有些不同。在《菩提道次第论》当中、在《现观庄严论》的注疏当中经常引用《大乘方广总持经》中的教证,但是引用的时候并没有说明是来自《大乘方广总持经》。这部经是比较特殊的取名方法。但这样也是可以的。前面讲了,法护翻译的不叫《大乘方广总持经》,那个版本更古。隋朝和唐朝更接近现在,还算好一点,鸠摩罗什翻译的还好懂一点,以前好多译师翻译的都比较难懂。法护的译本根本没办法读懂,昨天有位堪布给了我一本。网上虽然也有,但是在网上看的话眼睛比较痛,我没有怎么看。有了书以后,我对比了一下,差距还是比较大,情节倒是没有大的变化,但还是有一些不同。我想,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当时的译作风格有一定的差别;还有一方面,这个版本的译者还是比较了不起的,他本来是印度人,印度人写成这样的汉语,算是不错的,文笔也不错,我们应该赞叹。这位译师不是很出名的,不出名的话经常被说错,我都经常被叫做吉达索。我们这位罗扎瓦(译师)的名字叫做毗尼多流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