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宗萨仁波切《佛说老女人经》精彩问答 Back

宗萨仁波切《佛说老女人经》精彩问答

Question 1:


佛会授记某一个人会成佛,譬如说这部经佛说这个老女人在多少劫以后会成佛。这个会不会就变成说再也没有其它的因缘会去影响这个老女人。


但是我们不是说每一个事情都是无常的?既然每一个事情都是无常的,那佛又如何去授记一个人他会成佛?


Answer: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重要的问题。但是谈的可能是不太一样的东西。


我们所说的授,或者是预言,事实上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


在释迦牟尼佛还没有成佛前,第一个佛——迦舍佛有预言过释迦牟尼佛成佛。


预言中说,当释迦牟尼佛成佛,大地会有六种震动,树都会朝同一个方向弯,大海、天神都会奏乐,然后降下雨来。


佛的教导非常深奥,非常伟大,但是它(教导)还是必须经由某一种语言,某一种文化,某一种内涵才能传递给我们。


像是现在有一个84000佛典传译计划,把佛经从藏文翻成中文,藏文翻成英文,中文翻成藏文…。当然,这里有一些当中我也意识到,佛经中有很多印度的文化在里面。


譬如,在佛经中,佛有的时候会被称作“人中之牛”。


但是,很多其它文化认为把人当牛是一种愚蠢的意思。这里的牛是指公牛。


不过,在印度的文化中,把人当成是一头公牛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


佛有的时候被称为“人中之狮”,印度以前有一个总统就被这样称呼,这是件大事。


在此,文化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佛经常被称为牛或是马等等。


有的时候,我会请一些朋友把佛经从中文简略地翻译给我听。我发现,在佛经中保留了许多印度的文化,但是又小小的以中国式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令我非常赞叹且感动。


同时在中国与印度存在的算命,就算你不相信算命,但是当算命的说出你不喜欢的事,你还是会介意不是吗?


中国与印度认为这一类的文化是有价值的。


有一点你们必须了解——这个排列组合的游戏完完全全是无法去预测的。


虽然我们无法预测,但是,有一些事情我们还是可以去知道它。比如说,一些情况就在那边……蛋要煮多久可以煮熟,面包要烤多久才可以烤好……这些事情我们还是可以去预测它。


因此,如果说可以百分之百地预测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如何如何…除了遍知的佛以外,没有任何人可以做到。但是,这并不表示这些短暂组合的现象变成一个永久的现象。


我告诉你们为什么。


有六个蕃茄的种子,如果把其中一个种子烧掉,你可以预测在最好的状况里你会有五个蕃茄长出来。因此,我们所做的预测是因为我们可以说我们知道哪一个因(蕃茄种子)死掉了,用这种方式作预测。


但是,对遍知的佛来说,时间是不存在的。因此要预知蛋什么时候可以煮熟和多少劫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对佛来说是完完全全一样的。


又譬如说,迦舍佛现在来到了这边,跟你说九百年后你就会成佛。是不是就表示说你不用紧张了,你可以天天打麻将,反正九百年后你就成佛了嘛!等于佛保证了嘛!这有很多答案。


第一个答案是,如果你的功德够大…。这就是为什么佛的授记里说大地会有六种震动,会有海啸等等这些异象发生,因为这个被授记的人有这样大的功德——被佛授记。 当然你可以说,如果你有这样大的功德被佛授记,你就可以什么都不做等在那边等待成佛的那天到来。但是,正因为你的功德大,所以当你被授记之后,保证不会什么事都不做地等在那边(成佛)。


因缘的定律还是在那边。


另外一个事情是,预言与授记这是相对的事情,也就是“世俗谛”。


Question 2:


这个问题跟前一个很像。佛土的本性是什么? 是无常的吗? 如果佛土是无常的,那人就无法永远生在那边,因为它是无常的。如果佛土的本性是常,那佛土就不能永远被改变了吗?


Answer:


这是一个好问题。对问这样问题的人,佛会回答说,佛土是“成佛状态——ENLIGHTMENT”的另外一种标签。


这就是为什么在汉人的传统里有净土宗,而净土宗是一个非常好,非常非常珍贵的修持,汉人应该要努力去维护延续它。


想要求生净土的强烈意愿,基本上就是等同于想要成佛。但是,在目前对于有染污的众生来说,这个所谓“往生净土”(的概念)它就更有吸引力。


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的话,佛土是超越常与无常,因为它不是一种thing——事物。


Question 3:


佛陀时代的提婆达多是不是初地的菩萨?他会不会退转?


Answer: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不知道。


有一部经我忘记名字了。这部经里讲的很有趣。佛与提婆达多的关系不是只有这一生。


这个经中说他们两个是乌龟住在海里,但是,这只乌龟只有一个身体一个胃却有两个头。


海里很危险,有很多毒物跟天敌。他们在海里一个找食物,另一个就休息睡觉。当找到食物的时候,醒着的头就会叫醒睡着的头一起分享食物。


提婆达多每次找食物时都是在比较困难的时候,他总是会遇到一些不好的事。


有一次佛在睡觉,海浪漂过来一个很漂亮的水果。提婆达多完全忘记他们的胃是共同的一个。


通常两个头他们会讨论这个东西该不该吃,因为有很多东西是不能吃的。佛的头比较聪明会分辨什么东西该吃或不该吃,而佛通常都是正确的。提婆达多因此而不高兴,他每次都错,佛每次都对。


然后,海浪带过来漂亮水果,提婆达多就想:“这次我要独享水果,我不要叫醒他”,结果吃下去之后,他们两个就被那个水果给毒死了。


这是一部经的故事,名字我已经忘了。


这部经的背景是在佛陀时代,有一次有人问佛,为什么提婆达多想在佛与佛的前妻——耶输陀罗之间制造一些丑闻。


所以提婆达多是否是个初地菩萨,一般来说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以大乘佛法的角度来看,提婆达多非是一个初地菩萨不可。


在大乘佛法的眼光来看,提婆达多是佛一个非常特别的安排。


佛有很多弟子,通常这些弟子都没有什么好处。


但也要感谢这些佛很调皮的学生。因为他们今天才会有很多的戒律,因此要感谢他们。


其实就是因为有提婆达多,才更能强化佛的特征。


有一部经名叫——清净阿阇世王的罪业,正是因为有提婆达多,才会有这部经的出现。这部经非常重要,因为这部经主要是在讲“清净罪障”。


阿阇世王把他自己的父亲杀掉了,因为提婆达多在他面前两舌,以至于他杀掉了自己的父亲。


Question 4:


大乘的初地菩萨与小乘的果位有没有重迭?


Answer:


阿罗汉是。


如果这个问题问像我这样的大乘佛法的学生。


在论典里面有说,阿罗汉对空性的体验,就像是一个小虫子在木头上面咬出来的洞那样大,而初地菩萨对空性的体悟则大如虚空。


如果在这一刻有五百个声闻乘的僧人证得了阿罗汉果位。对这五百人来讲,他们会:“呼…”大大的吐一口气,轮回终于结束了。真的是非常快乐不是吗? 有五百个人都是这样。但是一个证得初地的菩萨,他听到有人喊:“ 救命,请帮帮忙!!给我一点水喝!!!” 他听到有人要求他帮助,他所得到的快乐,比刚才五百阿罗汉断除轮回的快乐大十亿倍。


这是一个大乘佛教学生所做的答案。


但是,如果在座的佛教徒,比方说我,去泰国、缅甸、斯里兰卡这些上座部的国家去,我们甚至称不上算是个佛教徒。大乘的经典也不被认为是佛所说的。


因为对我们来说,我们一定要说小乘是佛说的,上座部的这些佛法是佛说的,这点我一定非得接受不可。但是对他们来说,他们不需要接受大乘是佛说的这点。


我听说在座有一些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朋友。我想呼吁你们,请尽力护持上座部在中国大陆的佛法。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大乘佛法国家,但是有的时候会因为太重视自己的大乘佛法而轻视或忽视上座部佛法。


另一部经我也不记得经的名字了。佛在这些经中说,如果有一个人说这是上座部的佛法,那个是大乘的佛法,这个人是在造恶业。


我们应该这样想,这是我(仁波切抓自己的脚),这也是我(摸自己的躯干),这个也是我(摸自己的脸),要有这种态度。


Question 5:


有好几个问题跟“空性”和“无我”有关。我一起回答。

Oh,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我们要怎样分析阿赖耶不是“我”?


Answer:


你可以这样说,阿赖耶像一个容器。你可以把这个容器当作“我”。但是这样的看法不能证实阿赖耶真实存在,甚至我是真实存在。


总结起来,可以说,现在的哲学是这样讲的——


佛法,大乘佛法唯一的工作就是把东西“解构”,就是把一个东西分解开。


但是,对大乘的学生来说,有一点很重要,你一定要知道,大乘佛法所做的解构工作永远不能分开,解构永远是和悲心在一起的。


而且我们这边所谈的悲心,不只是,平常说的对比我们差的人或状态感到悲伤,不是这样,这边所谈的悲心是在讲“了解真理”。


“了解真理”就是真正的慈悲。


Question 6:


我们该如何把五蕴连在我们的修持上?


Answer:


如果你只是在讲大乘修道的话,我们是在以五蕴来提醒我们”诸行无常”,”有漏皆苦”。


我们是把五蕴当成是我们修行上暂时哂玫姆奖,比方说坐直。


Question 7:


修“止”的时候一直被念头打扰。我觉得经常要回来在专注在呼吸上,为什么专注在呼吸上是这么累人的事?


Answer:


看来你这么修是对的。


这样说有点奇怪,修“止”的目的就是——要让你知道你的心经常受到干扰。


对于刚开始的人来说,注意到自己无法专注,对你来说这是在修“止”。


Question 8:


修“止”可以让我们平静,修“观”可以让我们究竟解脱。


这样的见解是否正确?


Answer:


是。


Question 9:


菩提心、空性和成佛之间有什么关系?


Answer:


他们的关系很接近。


实际上,修行究竟的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就是证悟空性。


所谓的成佛就是完完全全证得了这些。


Question 10:


在过去世,佛的母亲因为恩爱佛,所以不愿意佛出家作沙门,使得这个母亲在后来受到各种困难贫穷的痛苦。佛说的是真实语,但是,我们一般人该如何正确地了解三世因果?


因为很多人说佛经上讲你不这样做不那样做就要下地狱


Answer:


这是一个跟我们很有关系的问题,但是很难回答。


一般来说,如果你有一个企图,有一个意愿要去伤害别人。然后有这样的一个企图变成行为,这个当然就是我们所说的恶行。然后,这个恶行就会造恶业,恶业就会带来痛苦的结果。


相反的行为就会带来好的结果。善行会带来好的结果。


这是一般性的讲法。


我们是不是有真正好的动机? 真正好的动机其实是很难的。


实际上很多我们对于别人的爱、对别人的关怀是出自于对自己的执着,出自于我们的不安全感,出自于我们社会上的压力,或者是我们文化里的要求。


我们的情绪、动机经常在那里改变。很多时候,我们帮助他人,很隐微地会企图得到别人的感谢。有的时候则是我们做这些事会觉得自我很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在“入行论”中寂天说,一个人一再一再地降伏自心,降伏自己的烦恼,远比在外面做一些善行更重要,更应该要这样做。


所以在大乘佛法理更重视这方面。


谈到的这一点,我也经常想到这点……我真的是想帮助别人吗? 我是不是有一些隐藏起来的目的在后头?我经常这样想。


也许,在一开始,没有这些目的或隐藏的企图在里面,但是,有的时候,突然会像变魔术一样。这些企图已经偷偷地跑进来了,不但跑进来,还非常舒服地坐在沙发上。


我经常在游说处理各种各样不同的企图心与对将来的计划。


举例来说,我现在从这里走到外面的星巴克咖啡,我的眼角余光看到DEVA、刘医师、ROMIO站在那边。


看到刘医师在那边,我就想:“好,我要有意地去忽视他。”


这样去忽视他是因为基于一个正确的发心:“我要教他一些东西”,所以,我要忽视他吗?


或许,只是因为我觉得:“太无聊了”(众人笑)


或者,可能是因为我太渴了,所以连说“你好”的招呼都无法打就走过去了。


到此为止都还好。


但是走几步路之后更糟的就来了。


我会想:“我是不是应该该跟他说声HI?(众人笑) 我不跟他打招呼是不是会伤到他? 我刚才应该跟他说Hi。 如果他伤心他可能以后就不来了。” 所以,我最后的企图是我不想失去他。


于是,我一回头,刘医师不见了。因此,我在这边一直讲他的名字。


现在我就在想我的动机:“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这样做是故意要让他高兴? 我让他高兴让他跑过来,可是今天早上他又没有用李施德霖漱口药水漱口。”


就像这样,这种所谓企图发心真的是无穷无尽。


这件事情你要注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发愿。


像是对刘医师那样,我每天都要考虑应不应该跟他说一声Hi还是什么的,说Hi是对还是不对…等等。光是这样想就压力很大。


但是我压力的确是很大。不过,重点是,不论是怎样处理,我都希望刘医师能证得成佛,他的佛号就是《佛说老女人经》里佛陀授记这个老女人的佛号——波犍,希望他俱足出离心等等,我可以发这个愿望。


我现在又担心了,我一直在说刘医师刘医师的,我又忽略DEVA跟ROMIO了。(众人笑)


你有没有住要到,我们现在谈的东西多少都还有一个名字在,那就是——“做好人的负担”。


实际上一个人要做一个好人是有很大负担的。


Question 11:


接下来还有很多的问题,但是我们要做皈依。


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不回答的话,有人会认为是我故意不答,所以这个倒可以回答。


我觉得这问题可能是因为在香港别人问的问题而引起的。


如果一个女弟子爱上男上师,或者是一个男弟子爱上女上师,这个要怎么样转这个烦恼为道?


Answer:


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讲这种短暂的组合。


这个老女人(《佛说老女人经》中向佛陀提问的老女人)她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


在经典中,这个老女人看到一个身体发金色光的人向她走过来。如果她没看到的话根本不会问这些问题。当然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在因缘上看,如果一个女性的学生对男性的上师,或者是一个男性的学生对女性的上师,最先开始接近他的时候,不论是因为受到这个异性上师身体上的吸引或情绪上的吸引,或是对父亲或母亲的形象等等,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接近他。如果经过了这样的过程而他可以成佛,如果是这样,那就这样吧,有何不好?


特别是对伟大无畏的菩萨,他可以把任何东西转道用。他把任何东西转为道用也都会有很好的结果。


事实上也有预期之外的结果。


从岗波巴大师发展出来的达波噶举传承……冈波巴是一个非常非常伟大的上师。


岗波巴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岗波巴的前妻。所以岗波巴才成为岗波巴。因此我们要感谢他的前妻。


我们当然永远也不会知道它的结果是什么。我在这里是在谈一个理想的状况。


简单地说,我先给你一个例子。


这样说吧,我是一个很胆小的老师。


然后女学生来了,女学生带着各种各样的奇思幻想和心里的执着来接近。我就会用所有的方法去拒斥,去排斥这个女的,从这个女的身边跑开。我会!(重复两次)


身为一个知道如何发愿的佛教徒,我可以在有一个距离的状况下为她发愿。这样还是很好。


这样说吧,如果我现在更有勇气……我是说真的,这是一种与众不同层次的勇气,与众不同程度的勇气,是不惧丑闻的勇气,是一种敢去对立反挑别人情绪的勇气……这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天哪,这种勇气真是不得了!(众人笑)


我想大家都有一种经验,你们一定有,当有人对你说“我爱你”的时候,那会吓死你,那真得很可怕(仁波切双手掌心向外做害怕状)。


这种勇气就是,你要有(足够的)去处理这种状况的这种勇气。


因此,如果你有这种敢于去逗弄别人情绪的勇气,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两个异性的学生带着这种贪欲接近的话,就太可惜了,应该要有成千上亿的这种学生出现才对。


如果你问我发什么愿,我会发愿希望我变得更有勇气(众人笑)。我从来没说我现在很有勇气。我越来越了解到自己是多么的多么的胆小。(众人笑)



以上文字整理自宗萨仁波切台北《佛说老女人经》开示的现场录音,现场录音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感恩您关注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微信号:WYBS_HK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成立宗旨:开放、包容、求真、利他!

官方网址:http://www.wybuddhist.com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3573842014

联系我们wybuddhis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