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佛学系列之014——倾听佛教与世界的密语(02)
佛教对世界的阐释可以给科学家以启迪,尤其表现在佛教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上,比如荣格和弗洛姆这两位伟大的心理学家都深受佛教的影响。
倾听佛教与世界的密语
(连载2)
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本科 周倩云
下面说一下精神世界。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唯识学可以结合量子理论和现代心理学来分别分析。
爱因斯坦相对论学说揭示了对时空的描述与观察者有关,而量子理论则表明人本身更深地卷入到了他所要认识的世界中去。卡普拉先生在《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中曾经说过,“量子理论……引进了用参与者代替观察者的概念,甚至发现了在描述世界时有必要把人的意识也包括在内。”从这些话也可以看出,仅仅把世界划分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确有不合理的地方。
台湾东吴大学的物理系副教授陈昌祈先生也认为,在量子力学和唯识学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他在《种子与波函数》一文中表示:“在量子力学里,未经实验观测之前,蕴含事件所有可测量讯息的波函数,可以对应唯识学中代表物质世界潜在状态的色法种子。而实验观测则相当于唯识学中的‘众缘和合’,种子转而变现出物质世界的现行。”
唯识学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八识,有“心、意、识”三个层次。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是“识”,第七识为“意”,第八识为“心”。依照佛教心理学的分层,弗洛伊德所谓的潜意识还未突破第六识,仍属精神活动的表层,而更接近阿赖耶识,即第八识的,是深受佛教浸染的荣格所谓的集体无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和弗洛伊德的学说相印证,佛教认为中阴身入胎时,胎心向母则为男,比较讨厌父亲;此说法与弗洛伊德的性冲动学说与俄狄浦斯情结可互相参照。
最后要说的是超验世界。有三个例子:业力因果论和引力场、禅定体验和最小自振态、涅槃境界和稳定态的相。
业力因果论和引力场,在《人类自性问题》一书中,前面提到过的中国科学院牛实为教授引述科学上的引力场理论解释人的“业力”问题。他认为业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外界物质与意识场的作用,逐渐形成业力场。又由于业力场的次级效应,辗转相因,导致业力根深蒂固。”
我还想提一下佛教的“诸行无常”,无常可分为粗无常和细无常。可以说佛教是非宿命论的,这个也可以和卡尔 • 波普尔《开放的宇宙》一书中提到的非决定论相对应。
后面那个最小自振态和稳定态的相就不再详细解释了。
对佛教有所了解可推动科学的发展,佛教对世界的阐释可以给科学家以启迪,尤其表现在佛教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上,比如荣格和弗洛姆这两位伟大的心理学家都深受佛教的影响。而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有助于人们理解佛教中一些甚深之理,另一方面也证明佛教的真理性。因此,科学可以作为佛教的一个方便法门以助人生信。当然,这还有赖于佛教与科学之间的成功对话。
了解佛法并非虚妄,洞察科学的进步与困顿及科学对佛典智慧的印证,从而启示您重新审视人类的世界观。
感恩您的关注,敬请继续支持我们!
欢迎关注“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微信号:WYBS_HK
更多资讯内容请关注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官方网站及新浪微博。
邮箱:wybs.hk@gmail.com
网址:http://www.wybuddhist.com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357384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