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离幸福很近•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阅读参考 Back

《离幸福很近•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阅读参考


01

初学者要先视师为“人


何为上师?上师也叫“格日”(又念“咕噜”),是“上师”的梵语,是深重、沉重的意思,是一切对境中最深重的对境,再没有比这个对境更超胜的了。

“格日”翻译成藏文是“喇嘛”,喇嘛仁波切,是不可违越的意思,也就是说上师功德巍巍。对境有很多,父母亲、兄弟姐妹、夫妻、儿女、老师这些都属于对境。上师是非常严厉的,远超于一切的对境,所以对上师在心态、行为上稍有不恭,必定会产生很大的过患。

1、上师如佛陀具有智、悲、力三功德。

上师是有功德的,与佛无别。这么一个诸多功德,智悲力功德严重的对境,对于刚刚进入修行的新学员应该视上师为人。

2、视师应如佛。

 什么叫佛?梵语叫佛陀,华言叫觉。觉具三义:一者自觉,自己领悟了诸法的实相;二者觉他,能够通过悲心,将三界的一切有情至于涅槃的彼岸;三者觉行圆满,通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以及圆满六度万行,修行圆满,所以叫佛。佛陀就是了知了诸法实相的圣者。

▶ 经论依据,《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五品》、《如意宝藏论·第八品》、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事师五十颂》、《大圆满前行》、《华严经》等诸多经典论典中都有上师确实跟佛陀无二无别之论著。

▶ 真正的善知识,就像《华严经》里讲的,上师的密意如大海般难以测度;他的智慧如虚空一样;悲心像江河一样…这和佛陀是无别的,所以视师应如佛。

▶《大鼓经》中释迦牟尼佛曾对阿难说:“阿难莫哀伤, 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从中可知,上师是佛,因为佛陀说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说明正在饶益我们的善知识就是佛。

3、初学者为什么要视师为“人”?

▶ 从我们有境的心来说,我们凡夫人的心是一个普通人的心,所以我们所见到的上师也应该视为普通人。

▶ 一般而言初学者的信心是清净信,达不到胜解信。这样的清净信比较感性,没有理性基础,很容易受到违缘的摧毁。对佛教,佛法的好感很容易动摇。

▶ 我们刚刚进入学会闻思修佛法,需要依止善知识。那么该如何依止善知识?需不需要观察上师?

 ▫ 如果上师连一般上师所具备的功德都没有,我们将上师视为佛就错了,同时把上师宠坏了,上师就会生起增上慢,本来没得神通,认为已得神通;本来没有获正果,认为获证阿罗汉果了……这样看不到别人的功德,也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就把自己当成佛来自居了,这样就很可怕。

 ▫ 末法时期,《普贤上师言教》中不如法的上师相。例如木磨的上师:本来没有功德却认为自己是种姓超胜,自以为有功德的。还有井蛙的上师、疯狂向导的上师,以及盲人向导的上师等等。

这些上师本身没有超过弟子的少许功德,没有慈悲心,也没有菩提心,也不知道打开弟子取舍的双眼,更不能调伏弟子的相续。充满了我慢,烦恼粗重,也没有正知正念,还破坏戒律。但是弟子吹捧他,他就认为自己了不得。所以,作为佛弟子,观察上师非常必要!

4、如何观察上师?

 ▫ 我们要依止上师来学佛,要了知他的身份、地位、修行、功德。

 ▫ 不观察上师过患:如果没有很好的观察上师,而结下了金刚上师和弟子的缘分,此时若认为上师不如法,对其诽谤,将会堕入金刚地狱;不仅会宠坏这位上师,也会毁坏我们相续中的某些善根;我们不懂得很多教理,内心又希求功德,根本不观察上师从哪里来,是否具足生圆次第和修本尊现前的境界,我们就去接受灌顶,错在谁呢?

 ▫ 一见钟情能否找到好上师?有人说,我和我的上师缘分特别深,看到他如同看到我生生世世的父亲,如同看到我生生世世的家人一样。这样的一见钟情,如同米拉日巴尊者依止马尔巴上师。遇到某个聚缘上师热泪盈眶,汗毛竖立,内心中的善心涌发等等。

但是,反观自己相续中的根基,精进和信心与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吗?在上师的调伏过程中,米拉日巴尊者经历九次大苦行,自己能做得到吗?如果不具备米拉日巴尊者的根基,上师对你又打又骂的时候,你能坚持去求法吗?如果这些做不到,不得不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的根基,怎么能同米拉日巴尊者及马尔巴上师进行比较?

5、初学者该如何依止上师? 

通过闻思修,闻慧、思慧和修慧到了一定量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要依止上师,依止上师的方法,视师如佛的密要。否则,三慧不具,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依止上师。



02

“视师如佛”是渐渐形成的境界


1、视师如佛的密意该如何理解?

把上师视为佛在《无上瑜伽》里有。

▫ 上师有外上师、内上师和密上师。显现凡夫的形象叫外上师,还有内上师和密上师。其实上师出现一世是开启众生心的本性。所以就明白上师和真正心的本性是无二无别。通过修上师瑜伽,融入与上师的密意无二无别时,就是视上师为佛。

▫ 从究竟实相的角度来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都有成佛的种姓,一切众生都是佛。不要说上师是佛,众生都是佛。

▫ 发清净心,也必须把上师观为阿弥陀佛。

为什么视上师为佛?

▫ 《大鼓经》言:“我于未来世,示现人的形象,是以善知识的形象饶益你们。”说明上师是佛。

▫ 通过我们的作用理、观待理、法尔理证成说明上师是佛。

▫ 佛证悟了自他实相,智悲力圆满。佛陀的事业就是利生的事业,把我们这些众生置于涅槃的彼岸。《百业经》的故事告诉我们,对有因缘的众生,释迦摩尼佛多生累劫帮助他们。比如说在往昔释迦摩尼佛为商主、国王、仙人的时候,我们这些众生不止一次被他救度。释迦牟尼佛往昔救了我们这些众生,成佛后还是会救我们,生生世世都会,最后赐予我们解脱的果位。

▫ 同样道理,我们这一世遇到上师,主要是依靠上师证悟了无我离戏的大空性智慧中所流现出来的悲心,能够结上正法的因缘。我们必须意识到,如果前世上师没有赐予我们解脱的因缘,这一世不可能遇到上师。上师已经不止一次在轮回当中救度过我们,就如同释迦摩尼佛在因地那样救拔我们。无量劫以来我们的生命在六道当中无数次辗转轮回,上师的慈悲化身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们的救拔。

我们就是往昔被上师所放生过的旁生,被施舍的鬼道众生,被布施过的乞丐。所以我们这一世才能够值遇上师学佛。如果上师前世甚至更多世没有为我们种下菩提之因,和我们积累无量的福德,那么我们这一世怎么可能值遇上师,成熟这样学佛的因缘?或许我们还在被恶业所牵,在恶道里面备受煎熬,人身都无法获得。所以,不要说我们过去是值遇上师头头救拔,即便是未来的生生世世,我们的修行都是依靠上师的引导。哪怕我们登入初地菩萨,乃至十地菩萨果位。上师都会幻化出圆满庄严的报身佛,为我们指引究竟的菩提之道。

2、未经观察,我们“视师是佛”有什么过患?

《普贤上师言教》说:“如果不经观察,遇到邪知识,将毁坏居士一生的善资粮,而且失毁已得的暇满人身。”莲花生大士说:“不察上师如饮毒,不察弟子如跳崖。”《功德藏》云:“若未详细观察师,毁坏信士善资粮,亦毁闲暇如毒蛇,误认树影将受欺。”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也说到:“有者最初未观察,鲁莽草率成师徒,喜新赞德后毁谤。有者阳奉阴违依,间接污辱师眷属,彼等将堕无间狱。”

我们不经观察,视上师为佛有很大的过患。如同黑暗中,把草绳误认为毒蛇;我们以为是树影,前去乘凉的时候,反而会被毒蛇咬死。所以上师说:初学者不经观察,视师如佛,有可能遇到的是魔,不是佛。有时候魔会示现为善知识的形象来考验我们的道心,修行的境界。这时候,如果你不注意观察反而被这个上师骗财骗色。

3、对上师的行为如何观清净心?

上师说:如果你能始终如一的把所有的善知识都当成佛一样对待,你肯定依靠他就能成佛果。一切时分观清净心,一切时分不动摇。无论上师行为如法不如法,都能够视为佛,那肯定是成佛的缘分。有清净心的弟子,他在上师前没有丝毫的过失。

清净的弟子丝毫看不到上师任何过失。即便上师眷属如云,娶了空性母,观想:上师事业太广大。上师找我要钱,观想:上师是要去除我的贪心。那是因为这个对境真的很殊胜,就是佛陀。像马尔巴上师一样就是能够调伏弟子的心相续,摧毁我慢和烦恼心。

4、上师肯定比弟子有功德。

▶ 智悲光尊者说:从世间层面上,上师的功德比弟子的功德要高。如果我是一个资粮道的修行人,那上师肯定是加行道的。资粮道,是积累资粮的意思。在五道之初。

加行道,是加行修行。也要修慧。加行道分为暖位、忍位、胜法位、世第一,之后就是见道。见道,是现见诸法实相的意思,见道就成圣者了,之后为修道位。修道,把见道的境界,再进行巩固修行就叫修道,最后就是无学道。加行道肯定比资粮道要高。

▶ 有信心的弟子,心是清净的。看不到上师的过失,看到上师是有功德的。如果我们依止上师生邪见,那么根本做不到观清净心。

▶ 有的人说:上师明明贪心很重,找我要钱,说要修寺院,其实是假的。好了,好了,我观清净心,就给他点吧。其实,如同把粪观为黄金一样,明明看到上师的过失,后来算了,算了,我就给他点吧。对上师已经产生了极大的邪见,观清净不是把粪便观为黄金的清净,要知道本来就是清净的。上师本来就一点过失都没有,就是你的问题。

仲敦巴说:那就不要依止这样太多的上师了。依止一个就可以了。如果说,我们心很清净,那你依止一百位上师也无所谓。你会获得很大的加持。要看自己的心相续。如果分别念特别重,烦恼又重,那么即便上师没过失,也觉得上师会有过失。

5、如何从视师是人上升到视师是佛?

首先把上师当成一个很善良的人。很多人解读佛,单人旁一个弓两竖:单人旁就是人的意思,弓就是弯身鞠躬,两竖是八正道。一个人弯身鞠躬尽瘁,在八正道六度当中修行,后来有圆满完美的人格,那就是成就了的佛陀。

在依师修行的过程中,如果把上师视为人上升到佛陀的高位,那么上师必须具备贤善的人格,很善良的,很慈悲的,很智慧的人。对其所说的教言依教奉行,我们的智慧越来越增上,内心当中的法味越来越足的时候,对上师的信心就会越来越强烈。恭敬心也会越来越重,不断地生起想报答上师的恩德的心。

我们内心当中对上师的恭敬心和信心主要是相续当中的智慧得到。面对生活的烦恼,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智慧和快乐,在这个相续当中信心就会增上。渐渐依靠闻思修,依靠依教奉行,依靠智慧,信心,悲心提升的时候,我们视上师从一个贤善的人上升到佛的高位。



03

不是所有上师都是佛


1、不是所有的上师都是佛,要观察。

佛在经中说:“比丘,你们对我的话也要再三观察,就像锤炼纯金一样,再三观察之后,你们觉得有道理时才可以接受,不要因为恭敬我而接受。”

2、不是每个人穿个红衣服就叫格日。

很多弟子一接触穿红衣服的、黄衣服的藏地来的喇嘛们,于是就说:这就是上师喇嘛仁波切,咕噜(格日)仁波切。要观察他能不能承担我们众生的苦痛,他能不能具备诸多的功德,有没有出离心,有没有菩提心。

他或许假借出家人的名义,在家人穿着喇嘛的衣服就出来化缘,打着慈善的名义修孤儿院等等,集聚很多财富。这样会毁坏佛法。在佛教里面有一条戒律,出家人不集聚金银财宝。如果集聚太多财富,反而对佛法有损害。

3、佛陀在《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中讲到:“于迦叶佛时代,有个哲哲国王,他梦见十个梦:其中一个梦梦见有一个象从窗户牖出,身子出来,嘴巴,尾巴没出来,被窗户阻碍;还梦见有个人渴了,他的井紧跟其后;第三个梦梦见以一升珍珠贸易等量于沙尘;第四个梦说栴檀香木与常木等值;第五个梦梦见悦意的园林中华果茂盛,但是突然被别人偷了;第六个梦梦见大象被很多小象刁难;第七个梦梦见有一猕猴身有粪秽,但是将染污给其他众生;第八个梦梦见猴王灌顶加冕大典;第九个梦梦见整块布,分成十八块,每个人手中的布都不完整;第十个梦梦见有多人聚集一处,互相斗争论是非。

迦叶佛说:这个梦的寓意是人寿百岁时,在释迦摩尼佛的教法当中,有一些不清净的比丘出家了,心贪着名利不能解脱。就如同王梦见大象,身体从窗户里面出来,但是尾巴没出来,比喻贪心为名利而束缚;梦见有个人井跟在身后却不自知,说他虽身居庙堂,但是他不听别人讲法等等。

4、末法时代,确实有一些不如法的比丘。

《楞严经》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般若经》也讲:魔会显现为佛的形象退失行人求菩提的信心等。当今,很多出家人只经营三种事业:一、周旋往来于白衣家中;二、贪著利养;三、滋养躯体肌肤,不好好修行。但是通过这些佛经,说明确实,末法时代,人寿百岁的时候,佛的遗法当中有一些不如法的出家人。

说明:不是身穿喇嘛服的都是上师、都是佛。

5、居士能不能说出家人的过失?

▶ 即便是不如法的出家人,即便打着上师活佛的幌子,也不能说他的过失。因为,上师是格日的意思,仁波切的意思,是有极大功德的意思。作为一个普通的喇嘛,他根本不能堪称为格日,不堪称为上师。是居士们随随便便见到穿红衣服就叫上师。上师是尊称,就像寺院里面的大和尚,不是每个人都能叫大和尚。

即便这位上师不具足真正的功德,只是一位普通的喇嘛,甚至连普通喇嘛都不算,在家人也不能说他的过失!因为,他即便真有过失,他只要身披袈裟,我们就不能说。看过《宝梁经》、《宝积经》呵斥出家比丘,于是很多居士不审核自己的身份,动不动呵斥出家人,叫乞食比丘,名相比丘,这样不可以!

佛陀在因地的时候,视为狮王。当时有一位身披袈裟的假猎人来打佛陀,获取佛陀狮王的皮。佛陀显现上没有去吃他,而说:他身披出家人的袈裟,我不能伤害他,我对他生恶心就等同于对三世诸佛生恶心。佛陀在《菩萨藏》及《十轮经》中说:即便是转轮王也不可呵责打骂破戒比丘,更何况一般凡夫,这样会毁坏菩萨戒的。

佛经讲:“任何众生都不能对身著袈裟之比丘生恶心,就如同对三世诸佛,缘觉阿罗汉生恶心,于是三世圣者生恶心的缘故,将成熟无量罪业之果报。”

袈裟的功德特别大,三世诸佛都来依靠它成佛。哪怕是一片红色的袈裟,就如同防弹衣一样,披在身上非人都不会吃你,走夜路鬼都不伤害你。如果你被附体了,带一片袈裟在身上鬼都不伤害。

▶《赞僧功德经》讲到,佛弟子的功德深浅很难揣测,有的内具功德外现如法如理,有的内具功德外现非法,有的内无功德外现如法如理,有的则内外不如法。就像芒果,外熟内不熟,内熟外不熟,有的内外皆熟,有的内外皆不熟,四种情况。

▶ 佛要求必须对身披袈裟的出家人心生恭敬之心,因为身披如来三世成佛的袈裟,哪怕你恭敬袈裟的缘故,恭敬佛陀的缘故,都不应该对出家人生起恶心、不要说过失,否则会毁坏自相续,很可怕。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 视师如佛是在观察上师所具有的超越信心。既然有了超越的信心,怎么能够说上师的过失?

▶《事师五十颂》中说:“身为弟子若故意,轻蔑如是之上师,则已轻侮一切佛,故彼恒时受痛苦。”也就是说对具相上师轻蔑的话,就呵斥了一切诸佛。一定要注意。

▶ 若观察上师,心前出现上师的过失与视师如佛是否矛盾?这不矛盾!因为观察上师,看到过失,是从名言现相的角度来说的。而视师如佛是从实相的角度来说的,这两者并行不悖。

▶ 如果弟子的心前出现上师的过失,到底是上师本身有这样的过失,还是弟子的心不清净?如果上师有功德,看到上师有过失,肯定就是弟子的心不清净,如同看到黄海螺,如同看到黑色的雪山。如果上师不具备功德和法相,从名言现相的角度来说,上师确实行为不清净,戒律不清净,那么便需要考虑上师是否真实具足功德。所以,一个从实相,一个从现相,二者不矛盾。

6、什么样的上师能堪称为佛?

▶ 智悲具德上师,以证悟解脱自己,以悲心饶益他众。这两者特别重要!

什么叫证悟解脱自己?是指上师智慧证悟了离戏大空的境界。什么叫离戏大空?诸法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这样离戏的境界。以悲心饶益他众,悲心体现在利益众生层面。真正上师的悲心是无缘大悲的,只要对一个众生有利益,上师别说是他自己的身体肉,甚至可以把其他所有的最好的东西都会拿给弟子。

上师证悟离戏大空的智慧,是无我的、无丝毫自私自利。很多假上师不是!自私自利心很重,很多时候是为了获取财产和一些房子,或者女人,这些是假的,不是真的修行人。

末法时代,很多弟子喜欢观察上师,不看智悲,也不看利益众生的能力,喜欢看上师的神通是否广大,是否对我关心备至,禅定功夫是否深,是否一语说中弟子的心思等等。这不是上师法相!

佛陀在宣说六道众生痛苦的时候,舍利子以神通把六道众生放在手掌上,佛陀告诉舍利子说:你虽然具备这样的神通,但是你不能减轻众生的痛苦,减轻众生痛苦的方法就是要众生证悟空性。

法王如意宝曾说:如果没有悲心和信心、没有无我的智慧,即便看一眼就把人的病看好了,即便你能像空中的鸟一样飞,水里的鱼一样游,都不能成为具相上师,具相上师的法相就是智和悲。



04

依师以后就不要退转


1、上师是一切加持的来源。

就像米拉日巴尊者、阿底峡尊者,你只要虔诚依止上师、一心依止上师、以华严九心等等依止上师就能获得殊胜成就。

2、我们要紧紧抓住上师的衣襟,千万不能离开。

应该依靠我们的信心、精进心、恭敬心,虔诚的依止上师,永远不退转,直至成佛,直至获得出世间的功德。

3、上师为我们指明了人生方向,找到了一条永远不退转的解脱大道。

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这条解脱的大道,或者刚刚踏上这个解脱大道,或者还没有上这条解脱大道,但是都看到了方向。因此,无论如何一定要继续走下去。

只要我们还没有证悟无上大圆满,还没有现前心的本性,还没有往生极乐世界,还没有把握生死自在,就一定要继续走下去。

生生世世追随上师的脚步,生生世世不停息。这个过程是光明的,是从光明走向光明,如果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我们中间退心了,就从光明走向黑暗。

4、我们依靠依止上师的誓言坚定,生生世世不离誓言,好好依止上师,修行一定会成就的。



往期回顾


《离幸福很近•信心是最好的财富》阅读参考

《离幸福很近•来世生命与往生净土》阅读参考

《离幸福很近•佛法的生命科学观》阅读参考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