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入菩萨行》第三讲|什么人比阿罗汉更具有福德 Back

《入菩萨行》第三讲|什么人比阿罗汉更具有福德

宗萨仁波切 骑着蓝色狮子BL 2024-02-23


“根据佛经所言,对一位阿罗汉而言,手掌和天空的大小是相同的,一手捧起的尘土和遍满大地的黄金是一样的。这边有人赞美,那边有人批评,对阿罗汉而言就只是个回音,诸如此类。阿罗汉是很了不得的成就。”

--宗萨钦哲仁波切



宗萨钦哲仁波切自2014年起在印度普纳给予了两年的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的系列教学。悉达多已经制作完成中文字幕版视频。西游译文最近整理完成了2014年的仁波切开示中文翻译稿。共十一讲,我们将持续分享给大家。视频更新在文章结尾扫码浏览。

🌿特此说明:《入菩萨行》视频以及文字稿版权归悉达多本院会所有,未经授权,不可以擅自转发。

《入菩萨行》
- 主讲 · 宗萨钦哲仁波切 -
中文翻译 / 西游译文

第三讲

之前我们谈到人身是何其珍贵难得,以及得到人身之后不浪费它又是何等重要。我们也谈到人人都具有生起菩提心的潜能。某种程度上,这两偈也解释了一旦我们拥有暇满人身这个完美的容器——既是作为人身的物质容器,同时也是盛载一时善念的精神容器——菩提心便有了栖身之处,可以播下菩提心的种子,并且养育、增长菩提心。
⬧ 菩提心:解开习性的结缚
下一偈寂天还是在讲菩提心,唯有菩提心才是合宜的。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
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由于我们很难、很少生起善念,所以我们很少从事善行。然而可以说,我们非常熟悉对恶念恶行感到自在,造恶毫无困难。我们养成了这样的习气:连生起片刻善念都极为困难, 却非常容易有恶念恶行, 几乎像是自己的第二天性。根据这个比率,按照我们习性运作的方式,我们这样的人几乎不可能成为所谓的“圆满者”。因此寂天教诫说:唯有菩提心,才拥有解开这习性结缚的力量和能力;唯有菩提心的善,才能超越所有其他善德。
这又是一个重大的宣言,他所有的偈颂都是如此。你会在这一品中经常听到这一点。如寂天自己所说,他是依据佛经而给出这个教授。在某部佛经里,佛陀谈过菩提心,而且所举的例子相当极端。
在声闻乘的道上,标准的佛教修道方式是次第修止和修观。通过修止,我们安定自心,使心调柔、具可塑性、可被训练;我们令自心听从我们,而不是我们听从自心,不是我们听从心的需要、愿想和欲求——这是修止的目的。
后我们修“观”。修“观”的目标不仅是让心调柔、可被训练,实际上也是为了看见实相——一切事物的实相,包括我们存在的实相、我们生命的实相、无常的实相、痛苦的实相等等。一切事物的自性是在根本上、本质上无法找到任何真实存在或本具存在的事物。经历修观的不同阶段会达到这类成就。这可以说是成就。
接着是我们称之为阿罗汉的最后阶段,那时基本上断除了所有的烦恼,即那些令你退转、令你失去定、令你返至轮回的负面情绪。基本上阿罗汉不会回到轮回中,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非常令人赞叹的阶段。根据佛经所言,对一位阿罗汉而言,手掌和天空的大小是相同的,一手捧起的尘土和遍满大地的黄金是一样的。这边有人赞美,那边有人批评,对阿罗汉而言就只是个回音,诸如此类。阿罗汉是很了不得的成就。
但听一下这个大乘经典的开示:假设有五百位阿罗汉坐在一台空的马车上,没有人、没有马去拉车。这时佛陀突然经过,这五百位阿罗汉合在一起也许有足够的福德请佛用他的双脚拉车,但若骤然有人——还不是有菩提心的人,而是像我们一样听过菩提心这个名称的人——跃入马车,此人的功德足以使佛用自己的头颈来拉车。这是佛陀本人的宣言。在大乘经典中,对菩提心的力量有无穷无尽、一页又一页的说明。
《入行论》作为大乘佛经的一部释论,寂天基本上总结说:没有比菩提心更大的善德了。可能有人会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我再三说过的,菩提心是唯一或是其中一个真正完全结合方便与智慧的法道。你们有些人或许会觉得这是很寻常的大乘沙文主义、大乘精英主义等等的讲法,但既然我们选了一部大乘论典来讲课,就别无选择地只能从大乘观点进行讨论。
我应该告诉各位:在很多佛教徒的情况里, 比如上座部、声闻乘的状况中,他们甚至不认为大乘是佛所传授的教法。在声闻乘这个宗派里,所谓的恶行,如妄语、杀生、偷盗等等,全都是恶——就这样,仅止于此,依止这条法道的人应该约束自己不造恶。而在大乘,一旦你选择大乘之道,如果在特定情况下你不去偷盗、你不撒谎,甚至你没杀人,却可能因此破了菩萨戒。所以从这方面来说, 大乘之道非常大胆, 是令我们不得安稳、无立足之地的重大步骤之一,真的非常重大。
就像潘多拉的盒子,这里开启了大量的议题,但我想沿着教文讲下去,大家会听到进一步的解说。 在此你需要理解的是: 唯有菩提心胜过其他一切善德。


⬧ 菩提心:最有利益的法道
佛于多劫深思惟,见此觉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
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
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
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接着教文继续说:往昔的善逝做了很多研究、闻思和禅修,一切善逝众都不约而同地见到,菩提心之道是最有利益的法道,是可以无需历经千辛万苦就能救度无量有情之道,也是可以为有情众生断除数百种不同痛苦之道。那些想要将众生从种种不安适中拯救出来的人,那些想要享有百种不同安乐的人,不能失去菩提心。如果一个凡夫生起了菩提心, 那么即使是如你我般的无明众生,也会瞬即成为佛的法嗣。并且,即使凡夫心中只是一时生起了菩提心,也会马上成为被礼敬的对象——不仅人类,甚至天神也会礼敬他。这些偈颂全都伴有很多相关的故事和例子。
这里也有一点“影射、暗示”——也许这两个词不合适,但我找不到正确的词。在很多宗教中,包括佛教声闻乘之道,会有一种心态:觉得我们的身体不好,认为它是肮脏的,有点鄙视这个身躯。而寂天对此的回应是:我们所拥有的这个身体,虽然可能现作不净、无常且会衰败等等的,但是如果种下了菩提心,那么就像炼金术,使我们这个身体突然变得弥足珍贵。因为正是通过这个身体,我们才得以成就佛身。因此,智者一定会坚定地具持菩提心。
关于接下来这偈有一个例子。我想在古印度有个习俗是去大海、海岛中寻宝。为免沉船,那些专家会扔掉许多半宝石,只留下最珍贵的宝石。这里寂天说:在众多善念、 善行和方法之中,诸佛菩萨已经发现、确定菩提心最为珍贵。
下一篇是第三讲的问答环节
- 未完待续 -

 视频合集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