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11 * 阅读参考
1
科判释义——以令生欢喜劝勉修法
《极乐愿文大疏》的作者喇拉曲智仁波切为了让有缘众生对颂词的作者乔美仁波切生起欢喜心而劝勉:一定要再再修持殊胜的净土法门,这对我们今生来世都有非常殊胜的、不共的广大利益。
2
乔美仁波切示现的启示
①精进修行。
无论乔美仁波切是否是菩萨再来,在修行方面,他即生的成就是付出了所有的精进和努力而得来的,这其实就是对我们后学弟子的告诫。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有时会认为:“我肯定不行,我是一个凡夫人,没什么希望,我没有办法像圣者菩萨那样如何如何。”其实这种讲法也不一定完全合理,连高僧大德都要精进地修行,我们应该更加地努力。
②对他人修安忍。
尊者也有性格特别不好的亲眷,比如他的母亲脾气非常不好,会对周围的僧人破口大骂,这也是比较造业的行为。在藏地,人们出于天性,一般对出家人都比较恭敬,但是仁波切的母亲对此似乎很轻蔑,不是特别好沟通,但是尊者依然非常孝顺,一直陪着母亲直到她圆寂。尊者同样也需要去修安忍,同样也需要精心照顾自己的母亲等,这些方面尊者都做得实实在在。我们不应该做那种一直高高在上,坐在那里神乎其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而应该随学尊者——做一个踏踏实实、老老实实的修行人,这一点非常重要。
③发菩提心。
因为尊者的愿力极其广大的缘故,他的法本、教言与一般人所讲出来的不一样,能够弘扬得极为广大。我们虽然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凡夫,但大家不管是念佛还是发心做事,抑或是闻思修行,都要发殷重的菩提心,发心有多广大能饶益众生的力量就有多广大;发心越微小,产生利益众生的力量也就越微小。作为大乘修行者,在清净、广大的发心摄持下所做的事情,对众生所起到的饶益绝对是不共的,对这一点我们要生起诚信,这也是菩提心的力量。
④如今闻思修行的因缘殊胜。
古代的藏地交通闭塞,又没有发达的信息通信设备,在人稀地广的情况下,《极乐愿文》却传播到家家户户,这跟尊者的威德力、发愿力有很大的关系。乔美仁波切精通各宗各派的法义,而且他本身的成就也是众所皆知。法王如意宝曾经这样讲:“乔美仁波切是登地的大菩萨,他说的哪怕是只言片语,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偈颂,都能够给众生带来无量无边的饶益。”《极乐愿文》是乔美仁波切平时最主要的一个修法,他依靠这种修法最终获得了非常殊胜的成就,并且带着自己的眷属全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我们修学尊者的法,闻思尊者的教言,与这样一位主修净土的大德结上殊胜的缘分,也是给自己创造临终一定能够往生的因缘,这种缘起非常殊胜。
⑤尊者对这部法非常重视。
尊者的手因为落下病根不能写字,却仍要坚持亲自写这个愿文,表明尊者心里面对这个法的重视程度。
⑥尊者悲心深重。
古时候的藏地,没有现在印刷这么方便,只能靠手抄。尊者告诫后学者:如果有人想抄这部法,一定要借给他。这是为了通过借法本的方式而让更多的众生跟法结缘,让他们懂得并创造往生净土的殊胜因缘,最终能够种下往生极乐世界的种子。通过尊者唯一希望能够饶益一切众生的发心,可以感受到尊者强烈的悲心。
⑦应生欢喜心。
我们在末法时期,能够接触殊胜的净土法门是一件很有福报的事情,心里面应该产生极大的欢喜。法王如意宝曾经这样讲过:“在末法时期有两种法最容易能让众生得到无穷的利益,一种是净土法,第二种就是密法。”在座的道友可能有一部分对密法有一点了解,并不排斥,也有信心,否则就连愿意接受《藏传净土法》可能也有点困难,因为一涉及到“藏传”二字,有一部分修学净土的道友就会有一些顾虑,产生顾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不了解;有一部分也不排斥,但是确实不了解。世间上流传的关于密法的各种说法也比较多,但是,真正密法的见修行果绝对是清净无污染的,而且极为殊胜。在末法时期,净土法门和密法对于上中下三种根机众生的加持力都非常的广大,虽然末法时期的众生烦恼炽盛,但是这两种法门的加持力非常不可思议,它们依然有能力和功德可以将五浊恶世的众生救度到解脱的境地。所以,一方面自己要好好地修持;另一方面我们作为大乘行人,一定要好好地发心去弘扬净土法门。
3
往生四因
明观福田,首先要明明了了地去观修阿弥陀佛、西方三圣、极乐世界,或者观想所依的对境福田(即所有极乐世界的圣尊和刹土庄严)。
积资净障,修行人想要往生需要业障清净,同时也需要福报具足,这样临终往生就比较方便。
发菩提心,本论当中真正发菩提心的章节很短,但是三殊胜的内容当中再再强调了要以菩提心摄持、以三殊胜摄持来闻思修行的重要性和殊胜性。
发清净愿,即发与往生挂钩的清净愿。
4
净土法门因易修,果易成
因易修:一些修法虽然很殊胜,但不是所有根性的众生都能缘得上。禅宗和大中观的一些修法里面讲了法界实相,有的修行人可以直接安住在实相的般若空慧当中,但根机不到的时候,一直坐在那里,只是想着“我无所缘,我什么都不执著”,不一定能契入离戏的境界当中。对于往生四因,上中下根基的所有众生,只要能听得懂,并按照其愿力去受持,自相续逐渐会缘于净土的种种功德生起清净的信心,这就到位了。
果易成:如果自相续能具足往生四因,则一定能现前往生的果。这就是有种子就一定有苗芽的道理,是名言中的因果规律,因为因容易修,所以果法也很容易承办。净土法门比较特殊,可以带业往生,有些人生前的修力不是很到位,修行不像上等修行者那么圆满,但借用净土法门,还是有往生的机会,这也是果易成的表现。
有些修法确实很殊胜,但是要求修行人有禅定的功夫等,我们作为一般的凡夫众生,很难达到那个要求,不是说净土法门不需要这些因缘,有这些因缘是很好的,这些都是顺缘,但净土法门并不一味地要求修行人一定要有多高的境界才能往生,一个信根比较好的普通凡夫人,临终也有往生的机会。
5
解释教证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乃至十念”,是指具有一心一意的信心、不夹杂任何疑惑,如果具足这种诚挚的信心,十念就能往生。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既然阿弥陀佛已经获得了正觉,他曾经的愿就是真实的,而且佛的语言属于谛实语,一定能够实现,主要看我们是不是能够和他的愿相应。如果我们能够诚心诚意、不带任何疑惑地一心念佛,就可以给自己带来解脱。真正地信根具足,就能够获得往生的机会,这一点说明净土法门确实非常殊胜,修行起来也非常方便。
6
藏汉《佛说阿弥陀经》在意义上无有任何相悖之处
藏传佛教中也有《佛说阿弥陀经》,在藏地弘扬得很兴盛,虽然文字上面与汉传翻译的版本稍有不同,但是在意义上并没有很大的区别。汉传佛教的经藏是祖师大德从印度直接带回汉地翻译成汉文,藏传佛教的经藏主要由藏地的大译师、高僧大德们从印度带回藏地,然后按照梵文和藏文相对应的方式,由梵文直接译成藏文,渠道有所不同,所以在经教翻译过程当中,词句运用可能会稍有差别,但意义上并没有任何相悖之处。
7
《宝性论》云:“何人一心为佛法,无有散乱而宣说,相合获得解脱道,当如佛语作顶戴。”
所谓的“散乱”一般指自己的心外散,这里主要是指自私自利的发心,如为自己求解脱,为自己获得名闻利养、得到别人的恭敬、得到财产等。唯一以为了利益众生的发心而宣说,他所宣讲的内容一定相合于解脱道,最终的结果也一定是能够获得解脱。所以对于这样的语言,我们应当如同对佛语一样去作顶戴。
诸佛菩萨的唯一目的就是去饶益众生,在这个世间,不管他是什么身份,如果他真的能够饶益众生,而且确实对众生起到了巨大的饶益作用,那我们可以说他就是佛的化身,就是继承佛事业的人,所以我们要对利他的补特伽罗做真佛想。对于对众生有极大饶益作用的《极乐愿文》,我们也应该把它当作真正的佛经来对待。
8
对于佛法不要有教派的分别
佛陀在四十九年的传法历程中,给我们宣讲了种种的显密法要。在那个时候,印度没有派别,汉地没有派别,藏地也没有派别……佛所说的法流传到了人间,对每一个相应根性的有缘众生都能够起到让他得解脱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流逝,汉地出现了八宗,藏地有的时候分为五大教派,有时候也分为六大派系,不管如何划分,佛法本身其实并没有民族的分歧、种性的分歧、教派的分歧,这些划分都不是很重要,最关键的就是要看它对众生有没有饶益,它的窍诀在哪里。无论是藏传、汉传还是南传,只要真正具有能够让众生离苦得乐的窍诀,我们都应该乐于去接受。“法”才是最主要的,因为不是教派而是“法”给我们带来解脱,而“法”本身并没有局限于某个教派。我们对于“法”应该要乐于去接受,并且依靠它的力量,让我们的自相续发生一种好的改变。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