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KB】《释量论·成量品》06 (下) —— 不解决这个问题,佛法就成为心灵鸡汤了~
释量论·成量品
-ZCKB辅导-
(下)
上集回顾
本集讲记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上师在讲记当中讲了,佛陀在《佛说法王经》中讲到,就像一个人被毒箭射中之后,最紧急的事情是马上拔箭疗伤,阻止毒液遍满全身。有些人被毒箭射中之后,没有去做最重要的事情,而是分析这是谁射的箭?箭上的毒、竹子、羽毛分别是哪里的?这个箭是哪个工匠打造的?它是什么牌子?名牌,还是杂牌?他只是关心这些。其实时间很紧迫,最主要的事情是赶快疗伤,不要管它是从哪里来的,把病治好了有的是时间观察。
我们也是这样的,沉迷在轮回当中,因为没有智慧,对于我们来讲相对次要的事情,或者可以以后再看的事情非常执著,然后对于最紧要的问题,没有去精进。我们的寿命有限,学前行时,也知道得到暇满人身不容易,即便得到了人身,很快就会死亡,无常大鬼经常在我们身边徘徊,什么时候死也不知道。在这种紧急的时刻,我们还不把解脱道的本身作为最关键的问题,而认为其他世间的琐事重要,这就是颠倒。因为这个机会很难得,有了机会就应该利用,否则很快就错失机会。
所以了知四谛法要对我们来讲的确是最关键的。除此之外,其他知不知道昆虫数量等等不重要,对我们来讲是无所需的。能够彻知取舍性和方法就是正量,对些我们来讲这是最重要的事情。修什么法才能从轮回中解脱,这一点对我们来讲最重要,其他的内容了知也可以,不了知也可以。
有些人认为佛陀是遍智,为什么他没在经典当中讲这些造手机、飞机的方法呢?佛陀出现在世间,他的智慧非常宝贵,而且众生也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和佛陀相见的,只有在众生的福报最强盛时佛陀才会出世给他们宣讲解脱道。佛陀有这么珍贵的智慧,如果每天在更新发布其他的消息,会对众生的利益造成极大的伤害,佛陀当然是不愿意看到的。佛陀发了悲心不是让众生过上这样的生活,虽然众生很喜欢这些,但是前面我们讲了,众生喜欢的不一定是他真正需要的,有时候众生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只是凭着自己的喜好做取舍,而对于真正需要的根本看不到。
佛陀有没有智慧宣讲这些呢?佛陀有宣讲这些的智慧。一方面来讲佛陀是遍智完全知道一切的缘起和所知,因为当时的生产力,还有其他的问题,整个社会都是这样情况,所以造飞机、手机等等,佛陀即便知道这些方法,当时也没有这样的条件。当然有些人会说,没有条件佛陀可以告诉我们怎么样炼铁、发电等等,你不是遍智吗?佛陀是知道,如果佛陀把宣讲正法的时间用于说这些,让大家做这些,就没有时间去宣讲真正主要的解脱法。这些东西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也会不断的升级、更新、换代。如果众生只是在这些上面疲于奔命,即便佛陀把这些都讲了之后,众生的心思也不在修法上了。
因此佛陀观察完之后,在这样状态中给众生宣讲了最主要的解脱道,佛陀虽然知道其他的方面,但是这些没有必要讲,讲了也对众生的解脱没有利益,而且有可能会成为众生散乱的因,或者会让众生浪费暇满的人身,不会把心思真实的放在解脱道上,所以佛陀也不会讲这些。而且佛陀后面,对于其他的法,也是告诉我们主要的就是取舍,至于其他的佛陀知道,但是也不会讲,就是因为众生分辨不清楚。
佛陀在讲法、利益众生的时候,也没有以神通为主。佛陀有没有神通?佛陀有;有没有显现呢?也有。佛陀会不会恒时显现呢?不会。为什么呢?因为神通是属于共同的,不仅佛陀、菩萨、声闻有,外道也有。如果经常显神通,众生就会认为佛法的解脱道就是神通,以为这是最主要的,所以谁有神通就觉得这是导师,或者众生把思想都放在追求神通上去了,就不会去追求真实四谛法要。反过来讲,如果你修持解脱道,神通是可以顺便获得的。如果你去追求神通,解脱道没办法顺便获得,这是很关键的问题。
为什么佛陀不讲这些问题呢?因为对我们而言的确是不需要的。并不是佛陀不知道,我们找了一个理由,掩盖佛陀不讲的原因。刚刚我们讲了,就像现在我们手机上的信息一样,有些可能是我们需要的,很多是我们不需要的。我们知道了可以,不知道也可以。知道昆虫的数量对我们灭苦、永远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有什么帮助呢?帮助并不大。因此佛陀只是宣讲了四谛法要。
此处法称论师也是以佛陀这种不共的特点安立佛陀是知隐事、遍智者、量士夫,通过一个标准就可以了。什么标准呢?针对我们的需要,佛陀讲到了四谛这个让我们永远从轮回中解脱的方法,这种方法谁都没有见到,也没有讲过,只有佛陀发现了,首先讲了圆满的苦谛,再讲圆满的集谛是痛苦的正因。讲了集谛之后,才能去对治它,就是修道谛,通过道谛现前灭谛,这一切没有人了知,所以佛陀看到了、宣讲了,从这个侧面来讲佛陀就是遍智,看到了我们最需要的,而其他的导师没有看到我们最需要什么,能够看到我们最需要的这一点,也是遍智的体现。
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就是解脱。彻底解脱轮回的因果是什么?如果没有把轮回果的苦谛讲清楚,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把另一种苦谛认为是解脱。比如把三苦当中的变苦,我们当成解脱道。我们现在很苦,只要摆脱这种痛苦获得那种快乐不就是解脱了吗?我没有钱,获得钱就解脱了;我没有健康,获得健康就解脱了,不是这样的。
苦谛很重要,知道了苦谛以后,就会明白这些都是需要出离的,而不是像有些外道认为的无想定是解脱,或者色无色界是解脱,这些都不是解脱。佛陀说变苦、苦苦和行苦,有些是苦因,有些是变化,有些是真正的痛苦。首先把所有要出离的苦的种类讲完,我们才不会从这种苦跳到那种苦,跳过去之后,最后还是没有真实的脱苦,从恶趣到善趣、人道到天道都是从此苦到彼苦,这是一种苦到另外一种苦的过程。
佛陀把整个苦谛都讲了,整个三界都是痛苦的自性,然后再讲导致三界六道轮回的因是什么?业、烦恼和我执、无明,这些没有人能够看得到。然后再讲断除这些业、烦恼、无明、我执的就是无我,把这个讲完之后,怎么去修呢?修道过程中哪些是违缘?哪些是顺缘?这个也讲了。怎么会没有道呢?怎么会没有“勤彼者”呢?有。精勤修了这些之后,怎么可能不灭苦而成佛呢?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完完全全就可以证明了。
“知隐事”,最隐蔽的就是了知宣讲了彻知取舍性和它的方便,这个颂词讲得特别清楚,也特别殊胜。一方面破斥了外道,一方面对我们修道目标的确定特别重要。如果我们真正把这堂课的颂词搞清楚之后,就可以修正我们的目标。也许有些道友早就确定了目标,通过学前行不去追求这些,有些道友可能还没有确定。现在就会知道,佛陀宣讲的取舍之道是最重要的。
能够帮助我们离开轮回的,比如三要道、空性等法要,对我们来讲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整个佛法当中最宝贵的财富,这些能够帮助我们解脱的法还在,为我们宣讲这些法要的上师、善知识还在,一起发心来求法的道友们还在,这些是非常珍贵的,其他的都是相对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法。
如果我们有幸在上师弘法的时候,发心推动佛法的弘扬,这是很重要的。这才是真实的解脱之道,其他都是次要的,有因缘的时候做一些,没有因缘可以不做。比如朝圣等等去不去都可以,最主要的还是闻思修行。上师为什么那么重视闻思修行?有些时候对其他的事情都要稍微批评一下,原因就是这样的。
我们不注意的话,方向偏了,把相对次要的当成主要的,最主要的还是要了知四谛法要。四谛是不是确定是小乘法呢?这是不确定的。虽然一转法轮是四谛F轮,但是轮回的苦和因,然后解脱轮回大乘教法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有一点差别,大乘更究竟。比如中观唯识的世俗谛和胜义谛就可以包含四谛,二者之间就是开合不同而已。我们也不要以为,讲四谛的就是小乘,不一定就是小乘,四谛法要可以用大乘、密乘来解释,这是共通的。
对我们来讲,闻思修行佛法,真正的了知四谛法要是最关键的,其他的方面相对次要。如果了知一点也可以,如果没办法了知,问题也不大。你成佛之后,有很多时间去观察昆虫、树叶的数量,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就去观察。你成就了之后,可能也会像佛一样认为这些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给众生宣讲四谛法要。因为众生的暇满很难得、无常很迅速,所以应该让有情学更多的法。
大恩上师这样弘扬正法,让大家都来学习正法,我们就知道这些对我们来讲最最重要的,其他的相对来讲不是那么重要的。
见远否皆可,见求真理是。
设见远为量,当来依鹫鹰。
“见远否皆可”,一般的有情对神通比较有兴趣。对于普通人做不到的,神通、神变非常有兴趣,谁能够打卦、看风水,或者谁能够看到很远的地方,我们觉得他很厉害。如果哪个上师能够把解脱道、菩提心、空性讲得很清楚,觉得这个没什么。觉得谁能给我看风水、挡挡灾,这些对自己有实际帮助。如果真实的告诉我们怎样调伏烦恼,反而觉得没有什么,到处都是,有些时候也会有这样一种想法。
法称论师是完完全全通达佛教意趣的,他说“见远否皆可”。“见远”是距离很远。比如从这里到美国距离很远,中间隔着太平洋。我们看不到了,不要说看那么远,即便是一两公里之外,我们也看不到。如果能够看得很远,我们会觉得这个人很厉害。有些时候时间隔得很远的时候,我们有时想不起来,有时看不到,没办法看到十几、二十几年前,或者以后的事情也看不到。还有有障碍物也看不到,隔了墙之后就没办法看到。耳根、眼根、鼻根、舌根、身根,都是这样的。如果有人知道这些遥远的事情,我们就觉得他特别的厉害。一般的众生就是喜欢这些。他觉得很震撼,震撼什么呢?因为自己根本看不到,根据自己经验根本没办法了知,所以哪个人能够看得到,他就觉得很震撼。
这里大概分两种,一种是真的看得到,一种是骗子。看到的也有两种,一种是解脱道的神通,一种是世间的神通,除此之外,就是骗子。为什么我们容易上当呢?谁声称能够看到这些隐蔽的事情,比如有人声称看到了你的灾祸、前后世等等,自己自然而然的对他生起了信心,觉得他既然看得到,肯定可以帮助我发财、挡灾。骗子就会抓住这种心理来欺骗我们。
我们学完这些之后,这些东西知道了又怎么样?对烦恼调伏有帮助吗?他知道是他的事情,这些事情我们知道可以,不知道也可以。因为今生是短暂的,轮回是很长的,这些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就是解脱道。能够看到怎么样,看不到又怎么样?最关键的是什么才是对我的解脱有帮助的。了知了这些之后,不是说我们不恭敬这些人,他们能够看到这些我们看不到的,可能也是一种功德。会不会像以前那么羡慕,然后趋之若鹜,这就不确定了。自己学完之后,知道应该依止法,真正能够调伏自己的只有正法。
我们前一段时间学习过的《解义慧剑》当中,也讲了依法不依人。对于解脱能够帮助我们的是法而不是人,佛陀本人不讲解脱道,对我们的解脱也是没有帮助的。我们只有依靠佛陀讲的法去修,才能真实的得到利益。如果今生当中依止一个有神通的导师,能够帮助我们调伏烦恼吗?帮助不了。有些人认为,我才不管呢,反正他有神通就可以了,讲不出理论也可以的。
但这些理论的的确确可以给我们指明解脱方向,而且我们通过修持就可以调伏烦恼的。不可能通过神通来调伏我们,如果可以,佛陀不用讲这么多,他的神通那么圆满。而佛陀没有通过神通来调伏众生,即便是对于有些人,通过神通调伏之后,还是要让他修法。如果我们依止了一位大德,他通过神通把你调伏了,然后让你修持解脱道,我觉得应该可以的,如果我们只是去追求这些,就没有必要了。
“见远否皆可”,能够见得很远的物体和见不到远处的物体都可以。为什么呢?因为相对来讲,它不是那么重要,所以见到见不到问题都不大。
“见求真理是”,对于求解脱道的人来讲,只有见到了所追求的真理。什么是所追求的真理呢?在这部论典当中,是以四谛为核心,这个地方就是见到了四谛。前面讲了知取舍性和它的方法。
这方面是见到所追求的四谛法要,四谛的“谛”是什么意思呢?谛是真实的意思。这是集谛真实不虚、烦恼真实不虚,还是苦谛是真实不虚的呢?不是这个意思。谛是圣谛,就是圣者所见。谛是的的确确这样的,痛苦就是痛苦,佛陀所讲的一切三界都是痛苦的,这是真实不虚的。佛陀说痛苦的因是集谛,这种烦恼是我执引发的,也是真实不虚的。道谛是灭苦之道,灭谛也是真实不虚的,完全没有痛苦,也是真实不虚的。这就是真正的圣谛,叫做四圣谛或者四谛法要。
“见求真理是”,见到了所追求的真理这个“是”是什么呢?是量士夫。不是把“见远否”定为量士夫,而是把见没见到所追求的真理这一点作为安立量士夫的标准。因为佛陀见到了真理,所以佛陀就是量士夫。
“设见远为量”,假设没有以是否见到所追求的真理安立为量士夫。“设”就是假如,假如说把能不能见到很远的东西定义为量士夫的话,“当来依鹫鹰”,对这些产生信心的人应该依止鹰鹫。为什么呢?因为鹰鹫看得很远,它飞到几公里的高空,可以看见地上的老鼠、很远地方的尸体等等,鹰的眼力相当好,飞得也很高,可以看到十几、几十公里之外的猎物,一般动物根本看不到的,它都可以看到。如果有人觉得见到这么远不得了,以为这是正量,那你依止鹫鹰就可以了,它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
如果是可以听到很远的声音,就去依止野猪。狼也可以听到非常远的声音,有时一只狼叫了之后,几十公里之外的狼听到之后就会慢慢集中,电视里也演过这种情景。还有能够了知别人的想法,如果你觉得有他心通是正量,那应该依止一些鬼女、非人,他们都有他心通。但是依止这些有帮助吗?依止鹰鹫可以告诉你怎么修天眼吗?老鹰没办法告诉你,不能让你变得跟它一样看得远,即便是你最后和它一样,看到了几十公里之外的东西,对你的解脱来讲,也没有帮助。
我们的修行很容易偏离方向,如果没有驾驭能力的人获得了神通,很有可能就会自我膨胀,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失去神通之后,还会假装有神通。本身众生的烦恼很重,具有很多轮回的习气,再加上这些,本来就没有驾驭的智慧,有了这些之后,更加不行。
就像世间上一个受过高等教育、自控能力很强的人有了钱,对他来讲,钱可能会成为有益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没有驾驭的能力,没有那么高的素质,有了钱会很危险的,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去用,会想方设法的做很多非法的事情。
一般的修行人也是一样,圣者有证悟的功德、完全调伏了心,有神通之后会不会乱用神通,或者让自我膨胀啊?这是绝对不会的。他肯定会利用神通去做有利于众生的事情,如果一个没有调伏自心的人拥有了神通。比如我们这种人,心没有调伏,有了神通就不得了,自我膨胀之后,很有可能会做很多非法的事情。
这些对我们来讲,是不是好事也很难说。这些并没有那么重要,知不知道他心又能怎么样呢?知道他嘴巴上敷衍你,心里想着另外一套,你把他揭穿了,让他很难堪。你可能觉得自己很风光,又能怎么样呢?这些是可有可无的,没那么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调伏你的烦恼。真正的从我执、烦恼轮回的业里面出来,永远离开苦因苦果,然后再帮助其他的有情离开苦因和苦果,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有了这样的能力,神通自然就有了,而且不会成为你的负担,你完全可以驾驭它。
此处的鹫鹰只是一个例子,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现在的卫星等等能力都是很大的,它有这种因缘,拥有这种功能。我们是否拥有神通问题不大。如果你能够飞行了,从今之后不用买飞机票了,不用安检了,觉得这个非常好,即便每天飞来飞去,又能怎么样呢?对自己烦恼的调伏仍然不起作用。
那我们是不是不向往了?如果有了我也很向往,关键是对我们解脱是不是真的需要?而且这些会不会成为解脱的违缘。如果会成为解脱的违缘,还是发愿不要为好,因为这方面有可能会成为解脱障碍的缘故。对于解脱很有兴趣的人来讲,只要是对解脱有障碍的,都会尽量远离,不管再怎么诱人,都是不能要的。刚刚讲了暇满人生很难获得,在学习前行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神通也不抵业力,有了神通,开始能飞了,生命很快就终结了。有什么用呢?还是没办法用你的神通飞出三界,也没办法用你的神通飞到极乐世界去,没有因飞不出去的。得到了之后有什么用呢?飞行、他心通都没什么用。
刚才我们分析了这么多,都是对我们解脱没什么作用的方面,有兴趣的时候想一想也就算了,想了一两分钟再把自己的心拉到法上面去,不要太过分了。通过学习我们的目标都很明确,解脱是最重要的,其他方面“皆可”,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重要。
有些初学者不了解这些道理,情愿舍弃闻思修的机会去寻找这些东西,如果真正是不了知或者没有智慧、福德不够的人,很可能就会因为这些无关紧要的舍弃最重要的东西,所以这里再再的告诉我们什么是最重要的。法称论师告诉我们的很清楚,如果我们觉得见远就是正量,应该依止鹰鹫。依止它有什么用呢?没什么作用。
丙二(宣说真实之能立)分二:欲等顺式依道说;救等逆式说能知。
前面把外道觉得没有能立的观点破掉,他们觉得佛陀没办法知隐事,没有正道,也没有勤行者。我们通过安立佛陀知隐事,知道了最隐蔽的事,对有情最有利益的就是宣讲四谛的解脱道。这就能够安立佛陀是量士夫。
为什么呢?佛陀知隐事,知道了最隐蔽的四谛。四谛是干什么的?可以永远灭苦而得到解脱。道有了,法宝也有了。有了法宝,勤行者不就有吗?这样通过精勤修持四谛法,心就可以调伏。心调伏之后,就可以慢慢从僧宝到佛宝。这方面我们修道的道也有了,其实把对方的观点也已经反驳了。
一方面来讲有三宝的安立,而且我们也可以在皈依三宝之后,通过修法宝成为僧宝,然后通过僧宝究竟成为佛宝,所以可以安立佛为量士夫。安立量士夫之道是因为佛陀宣讲了四谛法要,后面还要一个个的讲,怎么成立佛陀是量士夫。前面是破他宗,下面是宣说真实之能立,相当于立自宗。
这两个科判相当于核心一样,“欲等顺式依道说;救等逆式说能知。”,里面有顺式和逆式。针对谁是顺式,针对谁是逆式呢?主要看这个颂词,“敬礼定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因为前面是顶礼定量,这个我们不用管,主要是欲利生、大师、善逝和救护者四个词有顺式和逆式。
所谓的顺式,即一欲利生、二大师、三善逝、四救护者;所谓的逆式,即一救护者、二善逝、三大师、四欲利生。
首先讲顺式。什么是欲等呢?“欲”是欲利生,“等”字包括了大师、善逝、救护者。“欲等顺式依道说”,通过欲利生,再讲大师、善逝、救护者,依靠顺式可以成立道,“依道说”是依靠成立正道而说,这是殊胜的正道。
如果我们要修道,第一个要发大悲心,发起利益众生的心,叫做欲利生,第二个发了心之后,要圆满资粮,成为大师。什么是大师呢?就是所有的福智两种资粮都圆满。第三个两种资粮圆满后就成就善逝的自利果位,也就是成佛了。善逝是从自利角度而言,自利圆满后成为救护者就是利他圆满,这就是依道说。
然后是逆式,就是从救护者反推回来,通过说能知能够了解佛陀是量士夫,怎么样了知佛陀是量士夫、佛陀是量的能立呢?通过救护者。为什么是救护者?因为佛陀宣讲了四谛法要,通过四谛来入手,所以说他是救护者。真正的救度众生是以四谛的方法来救护,佛陀宣讲了四谛,因此是救护者。他是救护者是因为他是善逝的缘故,他利圆满必须要自力圆满,否则没办法利他,所以他利圆满可以推出佛陀的自利是圆满的。通过佛陀自利圆满,可以推出佛陀的二资粮圆满;通过佛陀二资粮圆满,可以推出他是最早发了菩提心的。
通过逆式而推可以证明佛陀是量士夫,而顺式而推可以安立为正道,这个颂词很圆满。看起来只是一个顶礼句,其实里面包含了所有成立佛陀是量士夫的能立,以及安立正道的方式。在里面都已经懂得了,后面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逐渐证成的。
丁一(欲等顺式依道说)分二:因圆满及果圆满。
这里有因圆满和果圆满两种,因圆满是欲利生的大悲和大师,然后善逝和救护者是果圆满。
戊一(因圆满)分二:各自宣说及结尾。
各自宣说是分别讲欲利生和大师,然后结尾就是归纳。
己一(各自宣说)分二:意乐圆满说欲利;加行圆满说导师。
麦彭仁波切的科判特别殊胜,《释量论》的颂词也特别清楚。因有两种,谁的因呢?就是果的因,即佛陀成佛的因。成佛有两种因,在讲两种因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对照自己对于这两种因是不是已经了知或者正在修学。如果已经了知了,也正在修学,它的果指日可待;如果对于到底什么是成道,什么是成就佛果的因,不但不了知,也没有闻思学修,那成佛是看不到希望的。
“各自宣说”分了两种,一个是意乐圆满,即“发心圆满说欲利”。什么叫“欲利”?就是欲利生,想要利益众生。什么是想要利益众生?就是大悲心,所有意乐当中最圆满的就是大悲心。因为我们的心有很多种,比如出离心,或者生善趣、救怖畏的心,还有在世间追求这个果那个果的心等等,虽然有很多的意乐,但是这么多的意乐中最圆满殊胜的就是欲利,即利益众生的心。或者在因圆满当中,因为发了大悲心的缘故,所以是意乐圆满。这方面是针对加行而言的,叫做意乐发心圆满。
一个是“加行圆满说导师”,不能只是发心,也要有行动。有些地方的加行是前行,有些地方的加行是正行。《现观庄严论》中的加行都是指正行,就是加工用行,这是把真实的修行叫做加行;有些地方是指四加行、五加行,针对正行就是加行;有些地方的加行就是真实的去实践叫做加行。发了心之后,为了利益众生开始积资净障,圆满福德智慧两种资粮。什么叫“导师”呢?二资圆满、加行圆满叫做导师。
庚一(意乐圆满说欲利)分二:真实宣说及遣诤。
意乐圆满分了两个,第一个是真实宣说,第二个是遣诤。
辛一、真实宣说:
这是在意乐圆满当中真实宣说。
能立修悲中。
“能立”,安立佛陀为量士夫、安立真实的修道,或者安立佛陀是量士夫主要的能立是什么呢?能立就是修悲中,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修行悲心达到究竟,这样就是它的因圆满,佛陀的大悲心非常的圆满。
一般来讲,只要是有情都有悲心,像老虎、毒蛇也有对子女的悲心,一般的世间人对他的亲朋好友等等也有悲心,这些悲心夹杂了自私自利的烦恼,具有染污,只能叫做普通的悲心。能够安立为导师的悲心是大悲心,大悲心的所缘境非常圆满,而且非常清净,怎么清净呢?不是因为这是我的子女,那是我的好朋友,所以才对他生起悲心。和自己无关的众生,就生不起悲心,或者对比自己惨的人有悲心,而比自己过得好的人就没有悲心,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悲心。
真正的大悲心,第一个不会分这是我的,那是他的,也没有染污心,比如我修悲心别人会不会对我好一点,或者我修悲心后世会得到很多的果报,一心一意都是为了众生,而且很多都是完全是不认识的人,对于怨敌和亲友没有分别,完全一视同仁地生起要利益他们的心,拔除他们的一切痛苦,没有任何的私欲,无条件的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大悲心。
刚开始的大悲心可能还是夹杂了很多的自私自利,比如我们现在学习到了大悲心的体性,每天也在修行,因为无始以来自私自利的种子没有完全断掉,所以在我们修大悲心的时候,这些自私自利的种子还会发挥作用。觉得自己今天在修悲心,又生起了一个自私自利的心,不是说又生起了一个,而是它一直都在,没有断除过。
我们修悲心时,自私自利之心一直会在这里发挥作用,也会对我们修大悲心产生干扰,这时我们应该用《大圆满前行》《入行论》《心性休息》中修悲心的方法进行观修,通过观修自私自利的过患打击我爱执,然后修持利益一切众生的心。在修利他心的同时打击我爱执,在打击我爱执的同时修利他心,这样我们的心会越来越清净。以前功利的成分没有了,想要得到别人报答的心,以及想通过修悲心后世得到很好的异熟果的心都没有了。以前偏袒于自方,不愿意对他人修悲心等等很多的杂质,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就没有了。
大悲心需要修很长时间,一般来讲最圆满的大悲心要修三无数劫,这是佛的悲心,佛陀是最圆满的悲心。作为修持这个因来讲,是不是一定要到果圆满,那也不一定。第一步是什么呢?第一步是大悲,就是欲利生,第二是大师,第三是善逝。如果讲到果,要到第三位,第三位大悲真实的圆满。因为他从发心到成佛之间的三个无数劫,初中后都需要有大悲心,所以说佛地才能究竟圆满的原因就是这样。可以说在没有成佛之前,悲心都没有圆满。
我们解释这个颂词的时候,就是要让大悲心圆满没有杂质,如果要真正地成为修持菩萨道的第一步,悲心就要特别圆满,让心圆满的第一个正所缘,真正来讲就是观悲心的修法本身。比如我们修悲心的时候,前行中讲的是首先修舍心,再修悲心、喜心等等,这样修也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要通过《入行论》中的方法打破我爱执、修持他爱执等等,还有通过积资净障的方式,为了生起大悲心,必须要修曼扎,或者积累大福报。因为大悲心是很清净的法,缺少福报是不行的。如果我们对悲心高度重视,就会愿意用一切的资源让它生起来,所以修曼扎,或者顶礼的时候都要有一个目标,一定要让自己尽快生起不造作的清净大悲心。
还有如果要生起大悲心,必须要遣除障碍,有时也要修忏悔,念诵百字明等等,因为上师是大慈大悲的体性,所以要祈祷上师加持我们生起大悲心等等,反正一切的法都要用,这时候我们的悲心会越来越纯净了。在纯净的大悲心引导之下,就可以积资净障,在大悲心的摄持下积资净障,就不会带有杂质了。
我们现在是不是在积资净障呢?虽然也在积资净障,但是因为我们的大悲心还没有得到净化,夹杂了很多自私自利的思想,或者我们在修行过程中,积资净障时夹杂了对于后世安乐的希求,这种积资净障仍然还是被这种心染污。如果我们真正把大悲心修好了,在这个基础上的积资净障,就会非常干净,这些干净的资粮也会很快发挥它的作用。
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有达到标准的大悲心,但是我们要知道它的重要性,也应该非常关心真正修大悲的方法,然后每天一定要串习大悲心。不管是谁对我们怎么样,都要首先以悲心去引导。很多需要利益众生、生起悲心的根据在《入行论》等论典当中讲得特别详细。有些道友以前学过《入行论》,可能当时没有发现那么重要,越学到后面越会觉得这些内容很重要,而且很多修法的道理在《入行论》中讲得很清楚。虽然学完了,但是如果我们忘记了,要修这些窍诀的时候,还是要返回去看一下,这样修的时候就可以加进去很多正确的修法。因为大悲心的修法是菩萨们提炼出来的精华,我们这样修很容易相应,这些叫做正所缘,是真实的观修方法,有了这个之后,再去积资净障就会比较容易生起来。
我们一定要有耐心,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大悲菩提心完完全全可以作为一个正行来修,当我们真实没有生起大悲心、菩提心之前,它就是正行,不要认为它是一个前行。念三遍发心,好了,发心圆满了,马上迫不急待的进入到仪轨的正行当中,开始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觉得所谓的菩提心就是念了三遍,菩提心就修完了,并不是这样的。
如果有了基础的话,修好了菩提心之后,三遍可以作为一个提醒;如果没有修好的时候,三遍能不能起作用呢?也不一定。我们一定要把大悲心作为修行的核心,因为有了大悲心才会成为第二步的大师,能够加行圆满,如果意乐不圆满怎么会加行圆满,纯净的大悲心都没有生起来,怎么能说加行很圆满呢?这也是不现实的。只有把大悲心修好了,才能说第二步,因为这个次第讲的很清楚,首先欲利生,然后是大师、善逝、救护者。前面的不修好,后面就会很难,有悲心才能趣入大乘道。
辛二(遣诤)分二:遣除修习不容诤;遣修无边不容有。
刚刚我们讲了,要在三无数劫中,或者很多生世当中串习大悲心。对方说你们所谓的生生世世修行,这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呢?因为根本不存在前后世,所以从这里开始引出前后世存在的辩论。
因为我们的修行是多生累世修心、积资净障,在世间很多有情的思想中,还有印度当年的顺世外道,都是认为没有前后世,也没有轮回,这里提到了多生累世修悲心,有些人接受不了,觉得非常勉强、很难成立。因此为了成立真实的修道,必须要证成前后世存在的问题。
上师也说了,作为一个佛弟子,坚信不移的承认前后世的存在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成立了前后世,我们才能说今世修大悲心,然后来世在这个基础上接着修,多生累世的串习自己的大悲心就会圆满,多生累世修行的前因后果,或者前世的因今生的果、今生的因后世的果等等才可以安立,否则整个佛法的修行安立不了,这时佛法会纯粹成为今世的鸡汤,没有办法成为解脱道。
第一,遣除修习不容诤,这方面对我们来讲很重要,对方认为大悲心要通过多生累世的串习才能圆满,这是没办法的。因为没有前后世成立的依据,所以他们说不存在多世修习大悲心,不容有就是没有。既然有这个诤论,我们就要遣除所谓的修习不容的诤论。
第二,遣修无边不容有,就是说即便轮回、前后世存在,但是无边不容有。什么叫无边不容有?就是通过修大悲,让大悲心的力量增长无边是没办法的。因为它是有限的,当你修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不再增长了,不会像佛陀一样无量无边,修到究竟,这个不会有,所以是修无边不容有。
就像锻炼身体一样,通过最好的教练,吃最好的食品,用最好的训练方法,最后能跑多快?身体是有极限的,比如百米可能跑九秒,或者八秒几,最后再也没办法超越了,不可能到了最后零点几秒一百米就跑完了。跳高也是一样的,两年之后跳两米,三年之后跳五米,练十年之后跳到月球上去了,这是不可能的。
他们说修心也是一样的,无论你再怎么训练,增长到一定程度就没办法再增长了,成不了遍智,没有悲心增长无边。如果悲心不能增长,福德智慧资粮还是不能增长。这个地方虽然讲了悲心不能增长,但是大师是加行圆满的,如果悲心不能增长,你在心上面安立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也增长不了究竟,就像锻炼身体一样,这个要破掉。
这些对我们修行来讲,也是很重要的一些信息。如果我们把这些解决了之后,就能放心大胆的修,不会担心什么,会真正的相信有前后世,相信通过修行我们的心可以增长,资粮能够圆满,这些都可以毫无疑问的确定。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会知道这些的确很重要。
壬一(遣除修习不容诤)分二:略说以及广宣说。
癸一、略说:
谓心依身故,修习不成立。
非理破依故。
对方首先讲,觉得前后世不存在,不存在今生修完之后,还在后世接着修的问题。因为没有前后世,为什么没有前后世呢?“谓心依身故”。他们说,我们的心是依靠身体的,就像现在的唯物论一样。身体是物质,而心是身体的附带。
“修习不成立”,因为心是依靠身体的缘故,而身体在这世死了之后,它就灭了,不是在火葬场里面烧成了灰,就是埋在土里,过了两三年之后慢慢没有了。如果在藏地,可能十几分钟之后就什么都不剩下了,被老鹰吃掉了。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他们觉得既然心依靠身体,身体一消失心也消失了,就没有心识再延续到后世了,所以修习是不成立的。
怎么“心依身”呢?注释中讲了三种。第一种是灯和灯光的因果关系,灯光是依靠灯而有的,灯是因,灯光是果。身体和心也是因果关系,身体是因,心是果,依靠身体产生心,没有前世的心。什么时候你今世的身体形成了,通过身体产生心,然后死的时候,你的身体一灭,心就灭了,心识的果依靠身体的因,怎么可能有前后世呢?
第二种是像酒和迷醉的功能一样,迷醉的功能是依靠酒才有的,身体和心也是一样,心识的功能是依靠身体。如果没有酒,怎么可能有酒的迷醉功能呢?如果没有身体,怎么可能有心识的功能呢?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他们觉得身体灭了,心识的功能也就灭了,不可能有后世的修行。
第三种就像墙壁和墙壁的花纹一样,也是一种依靠的方式。墙壁砌好了之后,自然有一种条纹,身体形成的时候,也自然会有心识。我们都知道,用石头把墙砌起来之后,可以看到上面自然有条纹,同样有身体的时候,自然会有心识,身体一灭心识也就灭了。从这方面讲的时候,修习不成立,这是他们的观点。
“非理破依故”,“非理”,就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不合理呢?此处是略说,后面还要广宣说,就是要破掉心依身,身体是主因,心是身体产物的观点。
在佛法因明的当中身体和心不是因果的关系,身体可以影响心,能够对心有影响。虽然身和心之间相互影响,但是绝对不是心依靠身体而生,身体对心有影响和心依靠身体而生是两回事,有时候我们就会分不清楚,认为心是依靠身体而生的,也有这样的安立。
比如你的大脑受伤了,可能会痴呆或者丧失意识了,他们觉得你看不是吗?你的头脑受伤之后,意识也受伤了,他们觉得身体和心之间有因果关系。虽然二者之间互相可以影响,身体能够影响心,当你的身体受伤之后,对于心识会有一定的影响。心识入胎之后,二者之间似乎成为了一体,伤害身体对心识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身体受到打击之后心识也会感觉疼痛。虽然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但是并不是心依靠身体而生的。非理破依故,“破依故”,我们要破斥心依靠身体的错误观点,这是一个略说,后面我们还要广说。
这是很重要的,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之后,我们自然而然就会知道心不依靠身体,二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因果,还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我们学完之后,自然而然就会对于心不依靠身体的观点产生了知,然后知道既然心不是依靠身体产生,那心是依靠什么产生的?我们知道心是依靠前面的心产生的。从这方面完完全全可以了知这一世第一刹那的心来自于上一世最后一刹那的心,像这样今生最后一刹那的心,如果没遇到灭除它的因缘,自然而然会留续到中阴,再留续到下一世,这时候新的轮回就形成了,轮回形成之后,在上面熏习就可以安立了。
未完待续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