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第八十三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为了让我们的心趋向于实相,趋向实相最直接的法就是大圆满,要趋入大圆满的修法它前面的前行很重要,如果前面的前行没有修好的话,那我们的心,我们自己的一种凡夫心,现在我们相应于轮回的心没办法去通过大圆满的道直接趋入法相,直接趋入实相。
如果我们在前面把前行修好了,其实就把我们的心,一步一步的就把耽著轮回完全和解脱不相应的状态,逐渐逐渐调整调整引导安住在能够接受殊胜大圆满的这种状态。如果我们的心能够接受就成为法器了,如果?(缺声音),在我们的法器当中就可以修行或可以装得下,或可以修行殊胜的法要。
所以说我们要修什么样的一种法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器,如果我们要修小乘解脱道,如果我们修的是小乘的法,那我们的心也必须要达到和小乘法相应的一种法器,如果修大乘法必须要把我们的心调整到大乘法的法器,如果我们要修大圆满的话,那就让我们的心相应于大圆满的法的高度。
所以说如果我们的心没有到达能够修行大圆满的程度,法是大圆满的话,对我们的意义不明显。如果我们的相续,我们的根基,我们的心识能够达到那种大圆满的高度的话,那么这个法就可以和心相应。所以说这个大圆满的法它其实就是最接近实相的,最接近我们的本性,能够让我们的佛性如来藏非常迅速现前的这样一种殊胜的法要,殊胜的密法。
那么这个法很殊胜,这个法特别殊胜,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那么我们的心也要上升到和这个法相应的高度,如果在这种比较低的程度,法很高的话,那么两者之间没办法相应。所以说有些时候如果我们的智慧或者我们的福德,没达到那种比较高的高度的话,甚至于即便听了大圆满都不会发现到底有什么殊胜的地方,没有什么,就不会有什么感觉的。
在我们学之前,就好像大圆满法特别高特别殊胜,一定要求灌顶,一定要去求这个法的传承,但一求到之后就发现好像没什么,感觉没什么特殊的地方,那么这个也是我们的法器,我们的根基和这个法差得太远了,甚至于没办法发现它的殊胜性。如果我们前面的基础打好之后,听到法的时候他就知道很殊胜,特别有意乐去修,可以相应可以修得动,他根基很利,法也很殊胜,那么他的相续很快就可以调伏,很快就可以趣入于这样一种究竟实相。
所以说前期的准备,要趋入这个实相之前,要趋入殊胜大法,?之前,前行的观修、前行的修行那就是非常重要的,甚至于比去接受大圆满的灌顶,或甚至于去接受大圆满的法要的传承,它的修行的窍诀还要重要。所以如果我们把这个基础打好之后就可以,但是也不是说我们一辈子都要修前行,暇满也是很难得的,在这个世间当中还有能够传授大圆满的上师住世,我们现在也有机会去听闻这个密法大圆满的话,那也不能够把所有的时间,一辈子的时间花在前面的前行上面。
一方面我们前面的前行要认真修,一定要力争达到那种,不说是圆满的觉受,但是必定还是有所相应,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的去趋入密法,通过密法的一种修行来调伏我们的心,这个也是可以的。既然要把我们的心引导趋向于解脱道的话,那么前面一些前行就很重要了。
前面前行当中有共同前行,就是前面我们学的厌世心,厌世心是趋入实相第一步,究竟的实相就是我们的佛性,这个方面就是究竟佛陀现前的本性也就是这个,佛要成佛也是把他相续当中的这个如来藏彻底的、完完全全的显现出来了。我们也是和佛一样有这个潜质,有这样一种佛性,具有这个功德,但是我们和佛唯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佛陀把他的本性完全显现了,我们虽然有这个本性,但是开发不了,还没有开发出来。
所以现在我们要跟随佛陀告诉我们的方法,一步一步的去修,把我们一种本来具足的佛功德一步一步的呈现出来。那么佛性要呈现,要呈现如来藏的第一步就不能耽著轮回,因为你耽著轮回这种状态,他这种思想没办法让我们进一步去追求解脱的,因为现前如来藏是一种解脱道,它是一种究竟解脱,而耽著轮回是和解脱道是两个方向,是不一样的,它是两个方向是不相同的。
所以说如果我们的思想还是一直在追求轮回,这方面就对解脱没有什么意乐,也没有什么想法,也不会去精进,那么这个当然如果你刚开始的时候对这个目标都没定下来的话,那么后面说逐步逐步的显现实相,逐步逐步获得解脱,这个后面后面的修行,后面后面的果那就没办法得到。所以说要趋入实相,现前实相的第一步就是要生起想要解脱的心,第一个是要厌离或者抛弃以前的轮回的思想轮回的状态,这个方面必须要厌弃或者抛弃;第二个厌离之后要对解脱生起希求。
这里面是两个内容,一个内容是对我们熟悉的轮回知道它的过患,一定要知道它的过患没有什么可贪著的,不需要再通过这种模式再进行下去了,这个是我们在修共同前行当中的第一个,我们要生起来的,或者要觉知的。第二个就是说当我们厌弃了轮回,我们觉得这个没有意义之后呢,我们的心还要追求解脱,这是两个方面。?(缺声音)
这是在我们修共同前行的时候都要生起来,如果这个生起来之后,我们就想解脱了。那我们要想解脱的话,这个时候我们的方向,虽然现在我们的心还在耽著轮回,继续还在对这些轮回当中的世间八法,对人、对事物还在继续的贪著,或者还在继续的嗔恨,但是我们知道这个是不究竟的,我们从理念上面、从观念上面开始转变了,这个是很重要的一步。
但是有些时候(录音不清一段),就好像学了很多之后,就是没有什么,我还是对轮回还是有这种贪恋心啊,或者还是没有生起菩提心啊,觉得很沮丧,这个没有什么很沮丧的,因为刚刚我们才知道它的原理,还真正没有通过修行去把应该生起来的状态内心当中生起来。那么这个就需要进一步的观修,通过积资净障观修的方式,内心当中彻彻底底的生起这种感觉,这个方面是在内心当中有了这个观念之后的一种第二步、第三步的修行。
所以说我们自己有的时候也不要沮丧,不管怎么说,虽然刚开始修的时候比较困难,任何事情刚开始做的时候都比较困难,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坚持的话,他慢慢慢慢的就越来越好,我们在修行的方法上面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这个方面很多上师、还有祖师们都给我们这样做过保证,也给我们这样做过鼓励。
我们真实生起解脱心之后就要依止上师,因为只有上师、只有善知识具有引导我们趋向解脱资质的这样一种善知识,才能真实的做到一个引导者的工作,如果你没有这种资质的话那就没办法,你如果没有这个能力没办法引导,引导不了这个众生。所以我们要寻找一位真正的具相的这个善知识,他真正有资格引导我们趋向于解脱,我们要寻找一个这样的善知识。
当然善知识有很多种,有初级阶段的,也有中级阶段的,有高级阶段的善知识,像这样好像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这个是小学老师、中学老师,那个是高中、大学老师等等,每个阶段都有。那么这些老师当中也有差别,有些教小学的老师他自己不但可以教小学也可以都中学,也可以教大学,他是这样一种老师。有些老师可能就只能教小学,有些可能可以胜任到中学。
这个老师也有很多层次,那么我们依止的上师当中有些上师善知识他完完全全可以教导我们初级阶段的修法,他也能够胜任引导我们走过这段心路里程。还有这个老师也可以进一步的中级阶段的修法,乃至于成佛的最究竟的这些法,他都可以引导,像佛一样的上师他完全可以引导。那么有些不一定,有些善知识上师他可能可以在初级阶段帮助我们,但是再往上走他可能就没有能力了,他自己在修,他自己在努力,同时他可以帮助下面的、后面的人,可以帮助他们走一段,这个方面这种善知识也有,凡夫善知识也有。
或乃至于帮助我们能够解答我们几个颂词,或者能够帮助我们去辅导一个论典,帮助我们去理解一些法义啊等等等等,像这些方面都是对我们的修行有所帮助的,那么前面讲了这个帮助,就是这个上师善知识他的资质也有不同,有些是佛一样的,有些就是凡夫的,那么这个也有很多。
那么我们在修学成佛过程当中,可能有些时候我们的福报,我们的善根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可能还没有遇到,但有些时候遇到了,遇到之后我们就一心一意的依止到底就可以。不管怎么样,是佛一样的上师还是凡夫这样一种善知识,对我们有帮助的,能够帮助我们的心生起修行的一种觉受,或能够帮助我们在修道上有所进步的,这方面都要依止都要恭敬,因为必定对我们的修行可以产生一种帮助。
依止上师,前面我们观察上师,然后作为弟子的法相,怎么样如理的依止,乃至于修学上师的意趣等等,这方面的内容已经讲了,讲完之后现在我们学习的是通过几个案例,通过几个事例,就是以前在佛教史当中这些修行者如何依止上师的一些案例,把这方面作为我们学习依止上师的一部分内容。因为不管怎么说,当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都需要辅以案例,我们在学因果不虚的时候,学轮回痛苦的时候也有很多案例等等。
那么我们学依止上师的时候,这个曾经发生过的,或者前面某个事迹对我们现在的修行,怎么样依止上师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教材,他们是怎么样依止的,他们通过什么样依止成功了。有些时候也会讲一些反面教材,就是这样没有善巧依止他,失败的一种,也可以作为我们的一种参照。
就好像在世间当中学这些学习的时候,有时候也会有一些案例,学经文也好学这些法律也好,他在学习的时候,这个事情在案例当中是如何如何体现的,听了这个案例之后一下子就很生动了,就比较容易接受。那么我们自己在学习的时候,也有很多这些案例,比如说佛教史当中这些大德们的传记啊,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在因地的时候怎么修布施、持戒啊等等等等。
我们学了怎么布施怎么持戒的教理,学完之后再来看佛怎么做的,再看这些上师怎么做的,一下子就可以很相应,就相当于有一个非常鲜活的例子,这个对我们理解法义,或者下决心去实践这个法义的帮助性是非常大的。
那么前面我们也是学了常啼菩萨依止善知识的公案,然后那若巴依止帝洛巴尊者的公案,现在我们学的是米拉日巴尊者依止马尔巴尊者的公案。我们学习了马尔巴上师为了调伏米拉日巴,为了让他相续当中的罪业通过这种依教奉行的方式来予以遣除,他就设计了一套调伏的方案,他是通过这一套调伏方案对于米拉日巴尊者进行调伏的。
那么就是让他吃苦,打击他折磨他,其实打击折磨的都是他的我执,都是他的一种障碍等等等等,像这样通过这样的方式予以调伏,所以说对于特殊的弟子就可以用特殊的方法来进行调伏,他可以接受就可以通过特殊的方式来进行调伏。就好像刚刚开学的时候,很多地方学生搞军训一样,学生搞军训他的那种调伏的方式和你要去选一个特种兵那种,那就不一样了,那标准就不同,身体素质不一样,然后你的这种素养不一样。所以说让学生搞军训就是走走正步啊,或者怎么样叠个被子啊,或就是说这些方面训练一下就可以让他体验一下。
然后如果你真正要去当那些特种作战那些,那就可能非常的严格,很严格严格,所以如果你是那种条件,那就给一种方法那就不一样的,你如果是刚刚进来的,那就稍微表示一下,锻炼锻炼身体那就可以了。所以说这些佛弟子们在学习的时候,在依止上师,上师在调伏弟子的过程当中,他其实也有很多方案,就看你的根基,你是什么根基他就用怎么样的方案来帮助你调化你。
如果你是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善根利智的话,那么他有一个最快的方式,如果用常规的方式可能也可以,他如果用常规的方式来调伏你米拉日巴尊者也可以,但对他来讲就比较慢,他明明可以很快,但是你用比较慢的方式的话,相当于对他的根基资源的一种浪费。所以说就可能通过非常规的方式,一般的不做的方式来调伏他。对于一般的这些人,这个方式就不能用,因为用了之后他就很容易生邪见啊,很容易退失修行的心,所以说就通过比较缓和的方式来进行调伏,像这样的话不同的根基就不同的调伏。
所以出现了很多的教派,出现了很多的法门,出现了很多调伏的方式,也出现了很多寂静的本尊,还有忿怒的本尊等等等等,这些很多很多其实都是佛法当中为了不同根基的有情,他设计的调伏的方法,都是对有情或者直接或者间接,或者迅速或者相对缓慢,反正都是慢慢慢慢引导趋向于成佛之道的。
那么米拉日巴尊者就是这样,他是一个上根利智,所以上师对他调伏的方案也是比较极端的,也是不一样的调伏,让他吃很多苦。上面讲他想要灌顶,然后上师就把他松耳石没收之后,又一顿打骂之后,就把他赶出来了。
下面我们接着讲:
他想:现在肯定不会得到法了。
他想无论如何现在肯定是没办法得到正法,你看用了这么多方法,然后修了这么多房子,做这么多苦行,而且身体上也有伤,像这样的话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的话,好像都应该得到法一样的。所以说悲情牌也打了,其他的也做了,该做的做了还是不管用一样,就是说很多东西在世间上也许管用的东西在这儿不管用,为什么不管用呢?因为他要调伏你,他既然要调伏你的话,这种他的大悲心他不是表面上讲的那种,很软啊或就是很慈爱的那种,真实那种大悲心他体现最直接的方法,对你最有用的方法他就能够在你上面使用,这个就是他对大悲心的体现。
所以他虽然身体上留了很多脓血,然后他师父也知道,然后好像身体上受了伤,天天在修房子,然后特别想求法,方方面面?(缺声音),什么样的方式都用了,什么样条件好像都应该得到一样,但是我们说这个上师也应该有点恻隐之心吧,不管怎么说应该给他传法,但是这些不管用,因为对他没有用。如果这个时候给他传法的话,他可能也是走弯路,这个时候选择不传法,因为他的方法就是这样的。他就想了很灰心,现在可能得不到法了。
于是他漂泊异乡,到了南岩地区。
就是说漂泊异乡,之前在大恩上师讲记当中,在米拉日巴尊者传记当中,还有一些片段,就是说他自己想走,想走的话又给他设计一套方案,设计什么方案呢?就是你假装要走,假装把你的行李背好,然后拿一点糌粑口袋,然后在他师父能够看到的地方,开始好像他要走,然后师母去挽留他,声音很大,上师就听到了,听到之后就说你们在干什么?引起了上师注意之后,就开始把她们排练出来的,就是说米拉日巴得不到法他要走了,怎么怎么样,我想挽留他,我说了上师会你传法的,你现在不要走如何如何。
上师一看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个是一个把戏,所以像这样有时候有些小孩子的觉得装的很好,但是在大人面前一眼就看穿了,所以说显现上面就是这样的。马尔巴尊者他也是一个具有殊胜证悟的人,
所以看到的时候,你要走可以,你怎么走都行,你把我的糌粑拿去干啥?像这样,那是我的糌粑口袋,装的是我家的糌粑,你要走就自己走,把糌粑留下,所以丝毫没有怜悯,没表现这个怜悯的状态。然后通过这样的方式,那他没办法只好留下。然后住了几天还是看不到希望,他就觉得还是走,这次是真的想走了。真的想走,他也没有跟师父讲,他就把他的糌粑拿了就离开了这个寺院,离开了马尔巴尊者的家。
然后走到一个南岩地区,可能走出去也不太远,大概十几二十公里左右吧,像这样可能不是特别远,像这样可能以前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基本上是通过走路方式来走的。显现上,马尔巴尊者还入定观察,怎的走了之后,怎么没有看到大地啊?好像早就走了,当时显现上还是觉得有点意外吧。他观察,观察到:我的弟子还没有走远,他会回来的。
到了南岩地区,这个地方讲,他开始漂泊异乡,到了南岩地区想到别的地方去求法。到了南岩地区,到了中午的时候,他肚子就饿了,他也没有带师父家的东西,没带糌粑,什么都没有带,就这样出来了。所以,到中午的时候,肚子很饿。肚子很饿的时候,他就乞讨,乞讨了一些糌粑,要了一些糌粑酥油,就借了一口锅,然后把这个锅支起来,开始烧水、烧茶,吃饭。
像这样就一直在忙,忙了过程当中,他就想:像这样出来之后,一顿饭都这么麻烦,在师父家里工作,一方面是给师父工作,一方面也是自己的饮食也不用操心。现在离开了师父之后,像这样一顿饭是这么麻烦,虽然他做这个事情可能不是什么问题,但是他还是从这里面体会到,隐隐出来感觉到还是不是那么对。而且师母对我那么好,出来没打招呼就走了,这个不太好。
他在做饭的过程当中,一个老人一直在观察他,她说小伙子看你还挺能干的,像这样你做这些事情很麻利,很能干,你不应该这么年轻到处去乞讨的生活,如果你认字的话,就可以帮助别人家念经,如果你不认字的话,可以帮别人打工,也可以养活自己,像这样乞讨的话,不是办法。米拉日巴尊者说:我也不是经常乞讨。
老人家就问他:你会不会念经呢?你认不认字呢?
他说:我认识字,但是我不经常念。
她说:那正好我要找一个人,给我念几天经。
这个时候就把他请到家里念经。正好念的这个经就是《般若八千颂》,在那他念了几天《般若八千颂》。《般若八千颂》当然也是菩萨讲的般若般罗蜜其中的一个法本。那么这个《般若八千颂》是不广不略。那么那个很略的是《般若三百颂》、《金刚经》、还有这个《心经》,这个很略的。还有很广的这个《般若十万颂》,这些都很可能。这个《般若八千颂》就相当于不广不略的一种般若。有很完整的意义,这里面就有常啼菩萨的求法的一种公案,在那里他看到常啼菩萨的传记。以此为缘,他想:我为求得正法,要坚持苦行,恭敬上师,依教奉行,历时欢喜,那他就看到这个传记,长啼菩萨求法的这个苦行之后,生起了很大的触动。
他就想这个常啼菩萨为了求法,这个般若波罗蜜多,求法的时候,没有钱财供养。没有钱财供养,为了得到这个钱财,卖了自己身体,当然我们前面在讲长啼菩萨公案的时候也提到过,人不能没有心脏,心脏挖出来会死的。但是他为了求法,把心脏挖出来卖了。像这样求法的话,自己的生命都可以舍弃。那么我和常啼菩萨比起来远远不如。这个时候他就决定回去。他不管怎么样,为了求正法要坚持苦行,这个是第一个。
第二个必须要恭敬上师,对上师必须要恭敬,然后依教奉行,令师欢喜。
令上师欢喜之后得到加持。让上师欢喜,以前我们在解释这个意思的时候,也讲了,真实让上师欢喜,你能够修法,因为上师他出现在世间当中,一个真正的善知识,他出现在世间中,他是为了弟子的利益的,他一定是为了让他们得到法的解脱,法的利益。所以,让上师欢喜最直接的就是修法,就是以法供养,依教奉行。
通过修持正法,能够让上师欢喜,为什么?因为法能够直接调伏自己的内心,如果你能够依法修行的话,这个就是最直接的调伏。上师出世就是为了真实的调伏自己,让弟子安住到解脱道。如果有一个这样去做的话,直接和法相应,就可以迅速的获得一种解脱之道。这个是上师最欢喜,最殊胜的截图之道。至于其他的一些身语层次,还有供养财富意义上的欢喜,这个方面前面我们解释过。
原因是这样的,如果你能够通过身语层次的话,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经受苦行,在过程当中,你要调伏你的我执,傲慢,通过这方面的话,你的我执,傲慢,调伏了。在依止上师过程当中,都能够这样不顾一切去做事情,其实他也是和法相应的。
以财富供养的话,其实第一个和这样的殊胜上师接上善缘,他也能够得到这种福德。第二个如果能够供养的话,其实也是舍弃对财富的一种耽执,然后就开始通过布施的方式,供养的方式去趋向于解脱道。所以上师见到你开始,做这样一种善法,可以舍弃自己的一种财富去尊敬上师,或者是求法。这个他乐于见到。为什么呢?因为他是趋入于解脱的,也是其中的一种步骤,他是从这方面欢喜的。他不是其他方式来欢喜的。
于是他便返回来。像这样去求法的话,自己的生命都可以舍弃,那么我和常啼菩萨比较起来的话,远远不如。这个时候他就决定回去,他不管怎么样为了求得正法要坚持苦行,这是第一个。第二个要恭敬上师,对上师必须要有恭敬。然后依教奉行,令师欢喜。令上师欢喜之后得到上师加持。
令上师欢喜,以前在解释这个意思的时候讲了,真的看起来让上师欢喜的意思,真实让上师欢喜,你能够修法,以为上师出现在世间当中,一个真正的善知识,他出现在世间当中,是为了弟子的利益的。他一定是为了让他们得到法的解脱,法的利益。所以,让上师欢喜最直接的,就是修法,就是以法供养。通过修持正法,能够让上师欢喜,因为法能够调伏自己的内心。如果你能够依法修行的话,这个就是最直接的调伏。
而上师出世就是为了真实的调伏弟子,让弟子安住在解脱道。所以,如果有人这样去做的话,其实就和法相应。就可以迅速的获得一种解脱之道。这个是上师最欢喜,最高兴的事情。至于其他的一些身语层次,还有供养财富令上师欢喜,这个方面前面我们解释过。
原因是这样的,如果你能够通过身语层次,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经受苦行,在过程当中,你要调伏你的我执,傲慢。通过这方面,你的我执、傲慢调伏了,依止上师过程当中,都能够这样不顾一切去做事情,其实他也是和法相应的。然后以财富供养的话,其实也是第一个和这样殊胜的上师接上善缘,他也能够得到这种福德。
第二个就是能够供养的话,其实也是舍弃对财富的一种耽执。然后开始通过布施的方式,供养的方式,趋向于解脱道。所以,上师见到你开始,做这样一种善法,可以舍弃自己的一种财富去尊敬上师,去求法,这个他乐于见到。为什么呢?因为也是趋入于解脱的其中的一种步骤。他是从这方面去欢喜的,他不是其他方式来欢喜的。
于是他便返回来,他这样想完之后就返回来了,本来也没有走出去有多远。返回来之后还是开始做事情,上师看他回来之后,也没说什么,回来之后就是继续修房子而已,继续把房子修好,因为房子还没有完工嘛。所以,回到上师那里以后,依然一味的挨打受骂,正当他极度伤心感到绝望的时候,他到鄂敦上师面前去求法。
这个时候,仍然还是没办法得到,是这样的。他想要求法,上师给他安排一个再修一个三层楼的房子,这个修完就传法,这个修不完就不传法。他还是修房子,他一直修房子,最后还是没办法。感到非常绝望,很伤心,极度伤心,很绝望的时候呢,这个师母还是给他想办法。这个过程当中,好像他师母给他传一个法。她自己有一个金刚亥母的修法传给他了。传给他之后,他虽然没有生起什么觉受,但还是感觉有加持。他很绝望的时候,他们商量一个计策,就把他派到鄂敦上师那去求法。通过这样会供的时候,准备会供品,有时噶举派的寺院当中,有时这个酒也会通过这样一种会供的时候做会供品。他就把这个酒酿得很多,师父喝了很多酒之后,就喝醉了。喝醉了之后就偷偷写了一封假信,一封介绍信,给他的一个徒弟写信,现在我在闭关,我没时间给这个大力传法,然后你给他传窍诀,你给他传法,然后把这个信写好。写好之后就把他的一个印章就偷出来盖了。盖了之后,又把他的一个加持品。那若巴尊者一个加持品相当于一个信物,一个身体上面的配件。像这样一个装饰品,一个信物就带过去了。是师母派他到鄂敦上师面前求法。
去了之后,上师又让他降冰雹,求法之前,我收这么长时间弟子,来供养我时候,经常抢地。没办法让他们到我跟前来供养。你对他们那个地方降一次冰雹,像这样就可以。他就很伤心,他求法本来是为了解脱的,他对降冰雹,放咒术已经特别特别的厌恶了。因为他就是因为这个造了罪业。在马尔巴尊者那也是降冰雹,放咒术。在这个地方也是这样的,他就很伤心,但是没办法,还是去。降冰雹,降冰雹过程中,把他们庄稼打死,打死了很多众生,很多小动物,小众生打死了,他特别伤心。他是说,我是为了修法,这个过程中造了这么多罪业。
他就回来的时候,把一路上死去的这些尸体鸟、老鼠这些动物尸体,包在袍子里面抱回来。全部堆在上师面前。杀死这么多众生,我造这么大罪业怎么办?上师说这方面依教奉行,这些都是咱们密乘当中依止善知识的善巧方便。显现上面你是摧毁他们的庄稼,打死这么多有情,但是我可以保证这些有情在你成佛之后,他们会成为你的首批眷属的,得到你的度化。在这个之前,我会加持他们不堕恶趣。他又弹指,这些动物全都活过来了,然后全部跑掉。他一下子就对这个法,对这个上师,对佛法的功德产生了不可思议的信心,他就后悔早知道多杀一点好了。多杀一点就可以帮助很多这些有情,你可以接引他们,帮助他们解脱等等等等,所以他生起了信心。
生起信心对上师传给他窍诀后,他兢勤修持,但是因为没有得到上师的允许,所以,未能生起少许功德。像他灌顶,灌完顶给他传窍诀,把窍诀传给他,既然是上师的意思,我一定好好给你传法,他就把很深的窍诀传给他了。让他在寺院后面山洞去闭关。
闭了一段时间后,上师来看他。他说你修了这么长时间,应该有这样或者那样验相了吧,他说我没生起任何的验相。他说很奇怪,我这个法每一次跟人传这个窍诀,绝对会在这个时间段生起这样或者那样的验相。怎么可能生不起来呢?如果说你没有信心呢,你也不可能过来找我,如果说有信心为什么不生起验相呢?要不然是不是上师没有开许?要是上师没有开许你怎么可能有介绍信呢?然后你有这样的信,盖了章,这些都是真的,而且还有那若巴尊者的加持物都有。他就不敢说话,没说什么。像这样他就觉得很奇怪,到底什么原因。他说你继续修吧,不知道啥原因。
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房子没修完,他走了,他走了之后,马尔巴尊者就让其他人把剩下的房子修完了。修完之后,就准备开始举行一个典礼。他儿子成年之礼,写信给这个鄂敦上师,让他去参加。最后有一句,有个罪人是不是在你那。罪人、恶人在你那的话,就把他也带过来。他看了信之后,就说:上师说的罪人、恶人是你吧?好像看样子是没有得到开许。这时候就没办法说,是没有开许,怎么怎么样,和师母一起伪造信件,然后就来求法。
哦,是这样,那我们做的都没有意义,上师没有开许,我给你传法也没有意义,你也没有意义,上师没有开许,生不起暖相,没办法获得修法的暖相。有的时候上师开许之后,如果是很欢喜的开许之后,要修行,要做什么事情,很多时候很容易,很顺利。如果做这个事情没有开许的话,中间会出现很多违缘。特别多的违缘会出现。所以,有些时候也是看到道友也是这样的,如果上师开许做的事情,他都很顺利的。有些不开许做的事情就有很多的障碍,有些就把生命搭进去的也有,有些是做牢的也有,有些就是其他的方式,反正就是很多很多的违缘障碍都会出现。这个方面也是活生生的例子吧,但愿他们都是示现的。像这样真的出现这些障碍违缘的话,现在出现违缘,很难相应,修行很难成功。
所以在大的事情上面得到上师的允许,这方面很重要。米拉日巴尊者是想要修法获得解脱的。但是他修法没有生起少许验相,没有生起少许功德,像这样本来他想求法,想得到解脱,但是没有生起功德,对他来讲,所做的一些修行也是没有得到实际的收获。
后来遵照上师的吩咐,随鄂敦上师一起到玛尔巴上师面前。这个时候就来了,来了之后,鄂敦上师就把他自己所有的财产全部带到上师面前供养,所有羊牲畜都带来供养,只有一头羊是跛了脚不好走,像这样就留到家里面了。家里这些东西全部供养上师,他就说只有一头羊没有供养。他就说上师说不管怎么样这头羊也需要供养,我倒不是缺这头羊,做为密乘弟子来讲的话,应该这样做。他最后一个人自己跑回去,把这个羊背过来。因为供养之后,他就求一个灌顶。上师说可以求灌顶,但是你的这头羊必须拿过来,把这头羊背过来的话,就可以给你灌顶。然后他就自己回去把这头羊背过来。背过来之后,上师说我不需要,这个跛脚羊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用。但是作为密乘弟子来讲,应该这样做。他对这个鄂敦上师还是非常嘉许的,然后就准备传法。
一日,在一次会供的行列中,上师严厉呵责了他和鄂敦上师及师母,又狠狠地打了他们,并将米拉日巴赶了出去。显现上面就开始算账,然后又开始说,怎么没有开许,你就给他传法?他也很害怕。因为当时旁边放了一个很长的棍子,显现上面很愤怒,发了很大的脾气,那个时候鄂敦上师特别害怕,他说我没什么错,因为有介绍信,而且上面还有上师盖的印,这些都是真的,下面我看到这个信就给他传法了。
然后他就问信是哪来的?章拿来的?米拉日巴尊者最后没办法就说师母偷出来盖的。师母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就跑回去,然后就把门关了,关了之后,她早有准备,上师在门外使劲敲门,使劲踹门,大发雷霆。然后就把米拉日巴尊者也赶到外面去了,赶到外面去,后来进不去们,就回到法座上面气呼呼的生气。
米拉日巴尊者在外面,整个事情的经过,他都是参与了。他心想:我所造恶业的罪障如此深重,不但自己受苦,还连累鄂敦上师及师母受这样的罪,看来现在实在得不到正法反而只有造罪,还不如自杀死了好。想到这里,他准备自尽,幸好被鄂敦上师劝住。
他就想我这个罪业很重,不单自己受苦,受苦当中还得不到法,还连累了鄂敦上师,他也是受到上师的一种责骂,师母也是受到上师的责骂。像这样实在是得不到正法,反而造罪,还不如自杀好,这个时候他就把刀掏出来,准备要自杀。鄂敦上师在劝他,鄂敦上师说,不能自杀,因为在密乘当中自杀的罪业是很重的,所以就劝他不能自杀。他就在鄂敦上师面前发愿,我无论如何得不到法了,死了之后请你加持我,加持我下一世得到暇满人身,不像这一世这么辛苦的去求法,像这样就准备自尽。
鄂敦上师就劝,很多僧众也来劝。正在劝的时候,马尔巴上师怒气已消,将他们师徒二人唤到面前。这个时候马尔巴上师怒气消了,把鄂敦上师、米拉日巴尊者也是换到面前,从此真正开始摄受了他。开始解释了原因,为什么要这样去折磨他,为什么要折磨米拉日巴尊者的原因是什么。他把整个大家不知道的缘起,为什么做这个事情的因缘都给详详细细地解释了,这个大恩上师讲记当中讲得很细致。
就是为了清净他的一种罪业,因为在他的梦相当中金刚杵上面有一点点的垢染,让他清净,他就用水洗了,然后干净了。所以,像他的梦兆当中就一点点的垢染一样,但是其实这样的罪业需要一些苦行,也需要这样的苦行才能清净。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也要知道现在我们要清净我们无始以来造的那么多罪业,尤其是这一世当中我们造了很多罪业也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要清净罪业的话也不要想随随便便念一点金刚萨垛就可以清净的。因为米勒日巴尊者他要清净自己相续当中的罪业,他也是那么强烈的心,就这样求法的益乐,做了这么多的苦行他就可以清净。
那么我们想要真实的清净的话也当然也还是需要非常殷重的心,认认真真的念诵发露忏悔,这个时候可以清静的。我们不要想为什么念了这么多还没有清静?如何如何。数字可能是念了这么多,但是内心当中这些菩提心也好或者要清静罪业的很多的要素不一定都是如理如法的做的,所以说我们要反复的去做,然后在这个忏悔过程当中尽量的让自己安住在法本当中佛菩萨告诉的我们忏悔的要决。什么是忏悔的要决?一定要努力去达到,努力去做到,如果做到之后他忏悔就很快。
当然我们的忏悔和米勒日巴尊者的忏悔性质上还不一样,因为米勒日巴尊者忏悔他是要达到那种能够直接相应这个密法相应证悟的高度。那么也许我们的忏悔可能是为把它罪业就说成熟恶趣的一种功能把它消尽,也许是这样的。所以说如果是这样的话,可能到不一定像米勒日巴尊者那么大的苦行才把罪业能够清净到不下恶趣吧。
其实上师调服他一方面就是清净罪障,但是这个清净罪障不是为了清净罪障而清净罪障,而是把他调服成一个法器,能够把他调服到一个能完全、直接接受这个最殊胜密法的一种法器,这样一种高度的。那么如果我们忏悔只是为了把这样一种罪业不成熟果报,这方面相对容易,但是我们不能满足,我们也应该通过忏悔把自己,把这样一种相续当中的罪障能够忏悔到能够接受这些殊胜妙法的一种高度。就像我们后面要学金刚萨垛一样,通过这样一种忏悔要把自己忏悔到达到一种能够接受大圆满正行的一种高度。这方面如果是这样更加需要通过这样一种高质量的方式来忏悔。
那么怎么样才能达到高质量的一种方式忏悔呢?必须要通过这个学习、掌握应该生起的这些空性的见解,或就是说菩提心还有这些很多这样一种这个对于正语的信心、或者四对治力等等,这方面我们要通过闻思之后要内心当中要具足这样一种条件。具足之后我们再做忏悔那就是会得到很大一种这个效果。
从此真正开始摄受了他,并传授了许多善妙的教诲,给他取名为米拉金刚幢。因为他的名字早就取好了,他说你的名字在你来之前的那天晚上,那若巴上师就已经取好了。他就说金刚杵上面有点障垢,然后就清净完之后放在这个幢顶上。所以那个其实就是给他取名字,说你的名字早就取好了,就叫金刚幢。
胜乐金刚灌顶时,上师现量显示了六十二本尊坛城,赐他密名为笑金刚,所有的灌顶与窍诀以满瓶倾泻的方式毫无保留地全盘传授给他。那么后来给他传,这个第二天给他传灌顶,因为他要学密法的话他必须首先灌顶,给他传这个胜乐金刚。传这个胜乐金刚的时候,上师就说他面前有一个表示的坛城,一般的灌顶都有表示坛城。有些是木头做的,有些是沙坛的,有些是画的。他说这些呢只是个表示,要看真的坛城的话是这样,他就一弹指之后虚空当中示现了真正的一种胜乐金刚的坛城。像这样的话就生起了特别大的信心。然后就说这些上师和本尊一起给他赐予同时给他赐予密名叫笑金刚。密名就是灌顶的时候取的名字叫做笑金刚。
所有的灌顶与窍诀以满瓶倾泻的方式就所有的灌顶毫无保留的传给他了。然后所有修法的要决也是毫无保留的全部传给他了。他就说他想要求法的意愿这个时候就完全已经达成了。然后传完法之后呢他首先一段时间是在寺院后面的一个地方闭关,一个山洞里面闭关。修一段时间之后又梦到了家乡的事情,梦到母亲去世等等,因为这个梦兆他就离开了寺院他就回到家乡。回到家乡把这个事情处理完之后又到了深山去修行,修持苦行。最后大家也知道通过一生的苦行获得了大证悟、大成就。
米拉日巴也是历尽千万苦行,修持正法,终于获得了共同和殊胜的成就。他得法之后也是在修法过程当中也经历了很多苦行。因为他就供养这个空的铜灯、铜锅的这个缘起,他自己修法过程当中仍然还是比较贫穷的。很难找到这些吃的,也没有穿的,但是从另外角度来讲,他也是不追求这个,他也没有致力追求这个,所以说他基本上来讲这个方面比较欠缺。
就他这样一种在修法的时候也是经历了极端的苦行,在传记当中就说最后完全因为他只有吃荨麻,也找不到其它的糌粑这些都找不到的,他就只有吃荨麻。长时间的吃荨麻也没有盐像这样身体很瘦弱,而且身体皮肤都是发绿的那种皮肤。所以说有一天有些猎人看到之后都以为见到了妖怪见到了怪物一样。
他就长期的苦行、修法的话,他不愿意为了化缘去耽误时间,他就在哪个地方有吃的,这个地方有荨麻那就煮荨麻吃。所以说像这样的话就说经历了很多很多的苦行,最后就获得了共同的证悟和殊胜的证悟。
共同的证悟就是一些神通神变这些共同的。殊胜的证悟就说证悟空性,真正的成为圣者就是叫殊胜的证悟、殊胜的成就。有些地方成就也叫悉地,共同的悉地、殊胜的悉地,就是共同的成就、殊胜的成就的意思。殊胜成就是证悟出世间的,共同的话就是修禅定的或外道也都可以得到这些神通禅定之类的。
这个就是米勒日巴尊者他在这个依止上师过程当中怎么样依止上师的主要的经历,大概的一些、主要的这个经历都已经学习了,学习之后我们要反复思考,其实这些大德给我们的示现。为什么这样做呢?就说示现的话我们后代的人也要依止上师,那么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虽然我们不会是米勒日巴尊者的翻版,但是他很多时候依止上师的很多重要问题这里面都有了。无论说上师显现发火或者说调服,这个方面我们应该怎么样的一种方式来调服自心依教奉行,或是说坚持苦行。
因为这个也是种苦行,虽然我们不像米勒日巴尊者那样天天背石头修房子这种苦行,但是依止上师过程当中有的时候也会有很多这些内心当中的烦恼、内心的习气业障,显现的时候那种产生的一些问题需要对治的,那么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修苦行的过程。
所以在依止上师过程当中要前面讲的一样,要坚持苦行、恭敬上师、依教奉行、令师欢喜,像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得到上师加持。现在给我们传法那到是普遍的传法了,但是我们在得了法之后怎么样能够进一步修学上师的意行的话,当然就说依教奉行来不断的这个闻思修行。然后有些时候我们在学法过程当中发心做事情相当也是在修房子一样。
米勒日巴修房子我们可能是做一些学会里面的发心、做一些事情,一方面其实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上面的人也不高兴,下面的人也不满意,自己在中间也会遇到这样的违缘、那样的违缘、这样的委屈、那样的委屈。其实这个方面遇到了就像米勒日巴尊者一样,他就那样一种苦行他都能够忍受,最后得到了证悟,那么我也是希求证悟的、希求解脱的,所以不管是怎么样的一种苦行都要忍受。如果忍受的话它就可以清净很多罪业,最后就可以得到上师的欢喜的摄受,得到殊胜的加持而这样一种证悟。
然后下面我们在继续看,印度藏地曾经出世的大智者、持明成就者也都是依止真正的善知识,随即完完全全依教奉行,最后与上师意趣成为无二无别的。那么是上述三位大德依止上师这样做的,还有印度、藏地还有汉地出世这样大智者还有持明者、成就者他都是首先依止真正的善知识、就具有法相的、具有功德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首先要依止。
平时我们要发愿,经常发愿回向,要遇到这个真实的具有法相的一种善知识,这个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就有些时候可能就说是因缘没成熟没有遇到,或者遇到的时候我们没有真正的认识到。有些时候我们认为现在这个是真正的善知识,但也不一定是。所以我们不管怎么说我们要遇到真实的一种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发愿、回向这方面是很重要的。如果经常性的这样发愿、回向那么我们就在依止上师方面的因缘它会越来越成熟,或越来越圆满。
这个方面当然遇到一个善知识,遇到一个具有法相的善知识这个只是第一步,第二步的话就是自己成为弟子要具有弟子的法相,自己要看做为了一个弟子来讲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这个条件我们一方面在依止过程当中如果欠缺的,依止过程当中不断的去修正、不断的改正,然后就不断的一心一意的依止这个上师,依教奉行。最后就可以像以前的大德们一样,最后上师意趣和我们成为无二无别。
就说是上师相应了,上师的证悟、上师的意趣完完全全的融入到我们相续当中。融入相续当中其实是一个表示法,是个表示的方法而已,像这样真正的证悟他不可能从外而来的,真正一种证悟是我们内在的佛性。内在的佛性因为善巧依止上师,然后这种善妙的因缘让遮盖在佛性上面的障垢通过这处缘起清净了、剥离、远离之后它就开始内在的功德开赴逐渐逐渐的呈现。所以最后就说是当所有障垢都清净掉之后没有之后佛性完全呈现,这个也可以说和上师无二无别了。
因为本来来讲实相当中就没有一个外在的上师和我之间有两个就自他的一种差别,本来就没有的。所谓的自他这是我们的分别念面前的一种执著。如果你证悟了空性,证悟空性之后所谓自和他自然就没有了,因为自他它是一种戏论,它是一种妄执。那么它本来就不存在的。
所以当我们真实的证悟了实相之后,完完全全证悟了实相,证悟了实相、证悟了空性就代表这些自他的分别念在证悟空性的当下它就消融了、就没有了、找不到了。找不到之后哪里还有说这个是我这个是上师,这个是你我他,这个就没有了。说从那个侧面来讲都是一味,都成为一体了。
所以一体的意思也只是个表示而已,不是说没有多体有一个一体,实际上一都没有。只是说为了表示、方面我们表示说没有他体,我和上师之间没有两个,我和佛之间没有两个,像这样的话就说这个是一味的。主要说为什么说是一味的呢?刚刚我们讲了最主要的根据,因为不是一体的自和他的分别,这个只是个分别而已。它在实相当中、空性当中没有自他分别,当你证悟了空性这个自他分别自然就消亡了。自他消亡之后你在这个状态当中哪里还有说这个是我、这个是外在的上师二者之间是两个,这个没有。
所以佛陀的法身一味,所有佛陀的法身一体的从这个方面也可以表示。所以最后上师的加持融入我心中也好,或者我和上师无二无别也好,最后就没有两个了,所以说像这样的话就说真实的这个、完完全全的成为一体。这个是从表述的方面来讲就是最终和上师的意趣成为无二无别。
所以,我们对上师的一切行为举止绝不能视为颠倒,也万万不可怀有狡猾心态,必须以正直的秉性老老实实地依止上师,否则仅仅说一句小小妄语的罪业也是极其严重的。这些我们要认真的学,把这些教典放在心上。因为有些时候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这样一种轮回习气、凡夫人的习气、烦恼,所以很多时候就经常容易说妄语、狡猾的心态在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它时不时会蹦出来,就拉我们的后腿。
甚至于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的话有些时候为了保全自己的脸面、颜面有的时候就怎么怎么样耍小聪明。有的时候也会在上师面前说些妄语,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在上师面前说小小的妄语的罪业是极其严重的。说这个为什么要把这些教言放在心上呢?因为这个我们要用的,这个是一个实际的操作指南,这个是要用的是这样的。
就像很多有的时候你开车的时候,很多这些你必须要牢牢的记住、记在心上,因为这些东西在开车的时候要用的,如果你不用有可能就说车毁人亡那种状态,所以必须要牢牢的记住。在依止上师过程当中很多这些窍决是要记住,为什么?这个要用的,这个在我们接触上师过程当中都是要实际要素。而且这些心态、这些凡夫人很容易出现的心态,所以我们有些时候非常注意都不一定能够调服得了、压得住,何况说我根本都不注意,就完全忘记了,怎么可能就用得上呢?
所以说如果我们在依止上师过程当中、修法过程当中经常性出现这些的话,当然上师是不可能怪罪谁的。但是如果自己产生这样一种心态的话它自动成为障碍,就成为自己和实相之间的障碍。所以说尽量的了知,这个深深的饹在自己的心上面。像这样的话饹在心上面之后,然后就平时我们在依止上师过程当中这个就是标准这个就是准绳,所以说不能逾越的。
如果我们自以为是的想要逾越这个可能是没办法在依止上师过程当中没有办法就说很成功。如果这个依止上师不成功,自己修行也好,自己弘扬佛法也好,它也会障碍重重的。所以如果自己在依止上师过程当中很善巧的话,他在弘法利生他修行、弘法利生过程当中他也会非常的善巧。
所以以前不是我们讲过索甲仁波切他也是对法王如意宝讲,他就说我弘法利生很顺利特别顺利,为什么很顺利呢?因为我在依止上师过程当中都是让上师很欢喜的,都是让上师特别高兴,认认真真的依止。所以说法王如意宝九三年的时候去美国、去欧洲绕地球一圈弘扬佛法。弘扬佛法的时候到了法国的时候,索甲仁波切说上师您觉得怎么好您就怎么样,我不给您老人家安排什么时间,您觉得传法我们也高兴也可以,您不传法也可以,您传什么法都可以,我们都非常高兴都非常欢喜。
像这样法王如意宝也说,他说我去了其它地方不是说那地方不好,但是就是规定时间、要传什么法反正都是有这些好像有些这样要求,但是这个地方就没有,上师怎么样觉得好您就怎么安排。上师在这传了最高的法,传了即生大圆满,最好的法就传了。
所以说这个方面他就说在依止上师过程当中都是让上师特别高兴、特别欢喜的。这些都是这些上师们的一些对我们的教言,对我们的一种示现对我们一种教言。说既然我们听到了之后也要放在心里面去观想、去观察,怎么样是一种善巧的依止。所以像这样的话就说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能够善巧依止就尽量去做,修行也会很顺利,然后弘扬佛法的时候也会很顺利。而且做事情,做什么事情都会很顺利。这个就是一种缘起,虽然我们就是到底什么样一种、具体的一些原因我们搞不清楚,但是它是显现上面和上师的教言当中就是这样体现的,所以如果把这个缘起做好之后我们在世间、出世间在修行、弘法利生过程都会特别顺利的。
下面就说讲下妄语的罪业,很严重的这些这方面的示要。前面我们讲了就说对上师的一切行为举止不能够视为颠倒,上师的所有行为不要把它看成颠倒。今天上师违背了什么哪条戒律,这个上师又违背了哪个前行当中哪个教言。经常就说去观察就不对,不能把上师这些视为颠倒。
当然这个地方我们说了,这个地方就说是如果不懂得法义的人好像觉得就说这里面是不是不合适?但这里面不是,这里面讲到的是一些比较怎么说呢?如果说要真正获得一些最深的摄受的话,你必须要这样依止上师,或者在最究竟的依止法上就这样体现的。那如果你是早期依止的话到不一定,你该观察就观察是这样的你还没依止之前你要观察。像这样比如说你想要得一个显宗的法,这个时候要得显宗法的观察你觉得不管怎么样,其它的证悟这些我不敢说,但是这个传承是有的。或者他有传承,他有这些最低条件,那我可能在他面前受皈依,我可以在他得一个斋戒,我在他可以得一个传承。
这个时候就可以在这个情况观察,那么这个观察完之后你觉得可以,你就依止他听一个显宗法要,这个它们不是那么严格。但是这个依止之后是不是再不能观察?这个不是,如果我要在他面前继续的听密法的话,虽然依止了还要观察。观察什么?观察他是不是具有金刚上师这个资质。我如果依止他得灌顶那我会不会生邪见?所以还是可以观察,不是说他是我皈依上师,一旦皈依完之后就不能观察了,他给我念个传承然后就不能再观察了,所有都依教奉行,这个不是这个意思。
你看我刚刚讲的话就说上师他本身来讲他有很多很多不同的层次的,而我们依止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我是依止他,我是依止他得了个皈依吗?我是依止他得了个戒律吗?我是依止他得了个显宗法要吗?还是我依止他得了个共同密宗吗?还是依止他得一个大圆满窍决?这个是不一样的。所以它的要求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所以说这个是你显宗的师父,不一定是你密宗的师父,这方面还是有不一样地方。
一般来讲的话这个依止,我们依止的上师他也不一样,依止和程度不一样,这个时候依教奉行的标准也不同。那么如果你是那种已经给你专了灌顶、传了密法这些,已经是那种金刚上师金刚弟子关系,那么就必须按照这所有的一种行为不能够视为颠倒了,全部要视为善妙。也许对你根本上师、主要上师这方面的话所有的行为不能视为颠倒,即便是你觉得、看到了是颠倒了也要知道这个是自己的颠倒,而不是说上师他有什么颠倒的问题。
而且也万万不可以怀有狡猾的心态,耍小聪明或者怀有狡猾的心态都不能有,必须以正直的秉性老老实实的依止。那么这个在依止的时候就很正直老老实实的依止上师,这个是特别重要的。随着你学得很多、通达很多像这样的话不一定能够证悟。虽然你通达了很多法理但是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比较狡猾,或经常生起的一种分别念不一定很快可以证悟的。
反而就说那些如果说他可能没有通达很多的经论,对于这样一种智慧也不是很深,但是他很老实非常老实的依止上师的话,他一种成就的机率还要大得多。所以这个很多历史上面很多很多这方面的教言,所以如果能够善巧的依止上师的话这个放牛的人牧童他也能够证悟的。他就是有那种愚笨的信心他也要比那种有智慧但是信心不稳固的人他要证悟的机率要大。
他全然依止,虽然说是没有什么其它的一种功德,但是他就是依止上师的时候一心一意的依止这个也是很容易证悟的。但是这个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得到的,因为我们的分别念它经常性的会出来会跳出来,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忏悔、不断的观修,把自己的心调服到、调整到那种很诚实,秉性正直的一种状态。这个也是叫练根,我们的根基不那么利,所以通过修行来训练,把他根基从钝根修炼成利根,这个方面也是在《俱舍论》等当中也有出现练根的说法。
所以像这样练根的话我们现在的根基可能不利,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训练,通过修加行、通过学闻思经论、通过祈祷、通过很多很多的方式来训练自己的根基,把自己的根基逐渐逐渐训练得非常利,这个方面就是很重要的。那么这个是刚刚我们讲的。
那么下面我们继续说从前,一位大成就者的弟子摄受了众多眷属。一次,他正在传法时,他的上师以乞丐的形象来到他面前。他不好意思在大庭广众之中顶礼自己的上师,便装作没看到。下午传法结束后,他立即去拜见上师,恭敬顶礼。那么以前有个成就者,一个大成就者。虽然是大成就者,但是他也是一种有必要一种示现,或者有些时候就说是成就者在给我们面前示现的时候他虽然证悟了,但显现上面可能还没有完全成佛的话,显现上没有成就佛果的话,那肯定还是以前的一些习气或者做为以前当众生的时候的一些习气可能还会有所延续。或者说他就是一种示现这样的。
那么不管怎么说一个成就者,大成就者一个弟子摄受很多眷属,一次他正在大厅广众传法的时候他的上师通过乞丐的形像来到他面前。因为他是在他上师那得法成就的,然后在那传法的时候坐在高高的法座上传法的时候上师来了,但上师来的时候不是以那种标准的善知识那种方式来的,他是一个乞丐的方式来的。这个时候觉得不好意思在大厅广众之中站起来向上师顶礼,他就假装没看到,他就好像不认识没看到一样。
下午传法结束后他立即去拜见上师,恭敬顶礼然后就传法结束了弟子们走了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跑到上师跟前去拜见去恭敬顶礼。
上师问:“刚才为什么不顶礼?”他妄言回答说:“我没有看见上师。”他没有如实回答说我不好意思,没说不好意思,他说没看到。话刚出口,他的两颗眼珠顿时落地。他说没有看到上师,没有看到上师的话因为这样的因缘,因为他上师也是一个很严厉的对境,所以他刚刚把这个话说完的话两颗眼珠就掉下来了。后来他请求上师宽恕,并说了实话。他马上在上师面前忏悔,实了实话蒙受上师加持后,他的眼睛才得以恢复。然后上师给他加持之后眼睛才得以恢复。
所以即便是一个成就者,即便说一个小小的妄语,这个时候他的一种后果也是很严重的。何况像我们这些凡夫人,我们凡夫人如果说是通过这个猖狂的心态说妄语这个方面罪业也很重,本身罪业很重,而且它会成为我们证悟实相的一个违缘。本来要获得证悟必须要通过上师加持,通过上师瑜珈。通过上师瑜珈就说是你要通过上师瑜珈得到加持的,但是当你晚上在修上师瑜珈的时候、早上要修上师瑜珈的时候把上师观在头顶上的时候,你观在头顶上的上师是你说妄语欺骗的上师。
像这样的话你在这个上师面前说了妄语欺骗了他,这个时候就这个说妄语的这种状态或这个罪业会成为一种这个阻碍,上师的加持没办法通过这个罪业融入到你的相续当中。虽然你有祈祷虽然怎么样,有了这个不多见清净的话,或者没忏悔不清净的话没办法得到这样一种加持。
说有些时候这些真实的修行就是做不得假的,没办法做假。如果你想要做一个修行的样子那也可以,但是如果你想要得到修行的法义的话,真实得到法力不能够做假。不管是在这个方面也好还是在其它方面也好,其实要如果真实要调服我们的心所有的修行都要脚踏实地的去做,不能够做给别人看,也不能为了完成任务。你修就好好修,只有你这样修了才能慢慢累积这个善根。如果不好好修的话你虽然时间也花了,做也做了,但能够得到的利益是很少很少的。
像这样的话我们通过这样一种教言我们都知道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在依止上师的时候也好,或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也好这个时候就是我们要对这个问题也是非常要重视的很重视。那么就说我们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道心或者我们对于修行佛法到底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这方面要靠我们的一种智慧福祉和我们的善根。如果我们觉得修学佛法它和那种世间法它是等同的,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不一定觉得就说在依止上师过程中或者在修行佛法过程当中有必要这么严格去做,我们就不一定这样想。
那么如果我们觉得就说世间法律远远大于这个佛法,依止上师求法的话那么当然我们会更加的猖狂了,更加的一种不恭敬依止,更加的去通过形像的修行。但如果我们觉得修行的利益远远大于世间利益的时候,那么我们就也可以做,我们就可以舍弃这样世间的这些很多的一些损失或者说这些很多问题我们可以舍弃一心一意的去做,踏踏实实去做这样一种修行。
所以就说我们自己的内心的状态其实也刚刚讲了它也是通过不同的福祉、不同的这种善根像这样的话它就可以在外面就在这个上面体现出来。所以说我们为了自己真实的达到那种状态的话需要认真的修行、闻思还有就说发愿回向,这方面也需要认真。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一个良性循环的方式不断的增长这个善根。我们修行是真正开始修行的,功德才是真正增上。
真正增止认真的增上它就,如果你不认真修它功德不认真增上的像这样的,它也敷衍你,好像觉得功德很大其实是假的。它其实有是有功德,我们也觉得很大。别人一说你功德很大但它其实功德也不认真的,它也没有认真增长过。但如果我们认真修了它就会认真增长。
当然我们这个功德并不是个有情,它其实就是说什么?其实就是说我们要得到真实的利益你必须要认真修,如果你在敷衍那它的利益那也是敷衍你而已,安慰下你。好像觉得我是修行者,好像我已经皈依若干年了,但其实这些东西都只是一个表面的一种假象而已.(待续见下文)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