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幸福很近》学习笔记|06.佛法的生命科学观
脉络梳理
简略分析
引言
一、佛教的生命科学观是什么?
二、科学家们与宗教关系密切
三、寻找前世的印迹
1、依因明推理前后世存在
2、回忆前世的现实案例
3、承认前后世并非佛教一家之言
四、当前人们对此的困惑
五、大学生理应具有正确信仰
结语
展开分析
引言
这次来了之后,发现南京有了很大变化,外在的物质、建筑上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不知道南京人内心的善良、宽容等道德方面有没有提升?不管怎么样,今天老师和同学们让我谈谈“佛教的生命科学观”,下面就跟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一、佛教的生命科学观是什么?
1、佛教的生命科学观:不管是任何一个生命,都有无量无边的前世后世,乃至灭尽轮回获得佛果之前,定会一直流转于六道当中。
2、前生后世是否存在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3、自古以来,前后世之说就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古罗马、古希腊的哲学家、道教、基督教、天主教都承认前生后世存在。孔子对前生后世不肯定有,也不肯定无。
二、科学家们与宗教关系密切
1、盖洛普先生调查显示:著名科学家中有信仰者占比很高,爱因斯坦、牛顿、伽利略、爱迪生等科学家热衷于宗教。
2、有前世今生观念可以约束人们行为,宗教信仰对道德、社会进步、人类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3、科学与宗教不相违
1)爱迪生: 发明大王,有几千个发明是有强烈信仰的人,他自己的实验室上有一块石碑,刻着“我相信有一个全智、全能、充满万有、至高至尊的神的存在。”
2)伽利略: 天文学家,通过望远镜发现了太阳黑子,木星的卫星,月亮上的山脉后,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我惊呆了,我很感谢神,他让我想方设法的发现这么伟大,多少世纪都不清楚的事实。
3)达尔文: “否定了因果和前后世,提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是在晚年临终前, 他说:“我观察这个世界,尤其是人类的物质,我不赞成‘世界是由任无目的的力量来支配’,这种武断的观点,我认为这个世界对于善恶,必有一个无处不在,巨细糜遗,边际宇宙的定则存在其间。”
4)朱清时院士:“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了!”
5)荣格:对《西藏度亡经》的高度重视,将学术贡献归功于此。
三、寻找前世的印迹
轮回的载体:我们的生命分为身体和心识,其中身体分粗大的身体、细微的身体,心识也分粗大的心识、细微的心识。人死之后粗大的身体灭尽,出现细微的意幻身,粗大的心识分为眼识、耳识、鼻识等,这些逐渐融入一个阿赖耶识,它会不断在轮回中流转。
1、依因明推理前后世存在
法称论师《释量论》中讲:不管是人还是其他众生,都有一种明清的心识,这种心识之所以会不断的延续是因为具足的因,光明的相续就不会断灭。
需要全面学习《释量论》、《量理宝藏论》等因明论典抉择心识不会无缘无故断灭,论证前生后世存在。
2、回忆前世的现实案例
佛陀在《十地经》中明确讲过,有些众生可以回忆一世、二世、三世,乃至无量劫的前生往事,但对大多数人,入胎之后被胎障所遮蔽,就忘记过去的一切了。只有少数特殊因缘才可以记起。
案例分析
1)史蒂文森博士,经过四十年的潜心研究收集了两千多了案例,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前世存在;
2)藏地大德:法王经常回忆前世在莲花生大士时期身为降魔金刚的经历,证明前世存在;
普通人:回忆前世的能力,核实后都属实;
3)文学家狄更斯散步时激动,回忆当时是前世被杀的地方;
4)苏东坡曾回忆起自己的前世名叫戒和尚;
5)顺治皇帝等真实的历史;
建议阅读《前世今生论》、《西藏生死书》等著作。
3、承认前后世并非佛教一家之言
佛教传入汉地以前就有转世的历史记载:
1)《左传》中齐公子死后变成野猪去复仇。
2)《汉书》中讲了赵王如意在15岁被吕氏杀害,死后变为苍犬去扑杀吕后。
3)《晋书》中讲,宋士宗之母变为鳖等事例。
四、当前人们对此的困惑
1、世界是唯物还是唯心?
1)纽曼博士曾说:“人类具有一个非物质的意识力,能够影响物质的变化。”与佛教所讲的“万法唯心造”非常吻合。
2)佛法经典如《唯识论》、《俱舍论》、《阿毗达磨》、《华严经》、《法华经》、大圆满密法等对心灵的研究十分透彻。
3)平时要多观察自己的心,用佛教的一些窍诀、教言来对治烦恼。
比如:1973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布莱恩利用禅修调顺烦恼获得灵感。也有许多知识分子通过佛法化解自杀情绪。
2、前世今生、因果轮回是否存在?
1)轮回本身是苦,当知过患,勿要贪执。《中观四百论》云:“于此大苦海,毕竟无边际,愚夫沉此中,云何不生畏?” 佛在《观佛三昧海经》中也讲过:“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如旋火轮。”
2)《中阿含经》佛陀与白狗的公案开示轮回因果。
3)美国人《与天堂对话》中勾招亡灵的案例。
❶上师讲述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有个法国人也能从地狱召来亡灵;
❷西藏的还魂师可行走于中阴界。
五、大学生理应具有正确信仰
1、社会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美好
2、要做好思想准备,有个思想寄托
3、要懂得人生最重要的理念,前后世存在,并要为生生世世的快乐而积累功德资粮,最终趋往解脱之道。
结语
无常已至,请南京人民放下历史仇恨,生起慈悲心,为日本3·11日本地震念诵观音心咒回向。
教证
1、《中阿含经》说:“不畏后世,无恶不作。”
意思是:一个人倘若不承认前后世,就会觉得人生不过几十年,今宵有酒今宵醉就可以,不必去操心后世的事情。在这种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下,他们的行为就没有任何约束,为了今生的利益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2、《十地经》云:“是菩萨念知宿命诸所生处,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万亿那由他世;一劫、二劫乃至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其中诸劫无量成坏,于诸劫中所经因缘,悉能念知,我生彼处,如是种族、如是姓名、如是饮食、如是苦乐、如是久住;我于彼死,生于此间;于此间死,生于彼间,如是种种悉能念知。”
佛陀在《十地经》中也明确讲过,有些众生可以回忆一世、二世、三世,乃至无量劫的前生往事。
3、《中观四百论》中云:“于此大苦海,毕竟无边际,愚夫沉此中,云何不生畏?”
意思是:沉溺在这样的轮回苦海中,作为凡夫人怎么可能不害怕?不承认前后世的人,暂时觉得生活很美好、很开心,可是当轮回的幻变在你身上一幕幕出现时,恐怕你不一定快乐得起来。
4、佛在《观佛三昧海经》中也讲过:“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如旋火轮。”
从这个教理可以看出,众生流转在六道轮回中,真的没有丝毫快乐,今生变成人,下一辈子就可能成了旁生,这样的无常变幻一直在上演。
本课重难点
1、如何证明前生后世存在?
前后世的存在是心的奥秘,不一定非要让你眼睛看得见、耳朵听得到。可以依靠推理进行论证,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翻阅《释量论》相关推理内容。也可通过有些人回忆前世,或者濒死现象、灵魂出窍来证明。
2、树立前生后世的观念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1)认识轮回的真相,有一种正确的信仰,有个思想寄托。否则,就算你以后在社会上特别风光,到了晚年时,内心也会孤独无依,极其凄凉。所以,我们不能只顾眼前、鼠目寸光,而应该站得高一点、望得远一点,以佛教的智慧来看待自己的生命、看待这个物质世界、看待整个伦理道德。
2)有了正确的目标,能够取舍因果,为生生世世的快乐而积累功德资粮,最终趋往解脱之道。
名词解释
业
我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如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叫做“善业”,坏的思想坏的行为就叫做“恶业”。【《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梦光明
睡眠时修法有很多,我们在讲密法时,也传过很多梦光明的修法,依之可迅速证悟法性,游历他方净土,获得种种变化、飞行等神通。在显宗中,也有一些梦光明的修法,比如在睡前,观想卧室里充满光明,或者观想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光明照彻自己,于光明境中而安眠。【《入行论广释》索达吉堪布著】
地水火风四大
俱舍论所说,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阿赖耶识
为梵语 alaya 之音译。唯识宗立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此即八识之一。又作阿黎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种子而不失不坏。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起万法的种子,故亦称种子识。【《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 著】
相续
梵语 sajtati,巴利语同。即法之前后连续无间断之意。陈那之取因假设论(大三一·八八五中):“言相续者,谓于异时,因果不绝。”此言有为法之前因后果连续不绝,称为相续【《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无量劫
经劫无量也。劫者,梵语,谓世界成败之一期也。(劫:梵语劫簸Kalpa之略。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中阴界
平常人死亡时,在他眼前会显现极恐怖的中阴景象:众多阎魔使者,显出各种凶狠形象,如牛头马面之类,它们用绳索、铁链等捆绑死者,用各种兵器逼押至中阴界。这点在印度、藏域和汉地的佛教中,高僧大德们叙述中阴景象都大致相同,在世界上其他各种劝人行善背恶的教派中,此景象也有叙述。在此境界显现时,死者极为畏惧,纵有众多亲友围绕,对他毫无用处,一点忙也帮不上,此时只有他于生前造的白业才能帮助救护他自己。有大福德之人,阎魔使卒的显现不会那么恐怖,如果修行佛法有一定的证悟,此时会非常吉祥,去世者安住于证境中,安详地度过这一阶段。然而世间大多数人,此时唯有陷入惊恐之中,就连后悔自己未曾修善的机会都没有!【《入行论广释》(上册)索达吉堪布著】
中阴身
在佛教教典中,对“灵魂”有着详尽、清晰的描述,上述濒死体验中的灵魂,非常接近佛经中所说的“中阴身”,即众生从一期的生命终结时到下一期生命开始之间所经历的阶段。【《佛教科学论》索达吉堪布著】
发心师兄:定解B27 定解B23 定解B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