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文殊密语 >> 即使有十万魔众来到他面前, 也不会危害他的修道。——《中观庄严论解说》94(视频音频讲记) Back

即使有十万魔众来到他面前, 也不会危害他的修道。——《中观庄严论解说》94(视频音频讲记)

文殊密语 2021-04-24


9

4


讲记视频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中观庄严论解说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仁波切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思考题


167、什么是作用理、法尔理、观待理和证成理?


168、怎样依靠这四种理来抉择一切万法胜义和世俗的正相?


科判

⬛ 甲一、所说支分

⬛ 甲二、所说论义


🔘 乙一、真实分析所说论义


🔷 丙一、名义

🔷 丙二、译礼

🔷 丙三、论义


🔴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


🔶 戊一、认清二谛之理


✴ 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


💠 庚一、立根本因

🔹辛一、真实立根本因

🔹辛二、旁述

 ▪ 壬一、分析有法

 ▪ 壬二、分析真因

🔺 癸一、分析是应成因抑或自续因

🔺 癸二、分析是证成义理因抑或证成名言因

🔺 癸三、分析是无遮抑或非遮

▪ 壬三、阐明喻理

💠 庚二、建其理

 🔹辛一、建立宗法

   ▪ 壬一、建立离实一

   ▪ 壬二、建立离实多


 🔹辛二、建立周遍



✴ 己二、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 庚一、认清显现许实空之世俗

 💠 庚二、分析彼世俗之自性而宣说


🔶 戊二、遣除于此之争论

🔶 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


🔴 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 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世间上的一切万法,在未经观察时好像实实在在存在,其存在方式也是以前前之因产生后后之果。这种因果的安立方法,在名言中应该承认,现在正讲这个问题。



【所以,一切有实法的正相即是所量,与之相符而加以衡量就是量或理。】



柱子、瓶子等一切具有自相的有实法的正相,就是因明中说的所量,也即所衡量的对境;能够衡量所量的现量、比量等,即称为量或理。


所谓的量是从有境角度安立的,

所量则是从外境角度安立的,

比如火的热性即是所量,

通过接触可以出现灼烧的感觉,

也就是能量。



【此理也有从衡量对境之因、果、体三个方面,而说为作用理[1]、观待理[2]与法尔理[3]三种。】


[1] 作用理:不同诸法各别作用,如青稞种子只生青稞不生其他荞麦豆类。


[2] 观待理:依靠原因始生结果的道理,如苗芽观待种子而后生,十二缘起的行支观待无明支而后生的道理。


[3] 法尔理:如水流向上,火向上燃,世间共知的自然法则。


在衡量任何一个物体时,

可以从它的本体、因、果

三个方面进行观察,

比如在胜义中,

对某一事物的因、果、本体,

可以通过金刚屑因、离一多因、

缘起因等进行观察;


在名言中,

对因、果、本体三者分别用

作用理、观待理

和法尔理进行观察,

另外还有证成理[1],

这四种理是抉择任何一个法

必不可少的一种真理。


就如同称量某一个物品的时候,没有秤杆是不行的;要量布的时候没有尺子不行一样。观察因和果所摄的一切万法时,必须依靠上述几种量。


[1] 证成理即依现量和比量来证成,其中明显部分依靠现量,隐蔽部分依靠比量。所谓的现量、比量以及其他理实际都可以包括在法尔理当中。


那么,第一个作用理

是怎样的呢?

这是从因来讲的。

依靠因的作用必定会产生它的果,

就叫做作用理。


比如青稞或者麦子,依靠它的因——种子的作用力,可以产生后面的果实,因此称之为作用理。


什么是观待理呢?

所产生的绿色苗芽,

必须观待或依赖于它的因,

这叫做观待理。


所谓的法尔理,

就是依靠因一定会产生果,

果必定要观待它的因,

这就是事物的一种本性或者规律。


上述抉择因、果、体三者的道理

极其合理,就叫做证成理。


有关这四种理,

麦彭仁波切在《解义慧剑》中

讲得特别清楚。

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想要抉择万法的胜义和世俗,

依靠这几种量极为重要,


因此,学习麦彭仁波切智慧中流露出来的这部殊胜论典,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想在座的每个人

与全知无垢光尊者

和麦彭仁波切

都有一种特别的因缘,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说过:

我的传承弟子相续中

哪怕生起一刹那的善根,

也是与麦彭仁波切的加持

分不开的。


的确,从显宗来讲,

《中观庄严论释》这部论典,

已经将中观的各种道理和窍诀

开显出来了。

依靠这样的窍诀,

《中观四百论》、《中论》、

《入中论》三大论典

所宣说的很多问题,

在实际行动上

也可以轻而易举地行持。


从密宗角度,

《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

也是依靠他老人家的智慧,

将有关实修、理论方面的

所有窍诀全部

积聚在一起宣讲的。

所以,我们每个人

对与自己具缘

传承上师的论典,

哪怕一个偈颂也不应该舍弃,

懂得其中所说的意义,

对我们的一生来讲

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荣索班智达的《入大乘论》中也说:这四种理是观察名言中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缺少的,如果少了这几种理,就不可能如理如实通达万法的真相。大家在闻思过程中,不要把所讲的这些内容只是当作一种知识,认为:反正也用不上,只要考试考得好一点就可以了。我个人在上学的时候,总觉得学习数学是比较头痛的,尤其中学以后的数学好像根本用不上的感觉。但是有关中观方面的道理并非如此,此处所讲的每一个道理,从暂时、究竟的利益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这些所量遣除增益后毫不颠倒地进行遮破与建立的道理,称为证成理。这一证成理也有衡量明显分的现量与衡量隐蔽分的比量两种,】



对于果是否依靠因、因不具足作用能否生果等外境上的增益全部遣除以后,对事物本体毫不颠倒地进行遮破与建立,这就叫做证成理。对证成理如果再细分,则有衡量明显部分的现量,比如眼睛见到色法、耳朵听到声音等;衡量隐蔽部分的比量,这也包括衡量极其隐蔽部分的教量,因为以现量无法见到、推理无法证实的部分,唯有依靠佛陀所说的语言方能推断。



【比量也由于是能推断隐蔽分对境具有理由的法凭借量而确定的,因此最终归属在现量中,】



所谓的比量也是依靠推断隐蔽部分具有的理由而以量来确定的,比如山后有火,为什么呢?山上在冒烟的缘故。以见到烟作为理由,以此推出山后见不到的地方具有热性的火。这就是以量来确定。所以,前面也讲过,比量的根源就是现量,现量的根源就是自证。


比量必须以量来确定,以什么量来确定呢?应该以现量来确定。比如前世后世存在,这一点通过现量成立还是比量成立?对于前世和后世虽然无法现量见到,但以比量推理可以成立。什么样的推理呢?需要依靠教量。释迦牟尼佛在真实了义的经典中说:人有前世后世。这样的教量为什么会成为量呢?因为释迦牟尼佛宣说的所有语言,我们可以现量见到全部是正确无误的,以这一现量作为依据,通过可靠的教量来证明前世后世存在,这就是非常完整的推断。



【现量也需要纳入唯一法尔理当中。】



所谓的现量实际也可以归属到法尔理当中,比如“山后有火,见到烟子的缘故”,见到烟为什么成为正量呢?事物的本性即是如此。当然,前面也讲了,以最究竟的胜义量来解释时,现量并不是真正的量;在名言中详细观察,现量也是不能成立的。但是暂时来说,在未经观察的情况下,以眼识作为标准可以成为正量,比如在一定的距离之内,眼睛可以清晰见到眼前的法,这就是人们共同的业感现前,这一点从因明来讲称之为现量。所以,现量到最后仍需纳入到法尔理当中,也就是说,眼睛见到柱子无须其他理由,只是境和有境在一个阶段内起到如是作用,由此人们称其为现量。



【如此作用理与观待理均是有实法的自然本性,所以绝对包括在法尔理中。可见,一切理归根到底的落脚点就是法尔理。只要归入法尔理中就无需再建立其他的合理性,就像火为热性的理由无所言说一样。】



以因的作用可以产生果或者果必须观待因的道理,实际是有实法的一种自然本性或自然规律,由此可知,一切理归根到底的落脚点就是法尔理。这时,我们无需再建立其他理由,就像火为热性的理由无可言说一样。


当然,这也是从暂时众生业感现前的角度来讲,不然,现在人类中所谓的火对天人来说不一定是热性;对依靠火来生存的火鼠来说,也不一定是燃烧性。正如《定解宝灯论》以及佛经所讲:观待每一道众生,都有一种暂时的所见境和能衡量的正量。


在这里分析量的时候,

首先一定要了知它的界限,

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六道众生

并不存在一个真正的量,

比如地狱众生承认、

饿鬼不承认,

饿鬼承认、天人不承认……

甚至单单从人来讲,

有些人现量感受美妙的对境,

其他人不一定承认。

所以,真正的标准和正量

无法找到,

只是从暂时的角度来讲

可以称为量。


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也说:过分地运用法尔理也不合理。如果认为任何一种现象都是法性、自然规律,这也是一种极端的说法。这样一来,导致你不得不承认顺世外道的观点,然后说一切都是自然产生的,这是极其不合理的。大家在有关现量和比量的问题上,只要推断至法尔理就可以了,不必再进一步去推断,就像了知火的热性属于法尔本性之后,不必再追究火为热性的理由。但是,火的热性是不是永远究竟呢?也不是。对大多数众生的名言量而言,火的热性只是暂时的一种标准或正量而已。



【因此,符合有实法之自然本性的法尔理即称为事势理。由于能无误衡量有实法的正相,因而此理是不被他夺(或颠扑不破)之义。名言量与胜义量这两者称为事势理。】



这种符合有实法自然本性的法尔理,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事势理。麦彭仁波切在总义中也说过:名言中以名言的事势理成立,胜义中以胜义的事势理成立。以事势理成立的一切法,是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依靠事势理,可以准确无误地衡量有实法的正相,因而说此理是不被他夺、颠扑不破之义。


麦彭仁波切所宣讲的这部《中观庄严论释》,的确在修行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论典。大家对于本论所说的理证,不仅口头上、文字上,应该在自相续中生起一种确信,在心坎深处生起一种不被他夺的定解,这样一来,也可以达到自己修行的目标。



【“火性为热”是世俗的法性或正相,“火无自性”为胜义的法性或正相。可见,此二量兼而有之才能无误地抉择有实法的正相,而每一个孤立的量并不能做到这一点。】



名言中,火的本性是热性,

在人类为主的众生面前

是不可否认的,

这就是以名言的事势理

或法尔理来成立;

在胜义中进行观察时,

火的本体是空性,

最究竟的胜义谛来讲

是远离一切戏论的,

这是以胜义的事势理来成立。

因此,胜义量与名言量

兼而有之、不相脱离,

方能完全通达有实法之正相,

而依靠单独的胜义量

或世俗量任一者

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及其他教言中都讲到:作为凡夫人,以中观胜义量进行观察时,将一切有实法全部抉择为空性,在这种境界中没有显现;名言量抉择的时候,一切万法都是存在的,这时根本得不出空性的境界,所谓的现空双运只能以轮番的方式次第显现。到了圣者果位方可通达不可思议的境界,了知一切万法现空双运的道理。


本论当中以离一多因观察时,柱子一丝一毫也不可能存在,所谓的空性可以在我们心中浮现,但柱子的显现部分根本现不出来;依靠名言量观察时,不可否认的因果规律或柱子的本体完全可以显现,空性却根本得不到。作为初学者,尤其刚刚闻思中观的人来讲,显现的时候空性不存在,空性的时候显现不存在,二者是互相矛盾的。但真正对现空无二的道理不断学习、串修之后,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会通达,这时就像见到水月,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的境界可以顿时在我们相续中现前。


此处也讲到,胜义量与世俗量是不能脱离的,如果缺少了胜义量,所谓的空性就没办法抉择;缺少了世俗量,显现就没办法抉择。由于一切事物的本体就是显现和空性双运的,所以说,胜义中依靠龙猛菩萨为主的中观理来抉择,世俗中依靠静命论师以及唯识宗的观点抉择的原因就是这样。



【佛陀出有坏所说之语也是以此二谛为基础无误如实说明有实法的实相。身为后学者的我们也必须如此以理抉择,这是我等大师释迦佛的正确宗旨。】



佛陀出有坏转三次法轮所说的一切教义,也是如同《中观根本慧论》、《入中论》所说的那样,全部依靠胜义谛和世俗谛而宣说,因为唯有依靠二谛才能宣说一切事物真正的本来实相。而且,以前的龙猛菩萨、月称论师、圣天论师等高僧大德们,也是依靠这二量抉择万法实相,作为已经皈依佛陀的后学者,必须通达世俗谛和胜义谛,并且以二谛不可分割的方式理解万法的真相,这就是我等大师释迦佛的正确宗旨。通达这一点,对修行人来讲极为重要。



【而声称“总的以理分析、尤其是因明等内明无有用途”的论调简直是对亲身体验以三观察清净的佛语这一完美正量者造违缘之恶魔那可怕的密语,】



然而,有些人却声称:除真正的实修法外,中观的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等中观观察没有任何必要,尤其是《因明七论》所讲的推理,这些理论根本毫无用处。


现在有些人的确是这样认为的,他们对学习中观、因明等嗤之以鼻,只有闭关实修、安住在大圆满的本来清净和光明顿超当中,才算真正的修行人。


这种说法完全不合理。佛陀所说的语言,显现部分以现量观察无有任何危害,隐蔽分以比量观察无有危害,极其隐蔽的部分以教量观察也无有任何相违之处,通过这三种观察得以清净的佛陀亲自体验的因明学说,是可以遣除人们相续中疑惑的非常完美的理论。因此,宣说上述语句的人,实在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恶魔行为,他所说的其实就是魔鬼的密语。


《定解宝灯论》中也说:

认为一开始就不需要抉择单空,

这是非常可怕的魔语。



【如果对于佛陀出有坏真实彻见了万法实相后以慈悯心为他众开示之义生起定解的途径妄加诋毁的此类词语还可能有真实的一分,那么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可能再有颠倒的言词了。因此,如是了知一切正量的究竟之理在二量的场合中格外重要。】



大慈大悲的佛陀,通过积累资粮最后大彻大悟后,彻见了一切万法的真相,对轮回中可怜的众生生起无比的悲悯之心,于是转了三次法轮。想要对佛陀三次法轮中宣讲的教言真正生起定解,因明等理论推断是不可缺少的一种途径。有些人却对此妄加诽谤,这种语言纯粹是胡言乱语,是对佛陀不恭敬的一种态度,这样的语言中如果存在一点一滴真实的部分,那这个世界上根本不会再有颠倒的言词,全部成为真实语了。


现在汉传佛教中个别参禅、念佛的人,经常对理论特别排斥,这种行为的确不太好。实际上,依靠因明、中观的推理了知万法实相相当重要。


麦彭仁波切

在《定解宝灯论》中说:

首先需要观察,

如果没有观察,

在自相续中不可能生起定解,

没有定解就无法遣除

恶劣的分别念……。

如此宣说的原因也在这里。


大家在修行过程中,首先必须依靠各种各样的推理或者因明所讲的各种量来思维和分析,最后在自相续中生起一种正见,这时也就没有必要再再分析观察,而应该对诸法的法性进行实地修持。


尤其是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一定要学习因明和中观,但这些仍然是分别念的范畴,依靠它不能获得佛果,到最后必须实修。实修的过程中,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加行一步一步地打好基础,然后逐渐实修真正的空性。


所谓的空性也不能单单

从理论上、言词上说一说,

一定要在自己的实际行动

当中去体验。

很多教言中说:

有人认为亲自体验很重要,

有人认为理论很重要,

实际上,这二者不能互相脱离。


也就是说,首先必须依靠各种理论推断来遣除自相续中的疑惑、生起真实的正见;依靠这样的正见亲自体验佛陀所说空性和光明的意义,对此继续串修,才能断除我们相续中的种种障碍。否则,一辈子在辩论、分析中度过的话,所谓的佛法一直到死的时候也没有在相续中串习,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以前法王如意宝也讲过:

学习大圆满的本来清净之前,

一定要首先闻思

《中观根本慧论》

和《入中论》等论典,

依靠显宗的这些推理方法,

了知一切万法

无有产生的道理之后,

对心的本来面目

也就很容易生起定解。

这时,安住在这样的定解中

继续修持,

再加上上师不可思议的加持力,

相续中的烦恼分别念

完全可以断掉。

如是依靠胜义量

通达胜义谛不可思议的境界、

依靠名言量

抉择名言万法的修行人,

即使有十万魔众来到他面前,

也不会危害他的修道。



【如此已经通达总的道理以后在分析因果的此时,虽然有实宗的诸位论师由于生起“业已灭与业之果这二者之间被久远的时间隔断,结果因与果该如何联系在一起”的顾虑,于是承认存在起到联系作用的得绳与不失毁法等。】



通达上述所讲的总的道理以后,下面继续分析因果的道理。


有实宗的诸位论师生起一种顾虑,认为:前世造业,中间经过很多劫之后果报才会现前,那么,因与果之间究竟应该如何联系?


由于有实宗始终认为一切法实有存在,因此,他们认为因和果之间需要一个连接的纽带。正如《俱舍论》所讲的一样:有些人说业的依靠处在得绳[2]上存在,有些人说有一种不失坏法[3],还有人说阿赖耶上存在一种习气……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说法与主张。


[2] 得绳:有部分别假立的一种色法,如同捆住牦牛背上所驮物品的绳索一样。


[3] 不失坏法:如同债券,依靠它,到特定的时间便会出现相应的果法。



【然而,中观师则主张这只是缘起相联而在此二者之间无需再有任何充当连接纽带的其他实体。以往的业力在任何情况下,于因缘具足的某一相续中不会虚耗而成熟果报,所以因果极富合理性。】



对此,中观论师们回答:一切万法在因缘聚合时可以显现,无因必定不会产生果。对因和果之间详细观察,所谓的接触和不接触实际都不合理,但在未经观察时可以无欺产生。因此,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得绳、不失坏法等纽带作为连接,只要因缘具足就必定可以产生。在某一众生相续中,依靠以往所造的业力,于因缘具足时必定不会虚耗而成熟果报。此众生相续虽然不是真实存在,但此业报也绝不会成熟于其他相续。所谓的果报既不是无因产生,也不是常因产生,这就是因果的特点。



【就算是相续不断而显现的种子与苗芽,也不可接触以后而产生。因此,我们丝毫也不能认为“种子与苗芽那样相续不断一样因果是合理的,像业果相续中断而生一样因果是不合理的”。完全通达这两者一模一样,是最为关键性的一个要点。】



就算是相续不断而显现的种子与苗芽,也不可能接触以后产生,否则,因已经变成常有了。因此也不能认为:如同种子与苗芽相续不断一样,因果是合理的;像业果相续中断而生一样,因果是不合理的。由于这两种情况下都不可能接触或者不接触而产生果,所以两种说法完全是一模一样的。


比如我造了杀生的恶业,在人的相续中断以后变成天人或者地狱众生,再过一百个劫以后会出现杀生的果报,这时,原来所造业的相续已经中断了很长时间。而灰色的种子产生苗芽,这期间无有任何时间中断,马上产生。在未经观察的情况下,种子产生苗芽似乎是合理的,所造业以时间隔断后产生果报则是不合理的,很多人可能会这样想。


这只能说明

对因果道理并未通达,

为什么呢?

种子和苗芽之间

虽然是一个相续,

但在这一相续上因和果

接触还是不接触?

接触的话不可能产生,

如果不接触,

所谓的中断和不中断

也就无有差别。


因此,并非接触或者不接触的问题,只要因缘和合,依靠因的作用力,果观待因必定会产生,与时间中断或不中断没有任何关系。另外,众生所谓的一个相续实际是假立的,所以说时间中断而不能产生果报也是不能成立的,在因缘聚合时,以所造之业必定会产生相应的果报。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可能与有实宗一样,甚至是比有实宗更严重的邪见。这些人认为:这一世所造的业肯定是存放在某一处……。实际上,如果对种子和苗芽详细观察就会发现,所谓的因灭不合理、不灭也不合理。有关这方面,麦彭仁波切在下文还会继续观察。


正如龙猛菩萨所说:因缘产生之法非常奇妙,通达这样的缘起法真是非常稀有!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有类似的语句。因此,我们对名言中因果法则的奥妙之处,一定要深入细致地思维。


名言中的一切法,在因缘具足时一定会产生,这一点依靠观待理和作用理可以成立,而这样的道理需要以法尔理来抉择,否则,对名言中的任何因果都无法解释。那仅仅以眼、耳、鼻等得到的是不是正确的外境呢?《前世今生论》中说:富楼那尊者等以天眼见到水的微尘中有很多小虫,因此不敢饮水。佛陀对此遮止说:这些小虫以凡夫肉眼无法见到,暂时应该以此为标准,即使饮水也无有过失。


就好像做梦或者幻化师所幻化的法,虽然显现为有,但对它的前因后果无论如何寻找也是找不到。所以,在名言中应该以暂时的标准作为名言正量,月称论师等暂时以世间未受损害五根安立名言的原因就是这样,现在名言中的任何一个法,依靠暂时的标准作为正量来抉择极具合理性。





(小编注:【】里为麦彭仁波切所造《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的原文。)


 


胜妙刹土寂静眼,

如莲瓣饰笑盈盈,

现量照见何者前,

供此善说音令喜。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