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2
学 无 止 境
上午,在酒店看书休息,偶尔望向窗外,一片片绿草茵茵,让人想起藏地夏天的草原,感到身心愉悦。
下午,去了李纳克尔学院(Linacre College)。这是牛津大学的一个跨学科研究生院,建立于1962年,目前聚集了来自一百三十多个国家的学者。
我很喜欢这个学院的座右铭——“学无止境”(No End To Learning)。
包 袱 变 轻 了
这里有位教授,多年研究“正念禅修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利用午休时间,我们进行了座谈。他非常热情地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
“做这项研究的初衷,是为了帮助那些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希望他们的病痛能得到彻底根治。常规药物治疗有很多弊端,往往患者停药后,就会再度恶化。
“我们做的‘正念禅修认知疗法’是把正念禅修与行为认知疗法相结合。已有许多数据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抑郁症的长期方案。
“它借鉴于古老的佛教智慧,但完全是入世的,没有任何宗教色彩。即使是其他宗教的病人,也不会产生排斥心理。通过这种方法,很多人变得越来越快乐,而且恢复得很稳定。
“我感到佛教的智慧,在人的心智引导方面,的确有不共的价值。有统计说,英国有六分之一的人,在生命中都曾经历过抑郁。因此,我希望更多人,能依靠佛教智慧,结合心理疗法,走出痛苦,获得快乐和安宁!”
他对自己的研究充满了信心,也真心想解决患者的痛苦,我在心里不禁随喜和赞叹。学习机会实在难得,他一边讲,我一边都记录在随身笔记本上。
接下来,我们互相有些问答,正意犹未尽时,一看时间,已经超过十几分钟,其他学者正在外面等着和我见面,教授的课也近乎迟到了。略带遗憾,他背起书包,向我告别匆匆离开。
他的包很大,装满了书籍和期刊。但是他离去的背影,却让人感觉轻松、释然,让我仿佛看到了,抑郁症患者的沉重包袱,在正念禅修的帮助下变得越来越轻……
牛 津 的 “心” 希 望
还没来得及浮想联翩,几位学者已经进入会议室,围坐在我周围。他们是从事和推广正念禅修疗法的工作人员。
其中有正念禅修的导师、心理学系的教授、心理咨询部的专家,还有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生、认知心理学博士生,以及宗教学系毕业的研究生。我们从医学和健康的角度探讨了抑郁症的治疗,没有涉及宗教内容。
心理咨询部的鲁特·柯林斯(Ruth Collins) 教授说,牛津大学很多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得抑郁症的学生数量之多,令咨询部的资源极度短缺。即便有些学生得到了咨询服务,回去后又很快陷入病症中,无法自拔。所以,他们鼓励学生做正念禅修。从多年的实践看,这个方法的确帮助了很多牛津学子。
他们一边报告正念禅修的经验,一边谈抑郁症患者如何因此而改变了生活,发自内心的欣喜溢于言表。对正念禅修,他们有一种如获至宝之感。
尽管都是世界顶尖学府的学者,但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却没有丝毫傲慢。这也许是本有的美德,也许是禅修带来的境界,无论如何,这次研讨非常开心,收获特别多。
仿 佛 又 和 您 走 在 一 起
晚间,索甲仁波切来了,他带来了二十多年前法王在欧洲传法的照片。这些尘封已久的画面,突然出现在眼前时,心里特别激动,似乎一切就在昨天。记忆中已经褪色的国度和道场,藉由这些照片重新变得鲜活。那些日子里,法王就像太阳一样给予了人们无量的温暖。
看着当年三十出头的自己,感叹时光如梭。虽然当时因为担心法王的安全,一路上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但现在想来,那一段实在是人生中最美好、最甘甜的时光。
索甲仁波切一边和我回忆从前,一边探讨着佛教的未来。说到《西藏生死书》时,他问我读这本书的感想,我就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分享给他。
仁波切希望我能去一趟他的道场,给他的弟子讲法王如意宝著的《忠言心之明点》,我欣然应允,因为我自己很喜欢这部法,也很有信心。希望此次传法能给他们带来一些真实利益。
我们一起共进晚餐,又畅谈了很久,直到很晚才送走仁波切。回到房间后,打开照片看了又看,在法王暖暖的光芒里,我睡着了。
| 影像记忆 |
牛津大学演讲
“跨文化译传藏传佛教之人生感悟”
我为什么做翻译
完整视频
智悲佛网-大学演讲-第36期
跨越历史的柔波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986
官方公众号:sdjkb2014|账号:索达吉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