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次第花开 >> 追剧成瘾怎么破? Back

追剧成瘾怎么破?


追 · 剧



很多人对于电视剧具有极大的希求心,以至追剧时特别精进,为了一气呵成看完整部剧,努力熬夜,甚至不觉间已时至破晓。看完后,又后悔自己荒废了宝贵的时间,都怪这剧太好看……


文 | 整理自 菩提洲网站 >在线课程

《入菩萨行论 · 浅释》第五十二课 慧灯法师讲释




其实,当我们面对电视剧、美食、衣服等贪爱的一切外境时,寂天菩萨说:应该断除内心对它们的贪着。


并不是因为电视剧是引起我们散乱的对境就把电视机砸了,而是断除自己内心中想看电视的贪心。



针对所贪着的对境分析。以电视剧为例(当然每个人的爱好不同,也可以把对境换成美食、衣服、找朋友聊天等),一步一步地分析来看一看,怎么断除对于它的贪心。





我们想看电视剧的原因有下面三个。



    希望在虚构的场景中弥补自己现实中的缺陷。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感情不顺遂,就会特别爱看那些圆满结局的言情剧。也有人喜欢看悲剧,觉得不只是自己苦,他人也苦,自虐一下来弥补、发泄心中的情绪。



    将自己代入这些场景中,做一场场华丽绚烂

的梦。

我们特别希求华丽的衣服,或者是有权力、有地位的身份,借着电视剧,我们模拟自己就在那个绚烂的环境中,以此满足自己。


喜欢看电视,反射出我们内心需要用它来弥补内心的需求,将自己带入剧集的场景中,把主角换成自己,去做一场非常虚幻的梦。




    填补空虚、无聊。

我们可能认为自己没有什么现实中的缺陷,也不想去做梦,知道这都是假的,看电视唯一的原因就是填补空虚和无聊。


不看电视干吗呢?就像吃饭的时候不刷朋友圈干吗呢?用看电视剧填补空虚和无聊。


我们来分析一下以看电视剧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填补自己的不足这一现象:电视剧本身不过是众多贪嗔痴分别念和合的产物。我们围观别人的贪嗔痴来增上自己的贪嗔痴烦恼,来喂养自己的情绪,这就是不断增上烦恼的恶性循环。这本身就是苦的本性,是轮回中最深刻的苦。


众生希求安乐,却用错误的方法让自己受更深层次的伤害,这是非常可怕的恶性循环,只会让我们越陷越深。




针对上面这些原因来分析。



    缘聚易散。

我们看电视剧中一段美好的感情会感动得不得了,替剧中的人物珍惜,羡慕他们,可是我们却忘了,电视剧也好,真实的人生也好,都不过是因缘而已,因缘有了就相聚,因缘没有了就离散。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时间的推迟变成油盐酱醋、锅碗瓢盆或者利益的博弈,任何事情都会一点一点趋于平淡,再到因缘灭尽。


我们看到了最美好的一面,用这短暂的一面来慰藉自己,其实它本不值得珍惜。



    美貌、财富和权力。

在电视剧中看到剧中人物拥有美貌、财富、权力,我们羡慕,幻想自己成为他们,可我们却忘了,在得到美貌、权力、财富的同时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这个代价本身是依靠福报支撑的。


就算拥有这些,又依靠它们造新的恶业,这些恶业会在死亡时跟着我们带入后世,给我们带来痛苦,却不会带来一丝一毫的安乐,有什么好羡慕的呢?



    渴望填补空虚的情绪。

通过看电视剧来填补空虚的情绪,我们想一想,用一个虚无的幻境来弥补自己的空虚,这是非常可怕的。由一个梦安慰另外一个梦,两者本身都是虚假的。



此处我们详细地分析了电视剧没有任何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我们还会想看电视剧吗?不会了。看到美食忍不住想去追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照此分析,如是一点一点地细致观察,最后就会断除自己内心的贪着。


莲花生大士曾这样开示:“此生中,无论你遇到何种享受或分散你注意力的事,要想:‘这是魔罗的诱惑,为的是阻止我得到无上证悟。这个魔罗比毒蛇还可怕!’要把这点谨记于心。虽然此生中你可能拥有完满的境遇,但这些境遇是无常、愚蠢无益且短暂的。要把这点谨记于心。”(《莲师心要建言》)


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物,每个人执着的点是不同的,当享受的对境出现时,一定要知道这是魔王的化身,来障碍我们获得解脱。


当分散我们注意力的事情出现时,当我们修行的过程中突然觉得有一个比解脱更好、更值得追求的事情出现时,要相信这是魔的干扰。


虽然我们此生中可能会拥有完美的境遇(当然只是可能,真正的完美在轮回中不可能真实存在),但这些境遇是无常、愚蠢无益且短暂的。


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一生用于追逐一个于解脱没有利益并且无常的梦呢?想想莲花生大士的教言,我们自然就知道要避免让自己生起贪心的对境。

文 | 整理自 菩提洲网站 >在线课程

《入菩萨行论 · 浅释》第五十二课 慧灯法师讲释


图片来源网络


 更多阅读 

日日佛号,同生极乐

长按二维码,参加“扎西持林净土日课共修”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加“扎西持林净土日课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