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广解》101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我们正在学习的是第七品精进品,首先要了知精进的本体——进即喜于善,同时要断除精进的违品即同恶懒惰、耽著恶事懒惰和自轻凌懒惰。对于修行我们要无有怯懦,这需要通过精进来断除因难行而产生的畏惧邪念,还要断除因时间长久而生的厌烦之心,同时还要生让我们欢喜趋入菩提道之因。
🔹本课颂词1位于科判“断除自轻凌懒惰”,因“修缘难成而懒惰之对治”中有欢喜之因。修行是从快乐之道趋向于快乐之果,这个里面都是乐,故而不应该懒惰。
🔹颂词2、3为“宣说应当精进”中略说“增上对治”,通过四种助缘:信解、坚毅、欢喜和放舍和两种力:实行力、控制力来断除懈怠,增上精进。
🔹颂词4、5为广说四种助缘中信解部分,先说“无信解之过”。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故应除疲厌,驾驭觉心驹,
从乐趋胜乐,智者谁退怯?
颂词1-1
科判分析
这里讲不但没有怯懦之因,而且还有欢喜之因,能够让我们欢喜趋入菩提道的因是存在的。
颂词1-2
消文释义
所以应该断除一切疲劳,骑着菩提心的骏马,从安乐之处驶向安乐之处,对此,了知功过的智者谁会懈怠退怯呢?(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从乐趋胜乐”,颂词的第一个“乐”,是安乐之处,或者安乐之道。“胜乐”可以理解成更快乐之处,或者理解成佛所觉悟的大乐,从快乐之道趋向于快乐之果,这个里面都是乐。
颂词1-3
本颂重点
重点1. 不应只注重短期的利益。
长期的学习佛法,相续中虽然没有天翻地覆的变化,没有显示出神通神变,但通过周而复始地学习,我们相续中的善根没有退失,而且在此基础上再再地增长。若干年后,我们再来回视,发现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点一滴地学习,相续中已经累积了非常深厚的资粮,获得很多殊胜的取舍智慧。我们依止上师善知识学习智慧的教言,反复地听闻、思维、串习,能够逐渐改变非常僵硬的、难以调御的心。
重点2. 内心中生起菩提心,本身就是快乐之道。
如果把菩提心的方方面面彻底明了了,知晓得很透彻,就会发现菩提心非但不是给我们带来痛苦的源泉及负担,反而自从有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的生活开始有意义了,修行开始变得快乐了。一方面,菩提心是度化众生趋向成佛的的利他心;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有利他心,了知利他的利益之后,我们的痛苦和痛苦的来源,逐渐就可以消退。
重点3. 不应退怯的原因。
现在我们所修持的、所安住的是乐,所要到达的目标也是乐,是从快乐之道趋向于快乐之果,从暂时的快乐趋向于究竟的快乐,当然是有欢喜之因了。了知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不会退怯。觉得我们现在有很多痛苦和烦恼,是因为还没有真正的入道,最多是入道的预备阶段,真正入道就开始从乐至乐了。即便是现在准备入道的阶段,我们也能通过听闻佛法,把很多粗大的痛苦和烦恼压制住,比以前没有到预备阶段的痛苦要少很多。因此,现在也是乐多苦少。我们目前处于灭掉苦因、具足乐因的准备阶段,从这个方面讲,将来也是能得到快乐的。
重点4. 全知麦彭仁波切提出:学习佛法最怕的“学而不精”。
学了一点但没有精通。比如菩萨道,了知是了知一点,但没有彻底了知。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似是而非的理解,对整个菩萨道就会产生误解。如果只是学了些皮毛,没有学精通,那我们每一个初学者都有可能产生恐怖、疲厌和退怯的心理,这时我们更需要专注地学习。学习得越深,我们对这个问题了解得越透彻,怖畏、怀疑和不理解等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重点5. 解析《大乘经庄严论》菩提心品:“思利及得方,解义亦证实, 如是四时乐,趣寂则便舍。”颂词讲到了四个时间段所得到的快乐
①首先是思利——思维利益众生。我们单单思维利益众生,本身就是一种快乐,这种快乐只在大乘当中有。世间人不关心其他人的快乐,外道苦行者基本上也不关心, 声闻缘觉只关心一部分,对于让一切众生得到快乐或成佛,他们也是没有想过。所以,思维利益一切众生所得到的快乐,只有大乘中才有。
②第二是得方 ——得到了引导众生、利益众生的方法。单单想到我要利益众生还不够,必须要有方法。通过实践大乘教义我们就可以引导一切众生走上彻底觉悟之路。第一个阶段我们只是思维利众,只是这样还不行,我们必须要一步一步地帮助众生落实快乐。
③第三种快乐是 “解义”。我们得到方法,比如我们学《入行论》了,《入行论》法本得到了,或者正在听上师讲解,这很快乐。但是得到法要之后还需要理解。若我们对大乘的世俗和胜义菩提心的本体、力量、殊胜方便和功效,对五道十地,对于暂时究竟的果位,对于我、众生以及万法的本相,都完全理解了,这样自己非常高兴。
④第四种快乐叫“证实”。不单单是解义了,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地证悟了佛法的真实义,这意味着自己真正有了度化众生的能力,可以去引导众生了,所以很高兴。
这四个时间段,思利相当于是苏醒种性的时候,得方相当于听闻的时候,解义想当于思维的时候,证实相当于修行得果的时候。所以,从苏醒种性到闻思修,可以说是“从乐趋胜乐”。
重点6. 不应对密宗误解。
密宗的基础或者说前行就是出离心和菩提心,整个密宗是大乘修法,不仅自己解脱也要让众生解脱。密宗的根本建立在小乘和大乘显宗的基础之上,其见解综合了唯识宗、自空中观宗和如来藏他空中观宗的观点,依靠殊胜的窍诀,把究竟的实相完全显露出来。密宗的见解,不管是本来清净的见解,还是本来平等的见解或者大平等大清净的见解,其实和大中观、如来藏的见解,并没有差别,只不过其显示的方式或者直指窍诀的方面,可以说更直接一点。我们学完之后,就会发现密宗的修法和显宗的修法完全都是一味的。
颂词1-4
相关公案
《未生怨王除悔经》:
三个小孩看见极为庄严的如来与两位尊者后,生起了很大的欢喜心,把自己玩耍的珍珠璎珞供养了如来与两位尊者。他们发愿的时间是一样的,供品是一样的,但因发心上有很大的差别,发愿成佛的孩子经无量劫的菩萨行后,成为释迦牟尼佛,而另两个童子分别成为释迦牟尼佛教下的舍利子和目犍连。
颂词1-5
思维讨论
现实中遇到的痛苦究竟是不是乐,应该如何理解看待?请举实例讨论。
(颂词2)
勤利生助缘,信解坚喜舍,
畏苦思利益,能生希求力。
颂词2-1
科判分析
己三(增上对治)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讲增上对治,正面讲怎么样生发精进。
颂词2-2
消文释义
增进精进利益众生,必须要具足四种助缘(也叫四种力),即信解、坚毅、欢喜和放舍。这四种助缘全部依靠希求力产生。希求力的根本就是畏惧轮回的痛苦,思维解脱的利益。希求力既信解。(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2-3
本颂重点
重点1. “勤利生”的理解。
其实包含了一切大乘的修法。我们容易把大乘的修行和大乘的利生分开,好像修行是修行,和自己有关,利生和自己无关,只是利益其他众生。其实,大乘的修行就是大乘的利生,大乘的利生就是大乘的修行,二者是完全没办法分开的。
重点2. 大乘的修法或者精进利生的助缘一共有四个:信解、坚、喜、舍。
信解力:在这里,是指对利益众生的大乘佛法具有强烈的希求心。正如《前行》所言,如果没有希求心,对正法毫无兴趣,就像在饿狗面前放青草一样,自相续也不会生起点滴功德。
坚毅力:光有一个希求心不行,还要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行持。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要有能够战胜烦恼的自信,完全能够调伏烦恼的慢,这样我们会有一种坚毅的决心。自信、佛慢也可以包括在这里面。
欢喜力:对大乘佛法有不共的欢喜心。有了欢喜心的话,也是对治烦恼一种强有力的方法,这也能够助长我们的精进。
放舍力:暂时的休息、暂时地放舍。暂时地舍弃是为了更长久地继续善法。舍的另外一个意思是,我们不要贪着于某个善法,不要老是沉迷于以前的善法当中,觉得我修的这个善法多么多么殊胜,沉迷在这个气氛当中出不来。做完之后就放掉,然后开始新的修行。
重点3. 生起希求力的因。
第一个因是畏苦,即我们要思维痛苦,如果我们把苦思维透了,就会产生对苦的怖畏无所谓,习惯而已,我们就会去想怎样才能从苦的状态当中出离。我们这时就会希求正法,希求断恶,希求取舍因果之道。所以,思苦有助于引发希求力。
第二个因是思利益,即思维修善法的利益、解脱的利益、帮助众生觉悟的利益。畏苦就会希求断恶,思维利益就会希求修持善法。因此,思维利益也有助于产生希求力。
(颂词3)
故断彼违品,以欲坚喜舍,
实行控制力,勤取增精进。
颂词3-1
消文释义
因此,为了断除精进的违品即三种懒惰,应该运用希求、坚毅、欢喜、放舍四助缘,再加上实行力和控制力,努力断除懈怠增上精进。(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1. 实行力:是通过正知正念来取舍,然后在实际行动中去行持。
2. 控制力:是依靠自己的智慧进行分析,令身心获得调柔自在。
颂词3-2
本颂重点
颂词逻辑关系:
本颂词包括三个方面:断违品、四助缘和实行控制力,通过这三个方面让我们勤取增精进。前面已经讲过我们若要增上精进,违品一定要断掉,违品就是前面讲到的三种懈怠——同恶懒惰、散劣事懒惰和自轻凌懒惰,要断了违品才可以增上精进。
本颂词是前面的断除精进违品和后面将要讲到的增上精进的总结和略说。如果我们要精进的话,第一要断除违品,第二是“以欲坚喜舍”,第三是实行、控制力。
与上一颂词有相似的地方,但侧重点还是不一样的,第一个颂词讲到了四助缘,第二个颂词归摄了前面断违品的要义、四助缘和实行、控制力,通过这三个方面来勤取增精进。
颂词3-3
思维讨论
请分别讨论四种助缘和两种力在增上精进时的作用和意义。
(颂词4)
发愿欲净除,自他诸过失,
然尽一一过,须修一劫海。
颂词4-1
科判分析
庚二(广说)分三:一、具备助缘;二、依助缘精进修持;三、主宰自己。
在华智仁波切划分的科判当中,把这一部分分成两个科判——积四助缘和出二力。科判“积四助缘”讲的就是“具备助缘”的内容;科判“出二力”当中讲到了实行力和控制力,这在本科判(《善说海》的科判)当中是怎么体现的呢?本科判的“以助缘精进修持”相当于实行力,而“主宰自己”相当于控制力。所以,华智仁波切的科判和善说海的科判在要义上是完全一致的。
辛一(具备助缘)分四:一、信解;二、自信;三、欢喜;四、放舍。
这四个助缘,如果我们修持的话,都可以发起精进。怎么样才可以引发精进呢?前面首先讲了违品要断除掉,之后还要修对治,也就是修持这四种助缘——怎么样生起信解,怎么样修自信,怎么样生欢喜,怎么样放舍。如果具备了这四个条件,就能够生起精进。
壬一(信解)分三:一、无信解之过;二、信解之功德;三、以宣说因之方式生起信解。
信解就是希求的意思。第一,没有希求的过失是什么?第二,有希求的功德是什么?第三,以宣说因之方式来生起希求,前面讲的“畏苦思利益”就是它的因,通过畏苦和思维利益的方式思维因果,从而生起希求心。
癸一(无信解之过)分三:一、思维未行信解之事;二、安立理由;三、宣说思维于法无信解之过而不应舍弃。
第一,没有行持希求善法之事是一种过失;第二,他为什么会这样做?第三是讲对法没有希求的过失,教诲我们不应该舍弃希求。
颂词4-2
消文释义
我们曾在佛面前发愿要净除自他众生的一切过失,但是我们要消尽每一种过失,都需要修持犹如大海一样劫数的时间,才能够断除。
颂词4-3
本颂重点
重点1. 断过失的理解。
我们平时在讲断过失的时候,会把压制讲成断除。比如戒毒、戒酒、戒一些不良的习气和喜好等等,这些事情都让自己上瘾, 那我们要把它们断掉,其实也不是特别的容易,必须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行。而现在我们要断除过失,不是只是压制,上面讲的断毒瘾其实是压制,压制这种习气不让它现行。但吸烟、吸毒的习气不去断根,仅仅是压制住都很困难,要把这些过失从根本上断掉则要非常非常大的精进才成。因此说“然尽一一过,须修一劫海”。
重点2. 按照佛教的断证次第来讲。
在加行道之前,所谓的断过基本上都是压制,对于烦恼都是压制,其实它的种子还在。修行人登地之后,由于证悟了一切万法的空性,烦恼就缺缘不生了,他的相续当中虽然还有烦恼的种子,但缺少了非理作意的缘故,不用刻意去压制,烦恼也不会现行。到了八地,烦恼障的种子就断掉了,再到佛地,所有所知障的种子也都断掉了。
颂词4-4
思维讨论
“真正要断过,我们需要三无数劫”如何理解这句话?菩萨是否会觉得三大无量劫时间漫长?浅谈为什么?
(颂词5)
若我未曾有,除过精进分,
定受无量苦,吾心岂无惧?
颂词5-1
科判分析
此颂词是反观我们有没有精进。
颂词5-2
消文释义
如果我未曾有遣除过失的一分精进,那么我一定会感受无量的痛苦,想到这个后果,难道我不害怕吗?
颂词5-3
本颂重点
定受无量苦的原因:
我们相续中过失是已经有了,而精进能遣除过失。过失是因,痛苦是果。如果精进,我就可以把过失遣除,也相当于消除了痛苦的因。但我并没有为了消除过失而精进,因此过失在我的相续中还存在,而且新的过失在不断产生、累积。这样的话,定受无量苦。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