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丨《藏传净土法》第40课
1.贫女供佛公案启示。
①上供下施的关键是心要清净。
经济条件较好的人,作供养时,不能掺杂傲慢、竞争、嫉妒等烦恼;经济条件有限的人,如果发心清净,即便供养微小供品,最终也能获得非常殊胜的果报。公案中的贫女把卖草所得的两枚金币全部供养佛陀,虽然供物微小,但因具足对境殊胜、发心非常清净等因缘,令其感召生生世世受用不缺的果报。
②重视“上供”,也不要忽略“下施”。
在世间,可怜的众生还是占大多数。对上师三宝作供养,对可怜的众生作布施,二者结合才是比较圆满的。
2.陶师以为他人指路功德,转生为树神公案。
①陶师获得善根之因。
A.陶师如理如法(没有不理睬或指反方向)地给乞女指路,让她们准确到达给孤独长者家中,获得了财食并心生欢喜,这就是一种善根。
B.乞女通过陶师的指引,最终得到了饱足。虽然陶师指路只是一个间接因,但是令饥渴之人得到饱足,功德很大。
【启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处境,尽量给他人提供顺缘,即便做一些很微小的事情,缘于一颗善心也能产生很大的善根。
3.《佛说阿鸠留经》公案。
①清净的善心是感召福报之因。
一方面,这位穷人看到出家人乞食,便好心为他们指路,并没有“我自己都没有食物,凭什么给你们指引”这种属于恶心所感、烦恼所摄的嫉妒、愤恨等情绪。
另一方面,当比丘按照他的指引化到了斋食时,这位穷人心里替他们高兴,这属于随喜心,虽然自己什么都没有,心里还是生起欢喜心,这种心很清净,也很难得。
②反观自心。
我们平时要经常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在碰到一件事情时,如果第一念不是很清净(如竞争、嫉妒、傲慢等),就要学会一点一点地调整,把它往善念方向转,以后再碰到任何事情,让自己在无意识中也容易生起善念,这就是修行的过程。
虽然这位穷人并没有刻意造作善根,但是缘于自己的习气,看到比丘就会生起欢喜心,为他们指点能化到饮食的地方,看到比丘获得饮食之后,即便自己没有得到任何食物,依然会满心欢喜。这种清净的一念善心是功不唐捐的,能够感召相应的善果,这就是“因果不虚”,我们一定要诚信此理。
③修行人最好造纯善业。
这位穷人心相续中有不好的习气:不愿意守斋戒、饮食无度、喜欢饮酒等。因不持戒而感召饿鬼的身份;因曾经为比丘们指点化缘之处的白业感得相貌端严,并且右手可以随意流出饮食和珍宝,这就是善恶参半的杂业。
我们最好造纯善业,能够暂时得到人天福报,究竟得到解脱。没有人希望到三恶趣享受大福报,如果想避免堕落到恶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守持清净的戒律。在家居士守持三皈五戒或者偶尔守持八关斋戒,可以感召下一世还能得到珍宝般的人身。
4.麻风女、金色比丘尼公案启示。
①福德可以感召相貌端严。
作上供下施、守持戒律、修持安忍可以感召相貌端严。相貌端严是往昔培积福德而感召的果,如果即生努力积累善法、修持自心,内心的贤善会逐渐显现于面相上,从而逐渐改变相貌。
【遣疑】麻风女供养佛塔的妙香是阿难尊者给的,为何感得福报?
缘起法则不可思议,阿难尊者把妙香给了麻风女,那她就是妙香的主人,她按照尊者的教言,把妙香涂在了殊胜的对境——代表佛意的舍利塔上,最终治愈了麻风病,感得了端严相貌。
②罪从心起将心忏。
罪业因贪嗔痴烦恼而起现,因此忏悔不在于做了多少外相上的善法或者念了多少咒,而是在于心相续中生起一念清净心、一念信心、一念善心、一念发自内心的忏悔心等。正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千年中没有丝毫光明的房间,只要一盏明灯亮起,一刹那就可以遣除千年的黑暗。因此,那一念极其纯净、不被烦恼所摄的心,可以产生巨大的福德,从而清净罪业,感召非常殊胜的果。
③诚信因果,但不应简单套用公案的因果。
麻风女通过供养佛塔、金刚女通过顶礼赞叹佛陀,即生中就改变了原本丑陋的相貌。现世造善业现世感果,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可能发生,但每个人的业缘毕竟不一样,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像公案中的主人公一样,发自内心地做了一个清净的善法,然后相貌就马上变得美丽了。从古到今,只有金色比丘尼和金刚女确实有特殊的因缘,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凭借对佛的信心使自己的相貌变得像天人一般庄严。
即生中老老实实地学佛、行善,做一个符合大乘标准的修行人,虽然自己暂时也会有痛苦、快乐、顺缘、违缘,但因为自己的福报越来越圆满,所以遇到善妙之事就会越来越多,总体的方向也一定会越来越好,修行人应该对这一点生起诚信。
【公案延伸】《贤愚经》波斯匿王女金刚品第八。
公案内容详见《藏传净土法》第95课255-256页。
5.舍利子尊者公案。
①对修行要有正确的态度。
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尊者,在因地时也曾因吃不了苦而舍弃修行。虽然我们总觉得自己修行不精进,一进三退,烦恼粗重,在修行过程中还有各种各样的贪嗔分别,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修行。尤其学习净土法后,对轮回有一定的认知,不会过于贪恋轮回中的有漏安乐,否则不会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愿望。这说明我们的根性已经比较成熟,关键要发大愿,即生中精进修行,临命终时会有很大机会往生极乐世界。
②开启智慧之因。
A.在家人可以供养僧众质量好的剪刀、剃头刀或者针,作供养后应发愿:愿我的智慧如同刀片(剪刀、针)一样锐利,供灯也可以感召锐利的智慧,但这些只是获得智慧的缘起,是间接地借用发愿的力量使善根成熟而感召锐利的智慧,闻思则是生起智慧的直接因。如果这一世对佛法有希求心,好好地去闻思,则生生世世不会感召愚痴。此外,念文殊菩萨心咒也可以开启智慧。
6.随学阿难尊者发愿。
我们很希望能把听过的佛法都记住,但是一合上书本就忘得干干净净,这是因为智慧不稳固。我们有因缘供养僧众饮食的时候,可以像阿难尊者一样如是发愿:就像钵中盛满食物一样,愿我的相续充满正法;犹如此钵纹丝不动、稳固置于垫上一般,愿我的相续不忘所闻之法。
平时用献新专用的碗盛好饭,置于佛台上供养时,然后随学阿难尊者发愿;如果家里没有佛台,也可以把新做好的饭菜放在饭桌上,默默忆念这种愿,或者发“生生世世受用不缺”的愿,对境越殊胜果报成熟越快,善根越大,大家可以根据情况随缘而做。
7.应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现在虽然有菩提心的愿望,但是度众的能力很薄弱,烦恼也没有断掉,经常处于“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的状态,而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能够超凡入圣,像菩萨那样行持度化众生的事业。
我们应不断增上对往生极乐世界的希求心。主要是往极乐世界之后,我们会变成真正不退转的菩萨,心相续极为堪能,并且具有弘法利生的能力和度众的智慧,众生会因为我们善巧方便的引导得到解脱,而不应仅仅因为极乐世界没有痛苦、没有烦恼,自己要去享受快乐幸福而希求往生。
8.高僧大德一定是大福报者。
成就者的相续中不可能沾染其他罪业,高僧大德具有度化众生的能力,发愿能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能赐予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安乐,他们深厚的福德力能促使众生成就,如果众生依靠具相的善知识而得到暂时的安乐和究竟的解脱,说明这位善知识是大福报者,否则他的愿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空愿。
9.理解原文。
【有的人甚至连一把青稞也不供施,却奢望获得一切所想的东西,这种贪心将毁灭一切希求,结果一无所得。】
连一把青稞都不想供施,这属于吝啬心,贪心与吝啬心是一体两面,贪心越强,吝啬心就越重。贪心强烈体现在什么东西都想自己拥有,而且吝啬于对他人付出。
10.佛像与真佛无异。
虽然佛像塑造的大小、材质上不相同,但是佛像表示的意义、功德没有区别,汉地所造的佛像、南传所造佛像或者藏地的佛像都是一样的作用。如果能够把佛像观为真佛来供养,那就与供养真佛没有差别。泥土、木头、石头、金子、银子……从材质上来讲,都是无情法,但是只要造成佛像,都有与真佛无二无别的含义,哪怕是最简陋的泥像,如果供养者相续中具有清净的信心,所获得的功德完全是相同的,不要有太多的分别。
编辑:定解G25
审核:定解G23
定解G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