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文殊密语 >> 度假不是解决之道——【ZCKB】《释量论·成量品》29(上) Back

度假不是解决之道——【ZCKB】《释量论·成量品》29(上)

文殊密语 2021-10-06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释量论·成量品


-ZCKB辅导-

29

(上)



上集回顾

风水、算命也是有一定根据的——【ZCKB】《释量论·成量品》28(下)

本集讲记

破斥轮回不存在——《释量论·成量品》广释 29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法称论师所造的《释量论·成量品》。

 

《成量品》建立佛陀为量士夫,建立佛法是清净的正道,也通过推理的抉择,来让我们对于三宝的自性、功德,以及自己的修行之道都可以产生信解。这样的信解不是不了知佛法体性产生的信心,而是通过推理完全可以决定的。通过推理决定之后,对佛陀、正法产生了信心,也会对修行正法的僧众产生信心,乃至于说对于都在学法的同行道友们也可以产生信心。因为这个道是真理,我们所抉择的道的的确确是佛陀现证了实相之后,通过智慧所了知抉择的世俗谛和胜义谛的自性,所以如果能够缘万法的真理皈依学习的人终有一天会趋向于解脱,完完全全成为皈依的自性。

 

《入中论注释》中也说,佛陀告诉弟子们,礼敬刚刚发心的菩萨要过于佛陀,就是超胜于对佛陀的恭敬。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佛陀是从菩萨而生的,就是最初发了菩提心,缘正法修行而生的,如果没有最初的发心、修学就不会有佛陀,也不会有世间的明灯,不会有众生的离苦得乐等等。了知了这一点之后,我们这些现在学习佛法的道友们,除了对佛陀、现在我们认为的正法,还有大菩萨、上师善知识等等要产生恭敬之心,我们这些已经皈依了,正在学习佛法的人,比较容易对这些对境产生恭敬心和信心,但是对于其他初学者,刚刚学习佛法的人或者说我们看起来有烦恼的道友们,不太容易能够产生恭敬心和清净观。

 

我们在学习佛法过程中,如果说经常性的产生傲慢等烦恼,对自己的修行就是一种障碍。如果我们能够对同行道友都产生恭敬心或者比较尊重,也代表着我们对于正法和修行正法的人都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知。

 

我们要训练这种认知,虽然学习了道理,觉得应该是这样,但是时间长了之后,也没有继续思维,我们对于看起来烦恼重重、业障深重的道友,非常容易产生轻毁的心,观察过失等等,对于自己清净观的训练非常不利。如果我们真实地对于这些道理产生了定解之后,尤其对于真实的正道,或者修行正道最终会获得佛果的侧面认识得越深,对于缘正法做功德也比较容易产生信心。因为前面讲了,正法就是非常殊胜的自性,所以如果我们对于正法的功德了知很清楚,我们对于缘这个法正在做福德的人,也能够产生一个比较好的观念。

 

比如有些时候我们看到,这个人佩戴了一个《般若摄颂》我们会很高兴。为什么高兴呢?因为他能佩戴,和这个法结缘,可以很快解脱。这是什么原因?就是知道法的力量很大。如果我们对别人能够抄《金刚经》、佩戴摄颂、念一句佛号、供一次佛……我们都能够产生欢喜心,对于现在正在系统闻思这些教义的道友们,我们有什么因缘不对他们产生欢喜心呢!其实这种随喜心也容易产生。

 

 

虽然道友与道友之间,都是凡夫人,可能都会有烦恼,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讲,大家都在缘正法不断精进地学习,这种种子习气很快就会成熟,成熟之后就会变成圣者、佛陀。如果我们的注意力经常性地观察这些,会更加容易产生欢喜。如果我们经常性缘这些产生欢喜心,第一个自己内心中的习气、烦恼会被压制住,第二个缘这些很容易和正法相应,因为了知了正法的自性而对正法恭敬的缘故,然后也可以经常性的产生福德、清净罪业,对自己相应于实相的修行是相当有利益的。所以在所有的修行中,我们应该知道对正法,应该产生一个决定性的定解。对正法产生了定解,这些功德都会自然而然生起来。

 

现在我们所抉择的也是这样的。前面我们也抉择了佛陀是如何成佛的。佛陀是通过正确的因果轨道成佛的。佛陀通过什么样的因果轨道?先发利益众生的心,这是最主要的因,最大的发心就是最初缘一切众生发起勇猛深广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依此为因积资净障,修持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二资粮修完之后,成就了自利圆满的佛陀,成佛之后就可以利益众生。这是一个过程,就是缘因果之道而成就的利他。了知成佛之道,对于我们自己的成佛之道也可以从这方面了知。







现在我们学的是第二个问题,反过来推,就是通过救护者再来证成他是善逝,通过善逝再来证成他就是加行圆满的导师,通过导师来证成他发了菩提心。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果法不需要因缘,或者说任何一个结论都需要正确的能立推理。反推主要是前前为因,前前安立能立,后后安立所立,从正面和反面来验证,我们最后就可以真实了知佛陀的的确确就是没有水分的量士夫。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很多自称为量士夫的言论和行为方方面面都经不起观察。佛陀是量士夫,佛弟子当然会承认,但是佛弟子承认的原因是因为他真实的经得起观察。不管怎么观察,佛陀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立为真实的量士夫。

 

现在我们就从反方面,首先通过四谛法来安立佛陀是救护者,因为前面在四段当中,第一是欲利,第二是导师,第三是善逝,第四是救护者。我们要从救护者来推出佛陀是善逝,再从善逝推出佛陀是导师,最后从导师推出欲利生,发了菩提心。第一个救护者必须要安立,这方面不仅对我们来讲事关重大,对于想要趋入佛门修行的人来讲,也是事关重大的。

 

为什么救护者很重要?因为我们在轮回中流转,是不自在的。它流转的痛苦的模式是非常成熟的,所以通过自己来打破这种痛苦的模式非常困难,根本就没办法了。因为我们自己的我执,导致烦恼的产生、造业,然后再流转,流转了受苦过程中,又开始通过无明又造业等等,这个模式已经成功运行无数劫,没有办法计算,我们无始以来就是通过这套模式流转到现在的。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是想要彻底终结受痛苦的生产线,必须要找到一个方法,找到一个能够指引我们的人,导师,然后他的方法我们是需要依靠的。

 

救护者佛陀,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可以称之为救护者,可以值得我们全心全意去皈依、依止这位导师,依止导师的正道?主要就是说他彻彻底底地让所有具有痛苦的,具有业惑的众生(有情)完全从轮回中解救出来,完全离开痛苦。

 

有的时候我们说解救出来,感觉很宗教,但是换个侧面来讲,完全从所有的痛苦和所有痛苦的因中彻底地予以帮助,完完全全地离开一切痛苦和痛苦的因,他不是暂时帮我们离开痛苦,而保留了受痛苦的因,这个叫压制,就是转移到一个地方暂时的缓解一下,就相当于我们在一个地方很累了,很累的时候我们出去旅游一段时间,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啥事都不用想,就去放松度假,所以有时候我们转到天界就象去度假一样,暂时你到天界中去一段时间度度假,也不用考虑人间的生活工作,烦恼的事情都不用操心,就玩就可以了。有些时候往生善趣或者到了天界等等,就是一个度假而已,度完假钱用光了就得回去了。所以像这样,你的业用尽之后还是要从天界再度返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又回到以前不愿意呆的地方,比如说饿鬼旁生等等,这些痛苦这些麻烦还是要自己去面对的,所以不是真实的解决问题之道,只是度假的方式,止痛的方式,它没有彻底的解决问题。

 

而佛陀所做的事情它就不是这种模式,它不是我们一般的人想得到的,我们很累了去度度假,也不需要佛陀来指点,是我们自己的本能,这是凡夫人的分别心都能想的到的。不需要依止佛陀为导师。

 

之所以我们要依止佛陀为导师,它的不共的地方,他就不是安排我们去度假。佛陀告诉我们,彻彻底底地来解决问题。因为佛陀帮助我们解决了所有的痛苦和痛苦的根源的缘故,所以我们不用再来轮回中受痛苦了,我们不用再操心了,所有的忧虑及其根本,这些全部没有的了。所以说,佛陀在这方面做了救护。

 

到底什么样安立是救护者?也需要一个根据,因此现在我们开始讲四谛,通过学习来了知佛陀所讲的四谛的法理,进一步确定佛陀的的确确是做了救护的事情,佛陀就是救护者,四谛中前二个是属于轮回的因果,后面二个是属于还灭解脱的因果。







首先讲轮回因果中的果,果就是苦谛。所有的轮回它是痛苦的自性。痛苦的自性的事相,前面也学了,所谓的苦就是流转蕴,流转的五蕴。第一个是五蕴,只要有五蕴就是苦。第二个它是一个流转,如果单单五蕴是苦,我们想方设法把五蕴灭掉,就行了。但是为什么叫流转?流转的意思不是一生一世的,不是说这段时间我很苦,而是流转的蕴。流转的蕴就不单单是今生今世了,就不是几十年的问题,从上一世流转到这一世,从这一世流转到下一世。这个苦就是连续不断,连续不断的苦。有的时候想一想,就很容易让人生起厌离心,因为这个苦似乎是看不到尽头的。因为流转蕴,蕴就是受苦的本身,它已经从上一世,也就是说我们上一世已经受过苦了,但是没有终结,这一世又再受,这一世又形成五蕴,然后又在五蕴上面安立苦,这一世受完之后,流转蕴的缘故还会到下一世。

 

只要蕴存在它就流转下去,而让蕴流转下去的因素,一边在受苦,一边也在创造,是这样的。所以说当我们这样安立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所谓的痛苦它就是流转蕴。流转的蕴,一种说法就是五蕴,另一种说法就是身心,对我们人来讲就是身心,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心,就在这上面安立痛苦,要不然就安立行苦——苦因,要不然就安立变苦——安乐,要不然就安立痛苦——苦苦,所以说不管怎么说只要存在五蕴的期间它一定会存在这些,要不然是行苦的自性。

 

前面我们学习过,行苦比较明显的就是在在四禅天以上,还有就是说无色界这些众生都是属于行苦的自性;变苦的自性天界最明显了,天界就是说欲界天等等,或者说一禅天二禅三禅天,这方面它的都很明显。它都有乐,要不然是身体的乐,要不然是心的乐等等,它都有快乐的自性,这方面是变苦居多,比较明显的。还有就是属于苦苦比较明显的,就是地狱饿鬼等等,这些方面是很明显。还有就是说三者皆有的,又有变苦又有行苦又有苦苦的这些,就是人道、旁生这些。像这样就是说它只不过是偏重而已,不管我们流转到那一道中都离不开苦,因为它是蕴的缘故。有些是五蕴的自性有些是四蕴的自性,四蕴的自性就是没有色蕴,但是只要你有受蕴有想蕴,它也是离不开苦的。

 

不管如何它就是在这上面安立痛苦,只要五蕴存在它就会流转,流转它会有苦受,所以这方面我们就要关心了,五蕴到底怎么能够灭尽?如果要灭尽蕴,必须要了知生成蕴的原因,后面我们就要讲到集谛。把五蕴生成的原因集谛了知之后,能不能灭掉,我们就讲到了道谛,是可以对治的,最后结果就出来了,最后就可以获得灭谛,获得解脱了。

 

佛陀通过四谛的体系,就把众生成功地就可以从整个的苦果和苦因中完全地予以帮助,完全地予以救度,所以说就是救护者。这就是四谛的自性了。在佛法当中,这个是很殊胜的,或者说很重要的,很关键的、核心的教义。作为佛弟子来讲也必须要通达四谛。虽然有些时候四谛讲得很细很深的时候很难通达,但是它整个大范围,总的体系,它是怎么安立的方面,我们还是要通过自己的精进,一方面自己的精进,一方面通过祈祷,大概要找到一点感觉。

 

找到了四谛的感觉之后对我们修道的动力,它的修道的促进力还是很强劲的。因为我们对于四谛找到感觉,知道了这方面我处在什么当中,现在是痛苦,现在我相续中有集谛,现在我所学习的这些闻思修行不管是学习的是《前行》《入行论》学《成量品》还是学大圆满等等,这些法要都是从属于道谛,虽然它本身还不是道谛,但是已经从属于道谛。如果我们通过这样的法学习,去听闻、思维、修行,终有一天相续中会现前道谛,然后再把道谛修圆满了它就会现前灭谛。所以这是对我们解脱道来讲完全可以操控的,对我们来讲可以控制的,我们完全可以掌握这一套学修的方法,而且掌握之后去修行的话,也绝对可以得到它里面所讲到果。所以我们最终一定是可以完全现前灭谛,灭掉这样的苦谛的。

 






那我们就安立了流转蕴,在安立了流转蕴之后,有些观点,比如外道、我们的分别心就觉得流转蕴好像是需要观察的地方,为什么流转蕴需要观察?因为有些人认为没有前后世,所谓的蕴没有一个流转,哪里有流转?要流转也是在今生中流转,然后也不是从前世流转到这一世的,这一世灭了之后也不可能流转到下一世,既然没有前生后世就不存在流转蕴,他就觉得这个事相可能是不成立的。

 

对于这个问题,当然我们要分析,要观察,进行破斥。认为没有流转蕴的原因是什么?他们觉得要不然就是通过身体里面的风胆涎产生的这些心识烦恼,所以说不需要前世的因缘这样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通过四大种的方式形成了心识,形成了烦恼,所以它也不需要前世心识,前面还有一个因这样流转下来。他就觉得没有流转的蕴,也没有连续不断的心识,没有轮回,也没有生生世世受苦的这一说,只有这一世。既然只有这一世,他们的意思就是说,不需要所谓的后世去积资净障、去修行正法,今生中把生活搞好就行了。

 

这方面当然不符合于实际情况,所以前面也作了观察和破斥,对于烦恼等从风胆涎产生的观点已经分析过了。但在分析完之后我们如果要产生定解,还必须要再再地去观察、再再地分析才对。

 

现在我们学的主要是第二种,通过大种而安立的,就是通过四大种来产生心识,四大种来产生烦恼这样的。

 

所谓的大种我们已经观察过了,前面已经观察过了,它是不成立的,通过大种产生心识的观点已经破斥掉了,而且大种和心识之间也没有所依和能依的关系。所依就是四大种,能依就是心识,二者之间也没有所依能依的关系。

 

对方就说了,怎么没有所依能依呢?就像《俱舍论》等对法论中所讲到的一样,大种所造,它是一个能依,然后四大种是所依,二者之间有能依所依的关系,在你们的教言中也这样讲的,如何解释呢?

 

我们说所谓的四大种作为所依的这一说法,一方面就是讲前面的四大种可以作为因,有了四大种才可以有大种所造法,大种所造色,从这个侧面来安立,就所谓的取一个名字叫就是说所依能依,这方面也是假立的。这种假立的因果的关系,就是说如果没有四大种,就没有大种所造法,就没有大种所造色。还有就是说是大种所造色和四大种之间,它是属于无二无别的这种关系,就好像就是说是白色的布和它的白色的线条一样。就是说大种所造和四大种二者之间,在大种所造色上面,它就已经具足,同时没有离开过它的四大种,从这方面来安立的。就是说大种所造色是整体,然后四大种是它的分支,很多若干若干无数的四大种集聚起来,它就会形成大种所造色。我们是从这个方面进行安立的。这个方面,所依能依是可以成立的。像同时的、他体的这些能依所依是安立不了的,是这样。

 

如果是同时,当然不是他体了,如果是因果,前因后果,从一个侧面来讲,它不是同时的。所以说如果是同时,它不是他体的,同时、他体的能依所依安立不了。当我们在讲完之后,今天要讲第二个问题了。

 






卯二(除于彼时之诤论)分二:遣除无别不成诤;于彼他许不相同。

 

“遣除无别不成诤”,我们就认为,前面我们不是说了,大种所造色和四大种之间是无二无别的,对方说“无别不成”,他通过无别不成,大种所造色和四大种无二无别一体是不成立的,他就通过这个来给我们发一个诤论,我们遣除无别不成的诤论。“于彼他许不相同”是从另外一个方面,下一个科判讲的。



辰一、遣除无别不成诤:

 

设谓醉等力,如是有差异。

力非事外境,彼亦将毁灭。

所依齐全住,能依非毁灭。



 我们前面说所谓的大种所造色和四大种之间是一体的方式安立的,对方就说所谓的二者无二无别,不成立。“设谓”,就是说假设说,对方是这样讲的,“醉等力如是有差异”,同时、他体的能依所依存在是合理的。他打比喻讲,比如说酒和酒的能力。酒当然我们知道,白酒红酒黄酒这些就是属于酒。而酒之所以安立为酒,它有能力,什么能力,它有能够迷醉的能力,它有能够让人的神识迷醉的能力,所以说酒是所依,而能够让人醉的这部分能力叫做能依。所以说所依和能依,酒是所依,迷醉的能力是能依。这二者到底是一体还是他体的?他认为是他体的,不是一体的。为什么?他举个例子,比如说,比如说把酒敞开之后,慢慢逐渐逐渐地这样地挥发掉之后,酒的迷醉能力就会消失了,这时候这个酒,白色的或者红色的液体虽然还存在,但是再怎么喝,它已经不再具备迷醉的能力了,就说明二者是同时的他体。因为这个酒,这个所依离开了这个能醉的能依之后,它还单独存在,它还有,就说明二者是他体而且同时的。

 

比如说酒酿出来之后,酒本身是所依,它的能力是能依是,所依能依是他体的而又是同时的,同时存在。就是说你喝了酒就醉了,就说明二者是同时的。但是二者之间又是他体的,因为时间长了之后酒的能力消失了,酒还存在,所依还存在,能依已经没有了,它的能力已经没有了。所以说就是说是从物体和物体的能力二者来进行分析观察的时候,辨别的时候,他就是说同时他体的能依所依安立是合理的。

 

这是“醉”,“等”字中就是在注释中也讲了,比如说毒药、毒药的能力,火和火的能力。毒药不管是砒霜还是说其他的毒药,反正就毒药本身还有毒药它自己的能力,就能够让人受伤,或者严重的话,能够让你死亡。能够让人死亡,或者说毒蛇的毒液等等,像这样它也能够破坏这些众生或者人或者动物的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等,毒液有能力让这些人丧命的,让身体的功能失调或者让它生病或者让它死亡。毒药和毒药的能力二者之间也有这样的。

 

还有就是说火和火的热,他就觉得一个是火,红红的燃烧的就是火,火是所依,它的能力就是它的热性。所有的火就可以燃烧,可以加热,可以烧毁别的东西的,这方面就是叫它的能力,能力就叫做能依。这方面是他认为也是同时他体的。为什么?他说因为有些时候通过念咒,印度也有很多,密法中也有很多,可能是在别的地方比如说巫术盛行的地方,他们也有咒语,还有在汉地也有道家民间的咒语,这些能力,它也有这些功能,什么功能?有些时候涂上了某种药或者念诵某些咒语之后,就可以让毒药的毒性消失。如果说能够让毒药的毒性消失,毒药还在这儿,但它的毒性已经没有了,不存在了。

 

或者说在中药中,有些时候中药中也用有毒的这些中药来治病,但是是不是直接给患者喂毒药?也不是,他通过某种炮制的方法,有的时候要烘烤,有的时候要炼等等,或者和其他的药配起来,不管怎么说,毒药还在这儿。比如说,一块乌头,或者一个什么,他就会复制这些,就是说这个毒药还在这儿,毒物还在这儿,但是它能力已经没有了,这个时候你服用,就对你的身体没有害。

 

还有直接通过咒力,通过念咒加持毒药之后,吃了毒药,但是它不会对人产生什么影响。他就通过这些在名言中,在世间中存在的这些现象,说明同时一体的法在毒药上面也可以体现。

 






还有火和火的热性,本来火,它就可以燃烧,它有热性,它能燃烧的。但是有些人,比如说,他的手上涂咒力加持过的药水,然后涂到手上之后,他把手放到火上去烤,手不会受伤。或有些燃烧的铁球,如果说咒术师,他用咒水洗过手之后,再去抓铁球的时候,他的手也不会感觉到灼热,也不会灼伤。就说明热性已经被咒力消除了,所以就不会再有什么样的燃烧的自性。

 

通过这样的比喻来说明,这二者是可以分离的。二者可以分离,既然可以分离,二者就是他体的,但是正在燃烧的时候,或者正在煮饭的时候,或者正在焚烧木材的时候,就说明它能力还在,就是说火具备了它的能力了,它也是同时具备的,所以同时异体的能依所依,它也可以存在。

 

通过这些比喻,就“如是有差异”,前面这一句,“设谓醉等力”,它是比喻,他想要证成什么?“如是”,他想要证成“有差异”。有什么差异?就是说大种和心识(贪欲等这属于心识,贪欲等是属于心所法,心所法就是心识的自性),所以就说明大种和贪欲(有的时候我们说大种产生烦恼,有的说大种产生心识,是一回事。所有的烦恼都是心识的,没有一个烦恼不是心识),所以大种产生贪欲,就是大种产生心识。

 

四大种和贪欲等心识法,虽然它有差异,有差异就是说,“如是有差异”,就是异体的,不是一体。但是也可以同时具足能依所依的关系,他就觉得四大种和心识是他体,而且是同时,可以同时的。他就觉得是“无别不成诤”,他就觉得“无别不成”,开始通过这方面来给我们诤论,这就是对方的观点。

 

对方的观点就是说,说来说去,通过这三个比喻或者还可以举若干个比喻,不管怎么样,他想要证成的就是说,大种和心识它是同时和他体,就是可以从大种产生心识,二者之间是有能依所依的关系的。

 

这方面当然没有从非同类方面来破。因为从非同类破,前面也破过了。所以这个地方并没有直接顺着它的意思来说,二者之间不是同类,或者怎么怎么样。这个地方要讲的,主要关键还是要遣除“无别不成诤”。

 

我们所讲到的比喻,大种和大种所造色二者之间,大种和贪欲心之间,它本身不是一类的。我们自宗虽然承许能依所依,大种和大种所造色,是能依所依,但是对方对方要证成的是大种和贪欲之间,它有能依所依的关系,是有所谓的同时异体的能依所依。

 

我们说,在名言谛中,这种同时异体的能依所依并不存在,尤其是对方的比喻和它的意义,二者之间都不是如是安立的。当然对方所认为的大种和贪欲之间,它和前面的火和火的热等等,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我们在这个颂词当中所破斥的是什么?我们这里面所破斥的主要还他们所举的例子。所举的例子中说,酒和它的能力,毒药和它的毒药的能力,火和它的热性的能力等等,这之间是不是有他们所认为的分开的、异体的能依所依?

 

现在我们观察并不是这样的,他的比喻不成。这里的比喻就相当于他的根据,他的因。因为有些时候要安立一个观点的时候,你必须要用真实合理的推理,必须要讲一个根据出来,但有些时候,例子、比喻也可以作为一种推理。我通过比喻可以证成我的这种观点,也是可以承许的。我们要把他的比喻破掉,如果把他的比喻破掉了,他所承许的大种和贪欲是同时异体的观点自然就不成立了。怎么样说的?

 

“力非事外境,彼亦将毁灭”。首先是讲“力非事外境”,“力”就是能力。“非事外境”,能力并不是事物之外的一个别的境,并不是在事物之外的一个单独的境,或者外面的一个存在的自性,并不是这样的。完全不是这样的,我们在观察的时候,比如说种子生苗芽,如果种子生苗芽,种子它是属于所依,然后能够产生苗芽的能力,二者之间不是他体的,不是分开的。

 

如果说是真实分开,有过失的。也就是说种子本身,它就可以产生苗芽。所谓的能力,它就是种子本身就有的,而不是说左边一个种子,右边一个能力,这样二者是可以分开的。虽然有些时候我们把种子烧了之后,煮过之后,它不能再生苗芽。但是这个其实是把种子本身破坏了,所以种子和它的能力是无二无别的,离开了种子之外,根本没有一个所谓的能力,能力离开了种子,也没办法真实地安立。所以对方认为,离开了种子之外的能力,离开了酒之外的一切迷醉的能力,真实来讲,根本就是无法产生。







如果说就是真正的种子和能力之间,如果是他体,单纯的真实的种子,它根本不可能产生苗芽,因为它二者是分开的,别别他体的,所以就是说,如果说是分开,种子它自己是根本产生不了苗芽的,它必须还要具备另外的,属于外来事物的,和它他体一个能力,它需要具足之后,才能够产生,它才有能力。就好像电脑一样,你必须要装这些程序,如果是电脑本身,它是一个硬件,如果它里面没有这些程序,没有这些软件,它根本就运行不了,是不是种子也是这样的?首先一个种子,但是它自己并没有办法产生苗芽,它还额外需要一个,加装一个什么软件,其他地方把能力库打开,取一个能力出来,放在种子上面,它才开始生长苗芽?

 

如果是这样,种子自己根本产生不了苗芽,它需要另外的,额外的一个所谓的一个叫能力的东西具足之后,才能够产生苗芽。这样的话,种子就不是种子了,为什么?因为它根本产生不了,单纯的种子它自己根本产生不了苗芽,所以它就不是因了,它不能生果,就不叫因。如果种子不能生苗芽,就不能叫作种子。因为它根本不具备能够产生苗芽的能力的缘故。它不具备产生苗芽的能力,当然就不能叫作因,也不能叫作种子了。

 

所以如果说种子它必须要具足和它他体的一个能力,它才可以,就相当于种子它需要具足另外一个能力,才能够产生苗芽,如果按照你的观点分析下去,我们再分析能力,能力它也需要具备能力,为什么?同样的道理,种子它自己生不了苗芽,种子上面没有能力,它必须要具足能力,才能够生,我们说你的能力具不具足其他的能力?同样的道理,如果说你的能力不具备其他的能力,我们说,你这个能力也没办法成为能力,所以你第二个,你能力必须要额外再另外一个能力加入到所谓的能力中,它才具备能力。否则,你虽然是能力,也没有能力,就好像你是种子,你没办法产生苗芽一样,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你能力,你自己必须要额外再具备另外一个能力,但是第二个能力,你自己是不是能力?你如果是能力,如果像这样,你要变成能力,必须要第三个能力再加入进来,你自己是没有办法的,你自己虽然叫能力,但是并没有能力。

 

如果对方说,不需要,我们能力就是能够产生的,能力就能够生苗芽部分,所以不需要第二个能力来证成第一个能力。那我们说,同样的道理,我的种子就可以生苗芽,我的种子本身就生苗芽,何必额外再具备一个能力?如果你说,种子还要额外具备一个能力,我们说,你的能力还需要另外具备一个能力,道理是一样的,道理是相同的。如果你说,我的能力不需要具备第二个能力,我说我的种子也不需要具备一个额外的能力。如果你说种子自己不能生,你必须要具备一个其他的能力,那我说,你的能力也不能生,你还要具备一个其他的能力,道理是相同的。

 

所以如果按照这样观察下去,能力就无穷无尽,永远生不了苗芽了。因为每个能力它都要具备其他的能力,因为这样弄下去的时候,如果找不到一个结尾的时候,你第一个,最早那个种子就只能够静静地等候,就永远不能够产生,永远生不了苗芽。所以我们从这方面来观察的时候,他有过失,种子不成种子,而且能力也将成为无穷无尽,“力非事外境”。

 

但所谓的能力并不是事物,比如说地方事物之外的法。事物,我们就用了种子了。就是说,所谓的能力,它并不是种子之外的,种子本身它就是,它能够称之为种子,它就是有能力的。就好像你叫能力,你本身就有能力,你不需要别的能力再来证成你,或者不需要在别的东西,好像开光一样,必须要迎请一个融入到你的能力中,你才活过来了,然后好像才具有了能力了。种子也不是只有一个名称,它根本没有能力,必须要额外地迎请一个什么能力加入,然后它才有能力,种子本身就有能力,能力本身就能够产生,不需要别的。就像种子它就能够产生一样,它不需要能力了,所以如果说它是他体,是不合适。

 






所以就“力非事外境”,能力并不是事物之外的一个存在的自性,如果是的话,“彼亦将毁灭”。前面所讲的一样,种子它根本成立不了种子,完全没有办法安立为种子,所以就是说从这方面安立、观察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彼亦将毁灭”,它自己事物本身也将毁灭,为什么将毁灭?因为这个事物它根本没有能力,如果事物缺少了能力,能力和它一体的缘故,如果没有能力了,事物就不存在了。

 

如果种子,比如说被火烧了,它的能力也没有了,如果它的能力没有了,还能叫种子吗?它就不能叫种子了,为什么?它生不了苗芽了。那你说,我还可以做饭,做饭是米,它不是种子了。稻谷,你种下去,它能够发芽的这部分,它叫稻谷,它叫稻种,或者它叫稻子,如果用火烧了之后,或者怎么样之后,稻谷再没有办法发芽了,它不能再叫稻子了,它不能再叫种子了。你说:它还存在,它还有作用。它的作用是能够做饭,它能够被吃,这方面还存在,它能够饱我们肚子的能力还有的,但是它能够长苗芽能力没有了。如果它饱肚子的能力没有了,它也不能叫米了,它也做不了饭了。

 

这就说明什么问题?就说明它这个种子和能力就是一体的,如果没有能力了,它不叫种子,“彼亦将毁坏”,没有能力,事物也就不称之为事物了。这个酒如果没有迷醉的能力,它不能叫酒,它是白水,或者随便取一个名字,不能叫酒了,为什么?之所以叫酒,它就是可以有迷醉,它就是有迷醉能力的叫酒,它已经没有酒味了,它已经没有迷醉的能力了,它还能叫酒吗?你虽然瓶子上写的是酒,瓶子上写的是酒,是瓶子上的文字而已,其实它自己的本体已经不是酒了。如果这个毒药没有毒性,它还能叫做毒药吗?它不叫毒药了。火没有热量,还叫火吗?

 

所以从这方面讲的时候,如果没有能力了,“彼亦将毁灭”,这个“毁灭”的意思就是说,它也就失去它自己作为种子、作为酒,毒物或者火的这种功能,它没有了,没办法再安立它名称了,这个叫做“彼亦将毁灭”的意思。

 

“所依齐全住,能依非毁灭”,因为它一体的缘故,所依齐全的缘故,如果所依是齐全的,比如说这些酒,种子,这些方面是齐全的,而安住的缘故,那么“能依非毁灭”,“能依”,产生苗芽的这个能力,还有其他能够燃烧的能力,能够迷醉的能力,能够让人致死的能力等等,这些也不可能毁灭的。还是说明什么?还是说明就是一体的。

 

如果它不具备这个能力,根本没必要把它安立为所依,就好像把虚空命名为水汽一样,这个方面就没有意义,你虽然可以给它取名字,但是取名字并不具备它的功能,实际从它的核心意义上来讲,已经丧失了。

 

那么我们前面所分析、所观察的这些,主要就是说“遣除无别不成”,他所讲的这些最后观察来、观察去,观察到最后,其实这个能力和它的事物本身,它就是一体的,它就是无别的。所以二者之间并没有真实的去安立。虽然可以从假名上安立一个种子,它这个是一个所依,它的能力是能依,安立是可以安立,但是并不是他体的。所以就可以从某个侧面来讲可以安立为无别,可以安立为一体,就是说这个酒和迷醉的能力是一体的,火和燃烧的能力是一体,毒药和它能够致人于给人伤害致死,它的能力是一体的。所以最后还是能成立,所以遣除了对方的观点。

 

如果对方的观点证成之后,它比喻如果证成,它也有可能证成大种和贪欲,大种和贪欲是同时的他体。从这个方面来讲,一方面破掉对方的观点,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讲,其实也是普及了一些别的方面的一些知识。

 

普及什么知识?所谓的能力和事物二者之间,它到底是一体、他体?讲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分开讲,这个是酒,这个是酒的能力,好像似乎是他体的,但其实二者之间也是一体的。

 






所以这些问题,因明当中这一部分问题,其实在某些中观的论典当中其实也会通过这个方式来破斥。就是说破斥事物和事物的能力二者之间是如何如何,《中论》也有一些有关于这方面的观察,但这个地方观察它的破点和《中论》当中的破点是不一样。《中论》当中要抉择空性,这个里面主要是破除一些邪说,而安立世间道中的正道。安立世间正道,我们就是安立种子和能力是一体,但是《中论》破的时候,是说它是无自性的,它没有一个实有的法。

 

这样观察完,大恩上师在抉择完也说了,在世俗谛当中,抉择到最后,一切承许为心识所现。这是我们的习气,都是我们的心识所现。每一个众生的个体,它自己上面带了什么样的习气,它在见这些法的时候,就会针对它自己的心识如是地起现。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大的分类,大分类当中也有一些细微的分类。比如说,这里面也讲了,大的分类我们可以分为六道。六道通过它自己习惯的不同,或者业的不同,它在看到同一个东西的时候,比如看到一碗水的时候,地狱众生通过它自己的业,就把这个水,我们现在的水如果拿到地狱里面去,地狱众生一看到这个水,它就是燃烧的铁水。

 

这碗水如果拿到人间,我们就说这个就是水,它可以喝,可以泡茶,或者可以洗菜做饭。因为很多旁生也和人杂居,所以这些旁生看到这个还是水,它也是可以饮用、可以解渴,也是可以洗浴等等。

 

如果把这碗水拿到天界去的时候,天人看到这个就是甘露了。如果把这碗水拿到阿修罗界,有可能就看到别的,比如有些地方说是看成泪水等等。像这样,水在不同的地方,它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那我们说,在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到底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如果是不观待、不对比,都是对的,都是真的。地狱众生看到的铁水也是真的,天人看到的甘露也是真的,人看到的水也是真的。但是这个是从不对比的情况之下而说的。

 

如果说要对比,那凭什么来判断?如果要对比,就按谁的业力轻。谁的业力轻微,谁的相续清净,谁就看得正确。如果这样,饿鬼比地狱的业轻,那这样,饿鬼看到的脓血比地狱看到的燃烧的铁水要正确。如果要对比,那饿鬼会在这个对比中胜出。如果脓血和人间的水对比,人就会胜出。如果人间和天人比较,天人就会胜出。假如说可以对比,谁的相续清净,他所看到的就是正量。

 

如果天人看到的,和菩萨对比,和八地菩萨所见到的对比,那八地菩萨会胜出。因为八地菩萨看水已经看成是无量殿、佛母。

 

如果把这碗水拿到佛的智慧面前,以佛的智慧观这碗水,那就是远离一切戏论、最为清净的法界。所以我们说,相续越清净,所见到的对境也就越清净。业越重,它所见到的对境也就越不清净。所以这个方面还是我们的心识所变现的,到底怎么样,是我们的心识变现的。了知了这个之后,我们就知道了,要改变外境是很困难的。你如果真正要改变外境,就改变你的心,把你心里面的善业修好,把你的烦恼调伏了,把你的罪业忏悔了,然后在心上面修很多的福德,在你的心上面安立很多的福德,在你的心上面安立很多解脱的种子,安立很多空性的种子等等,这样话,如果你的心通过这些方面的熏陶之后,这个时候外在自然而然就变为清净。

 

富裕的人之所以富裕,并不是他投巧的,碰巧的就到了一个富裕的地方,是因为他相续当中有富裕的因缘,有富裕的种子,他自己通过内在的种子的成熟,不管走到哪个地方,都会遇到富裕的因缘。贫穷的人之所以贫穷,他也是没有什么运气好不好的问题,他还是因为自己相续当中有这些不富裕的业存在。

 

地狱有情它之所以能够见到一个熊熊燃烧的铁水,也不是它投错了胎,也不是它怎么样一脚踏空,掉进了沟里面去,因为它内心当中有这个业,它业力来了不需要真实的,有些地方说不需要掉到真实的好像有一个很深的,深不见底的一些大深渊一样的地狱。其实如果有业的话,你在这死,地狱就在这个地方显现,别的其他众生没有业看不到。如果说你自己有业,你就在这个床上死,然后就在这个地方就是显现地狱。







所以像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心,一切都是唯心所造的,如果要解决问题,只有在心上面去下功夫。如果想要解脱,也是在心上面下功夫,你必须要修持,心上面安立解脱道的种子,如果你要成佛,必须要修菩提心,必须要证悟空性,那么这些也是在心识上面去修行的,如果你的心识是清净的,像佛一样,佛的心识最清净,那么佛面前一切都是最清净的法界。八地菩萨的相续很清净,八地菩萨它自己的境界当中,都是一些刹土,一些佛母等等这些自性。天人他自己的业力,在六道当中是比较清净的,所以说他自己的环境也是相当优雅的,基本上不需要为其他的工作操心。

 

在人间修行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要一个一个去改变别人,修正别人的行为、思想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修正自己的心,如果要是把自己的心修正了,我们自己安住在慈悲的自性里,或者空性自性里,那么外境会随着自己的境界而改变。

 

其实这里面讲的时候,名言当中,一切都是心识,心识所变现的。地狱有情,它的非常痛苦的自性也是心识,人道众生的,人间的种种显现,也是人道的心识。天人、或者说菩萨们,还有佛,也是他们自己心识的变现。所以说通过这方面来了知安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世俗谛当中,真真切切一切都是为心识所现。所以说佛法当中也是说修好这颗心,把我们这颗心修好。

 

那么怎么样修,通过三主要道也好,或者通过布施、持戒也好,反正通过这样佛陀所开示的正道来训练我们的心,把我们自己的心训练成非常清净的自性。

 









未完待续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