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呜,太难了……
☟
2022年已过大半,我们是不是出现过以下情况:
■事事都难成办,纵然成办也很辛苦。不仅过程艰辛,很多时候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身心被疾病缠绕。头疼脑热不断,心情起起伏伏,暴躁易怒、郁郁寡欢。
■家亲不安。亲朋好友、家庭不是那么和乐。
■修行上不得力,心有余而力不足,时常忘记修行且退转。想要每天做日课,却没有坚持。年初发愿一年一定要圆满数量,年末一看却差了好多。
■散漫放逸时非常顺利,稍做正事或善法就出问题。
■每天忙得焦头烂额,到头来却又不知道是为了什么。总是质疑自己做某件事的意义,过得非常疲倦。
一句话概括,就是世间和出世间不如意事已经不是十之八九,而是百分之百件件如此。
如果这些情况或多或少都中招,我们就要问问自己:如果这种状态延续一年、两年、三年,乃至十几、几十年,我们还有机会获得今生的安乐和来世的幸福吗?很难。
我们要改变现状。
如何改变?从两个方面分析:
“ 改变的根本是向内观
某种程度上我们是活在主观世界里的
故改变的根本是向内观
改变有两条路可以走:
一条路是继续像原来一样向外观,找外面的原因、别人的毛病,推卸自己应该要承担的责任、要改正的错误;
另一条路是向内观,真正去看看这些萦绕在心头的世出世间种种不顺心、不如意,到底症结在哪里。
选哪条路去走,还是二者兼具?
在做出选择之前,先想一想:当感受这些不如意的时候,是谁在感受?是自己的心在感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是活在主观世界里的。
举两个例子:
蛇通过头部的红外感受器感知热信号,从而判断所遇到的东西是不是温血哺乳动物;鸽子的眼睛就像放大镜,能区分一条路上最小的水泥裂缝。
这些都跟人的视觉感受不同。虽然似乎有一个共同的客观世界,但实际上不同众生感受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当我们一起念诵《三十五佛忏悔文》的时候,每个人对经文的希求心,对其功德的认知,包括在念诵时以什么样的心态摄持,以及虔信程度等都不一样。
人们在感知苦乐时更是千差万别,哪怕都说“今天好热”,两个人对热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不可能有完全相同视角、相同认知的两个人。
正如堪布在《新年五题:正念》中的开示:“你所见到的一切都经过了你的习气、观念、情绪及‘你之为你’的种种特质的过滤,所以并不是事物真实的状况,并且这种显现只对你而言如此,对其他众生则不尽然。”
既然我们活在主观世界里,改变的根本就是要向内观,改变自己主观的理念、为人处事的方式,重新检测自己的起心动念,看看是不是在为自己埋下祸根而不自知。
深入内观就会发现,我们经历的一切都受自己的习气、观念的“加持”。
可主观上我们并不想创造那些负面情绪,也不想获得那些不如意,为什么却不得不去感受呢?原因在于业。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云:“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经说众生从业生,心已断者业非有。”有情世界、物质世界,其种种差别都是从心中产生的,也即由心造业,由业生果报。我们想断除不如意,断除种种苦果,只能通过改变自心来实现。
我们弄清楚了自己现在是否有不如意,是否需要消除不如意的根源。如果是,那么我们现在就需要修持,忏悔。
“ 从内心找力量
让我们学会从内心找力量,学会祈祷
文殊菩萨的化现宗喀巴大师,在38岁时遵照本尊的开示暂时放下弘法利生的事务,师徒九人一起住在山洞里闭关专修。
开始修持时,大师心想:修行人最大的障碍是往昔的恶业、习气,而一切修行的基础则是积资净障,于是他在一块大石板上以大礼拜的方式修持《三十五佛忏悔文》,一边念诵一边行大礼拜。
由于非常勇猛精进,以至于手脚全都开裂受伤。虽很痛苦,却毫无懈怠、没有间断,石板上留下了他的手印、脚印以及额头的纹印。
大师礼《三十五佛忏悔文》时,感得殊胜验相,三十五佛悉皆现前。但奇怪的是,三十五佛的头部并没有显现。本尊告诉他说,是因为称念佛号不圆满,从今以后修持时应该在三十五佛的名称前加上如来的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大师依此修持之后,果然见佛全身,每一尊都相好无比,非常庄严,从而得到巨大加持。
有一个需要遣除的误区是:
当我们向一尊一尊的佛祈请时,不是将恶业一笔勾销,也不是不负责任,而是承认自己处在困境中需要帮助,承认自己需要三宝的护佑。
如《新年五题:慈悲》中的开示:“承认自己的困境,承认需要帮助。许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帮助,也不会祈祷。祈祷三宝加持,并不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把一切推到别人身上。三宝的加持在哪里?归根结底是在我们的心里。祈祷三宝,其实是在学习从内心去找力量。”
大家平常可以经常去思考一下:我现在是否需要修持此经文?可能在修行的每个阶段都会得出不同角度和深度的答案,但无论如何,这篇忏悔文的加持会一直伴随在我们左右。
文|整理自
次第花开网站 >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