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03课-隐藏窍诀&名词解释&法师辅导 Back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03课-隐藏窍诀&名词解释&法师辅导

隐藏窍诀


一、永远住于轮回、尤其是地狱等三恶趣度化众生的菩萨怎么样? 我劝你冷静一下!

(一)讲记原文

不过,对凡夫而言,一般不要求布施身体。上师如意宝也经常讲,只有到了一地之后,布施身体像布施蔬菜一样,才不会有任何耽著。但没有获得一地之前,若要布施自己的身体,包括《入行论》中也没开许过。不过,达玛日杰达上师,在历史上应该算是一个特例。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也说:“不怖地狱,不求生天,不为己身,自求解脱。”像这种境界,应该是一地菩萨以上。否则,不怕地狱的话,只有不信因果的人才敢说:“我堕落就堕落吧。”但这种人是因为太愚痴,不是因为境界太高了。就像喝酒后发疯的人一样,说:“我不怕监狱,谁杀我就杀吧,谁抓我就抓吧!”这完全是一种愚痴之举。


(二)发心值得赞叹

希求先将三界一切众生安置于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以后,自己再成佛,这种发心称为如牧童之发心,称为无与伦比之发心,怀有这种发心的人具有非凡巨大的心力,就像至尊文殊菩萨的发心那样。和如国王之发心以及如舟子之发心相比,是上等者的发心。


(三)先看看大德、前辈们怎么说

1、大恩上师

现在有些人说:我不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我要到地狱度化众生。这种说法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详细观察就知道并不合理。《地藏经》中说,要前往地狱,“若非威神即须业力,非此二事终不能到。”可见,要到地狱界,不是依靠威神力,就是依靠恶业力,如果是登地的圣者,当然可以像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和格萨尔王那样,以神通力到地狱直接度化众生,但如果是以业力转生于地狱的凡夫,连自救都不暇,哪里还谈得上救度他人呢?


2、法王如意宝

“有些人发愿死后到地狱救度众生,这是自不量力的说法,如果连救度人间苦难众生的能力都没有,要到地狱里救度众生就更困难了。”有些人之所以这样发愿,也许是认为救度众生很容易,其实,救度众生并不像他们想得那么容易。我们去放生时,即便用尽了全部力气,也不敢说能从屠夫手里救出几头旁生,要从阎罗狱卒手中救出地狱众生就更难了。以前法王如意宝多次发愿:去世后首先往生极乐世界,依靠阿弥陀佛的加持得到等持、神通、智慧等无量功德后,再回到娑婆世界度化无量众生。作为后学弟子,我们也应跟随法王如意宝来发愿。


3、李炳南居士

甲乙二人同修净土,甲发愿说:"我命终时,一定要求得上品上生,如果是银台和铜台来迎接,就决不往生,愿意再生娑婆。"他的理由是在娑婆世界修一天胜过在极乐世界修一年。乙发愿说:"我不求品位高低,眼前能够往生就先往生。"他的理由是菩萨都有隔阴之迷,先了生死,才是最稳当的计策。请问这两个人愿望,谁最可取?乙最可取,甲好说大话,还不懂得净土的含义。他错在再生娑婆,去取金台,不知道一生西方就不退转,一生候补佛位,怎么还会忧虑取不到金台呢?如果引怀玉大师为例,那就要知道大师誓取金台,仍然在当生。


(四)详细分析

1、先不说度化众生的威德力,只分析自己是否具有投生自在的功德

(1)住于轮回度化众生首先需要应对隔阴之迷(胎障)

A、略说

a、隔阴之迷,阴谓色身,即五阴也。由此菩萨,未断三界内之见思惑尽。一经受生,犹有所迷,故云隔阴之迷。许多大根器人,最初亦与凡夫同一迷悖。或遇逢缘,或一闻开示,立地便悟,直同两世人一样。皆因宿世深植善根,未断烦惑。一经转世,便成迷悖矣。以未死为现阴,死而未受生为中阴,受生则为后阴。此后阴且约未死前说,若约受生后说,又名为现阴矣。隔阴之说,指此。

b、佛经上讲,一般大阿罗汉与大菩萨有隔阴之迷,入一个胎,或者住胎,或者出胎,统统迷了,前生的事都忘了,把你隔开了,这个叫“隔阴之迷”。


B、详说

a、入胎不迷

很有定力,入胎不迷,虽然入胎来,不是被吸进来的(不是业力所牵引而转生来的),而是自己有意的自主入胎的。释迦牟尼是正规入胎不迷的。

b、住胎不迷

在胎儿阶段,自己还在做工夫,还在菩提道场境界,正觉不衰。

c、出胎不迷

只有出胎不迷才可以生而知之,过去的学问都记得,智慧很光明。


(2)小乘圣果有隔阴之迷

A、前三果

迷有二类∶迷事是对事相的迷乱、错误、无知;迷理是对谛理——无常、无我我所、空性、法住、法界的迷惑。

a、约“迷事”说,一般众生及证得初果、二果、三果的圣者,在从此生到下一生的过程中,都是“不正知”的。如入胎时,或见怖畏、或见欢乐的境界,在胎中与出生时,也这样地不能正知;前生的自己与事,都忘失了。约“说,一切众生,就是前三果圣者,都是有此“隔阴之迷”的。不过三果圣者,初生时虽不能正知,但很快能忆知前生的一切。所以释迦佛的在家弟子,得三果而生色界天的,有的从天上来下,向佛致敬与说偈赞叹。

b、如约迷理说∶凡夫是迷理的,如不能转凡成圣,是从迷入迷的。初果圣者是能见谛理的,一得永得,是不会再退失的。在入胎、出胎时,虽不能正知,不能现见谛理,但所得无漏智果,并没有失落。如钱在衣袋中,虽没有取出来用,你还是有钱的。所以得初果的,最多是七番生死;得二果——“一来”的,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得三果——“不还”的,一生天上,就能究竟解脱。

B、阿罗汉

大阿罗汉修的定力很高,可以到达入胎不迷,住胎的十个月昏迷了,不知道了,忘掉了前生了;出胎更迷了。再大的阿罗汉,到声闻缘觉到辟支佛,入胎不迷、住胎不迷,出胎还是要迷。


(3)关于菩萨的隔阴之迷说法不一

A、说法一(印顺法师)

修大乘菩萨,果证七地以上,入胎始无隔阴之迷。

B、说法二(宣化上人)

菩萨有隔阴之迷,他一经过这个胎,一投胎之后,他也就迷了。若遇着善知识,能指点你怎么样修行,这还可以得到觉悟;若遇不着善知识,今生退堕,来生更退堕,就不容易再发这菩提心,所以这很容易就退堕了。

C、说法三(南怀瑾先生)

到了第八地的菩萨,住胎出胎还有一点把握,要到十地以上菩萨,住胎出胎就不迷了。

D、说法四(慈诚罗珠堪布)

往生了西方极乐世界他就证得了菩萨的一地,然后一地菩萨他没有胎障,入胎的这个障碍他是没有的。所以他回来的时候他清清楚楚的,他是从哪里来的,他的使命是什么,这些都是非常清楚的。

E、说法五(大恩上师)

即使是特别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他们转世以后,小时候也要从“嘎喀嘎阿……”三十个字母开始。为什么呢?一转世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三十个字母很简单,任何其他民族的人,一教就会,但连这个都忘了,那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就不必说了。因此,即使是真正的活佛,因为有胎障等各种原因,所以今世一定要从头学起。


(4)凡夫人

随业力流转,入胎也迷、住胎也迷、出胎也迷。


2、分析轮回中的众生是否容易被度化

(1)请忆念六道众生各自的特点

(2)请想想自己从学佛到现在度化了多少人,难度如何

(3)请对比自己身边被度化的多还是千方百计也没度化成功的多

3、分析你会把众生“度”向何方

(1)度化者的功德要高于被度化者的功德

在世间层面,上师的功德一定要超过弟子。比如我是一个资粮道的修行人,那我的上师,至少应该是加行道的;如果是我加行道的,上师就应该是见道以上的菩萨……以此类推。

(2)都是凡夫时,不过是无明对无明,可怜对可怜。

继续在娑婆世界(积累资粮护持佛法),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菩萨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出于悲心,乘愿力、神通入轮回救度众生;一种是凡夫循业流转,因业力牵引不得出轮回。如果是自己已解脱了烦恼束缚,有能力跳出轮回,而由于悲心仍然发愿在娑婆世界积累资粮、护持佛法,那是菩萨的愿行,我(希阿荣博堪布)由衷地赞叹随喜。如果自己还没有解脱烦恼,也不发愿往生,完全是因为业力而流转轮回,自己的烦恼恶业都还没办法清净,又怎么去教别人有效地对治烦恼?学佛不是纯粹地搞学问,就算佛学知识丰富,知道去除烦恼的整套方法,但自己若没有实践、亲证,是很难指导、帮助别人的,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下深渊救人,人救不了,自己还需要救援,因为不谙水性,甚至可能把别人往深水里拖。 


4、我努力修学密法一生成就如何

(1)密法确实殊胜

A、无垢光尊者云:“若男若女已入此胜密,并获得传承教言,虽其未证悟,然以听闻之功德力,决定速疾解脱,因彼相遇无上果法之故。” 

B、《日月吻合续》中云:“学密利根者即生成就,中根者中阴,下根者来世幻化界得解脱。”

C、密宗祖师极喜金刚云:“若仅听受此密法,七世之前定解脱。” 


(2)能不能成就在于自己

A、密法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内成办解脱,是因为多方面条件成熟。如果仅仅具备一些条件,想迅速成办解脱,还是非常困难的。比如,密法讲解根机为上等。上等根机的标准是什么?是信心普遍。仅仅对密宗有信心就够了吗?当然不够,所以密宗强调的是净观,一切都得净观。此外,修行的方便也不能缺少,比如灌顶,在令自己见解增上方面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当然,我们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天天都在接受灌顶,此时细致观想还是很重要的。至于行为无辛劳,主要讲解修行过程中要做到身心自然,身心若不自然,就很容易疲惫,甚至妄念很多,形成迅速成办见解的障碍。

B、因此,在修行过程中,我们要时时反观自己的修行,有没有做到密法的殊胜?信心是普遍的还是偏袒的?修行是否做到自然?对基道果认识得如何?如果做不到,仅仅口头上言说密法很殊胜,对于迅速成办解脱可是远远不够的。


(五)比较实际的选择

1、不舍弃密法

(1)感谢自己的前世干了不少好事儿,才使自己这辈子遇见这千劫万劫难逢的机会

A、遇此胜法善缘众,前世累劫积资果,与普贤王同缘分,诸道友当生欢喜。

B、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中指出:“凡值遇无上密乘者,往昔必定已供养过无数佛陀,并已成过普贤如来的眷属……”。


(2)密法的殊胜性

不说了,请自行翻阅《前行广释》法本第一册吧。


(3)舍弃密法会造下舍法罪

密法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最甚深、最精要的法门,可以说代表了佛法,若以嗔恨心来舍弃密法,依靠净土宗的任何修法也不一定会成功。因为《阿弥陀经》、《极乐净土庄严功德经》中皆说:舍法罪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不管是密法,还是其他宗派的法,假如随随便便地舍弃,今生想获得往生是非常困难的。 


(4)舍弃密法堕金刚地狱

进入密乘后,无论有无生起信心,都永远不能舍弃密法和上师,舍弃则必堕金刚地狱,金刚地狱并非显宗所说的无间地狱,根据萨扎续,此狱受苦十亿劫。如果对密宗里不共同的行为如降伏、双运等无法理解,也不能率作诽谤,应知其甚深密意,待广学续经之后即能了解其殊胜性。


2、求生极乐世界

(1)修密法的人为什么还要求生极乐世界

A、净土修法不仅仅是显宗法

其实密宗中也同样包含了净土宗,在法王如意宝的《文殊大圆满》、无垢光尊者的《四心滴》等众多大圆满法中,都有具体的往生极乐世界的修法。密宗中还有破瓦捷径往生法。伏藏大师列绕朗巴等大成就者的著作中,就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净土灌顶与修法仪轨。嘎举派的恰美仁波切等许多密宗行者,临终时也都往生极乐净土。宁玛派大祖师麦彭仁波切专门造了《净土教言》,来论述极乐的殊胜,劝导世人往生极乐。宗喀巴大师、恰美仁波切以及麦彭仁波切都造了《极乐愿文》。


B、净土和密宗不相违

贡噶呼图克图也说过:“往生极乐世界即是密宗的即身成佛。”此句的密意为宣说显宗的往生净土与密宗的即身成佛互不相违之义。


C、给自己上个双保险

a、如今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显密并弘,平时一再强调弟子们应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以自己发愿往生而为表率。法王指出修密法者必须同时兼修净土,修大圆满的人应在大圆满的基础上往生西方,既可确保往生,了生脱死,同时又可获得极高品位。

b、法王如意宝的意愿:“显密圆融互不排斥,共同受持如来教法。”只有如此,才算是真正荷担如来家业。 

c、圆瑛老法师云:”密净兼修好,万修万人去。”

d、往昔大德如诺那上师说:”修任何本尊,皆必须兼修西方净土。”


(2)往生到极乐世界我是不是还能回来度众生

往生极乐世界,是圆满利他方便的最好途径,就像你到社会上工作的话,先进入北京大学是非常好的桥梁。法王如意宝也曾讲过:如果有机缘往生极乐世界,自相续的所有功德会迅速圆满,此时再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会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所以,很多高僧大德尽管已证生死自在,但还是发愿先到极乐世界圆满功德,然后再去度化众生。


(3)为何要选择往生极乐世界

A、相比之下我们容易去

a、略说

(a)一般来说,只有登地的圣者才能往生报身刹土,我们这样的凡夫人无法往生报身刹土。化身刹土虽然容易往生,但许多化身刹土五浊泛滥、器情衰败,有些化身刹土虽然很清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所以没有往生的必要。

(b)净土法门是如来一代时教之特别法门,上中下根皆能得益,一切法界众生均当修习,上至等觉菩萨,下至贩夫走卒,只要肯信愿念佛,一律都能借仗佛力救拔,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一生成就的最高超最玄妙最不可思议的无上大法! 

b、详说

(a)以弥勒菩萨所居住的兜率天而言,这是一个化身刹土,只要守持清净戒律、祈祷弥勒菩萨,死后就可以转生到那里。但兜率天照样有生死之苦,所以并非十全十美。乔美仁波切最初就是发愿往生兜率天的,他曾在七年中念《弥勒发愿文》,后来他觉得天界依然有生死之苦,于是转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b)莲花生大士的刹土也是化身刹土,祈祷莲师可以往生到那里,但那里也有生死之苦。乔美仁波切也曾经发愿往生莲师刹土,后来也改变了。他说过:“我肯定能往生莲师刹土,但一方面,自己害怕生老病死;另一方面,如果是信心特别大的人,到那里后当然能见到清净相的莲师,莲师也会赐予灌顶、传授窍诀,自己会在持明者的行列中享受无量的法乐,但如果是信心不大的人,到了那里看到的都是罗刹,莲师也现为罗刹王相,不仅生不起信心,反而可能生邪见、造恶业。而极乐世界既容易往生,也没有生老病死的痛苦,更不会造恶业堕落,所以我选择了往生极乐世界。” 

(c)东方琉璃世界

虽然功德很大,也与极乐世界同样庄严,但要往生彼刹土特别困难。

B、确保成就不退转

极乐世界是诸佛赞叹的一个净土,没有任何痛苦,没有任何会阻扰开悟成佛的障碍,任何人虔诚地祈祷愿生彼国皆可生于那里。事实上,若有人虔诚地祈祷发愿往生极乐国土,肯定会往生那里。而且较其他国土更殊胜的是,一旦你生于极乐世界,直到你达成佛果,不需再生于其他非净土。任何人生于极乐世界都成为一生补处菩萨,也就是在他们这一生之后立即成佛。每一个人生于极乐世界后一直留在那里直至成佛。因此,极乐世界每一位众生皆是一生补处菩萨。 


(3)怎么才能去

A、具足四因

第一是忆念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功德,并生起不退的信心。第二生起菩提心。第三念佛积累资粮。第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并回向功德。

B、断除两种障碍

一是犯下五无间罪,二是犯下诽谤正法罪。


参考资料:《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李炳南老居士原著)》、《佛学问答类编(李炳南老居士)》、《 为何罗汉有住胎之昏、菩萨有隔阴之迷?(宣化上人)》、《中观与唯识(南怀瑾)》、《维摩诘的花雨满天(南怀瑾)》、《慈诚罗珠堪布访谈问答》、《益西降措尊者新浪微博》、《前行广释》、《即生成就的关键(普巴扎西仁波切开示)》、《我们为什么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希阿荣博堪布 )》、《闲谈问答录》 、《入密明灯论 》、《密宗断惑论》、《谈发愿的重要性(益西彭措堪布)》、《把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当作最主要的修行(卡塔仁波切)》等等



名词解释

原文

上师达玛日杰达,最初是声闻有部的一位班智达。

有部

有部

宗名。说一切有部之略,小乘宗之一,梵名萨婆多。有为无为之一切法,尽立为实有,故云说一切有部。佛灭后三百年之初,于上座部中分立。见宗轮论述记。

——《佛学大词典》




编写师兄:定解B118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5103-定解B18-008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前行广释》第103课法师辅导

阅读原文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