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1) Back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1)

智诚堪布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5-31

第一百零一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在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华智仁波切造的《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主要是引导我们的心趣向于觉悟之道大圆满正行的前行,前行它主要是次第。我们现在的凡夫心和实相之间虽然有些大德讲就是迷和悟的差别,但是这个迷和悟的差别有的时候说起来很近,但其实真正要从迷到悟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修炼。

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还有通过见解不断的串习,因为我们无始以来迷惑的心很严重,我执、还有各式各样的概念的执著非常严重,所以说也需要不断的去修行。通过正确的方法修行逐渐我们的心就靠近实相,首先是靠近实相,然后我们的心和实相相似。相似就是说总相上面对实相有种了知,最后相似的实相就会转变成真实的自相,也就是自相的证悟。

所以《前行引导文》就是引导我们的心逐渐逐渐地靠近实相的修行。前面我们讲了,真正最靠近实相的法就是正行法,比如说大圆满的法就是正行法。那么要让我们的心达到大圆满,能够相应大圆满的的法的高度的话,也必须要在我们的心上面不断地修炼,把我们自己的根基提升到能够相应大圆满的程度。

否则,很多大德也是说,法是大圆满,但是我们的心如果是小乘的心,或者我们的心是世间的心,那么就无法相应,中间就差得太远了。其实我们修炼前行的过程也是不断去除我们的执著、去除我们的妄执的过程。

最后所证悟的大圆满的本性并不是一个很玄妙的东西,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而已。最如实的、最正常不过的一种状态,其实就是我们的心性。现在我们的种种的分别念其实都在正常的心性状态上面,已经叠加了很多很多的概念。所以说其实修行的过程就是把这些概念逐渐逐渐认知为是不存在或者它本性是空性等等。

其实我们是依靠现在我们产生的分别念来作为趣入实相的趣入点。分别念的本性就是空性,分别念的本性它就是实相。那么我们要了知这一点,所以前期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大圆满的前行就是引导我们的心逐渐逐渐去圆满加行的修学,圆满这种准备工作。

加行它有共同的加行,如果说一个修行者从来没有接受过甚深的教言的话,其实从共同前行开始,即便是一个毫无修行经验的人,如果按照共同加行的引导来修的话,逐渐逐渐他也可以认识到轮回不可贪著,然后生起厌离心,然后生起一个想要解脱的心等等。

所以四加行就是让我们从现在对轮回极度耽著的这种状态当中出离,所以说我们要修四加行,对今生和对来世的希求心都要放弃,因为不管是希求今生还是希求来世都是希求轮回。换句话来讲,都是希求迷乱。这个迷乱有什么可希求的呢?对不对?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迷乱为什么不能希求,有的时候我要保留一点对轮回的希望,我还要做一些努力等等。那其实这些都是属于迷乱的状态,我们希求迷乱对觉悟来讲没有什么帮助。

所以说厌世心,如果对没有修心的人来讲,厌世好像就觉得这个很不好的一个词,好像是一个很不好的心态如何如何。但是我如果换一个词呢,其实希求轮回就是希求迷乱,希求一种虚妄的假象。这个没有什么可希求的,但是一下子让我们知道轮回是一个假象,没有学习过这些甚深的教言之前还很难以了解。所以就告诉我们通过暇满难得的引导、通过无常的引导、通过轮回痛苦的引导、通过业因果的引导逐渐逐渐就可以发现对今生和后世其实没有什么希求的。

那么了解这个之后,既然不希求这个要希求什么呢?希求解脱。那么所谓希求解脱就是实相就是我们每个众生本来具有的功德,本来具有的实相的本性,就要希求这个。因为实相是真实的,而轮回的虚假的、迷乱的,这个实相是我们自己的,而迷乱不是我们自己的。迷乱只有带来痛苦,而实相可以给我们带来远离痛苦的知识。方方面面去观察之后,我们就对轮回厌离了,对希求解脱。

然后希求解脱之后那么谁来告诉我们解脱道呢?是张三李四吗?还是我们的父母?还是说世间的教育?这些都不行。所以说要依止善知识,第六个引导就是要依止善知识。善知识有善知识的标准,不是说我认为他是善知识,或者我觉得我是善知识,不行的。所以说在这一品当中也讲了很多善知识的条件,我们叫法相。善知识有善知识的法相。所以说你具备这个法相可以当善知识。

善知识干什么的呢?引导迷乱的心,具有迷惑心识的有情走向觉悟的向导、这个引导者叫善知识。如果他自己也没有经验就没办法引导,所以他必须要有很多很多的条件。这些就是讲善知识的标准。

然后讲完善知识标准之后,那么只有善知识具有这个标准就行了吗?不是,这个善知识或这个导游他自己所引导的队员、团员也需要一定的素质,也需要一定的标准,所以这个就是弟子的法相。因为你成为弟子是意味什么呢?就意味着你愿意走解脱道,这个叫弟子。如果你不愿意走解脱道,那就是一个普通人,就是个路人甲、路人乙,和解脱没什么关系了。

既然是师徒,上师具有上师的法相弟子也应该像个弟子,至少你自己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果你没有条件上师帮不了你,他虽然是善知识,但对你来讲不是,为什么呢?因为你自己不希求解脱,你自己对于解脱、对于弟子条件你不具备,你就不能成为所化,他也不是你的能化。所以你不是弟子他也不是你的上师,就是这样的。

所以如果说是要成为上师的弟子,那必须要有弟子的相,你要像一个弟子才行。这个是不是随随便便安立?也不是,这里面也有弟子的法相。所以我们是不是弟子呢?还不好说,要打个问号。为什么呢?因为有的时候说我是你的弟子如何如何,但是我们一对照弟子的法相,很多都欠缺的话就不行。

所以说还要是通过这里面所讲到的弟子的法相来对照自己。如果不够的必须要去满足,必须要想方设法具足弟子的法相。所以当个弟子也不容易,甚至有的时候我们觉得是弟子其实还不是,为什么?因为还没有弟子的法相。

弟子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说是弟子的,不是。他为什么安立弟子的法相?就好像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叫上师叫善知识,他也必须有他的条件。所以弟子也不是随随便便就是一个弟子,他也有他的条件。所以如果我们没有这个条件那就要去具足。那么哪里讲的呢?就是第六个引导里面讲了弟子的法相。

有了之后就要依止上师,依止上师主要是干什么呢?听法,听解脱道。所讲的解脱道是什么?这里面就分了从皈依到上师瑜伽之间的解脱道,内加行和后面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乃至于大圆满之间的正行法。这些是依止上师听闻,然后在上师的指引之下需要实践的教言。

所以说共同加行学完了基本上就成为一个法器,就可以学皈依了,就可以学发菩提心了如果前面没有把共同加行修好,那么皈依的修法对我们来讲那不是真正的皈依修法,菩提心也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修法。

这些修法其实是一环扣一环,如果你把前面的共同加行修好了,那你就是一个可以修不共加行的法器;如果共同加行没有修好,不共加行对你来讲还不是真正的能够调化你的法,也就是说你还不是真正的一个能够修不共加行的法器。这里面还欠缺了一些重要的因素。那么把不共加行修好了之后,那么自己可以成为修正行的法器。

所以如果不共加行没有修好,直接修正行,这里面皈依的决心、誓言也没有,菩提心也没有发起来,该净的罪业没净,该圆满的资粮没有圆满,该祈祷的上师没有祈祷,那么这些都没有,给你传个大圆满、给你传个正行对你来讲没什么实际意义。因为欠缺太多太多重要的因素了,没有这些重要的因素这个法拿给你、交给你你也修不了,对你来讲就不是正行了。

我们再再地强调,我们要修什么法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条件,不是说是不是可以减免啦?是不是可以怎么怎么样?有些人可以减免,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看阿琼堪布的密传的时候,他的上师就说:你这个修法其实只需要修三万遍就够了,因为你相续当中的皈依心本来就很坚固、非常稳固,这个只需要修三万遍,或者那个法可以修十万遍。有的时候对不同的有情善知识有不同的要求。

但不管怎么样反正对于一般人来讲、绝大多数的中下根基来讲,这些都需要非常认认真真的去落实。这个加行不要认为一看到加行马上就等于一个基础、很浅显或就我不需要修,可不可以减免掉?等等就出来这些了。其实前行基础打好了之后,后面的法才更加容易相应。所以说这也是我们认认真真要学修、实践或生起这里面的体会的必要性,这个必要性非常非常明显的。

共同加行部分我们学完了,现在我们学的就是不共的加行。不共的加行皈依的修法已经学完了,学完不等于修成了,只不过是我们对于皈依的原理、皈依的修行方法、皈依的功德有所了解,现在我们还在不断的修行过程当中。

真正皈依的标准,前面也讲了,就像印度的那个居士,他被外道抓住之后说:“如果你舍弃三宝就保全你的性命,如果你不舍弃就杀死你。”这个时候这个居士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没有舍弃三宝,这就是标准,皈依的界限、皈依的标准是这样的。

还有,上师老人家昨天晚上也讲了一些皈依的内容,主要是对真理方面完全的信任,或者我们对真理的实践,或者相信我们自己本具佛的自性或者说法宝自性、僧宝自性,对这些自性具足完全相信也是一种内皈依,也是一种内在皈依的方式。所以这方面就跟随自己的见解的深浅来努力的做皈依的修行。

皈依的修行我们学完了,当然还要持续的修行,每天都要通过皈依偈、皈依的仪轨来做皈依,还要训练。

现在我们学的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入大乘道之门。如果没有菩提心绝对修不了大乘。大乘有两种,一个是大乘显宗一个是大乘密宗,也就是说不管是显宗、密宗都是以菩提心为基础的,都是以菩提心为核心的。所以说上堂讲我们讲了,菩提心不单单是加行、不单单是一个基础,菩提心也是整个显宗、密宗所修行的核心,我们所修行的全都是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有愿菩提心有行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有胜义菩提心,如果把这些展开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整个大乘道除了菩提心之外就没有别的法了,找不到一个离开菩提心之外的法。比如说,空性属于是智慧度的修行、智慧度的修法,或者它是属于行菩提心的修法,或者是属于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这些方面都是属于行菩提心的修行方法,都可以包括在内。

所以说菩提心也是整个大乘道所修行的、贯穿始终的修行的核心。然后菩提心它也是我们所得的果,因为是果位菩提心,佛陀的觉悟的心就是真实的果位的菩提心,所以这叫觉心、觉悟的心。

我们前面对四无量心已经学了,菩提心的分类这方面我们也学了。菩提心的修行的方法,怎么样在皈依境面前,请求皈依境的圣众作证,然后请他们加持我生起菩提心。因为他们也是最初发了菩提心现在证悟了,那么我也要随学,这些圣众就是我们的榜样,他是怎么发心的,我也要如是发心。我在发心的时候请这些前辈一定要护持我、一定要加持我在修菩提心的过程当中不要退失,让我的菩提心越来越纯净、越来越真实、越来越坚固和圆满修心的时候要一边忆念这些内容一边念发心偈,通过十万遍的数字来串习自己的菩提心。

以上的这个内容学完了,今天我们学的是第三个大的科判,是愿行菩提心的学处。些地方学处就是戒律的意思,但是另外一种学处的含义就是所修学之处,平时我们要怎么样去修学的地方,发了菩提心之后要不断的实践的这些方面称之为学处。

丁三(愿行菩提心学处)分二:一、愿菩提心学处;二、行菩提心学处。

戊一(愿菩提心学处)分三: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二、修自他相换菩提心;三、修自轻他重菩提心。

愿菩提心就通过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这样三个层次的修法来实践我们的愿菩提心。也就是说在发愿的侧面,我们前面发了愿——为利众生愿成佛,那么这个就是愿菩提心自己的本体,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发誓成佛,这个就是愿菩提心。

这个愿菩提心,我们发了之后如何真实地生起来?怎么样真实生起来?怎么样学?哪些地方需要修学让自己的菩提心越来越坚固、越来越增上、越来越稳固呢?这三个修法可以帮助我们相续当中的愿菩提心从无到有,或者从肤浅到深入,从这种造作的到不造作的,从虚假到真实的菩提心,就必须要从三个层次来修。

修自他平等等等这三个层次教授主要是在寂天菩萨的《入行论》第八品当中讲得非常详尽。还有上堂课我们讲的阿底峡尊者的传承和寂天菩萨的传承是两大修心的仪轨。两大修心的传统一般来说,阿底峡尊者所传的七重的因果教授,从知母念恩开始乃至到最后生起菩提心,很多大德说这个是属于钝根者的修法。它首先把一切众生观为母亲,因为我们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天然亲近,所以说忆念她比较容易生起亲近感,把所有众生都观想成母亲就容易对一切众生都生起利乐之心。这个方面是钝根者的修法。

还有一种利根者的修法就是通过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来修。虽然说是钝根和利根有这样讲的,但是换一种说法来讲的话,对于两种不同的根基有不同的修行方式。

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人他对于知母念恩相应不了,他总是觉得观母亲的恩德观不了,这就是一个障碍,他觉得观母亲的恩德这方面好像一直就是没办法深入,他如果对现世中的母亲没办法产生那种天然的亲近感、感恩的心的话,他很难把这种感情、这种感觉推及到一切众生身上,有些时候修起来就比较麻烦。

如果修七重因果教授觉得比较难以相应的话就可以修自他平等,这个就不需要观一切都是母亲,就是把自己和众生都观为平等,我愿意什么众生也愿意什么,这个是一样的。只要是有情,我们不说只要是人只要是有情,只要具有心识的有情都是一样的,什么一样的呢?想要离苦的心是一样的,想要得乐的心是一样的,这个没什么差别的,是决定周遍。

只要有心识的有情,不管是蚂蚁还是大象还是说天人,还是说我们这些有情,富翁也好、穷人也好他的想法都是一样的,他所作所为都是想避免痛苦,他所有的努力都想得到快乐。所以说这是一样的,我们就把自己的感觉推己及人,然后一切众生和我一样,既然我想要离苦得乐,那一切众生也想要离苦得乐。如果我自己发现了只有成佛才能够彻底的离苦得乐,那只有让一切众生成佛才能够真实的离苦得乐。这个里面在《入行论》教言中就讲得比较广,讲了很多很多这方面的一种实例,所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三层修法。

自他平等这个科判当中自他平等一般比较容易了解,就是自己和他人是平等的,这个他就是一切有情的意思,自己之外的所有的有情都叫他。他平等就是修持我和一切众生是一样的。为什么要这么修呢?因为在我们轮回的概念,在我们的习性当中,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是所有具有心识有情的通病或者共同的一种习气,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有的时候就把范围稍微的扩大一点,扩大到我的家人,扩大到我的民族,扩大到我的国家,有的扩大到我们地球人类。所以,他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个我所的范围还是没有离开的。

因为我们有这种想法的缘故,我们要真实的发起利益众生的心怎么办呢?首先就要把自他不平等的心,必须让它平等了。要把我和众生之间的鸿沟必须要抹平。那么这个鸿沟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鸿沟不是天然有的,这个鸿沟就是人为划出来的。因为我们执着我,在我们执着我的时候,这个时候同时也就分出他了。只要把我一确定了,他就自然形成了。

所以,自和他之间的这种鸿沟,我们要通过一种修法来平复。那是不是说这道鸿沟本来存在,我们硬生生的把他填平?不是,因为所谓的我的执着,它就是一种假立的,它是一种妄执,就是一种虚妄分别念,就是我们修自他平等也是相应于实相,因为在实相当中是平等的。

所以,我们修自他平等也是相应于实相的修行。首先我们要把自和他的分别去掉,佛菩萨给我们一个修法,就叫自他平等的修法。如果我们修这个法就可以把我们相续当中很严重的自他对立的心,自他不平等的心完全消除。所以,我们先修自他平等。

自他平等修好之后,可以修自他相换,或者修到一定阶段我们可以修自他相换。为什么要修自他相换?因为以前以我为中心的缘故,为了我的利益,拼命的去做很多的努力。为了我自己想要获得安乐,我自己不想要痛苦,所以说拼命去追求,甚至于在过程当中,为了我的利益伤害众生,好东西全部都我想得到,不好的这些痛苦,不好的衰败,全部甩给有情,甩给和我没关系的其他人,或者甩给怨敌,让他们去承受。那么这个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轮回,这个过程就是生起了烦恼、造了罪业,然后轮回了。

那么现在我致力于追求解脱轮回,而且不单单是我自己一个人要解脱轮回,而且要帮助一切有情解脱轮回,那么就必须要反其道而行之。这个方法是什么?就是修自他相换。这个是反其道而行之,反轮回的习气,把轮回的习气要反过来。以前所有的好东西我自己想要得到,然后不好的东西我不想得到,这个就形成了轮回的习气。这个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轮回的原因,根本原因所在。就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导致的轮回,导致轮回当中的所有的问题。

那么现在我要致力于解脱自他的话,首先要扭转这样不良的轮回习气,怎么扭转?就在自他平等的基础上,刻意的去对治,对治以前的轮回习气。以前把所有的安乐我一个人包揽,巴不得所有的安乐我一个人受,这个时候要反过来,安乐我不要了给众生;以前是所有的痛苦唯恐避之不及,我非常非常想要逃避这个痛苦,而且有些时候甚至于把这种痛苦让众生去感受,现在我要反过来,现在所有众生的痛苦让我来代受,这个其实就是在转变我们平时很多很多的根深蒂固的习气和毛病。

所以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菩提心有两个重点:一个是打击我爱执,这里面有一个重点就是一定要打击我爱执。因为我爱执、我执就是导致所有一切自他痛苦的因素。所以,第一个要打击我爱执,第二个要修他爱执,修他爱执和打击我爱执,必须要同时进行。

修他爱执就是我要利益众生,所有众生我要利益。但是如果不打击我爱执,这里面可能还会夹杂自私自利的想法。所以,在修利他心的时候,在修他爱执的时候,同时要打击我爱执。为什么要打击我爱执?就是我要利他,通过利他打击我爱执。所以打击我爱执和修利他就是从自他相换来的。

打击我爱执就是以前我很想要的东西现在不要了;我以前拼命躲避的东西,现在就刻意的我来代受,这个就是一个是利他,一个是打击我执,就是这样一种方式交替同时进行。这个时候在这样修行过程当中,利他心慢慢生起来了,自私自利的心也慢慢平复了,这个就是靠近真实的菩提心,这个就是自他交换的修法、理念、原理。

第三个修法就是自轻他重。在学习的时候,自他交换和自轻他重有的时候分不清楚,觉得没啥差别。你说自他交换,自轻他重差别在哪里?他其实还是有差别的。既然列成三个平行的科判,其实有层次的,首先修自他平等,因为我们以前是严重不平等,所以,首先要把自他修平等了。

自他平等了要相换。相换就是在自他平等的基础上升级版了,像这样,我就开始相换了,我自己喜欢的我不要了,让众生去感受;我不喜欢的痛苦,我来感受。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众生快乐,让我来受苦,这方面开始相换。这里面自他相换当中,还没有真实的引入自轻他重的概念,自轻他重的概念在自他相换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刻意的引入。这里面还没有自轻他重的概念在里面。

所以,在修了自他相换之后,第三步我就要着重的修自轻他重。把自轻他重作为我第三步的修行。的的确确,我一点都不重要,就是众生重要。这种思维方法,在第一个修行当中也没有,第二个科判当中也没有,我就在第三个科判当中着重修,着重引入自轻他重。虽然我们说你要去寻找的话,在自他相换当中已经有了这方面的一些因了,但是还没有比较明显的提出来,也没有侧重去观想他,没有把他当成重点来观修。

虽然修自他相换,这里面还没有自轻他重的修行方式的引入,这个留到第三步来修。当我们自他相换修的比较纯熟的时候,第三步要刻意的修自轻他重,我不重要,一切众生都是最重要的,所以,我的所作所为,我修行的所有的法都为了众生的利益,这样修下去之后,那么我发誓成佛,也是为了众生利益,也不是为了我的利益了。所以,这里面我的影子慢慢一点都找不到了,这种菩提心就是真实的菩提心。

所以第三个修行当中主要就是修的自轻他重的观念,这个观念在第二个修法当中并不明显。他虽然有了影子了,但是不明显,他的因已经有了,但是并不明显,在第三个修行当中要刻意的修自轻他重的修法。三个科判就是循序渐进的,逐步升级的自轻他重也就是自他相换的升级版。

所以,我们在自他相换的修法之后,要进一步刻意地修自轻他重,慢慢把自己这方面的想法,为了利益自己的想法等等,全部慢慢就没有了。有的时候我们在修自他相换的时候,觉得为什么要修自他相换呢?功德大啊。我现在生病了,要通过修自他相换来治病,所以,其实还是利自的如果我们没有把自轻他重的修法刻意去修的话,甚至于在自他相换的过程当中,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奋斗。所以,第三个必须要修自轻他重,自己不重要,真的修菩萨道就是一心一意利他。所以,这样观修之后,就很明确,就把我们隐藏在前两个修法的自私自利完完全全地暴露出来,把它去掉。自轻他重,我就主要修这个,这个阶段我就刻意的修自轻他重。所以说,就把有可能隐藏起来的我爱执彻底地消灭了。

这就是三个修行方式的一些修行方面的道理、原理,我们首先搞清楚。这个修行很殊胜,如果我们认认真真的去落实的话,内心当中的菩提心就不会变成一个口号型的,或者很肤浅的菩提心,真实的内心当中会安住、会生起来真实的愿菩提心。那么第一个修法是修自他平等的菩提心。

下面看原文当中怎么讲的。

己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我们无始以来漂泊于此轮回大苦海的因,就是无有我而执著我、无有自己而执著自己,始终将自己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倍加珍爱。

首先讲轮回的因。轮回的因,无始以来为什么会漂泊在轮回的大苦海当中呢?最根本的因就是迷乱,就是无明迷乱。那么到底怎么迷乱的呢迷乱的体现就说无我而执我。因为轮回的因就是我、我执,因为我执的原因轮回了。所以,这个我到底存不存在呢?其实这个我本来就是没有的,在实相当中我是不存在的。所以,无我而执我,这个就是迷乱,就是颠倒妄执,就是四颠倒之一,无我而执我就是颠倒迷乱。没有自己而执着自己,所以始终把本来没有的执为有,把不存在的我,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倍加珍爱。

所以,通过佛菩萨引导,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我执就是个很可笑的。为什么很可笑呢?就是我们觉得真实存在的,千真万确的确存在的,最害怕失去的这个我,我们发现其实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假象,就是一个迷乱,也就是就是一个大的骗局而已。

所以我没有我们执着有,没有自己执着自己,而且把这个自己放在了最主要的位置上,依靠它来展开所有造业的工作,依靠它来流转轮回。所以,从头到尾这样一个我其实都不存在,也就是说所有的我执,所有的通过我执引发的分别念,所有的痛苦其实都是没有的,这个就是我们轮回的因。我们自己是这样的,其实一切众生也是这样的,一切执著我的众生也是这样的。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我其实是没有的,没有我提供了什么没有我而执着我就是可以修自他平等的基础,真正的基础是实相,不是说本来我是存在的,为了某种必要我必须要观修,我必须要这样做,迫不得已这样做。其实我们在修自他平等的时候,基础就是基于无我而执我,这个我本来没有,既然我本来没有,怎么又我和他的分别呢?没有自己就没有他人,没有自己就没有对立的他。

所以,这就是有一个自他平等的基础,也就是在究竟的实相当中就是平等的,究竟的胜义当中究竟的实相当中,自和他就是平等的。所以,修行的起点、基础,其实是基于胜义实相的本性,本来就没有自他的分别,的确就没有自他的分别。

所以说,在胜义当中是平等的,在世俗当中也是平等的。胜义当中一切我都不存在,所以,没有我就没有他,所以,从胜义空性上面来讲,都是无我的,这个是平等的。那么在世俗当中也是平等的,世俗的平等怎么观察呢?在世俗谛当中只要有心识,就会有想要得到安乐,想要离开痛苦的希望,这个也是平等的。

下面我们就看世俗当中是怎么安立的呢?

所以,我们需要这样来观察:现在我不管是在何时何地,唯一希求的就是自我安乐而不希望感受一分一毫的痛苦,

这就是我自己真实的写照。不管在什么时候,小时候也是这样的,乃至于老了快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不管是何时,不管是何地,你在中国是这样,出国了还是这样,哪怕你到了月球上你还是这样的。只要我们没有解脱之前,都是想要我得到快乐,所以,不管是在何时何地,不管是这是是人,下世转生为天人,或者下世转成一只老鼠了,不管怎样,只要有心识,只要有我,这种希望、这种执着是永远不变的。这是周遍一切有情的心识。唯一希求的是什么?是自我安乐,每个有情,哪怕是没有脚的蚯蚓,它也是为了自己的安乐到处去奔波,在泥巴里面转来转去,没有眼睛的这些小虫也是天天爬来爬去的,也是为了得到安乐而已。

所以,地狱的众生为什么要在地狱当中挣扎呢?还是不愿意受苦,还是想要得到安乐而已。鱼要被宰杀的时候,为什么要拼命挣扎呢?它也是不愿意感受痛苦而已。我们为什么要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或者要去工作等等?也是不想要痛苦,想要快乐。甚至于为什么我们要修道呢?还是说我们不想要痛苦,想要快乐。

这个就是具有心识的有情最朴素的追求,最基本的追求,是不变化的,不管他追求安乐、远离痛苦的方式各式各样,但是他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都是希望得到安乐,哪怕一点的安乐他都想得到,当然安乐就是越多越好。最好是所有的安乐永远我一个人拥有,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远离,最好是这样的阶段。那么痛苦呢?一分一毫的痛苦都不要有,大的自不必说了,哪怕一点点的痛苦都不要有,这个就是我们的写照。

甚至自己的身上扎了一个小小的刺儿或者落了一颗火星也会马上感到疼痛难忍,口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痛啊、痛啊”的叫声而无法忍耐。

那么甚至于我们身上,有的时候在野外的时候,被这些树上的刺扎了一下,有的时候被针扎了一下,或者身上落了一个火星,或者做饭的时候,不小心被火烫了一下等等,马上就感受到疼痛难忍,然后口里就发出“哇,好痛好痛”的声音,难以忍受。

即使背上有个虱子叮咬也会勃然大怒生起嗔心,伸手抓搔着捉住它,放在一个指甲上,另一个指甲紧跟着用力挤压,甚至虱子已经死了,还因为余怒未消而两个手指不停地蹭来蹭去。

那么这也是一种体现,我们不想感受一点痛苦,那么甚至有些时候,背上有个虱子,现在可能比较少了,以前像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都很多,很多人都有生虱子的经历。我们在藏地求学,基本上那个时候没有虱子的道友是没有的,肯定都生过,有这个经历。我们也是有些经验的,体验过很多不同的生活的,后面就慢慢少了。大恩上师也提倡做好卫生清洁,条件也逐渐逐渐好点了,那个时候就慢慢慢慢没有了,但是早期都有。但是并没有像这里面,生了虱子以嗔心把虱子杀了之后,指甲上蹭来蹭去,这个是不敢的,也没有做过,就把它捉住,夏天放在草地上,这个戒律当中有规定,可以开许这样做。

有些时候身上有虱子叮咬之后,就勃然大怒,因为很痛苦,觉得为什么就要伤害我等等,他就勃然大怒。其实,大德讲过,虱子就是让我们感受到一点疼痛,吸一点点的血,很少很少的血,可能针尖那么大一点血,虱子才多大嘛,它肚子才有多大嘛,胃有多大嘛,也没多大。所以,它能吸的血非常少,就是比较痛,我们没办法忍受。为什么要吸我的血?然后就勃然大怒,然后就把它杀死了。

我们损失的是一点点,但它损失的就是整个生命,所以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就发现我们的我执很严重,虱子它也是珍惜自己的生命的,我们自己一点点的痛苦都忍受不了,那么我们把这个虱子找出来杀死了之后,不断的蹭来蹭去的话,它也是很难忍的。

所以自他平等,我们也要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要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它是具有心识的有情,它既然具有心识,那么就和我一样,既然我连一点点的痛苦都忍受不了,那么它又怎么可以忍受丧失生命的痛苦呢?肯定更难忍受。所以如果我们没有修慈悲心,没有修自他平等心的话,我们就觉得我们自己的尊严,我们自己是不容侵犯的,但是没有想到对方其实它也是很珍惜生命的。

这里讲,马上勃然大怒,抓住虱子之后放在指甲上面压死了,压死之后还余怒未消,还手指不停的蹭来蹭去,把它们磨成粉末一样的状态。上师在讲记当中讲,现在很多人虽然虽然虱子没有了,但是打蚊子啊,拍苍蝇啊,也是这样的,拍死蚊子之后,使劲的把它捏成粉身碎骨的状态,好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泄愤。

当前大多数人都认为杀虱子没有罪过,但实际上这种杀虱子的行为完全是以嗔心引起的,因此绝对是堕入众合地狱的正因。

华智仁波切展开讲一下,现在很多人认为杀虱子没有过失,大恩上师说,有些人认为杀害虫没有过失,灭苍蝇或者灭蟑螂,或有的时候种田的时候喷农药啊,为了人类的生存,这个方面没有过失。说是这样说的,但其实来讲它也是有生命的,它是有情剥夺这个有情的生命,那不可能没有过失的。

那么如果我们认识到的话,有的时候迫不得已这样做了之后,如果有惭愧心还好一点,如果真的觉得没有过失,想当然的就把它杀死了,心安理得的把它杀死了,没有惭愧心杀的话,过失更加严重。

杀虱子的行为的发心嗔心引发的,我们拍蚊子也是嗔心引发的,嗔心引发的行为怎么可能没有过失呢?发心是嗔心,嗔心引发的行为是肯定有过失的。当然有的时候是误杀,那就不一定,误杀的话没有起心动念,不注意拍死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果是真正的嗔心引发的,那肯定是有过失的,因此说绝对是堕入众合地狱的正因,前面我们在学第三品的时候,学轮回过患的时候,也讲到了八热地狱当中的众合地狱,那么里面的很多很多的痛苦我们都很清楚。

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一般微小的痛苦也无法忍受却反过来损害其他众生,给他们造成巨大的痛苦,这种行为实在令人感到惭愧。

对于我们这些,尤其是个修道人来讲的话,还有人类我们自己定义是属于高等生命,智力、方方面面都很厉害,所以说如果是一个高等生命,其实严格的意义上来讲,也应该更加的容忍别的生命的存在,因为它们对我们来讲是弱者,按理我们也应该容忍它们的存在。

但是我们没有,其实并没有这样去做,尤其是对于我们修道的人来讲,不管是小乘的、声闻乘的修行,也是以生悲心不害众生为他的修行的基础,大乘的佛弟子尤其应该如此。所以对我们来讲,这也是我们所观修的内容,不管怎么样,因为修行佛法来讲,虽然修行佛法,大乘弟子来讲都应该以慈悲菩提心对待一切众生,但是修学佛法的修学者,他修行的时间有长有短,他的根基、福报也是有深有浅,所以有些学习佛法的人,一边学习佛法可能还一边在杀生,这个情况还是有的。可能认识也没到位,还有他的行为可能有的时候也没办法完全跟上所修学的内容,所以一边在学佛,一边在杀生的情况也有。

但是我们应该知作为一个修学者来讲,逐步逐步的要以菩提心、慈悲心来作为我们修行的动力,是以慈悲心来牵引修行,不是以通过自私自利的心牵引的修行。即便是没有发起菩提心的小乘行者也有基础的悲心,他没有大悲心,但是悲心是有的,不伤害众生的觉心也一定是有的。那么我们作为大乘的行者来讲,就更加应该如此了。

所以说为了一点点我们自己微小的痛苦,然后给它们造成巨大的痛苦,甚至于生命的代价,这种行为实在是让人感到羞愧的,作为大乘修行人来讲是应该感到羞愧的。

其实,三界的所有这些众生也都同样渴求自己获得一切安乐而不希望遭受一丝一毫的痛苦,这一点与自己完全相同。

下面就分析说,三界的所有的众生,无色界的有情也好,乃至于无间地狱的众生也好,还是中间的人类也好,所有的众生都是同样的渴求自己获得所有的安乐,而且同时不希望遭受一丝一毫的痛苦,这一点和我是完全一样的,完完全全一样没有什么差别的。没有一个人真实愿意受苦的,都是愿意离开一切痛苦,愿意感受一切安乐的。

虽然他们希求安乐、不愿受苦,可是却不知道奉行安乐之因——十善业,反而一味地将精力放在痛苦之因——十不善业上,所想与所行完全背道而驰。

前面我们分析,从胜义的侧面来讲,一切都是平等的,自他都是平等的,一切都是空性的都是无我的。然后从世间的侧面来讲,这个里面世间分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就是从世间上的有情想要离苦得乐的心和我一样,我想要离苦得乐,所有的众生也是希望离苦得乐,所以这个方面要观平等。

然后在这个方面再继续的想,真实的想要离苦得乐的正因是什么?其实从这个方面也应该是平等的,就是说从修行的侧面来讲,从取舍因果,从修行获得解脱方面来讲,也应该是一样的。我自己想要安乐,那么也愿意众生获得安乐,我不愿意苦也愿众生不要受苦。然后我自己了知了这样一种安乐的因,十善业,我自己奉行了,那么我也愿众生如此。

那么如果说所有痛苦的因,十不善我知道了,我要远离,那么也愿众生如此,这是一样的。所有安乐的因,十善业是一样的,所有不安乐的因,十恶业也是一样的,这个方面来讲也应该是平等的,从因果的规律来讲也是平等的。

所以所有的众生都希求安乐不愿意受苦,但是大部分的众生都不知道安乐的因是十善业,也没有知道去奉行安乐的因,他就不知道也没有去做,反而一味的把精力放在痛苦的因,十不善业上面,所以说所想与所行完全背道而驰,所想的是得到安乐,所行的是在造痛苦的因,这个很可怜,非常非常可怜的一种心态和行为。

我已经知道了,对我来讲我已经知道了,我现在正在做这个取舍,所以说我也愿意一切众生也是这样去做取舍。

   一向受苦受难的这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没有一个未曾做过自己的父母亲。我如今有幸得到具足法相的殊胜上师摄受,已经迈进了正法之门,并且懂得了利害的差别,理所应当对被愚昧无知困惑着的一切老母有情与自己无有区别地慈爱救护,忍耐他们的邪行与偏执,也就是说,应该修持亲怨平等。

那么下一步,这一段就讲到到底怎么样把自己的感受和一切众生的感受做平等的观待,就是怎么样修自他平等呢?那么这一段话,修自他平等的教言,也是连接了前面的七重因果教授当中的知母念恩那个教授,和它合起来修了,合起来进行观察了。

那么怎么样合起来观察呢?就是说实际情况是这样,但是很多众生不了解,那么现在我自己有幸已经值遇了具有法相的殊胜上师,摄受了,然后我正在学习佛法,我正在力致于修持殊胜的成佛之法门。所以我自己已经迈进了正法之门,懂得了利害的取舍差别,所以说理所应当对被愚昧无知困惑着的一切老母有情和自己一样的,就是没有差别的去对待。

这个方面做趋入点的是什么?这个方面做趋入点的还是借用了一切众生都是我的母亲,所以说和我就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此说我应该把所有的老母有情和自己一样区别来对待来爱护,就是说在这个过程当中的话,忍耐他们的所有的邪行和偏执,也就是说应该修持亲怨平等,修持亲怨平等从这个方面来讲的。

如果我们借用《入行论》的教言,《入行论》的教言在第八品当中讲到自他平等,的的确确是这样的,我和众生在胜义当中是平等的,那么我和众生在世俗谛心识的特征上面也是平等的——想要离苦,想要得乐,这个方面的心是平等的,但有些时候我们觉得这里面还差了个什么东西,就是为什么我就要去帮助他,对不对?为什么我就一定要帮助他,是平等的,平等的就意味着我要去舍弃我自己的一切去帮助他们吗?平等的也不意味着就这样吗,所以这里面做个连接。

在这里面做的连接就是一切众生是我的父母,把这个作为我要利益一切众生,或者我要把他们看成平等的一个趋入点。么在《入行论》的静虑品当中,在讲这个正行的修法的时候,因为前面《入行论》第八品是世俗菩提心能够增上的窍诀,前面修了加行,怎么样放弃世间八法的执著啊,对这些财富啊、对这些异性的耽著等等。这些方面修完之后心平复了,粗大的这些没有了,没有之后然后进入正行,静虑的正行是什么?静虑的正行不是怎么修禅定,静虑的正行是怎么样修行世俗菩提心,打坐的方式,正行的方式来修世俗菩提心。

他首先提到了自他平等,讲到为什么我一定要利益众生?就从我们自身的条件,我们自己构造的方式来趋入的。我们为什么要珍爱我自己呢?我们觉得利益我天经地义啊,但是为什么利益其他人呢?和我没关系的,甚至于为什么要利益怨敌呢?为什么要自他平等,平等是从哪来的?他就从对待我们自己的身体说起。

那我们说利益我的身体不是说很正常吗?其实误解了。为什么误解呢?这个身体其实并不是我,因为真正来讲我是从前世中阴过来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意生身,就是我的心识,这个身体其实是受精卵,其实是一个来自于父亲、一个来自母亲方面的父精母血的受精卵和合体,然后我的心识进入到这个里面,然后慢慢就开始长大了。

所以这个身体其实并不是我,这个身体和我是两个,我们的心识进入到受精卵之后,我们就把这个受精卵执著为我了,这个是我的身体了,就想当然的自动就转变成我的身体了。所以我们既然可以把本来不是我的身体执著为我,对不对?我们习惯了就可以把不是我的身体执著为我的身体了——我的手啊,我的脚啊,我要为了它们去奋斗,谁不能动我的手,谁压了我的手我要去还击。保护不是我的身体,我现在做的这么自然、这么到位,对不对?本来不是我的,通过你的串习可以执为我,去保护他,去利益他,去遣除种种危险。同样的道理,其他众生也不是我,既然你可以把不是我的身体执为我,也同样可以把不是我的众生执著为我,这个道理上是一样的。

手和脚也是两个,有些时候脚受伤了,手去揉去保护,这也是一样的。从道理上分析的时候,寂天菩萨在第八品《静虑品》中讲了很深的窍诀。当年我自己在学的时候,也是因为前面学了几遍《入行论》,没有体会到这里教言深,后面有一次看的时候,突然感觉好像开窍了一样,这里面讲的这么深的窍诀。我们在修菩提心的过程当中有一个瓶颈,为什么我一定要利益众生呢?他和我有什么关系呢?这个窍诀里面,就是《静虑品》当中讲自他平等的时候,就是我所看到的最详尽的、讲的最深的、最殊胜的打破自他分别的教言,在第八品当中的正行部分讲的特别的详细,而且真正具有说服力的就是这个教言。

既然不是我的身体你可以执著为我,其他的有情你去训练,照样可以执著为我。我们因为时间关系,没办法一个一个讲《入行论·静虑品》当中的很多教言,通过一个颂词又一个颂词的方式,可以把我们的执著全部扫光了。

如果我们要修自他平等,应该把《入行论》第八品当中的世俗菩提心增上那部分内容好好地看。也许以前我们学过、看过,如果我们修,还是要看。因为就是这样的,我们为什么要去帮助众生,有时我们就想不通,帮助我,帮助我的亲人,都是想当然的,但是为什么要去帮助那些我不认识的人?我真正认识的人可以数的过来,几百个人、一千个人而已,几十亿人,甚至整个法界的人,我都没见过,为什么我要利益他们?对不对?从这个方面来讲,为什么把他执为我去利益,为什么要利益他,为什么自他平等的呢?就是通过这方面讲的。

执著我和执著众生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既然你要利益自己的身体,也可以利益众生,这方面没有差别。为什么一定要强加区分呢?既然痛苦都需要除,都是平等的。既然是安乐就要同等给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强制性的对这是我的那是你的进行区分呢?

所谓的我就是一个妄执而已,本来没有我,可以认为有我。这个我本来没有。即便是我们上一世的心识,你说我身体可以理解来自于父母的,我的心总是我的吧?这个我总是我自己的吗?这个也不是,这个心识第一刹那、第二刹那也是它体的,不是一体。

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益明天的我,明天的我还没到来,我还可以利益它,今天的心识和明天的心识二者之间肯定不是一个,如果是一个,相当于我现在就可以感受明天的心识了,这不是一个,它是两个。既然两个心识我可以去利益,为了明天我的快乐,今天去工作,或者我今天准备明天的饭。为什么呢?明明和我现在是他体的,我们说它终归会到来,我可以执著他。既然我们可以执著这个,那么也可以执著其他有情,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从很多方面讲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去强加地区分,反正要利益就平等去利益。通过这方面把我们的相续当中的疑虑一个一个击破之后,我们就愿意真正去修行自他就是平等的。

在修的过程当中,就会发现真相,就是说我们会发现,牢牢执著的,我们觉得天经地义的我的手我的脚,这个真相浮现出来的时候,这不是我的。就像现在的社会上的,有些人辛辛苦苦抚养十几、二十几年孩子不是我的,发现不是亲生的,真相如何如何。我们也是这样的,从小到大执著的身体,最后发现不是我的身体,和我没什么关系。

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就是这样一种实际情况。既然我可以把不是我的执著为我,而且这个我就是一个迷乱。第一段话就讲了,无始以来漂泊轮回当中,无有我而执著我,没有自己而执著自己,这一切的一切从刚开始就是错的。

为什么对这个错的我要坚持呢?对不对?另外一个我就不能坚持呢?我把一切众生看成我去对待为什么不行呢?既然你可以把没有我执为我,不是自己执为自己,把不是我的身体执为我的身体去利益,为什么不能利益其他众生?可以。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如果我去利益所有的众生,这是一切快乐的因;如果我只是利益自己,就是痛苦的因。这个方面也是我们要去把自己的心量打开的一个理由。同样都是不是我而执著我,所有三界六道的众生不是我,我把他执著为我去利益,和我现在这个身体不是我执著我去利益,虽然从本质上看一样的,但是他的结果不一样。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众生执著为我去利益,是成佛的因也是一切快乐的因;果把不是我的身体执著我去利益,是轮回的因,也是痛苦的因,一切贪嗔痴的因。这就不一样了。对于很多深细的道理,我们如果看了静虑品当中的道理讲了之后,真的愿意放弃去我执。不愿意再抱着我执不放,一定要修利他,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胸打开,而且这个心胸就是人为设定的,就是我们自己划了一个界限,我们自己画了一个圈,就不能出去不能逾越,这个圈是什么呢?就是梦中所画的一个圈而已,不存在的。只要我们从道理上接受慢慢修行,这个鸿沟慢慢的就会消失。为什么消失呢?本来就是一个幻相而已,不是一个真实的鸿沟。因此我们要通过很多道理说服自己之后,真正愿意修持自他平等,方方面面的道理在佛经论典当中,尤其是在《静虑品》当中讲得非常深细。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修亲怨平等和自他平等,一个是亲怨平等,一个是自他平等,从修行范围来讲都是一样的。

对于以上道理要反反复复地观修。

这就是要观修的内容,我们知道道理之后,我们要上座去观修,就是观想自他是平等的。因为现在我们相续当中的自我非常严重,所以怎么严重呢?不出事情我们觉得没有我执,然后只要有一点点的事情,我执马上都跳出来了。这个特别严重,我们必须要很认真的去对待它,不是说我今天大概修了几分钟就可以了,这不是交一个作业。明天开学了,今天赶快去抄,好像把它交上去就完事儿了。不是说我们要给佛菩萨交作业,而是真正要去把它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来做,在心中要生起自他平等的心,这是不能马虎的,要把它很殷重的对待,然后去观修自他平等。

如果自他平等突破不了,我们还是落在这个固有的执著当中,什么是固有的执著?我们怎么轮回的?主要的思想是什么?就是我爱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这是所有痛苦的来源,一切轮回的根源。如果你不打破它,还是继续轮回,继续受痛苦,这就是自我欺骗,没什么利益。

因此我们要真正修菩提心,必须把一个一个修法要落实到底,我要修自他平等,自他就是平等的,最后内心当中真实生起自他平等的境界,这种感受一定要生起来。

对于以上道理要反反复复的观修,如果我们很认真地去观修,不单单是我上座要去观修,然后还要向上师猛烈祈祷加持我生起这种状态,一定要生起自他平等,说明我特别的重视,我要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生起来,包括我要祈祷上师加持我生起来。祈祷佛菩萨,因为所有的佛菩萨都生起了,我要学你们,也要生起来,请你们帮助我加持我。然后我的善根要回向我生起来,我要发愿我生起来。不管怎么样,在一切时间当中打击我爱执,一切时间当中生起自他平等的心。如果我们很认真的去对待,很快就会生起来;如果我们自己不认真,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可能很难生起来。这种状态不可能无因无缘的生起来,一定是给他因缘之后,而且这个因缘强有力,强有力的因缘给了他,慢慢的就会改变。我们真实的愿菩提心,就在这样一步一步的认真的对待过程当中,逐渐变成了真实,逐渐变成了牢不可破。怎么样让我们进入小资粮道呢?就是要生起真实的菩提心。生起真实菩提心,就要把这些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等等,一个一个落实到位,真实地去修行,这是很重要的。

无论是何时何地,凡希望自己拥有利乐的事,也希望其他众生同样拥有;

不管是何时何地,凡是希望自己拥有这些暂时的快乐,究竟的快乐,我们也希望其他众生同样都拥有,所有暂时的快乐,我愿众生得到,究竟的快乐,我也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愿众生拥有。

为自己获得安乐付出怎样的精勤努力,为他众获得安乐也应该付出同样的代价;

有些时候我们为了自己的快乐,很精进的去为了自己去奋发,现在我就为了众生的利益、为了众生的快乐,我也应该付出同样多的代价,这方面就是自他平等,最后我现在的修行,就是为了一切的众生,有时候就是这种观念的转变。虽然你每天还在做同样的事情,还在同样的念经,还是念同样的咒语,但是你的思想转变了,以前是为了自己而念、放生,去做这些,现在不是了,现在我的观念转变之后,我是愿一切众生,因为我愿意得到快乐,一切众生他们也愿意得到。因为这个善根是快乐的因。然我知道善根是快乐的因,也在修持这个快乐的因,也愿众生能够获得这种快乐的因。也就是说我现在所做的不是为了自己解脱,我现在所做的是为了一切众生解脱,其实我们并没有损失什么,损失什么了吗?没有损失什么。但是我的观念一转变之后,修行就变得更真实了,而且利益真实的靠近于真实的大乘道。从这样的角度来讲,自己的善根功德也会成倍的增长。功德和善跟成倍增长,也是让自己能够成更快成佛的一种助缘。

成佛是为了什么?成佛也是为了更早更快地利益众生而已,所以里面没有什么功利的思想。有些时候我们修行佛法的时候,很害怕提功德,不要提功德,好像就执著了。不要提什么善根,这没有什么。成佛需要很大的善根,也是需要很多的功德,没有功德根本成不了佛,所以我们自己要获得巨大的善根,要获得巨大的功德,只不过这个善根和功德不是为了我以后享受快乐的因,而这个善根功德是为了我利益众生而成佛的一种因,这个方向就完完全全的正确了。

自己连细微的痛苦也要努力舍弃,也应同样尽可能地解除他众的细微之苦;

自己连一点点的痛苦也要舍弃,这时候也同样要想方设法的解除其他众生乃至于微细的痛苦。(待续见下文)

堪布更多文章: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音频 1-11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全部收藏版)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