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365颗钻石的约定‖351 Back

365颗钻石的约定‖351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3-08

           每 日 背 诵

365颗钻石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3 月 08  日 佛 历 2565 年


365颗钻石
NO.351

功德藏


ཡོན་ཏན་མཛོད་ལས།མཛད་སྤྱོད་གང་ཡང་ལོག་པར་མི་བལྟ་སྟེ།  །འཕགས་པའི་ཡུལ་གྱི་དབང་ཕྱུག་ཕལ་མོ་ཆེ། །གདོལ་བ་གཡུང་པོ་སྡིག་སྤྱོད་ཕལ་བའི་ཚུལ། །ཉམས་པ་ལས་ཀྱང་ཤིན་ཏུ་ཉམས་པར་ཡོད། །ཅེས་གསུངས།



何行皆莫起邪见,印度多数自在者

现贱屠夫恶人相,乃至极其低劣身。


观清净心有不同层次


观清净心有不同的层次,高的如禅宗所说的万法是本来清净、一尘不染的觉悟境界。



以前洪寿禅师听到薪柴落地而有省悟[ 我办的智悲小学有一个老工友,他每天在厨房里面愁眉苦脸地劈柴。


有一次我劝他:“你不要觉得劈柴很痛苦,说不定有一天你听到劈柴的声音会开悟的。”但他好像没有听懂我的意思,嘟囔着:“不会吧,这个木柴很麻烦的,有那么多节疤。”],当时说偈曰:“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圆悟克勤禅师在《碧岩录》中也说:“一尘举大地收,一花开世界起。”这种层次的观清净心对没有大彻大悟、没有通达万法为心性游舞的人有一定困难。但是观想他人都是佛菩萨的化现并不需要很高的境界,这一点每个人都应该能做到。


大家应该经常提醒自己观清净心,如果偶尔产生一些不清净的心念,要立即觉察并遮止:要观清净心,不能想这些!


《中阴经》[ 竺佛念译,共有十二品。经中说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在中阴众生面前示现为妙觉如来,以各种方便度化中阴众生。]里说:“身净不行恶,口言常清净,心净如佛心,是诸佛之法。”


《别解脱经》中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以,让自己的身语意保持清净,这是一切如来对佛子的共同要求。这个要求并不高,初学佛者也应该能做到。


在文革期间,要是我们不去揭发、斗争别人,自己马上会遭到迫害,那时我们可能不得不说别人的过失。但现在没有这样的压力,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不说过失。


现在有些人口口声声是:“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有时候我很奇怪:为什么这些人喜欢说过失?如果别人真的有过失,你指出他的过失也情有可原,但如果别人根本没有过失,你却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地说过失,那真的是在故意造恶业。


寂天菩萨说:“生佛既同体,何不敬众生?”从现相上讲,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从实相上讲,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和三世诸佛没有任何差别,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恭敬众生呢?


如果一个人的心得以调伏,他完全可以做到恭敬一切众生。举一个例子:黄昏时分,如果我们把远处的假人误认为是真人,最后甚至会看到他向自己跑来,自己会非常害怕:他是不是要过来抓我?与此同理,如果我们把任何人都看成坏人,那好人在自己面前也会显现为坏人,甚至圆满一切功德的佛陀也会显得有过失。


如以前有外道因为心不清净,在他眼中释迦牟尼佛都具足十八种丑相。相反,如果我们把任何人都看成好人,即便看到屠夫杀生也会想:这也许是菩萨度化众生的方便,我不应该说他的过失。


总而言之,外境的显现是贤善还是下劣,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清不清净,因此我们对任何人都要观清净心。


将任何人都观成诸佛菩萨的化身


以后大家见到任何人都要想:他就是诸佛菩萨的化身,他肯定很了不起。我认识一个老修行人,他对任何人都观清净心,一听到说过失,他就闭着眼睛劝阻:“不要说了,不要说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一听到说功德,他就来兴趣了:“是这样的吗?那真的很不错啊。”可是有些道友却不是这样,听到说功德无精打采,听到说过失却精神十足:“对对,我也看到了这件事。”


当然,我自己也有这种毛病,一下子也改不过来,有时候也感到很惭愧,在座的很多人可能也是如此。


真正的高僧大德都是观清净心的。从前,萨迦法王根嘎酿波[5]看见许多小僧人脱掉僧衣在小溪边耍箭术,他说:“诸位僧人,请穿上法衣,我这个老居士要向您们顶礼。”


如果是世间人看见出家人脱光衣服射箭,不要说向他们顶礼,可能还会口出诽谤之辞:“哎呀!你们看,这些出家人怎么这样啊?”可是萨迦法王却向这些小僧人顶礼,这真是观清净心的典范。


我看到这个故事很有感触:如果我看见出家人做射箭等不如法的事,会产生什么样想法呢?


现在有些居士邪见特别重,讲起出家人的过失特别会说:这个出家人不好,那个寺院的卫生特别差……他的眼睛只有看过失的功能,根本没有看功德的功能。这些人应该好好反省,不要再错下去了。


以前康熙皇帝去五台山进香,看见一个和尚跟一个女人在水池中共浴。康熙大怒,觉得这太不如法了,于是一箭射中了和尚的右肩。


和尚带着箭向山上逃去,康熙循着血迹跟到菩萨顶,到处找都没找到那个和尚。后来康熙发现文殊菩萨右肩插着自己的箭,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和尚是文殊菩萨的化现。于是封那尊文殊菩萨像为“带箭文殊”。


乾隆皇帝也曾把菩萨当成凡夫。当年乾隆下江南时曾去过普陀山,看到很多出家人在做非法之事。回宫后,乾隆想派兵把那些出家人杀掉。母亲劝他:“不要杀他们,不看僧面看佛面,他们毕竟是佛的弟子。”乾隆便作罢了。


第二次去普陀山时,乾隆又看到很多出家人在做不如法的事。他又想杀他们,又被母亲劝住了。


第三次,乾隆直接带着人马到普陀山,这回看到的情况更过分:很多出家的男男女女居然聚在佛殿门口赌博!乾隆让手下人在外面等着,他先进去和那些出家人赌。结果乾隆输了个精光,最后连皇冠、皇袍都输掉了。


乾隆手下的人实在看不下去,冲进去抓那些出家人。那些和尚、尼姑跑来跑去,最后都跑进了佛殿。乾隆带着人跟进佛殿,发现皇袍披在观音菩萨身上,皇冠戴在一个罗汉头上。乾隆这才明白,原来自己见到的是观音菩萨的游舞。


在康熙和乾隆面前,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都显现为不如法的出家人,所以有些在家人也不要看出家人的过失。


同样,对于出家人来说,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也可能显现为在家人或者一些低劣的众生,所以出家人也要观清净心。如果对所有的人观清净心,只会有功德,不会有任何过失。


对于青稞和小麦,有经验的农民可以分得清清楚楚: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但是人非常复杂,我们不可能像辨别粮食的好坏那样来判断人的好坏。


释迦牟尼佛曾说:“除非我与同我者,无人能量他人心,若量则犯大罪过。”《十住毗婆沙论》中说:“若以外量内,而生轻贱心,败身及善根,命终堕恶道。”


如果以外在的显现衡量一个人内在的境界,进而对他产生轻贱心,这将摧毁自己的善根,命终将堕入恶道。


莫察他人过,已作抑未作



现在很多人都是以外量内:这肯定是个坏人,因为他干了什么什么。其实,以此判断人的好坏是很困难的。看过《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传》的人都知道,很多大成就者外在的显现比世间的恶人还要下劣。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也说:“诸行不应生邪见,圣地数多自在者,显现劣种恶形象,恶劣之中极恶劣。”因此,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显现而轻易下结论,应该对他人观清净心。


大多数凡夫人相续中存在非常明显的过失,如果连自己身上显而易见的过失都看不到,反而去观察别人相续中非常隐蔽的过错,这种人简直成了疯子。


至尊弥勒菩萨说:“于色不应嗔,况于怀疑法。”因此,如果隐瞒自己的过失,对他人的小错却指指点点,这种人会遭到天人、护法神的耻笑,一切具有天眼的圣者也会耻笑他们。


《宝积经》中说:“覆藏自过失,观察他罪过,此二如毒火,智者舍此过[ 汉文译本为:“若有出家者,恒见他人过,覆藏于自罪,此二大过失,损恼毒如火,智者须远离。”]。”


覆藏自己的过失和观察他人的过失就像毒药和猛火一样会毁坏自己,智者应该远离这两种行为。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毛病:自己的过失如山王一样也难以发现,他人的过失如芥子一样也能一一指点出来。


《因缘品》中说:“自他过相比,犹如扬糠秕,易见他人过,难睹自过失。”自己和他人的过失比较起来,他人的过失就像在风中扬糠秕一样容易发现,而自己的过失则很难发现。


此经又云:“莫察他人过,已作抑未作,而当自观察,合理不合理。”我们不应该眼睛向外观察:这个人有没有犯什么?有没有说什么?这样寻找别人的过失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你非要寻找过失,否则实在睡不着觉、吃不下饭,那应该像噶当派的古德那样找自己的过失:我有没有犯错误?我有没有过失?


其实,以恶心寻找他人的过失或者想陷害别人,这不但不会害到他人,反而往往会害到自己。


《四十二章经》中说:“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如果往天上吐口水,不仅不会染污天空,口水落下来反而会染污自己;如果有恶人想害好人,也像仰面往天上吐口水一样,不仅害不到好人,反而会害到自己。


此经中还有一个比喻:“(犹)逆风坋人,尘不污彼,还坋于身。”如果有恶人想加害好人,就像逆着风向别人撒灰一样,不但不会染污别人,反而会染污自己。因此,说别人的过失没有任何意义,不但害不到别人,反而自己会在今生来生感受痛苦。


--《藏传净土法》第72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