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业时语——乐空红电灵动自光
甲二、中善——五分教言 分五:
一、珍惜良缘,践行积资净障
二、不造舍法业,自修有缘法门,对佛法普观清净
三、作普护群生的大商主
四、护持高尚善规
五、依怀业引导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此颂教诫弟子,在这个时代应当秉持菩提心。这四句包含四无量心或者七种因果的菩提心修法,第一句说知母念恩;第二句说大慈大悲;第三句说消除违品;第四句说增上意乐——发广大心。
《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从无始辗转受生以来,三界中的众生无一不曾做过我的父母。这样就要知道,众生与自己的关系并不是敌人,不是毫无关系的陌路人,而是曾经有过大恩生养的恩德的父母。以母亲为例来说,十月怀胎、三年哺乳,有生我、养我的恩。凡是新的食物先给我吃,好的衣服给我穿,这样以极度的慈愍关怀我,从教我说话、走路开始,就像这样有极大的恩德。既然有恩,那就应当以慈悲心作护佑。
第二句就说到大慈大悲,也就是,对于一切曾为深恩父母的有情不应当作损害,也不应当只是小慈小悲。也就是单是给父母一点衣食,这只是小慈;或者解除轮回中的穷苦、病苦,也只是小悲;如果只关怀其中几位,而弃置其他不管,也是狭小的心境,因此,应当对于所有的父母都平等地起慈悲心。而且慈悲心发展到极度,“慈”要给予一切现前至究竟的所有安乐,“悲”要拔除从三恶趣到生死,乃至无明习气地在内的所有的苦状,这样就是大慈大悲心。像这样,对于全法界的三界所有种类的有情,都认为是自己的父母,要发出最大的报恩心,这样平等地来作护佑。
此平等大慈大悲心的违品,就是自方他方的偏执。
这里先要从道理上明白,总的轮回一切的苦恼,特别这个世界上大大小小的纷诤、斗诤、战争的苦难,都是从狭隘的派系见解而来。《释量论》中说:如果有我就知道有他,由自方起贪执,由他方而起嗔恚,与这些相连就变成了发生一切过失。此处应当从很隐微的地方发现这个苦难之源,也就是一旦执著了这是我,就开始认定对面的是他,由此对于我或者自方起一种贪执,于他方起一个排斥或者嗔恚。就像这样,它像一个无限蔓延的传染病一样,在什么上面都会出现。从烦恼的起因来说,就是从这样一个分了自他,出现了贪、嗔、嫉、慢等无量的烦恼。就斗诤而言,就是在更粗的地方,执定了这是自方、自品、自类、自族、自党等等;这样就认为,属于我方面的就是亲、是友,不是我方面的就是怨、是敌;由此就开始发生无量的纷诤。越是到了斗诤之世的后期,宣扬和平就越成了世界的主题。作为大乘的佛教徒,应当为世间作表率,不持敌友之见,心里不要去起自他分派的想法,无论是国家的派别、民族的派别、集团的派别、地方的派别、宗派的派别等等。
立志要做一个无派别的一切困苦众生的大商主。
“困苦”,即是弱小、贫困或处境困难,总的一切三界的有情,特别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类众生,都是处在非常艰难的困苦当中。总的深陷在生死轮回里,没有丝毫的安乐可得,或者极为缺乏七种圣财,没有信财、闻财、舍财、戒财、慧财等等,没有现前人间的安乐、究竟解脱成佛的安乐,因此立志:不分党,不分派,所有都是我的母亲,我都要亲自地带着他们前往解脱的宝洲。“商主”是古代名词,如同诸多佛经里所说,有一位带领商队前往宝洲取宝,从而得到大安乐的大首领,也就是引领困苦众生前往大乐宝洲的大船长、大怙主、大领袖。所谓“无偏”,就是无派别,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界海,都是作为自己普度的对象,不是在其中分一部分救度,一部分冷落,甚至仇视。比如世尊受歌利王割截身体,他不立一个敌方的见,反而觉得他是很困苦很可怜的,发愿“我成佛以后,第一个度他”。或者左边有提婆达多伤害,右边有罗睺罗孝顺,世尊也没有两种看法。大乘菩提心是有教无类的,是普视一切众生皆为父母,都愿给予最大的安乐。像这样,为了使我们在乃至众生界尽之间,永远地救度无边困苦众生,应当消除狭隘的派系见解,立志要救度全法界任何一个众生。就像这样,为着未来能够尽众生界海普度一切众生的大事业,应当立下这样的志愿。法王教导我们应当这样发心,也是在谋求世界和平与安乐的主题上,成为最高的宗旨。
这里法王教导我们要护持高尚的善规。前两句指示实现安乐的大道,后两句教导要努力地匡扶高尚的正道。
第一句说善心,第二句说善行。一切正法的心要就是贤善的心,世间为人之道根本依赖于利他的善行。
“心要”即是精要之义、坚实之义,为什么说正法的心要就在这个善心上呢?由于还归法界的根本的动力在于悲,悲就是善的指示。悲开发的程度由小到大,由狭到广,由有染污到无染污,这样子一直往上升进,将实现人天的安乐、解脱的安乐、成佛的安乐。从取得人身开始,人道的基本重点就在开发忠孝的善心,此道拓展充分,就是佛所演说的十善业道,它的根本精神就是不损他而积极地发展利他。由善推展到广大的博爱的层面,将提升于天道的层次。此善行既而能够脱离我执及对三界的贪爱,由此将上升到解脱的果位。进而去掉狭小的自利主义,为着尽虚空界的一切有情,普皆还归法界而成等正觉,由此发展的大悲将引到无上的佛地。佛道的最终实现,就是完成最极圆满广大的普贤行海,普贤即是普善,一切时处拓展到尽虚空、遍法界的称性的善。任何一个法要称为正法,必然是善的,其真正的坚实之义,不落入虚妄,正是在于具有善的内涵。特别就大乘而言,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成佛的根本;或者就《入中论》所说,悲心在佛道三个分位上的重要,最初如种子,中间如水,最后如果实,由这些方面可以看到,正法的心要是善心。为人之道的根本,依赖于利他的善行。应当怎么走人生之路?从过去所说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到进入佛法任何的一种为人之道,根本就是在利他之行。换句话说,如果能发展利他的善行,就建立了为人之道的根本,也就是在这个上面可以立起一个贤人,立起一个圣人。其中的道理,如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所说,实际他爱执为一切利乐之源。也就是,我们如果仅狭隘地考虑到自身,那么无论身体的长寿、健康、相好、财富、名誉、地位,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利他之行。比如寿命绵长,来自爱护众生;财富丰裕,来自慷慨布施;相貌庄严,来自供养礼敬;具足力量,来自资助他人。像这样推广开来,在一个人身上出现的所有的福德、尊贵,都是由利他之行而来。就人身为起点,要拓展自身的事业、境界,也全是由利他之行而来;上升于高位,也由利他之行为根源,总而言之,作为一个人,如何升华全依赖利他之行。个体如此,群体也照样如此,一个世界要趣向安乐、幸福,就是要转动利他的法轮,当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普行利他之道的时候,就将出现一个极为兴盛的局面,也就会从这里实现和平,实现安宁,实现富足,实现健康,实现所有的一切。
第三句说消除违品,第四句说护持正道。
对于无愧、谄诳的恶行,要像毒一样地断除。所断之处就是无愧、谄诳的恶行,也就是那些无耻的、虚伪狡诈的恶行。与前面相反,无耻的反面是高尚,虚伪的反面是纯正,凡是优良的传统、圣贤的法道,各种传记、教典,都要匡扶。它是高尚的,也就是让人发展本性的善,越来越提升为圣贤;它是纯正的,在缘起上无有任何的虚诳错谬,能够实现从现前到究竟的无量的利乐;它是良规,由诸佛菩萨以及世间圣贤这样安立的,世代流传,成为人类福乐的根本。如何护呢?先是要自己立起来,对于上面所说的正法心要的善心,人道根本的利他善行,自己先做出来,建立了根本;然后自身以身行道,以口宣道,使得这样的高尚、纯正的正道在世间建立起来。
点“阅读原文”,免费下载讲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