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不能把辩论看成一种稀奇好看的表演 Back

不能把辩论看成一种稀奇好看的表演

上师大学演讲系列三



心灵

    科学




仁波切曾说: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系列就是他的伏藏法。



辩论之舞



佛教辩论的意义[1]

现在很多人喜欢去藏传佛教寺院,尤其爱看喇嘛们辩经。边看边拍很多照片,还一边说:“哇!藏传佛教辩论很好看啊,你看喇嘛的动作像舞蹈一样!”其实也没有什么好看的,只有一两个动作而已,任何一个小县城文工团的演员,都会跳得更好。动作不是藏传佛教辩论的特色。

我们不能把辩论看成一种稀奇好看的表演。它的真正内容和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更需要知道的。

表面上看,藏传佛教的辩论好像是为了获得胜利,实际不是。佛教的辩论是为了辨别真相、发现真理。

人生于世,有很多事理我们根本不了解,还有很多事理,我们一直犹豫不决,说是也不对,说不是也不对,存在许多怀疑。

现在人问题特别多,一个原因可能是自己没有认真地学习,另一个也可能确实没有一个有效的途径,疑惑一直没有真正得到解决。除了未知和怀疑,第三是,还有很多颠倒的见解。比如:一切万法本来是无常的,但是因为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认为有些法永远不变;本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果,却认为因果不存在;本来前世后世是存在的,却认为前后世不存在;等等。这些颠倒的思想叫做邪见。

我们辩论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断除未知、怀疑和颠倒的执著,把这些心态一一推翻。所以辩论非常有意义。

尤其在现在末法时代,科学极其发达,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分别念非常复杂。此时,很需要一种特别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首先推翻我们相续当中对佛法的各种怀疑、成见和邪执,之后,再树立真正如理如法的定解。这一点非常重要。

但是如果目的不对,辩论就会出现一些误区。比如有些人仅仅在词句上辩论,一直咬文嚼字、吹毛求疵,而不去深入意义,这是没有价值的。藏族有一句谚语说:“有口才的人,让别人寸步难行。”别人说一句话就给他挑一个毛病,这不叫辩论,叫刁难。

真正的辩论,是基于意义的辩论。藏传佛教所有关键的辩论中最重要的一个主题,是把释迦牟尼佛证成为量士夫。喇荣佛学院每年围绕这个题目都会开一些研讨会。它的意思是,释迦牟尼佛是否是通达一切真理的人,是否能作为正确的标准?很多人经常产生类似的怀疑:佛说的话正确还是不正确,可信还是不可信?要想断除这种疑惑,首先要学习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的论典,学习他们树立正量的智慧,然后再进行推断。


[1]《击掌空声.佛教的辩论方法》2013年11月28日台湾华梵大学演讲



To be continued







深入意义


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是佛教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高僧。他们把释迦牟尼佛的真理,以因明的道理广弘于世,是位列“二圣六庄严”的大祖师。

当然,想学习这些论典要一定的时间,先要学《集量论》和《释量论》等因明七论,还要学相关注疏,然后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些论典中,最重要的是《释量论 •成量品》。《成量品》全文依据《集量论》的第一句颂词,从顺逆两种次序证明了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这句顶礼颂是:“顶礼定量欲利众,大师善逝救护者。”

最初,陈那论师开始造《集量论》的时候,在山洞里写下了这个偈颂,然后出去化缘。回来时发现偈颂已被人抹掉。

他不动声色地又写了上去,但是化缘回来发现字又被抹掉了。

到了第三次,他说如果没有必要,请不要擦掉,如果此举有目的,请站出来与我辩论。后来一个外道就走了出来,跟他进行辩论。但是外道辩不过他,反而用神通烧他的资具。

陈那论师产生极大的厌离心,想:这些众生如是刚强难化,不如自己入涅槃好了。这时文殊菩萨亲自显现,赐予安慰,并告诉陈那论师:“你这部论典,将来会成为世人的眼目,它的光芒会照耀整个世界。”于是,陈那论师继续撰著,完成了这部论典。

后来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藏地,陈那论师的这部著作都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弘扬。汉地的法尊法师晚年曾翻译过《集量论》,并作了相关的注疏。还有法称论师的《释量论》,法尊法师也翻译过,同时根据僧成论师的讲义作过比较短的解释。

总的来说,《释量论》比较难懂。前几年,我按照麦彭仁波切的《释量论大疏》,把《释量论 • 成量品》翻成了汉语,并在佛学院给部分人传讲过。

总而言之,因明辩论是为了深入意义。现在藏传佛教当中包括喇荣佛学院,有极少数的人经常不在意义上探讨,只是在字面上辩来辩去。这不是佛教辩论的真正目的。








缘起空性


问:怎样在缘起空性的背景下建立三世因果? 

 

答:缘起和空性是两个层面的规则:本体是空性,显现是缘起

在本体层面,一切万法唯一是空性,没有丝毫许的实质。佛教不是以教条方式介绍这个道理,是用推理,如果你能跟随龙猛菩萨《中观六论》的思想,透过自己的智慧进行观察,就可以了解这一点。

而显现层面,在不离本体空性的情况下,会体现为世俗的缘起,也就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样的规则。


空和有不相违吗?

不相违。

物理学家们知道,在我们肉眼面前显现的这一切,它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则,而这种规则与他们用仪器观察到的物质的本体规则,并不是分开的两套。现象就是本体,本体就是现象,它们不能被分割,也从来没有分割过。

这很好地印证了中观的逻辑推理。不过,或许要等你通过修行认识到心的本性时,才会确实地相信这个道理,相信《心经》里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2012年12月28日苏州大学问答

 


To be continued







/ 话题还未说完

     相约明天见 /        

                  



图片来源 / 一心一意

文字整理 / 一心一意

师父说,从今天开始,你叫一心一意,这个名字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