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散收录 >> 五加行修完后,还要修一到三年的寂止
Back
五加行修完后,还要修一到三年的寂止
素材来源: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灰色字为小编语。
推荐文章:对照下,你的加行修得合格不?
在修完五加行之后,估计很多人都会长出一口气,一方面倍感轻松,另一方面认为大圆满法已经近在咫尺了,就看什么时候机缘合适开始起修了。不过且慢!现在还没到那步,在加行和大圆满之间,还有一个重要且关键的步骤需要完成,那就是修寂止。
估计听到这个说法的朋友一定会在脑海中冒出各种小问号:
什么叫寂止?为什么要修寂止?怎么样修寂止呢?
可以说,寂止的修法非常重要,绝不能对它不闻不问不修。希望下面这篇文章,能为您找到关于寂止问题的答案。
五加行修完之后,在修大圆满之前,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修寂止。无论显宗或密宗,所有修法可以归纳为两种:寂止的修法与胜观的修法。
寂止就是把粗大的杂念停止下来,让内心安住于平静而无杂念的的境界当中,并尽量停留很长时间,就是寂止的修法。胜观就是修空性或证悟空性的智慧。这二者是不能分开的,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
譬如说,虽然有了证悟空性的智慧,但却不能在证悟空性的境界中安住一分钟,则修行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反之,仅仅是心能静下来,甚至保持一两天没有任何杂念,但假如没有证悟空性的智慧,也不能断除烦恼,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所以,标准的禅定必须二者兼备。
但寂止还不是证悟大圆满或空性的境界,只是心静下来而已,在此基础上,如果有证悟空性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无上瑜伽大圆满。
虽然在加行修法没有修完之前也可以修寂止,但没有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寂止,不能成为大乘佛法,也不能成为成佛之因。譬如说,四禅八定的寂止修法,外道也在修。外道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是为了解脱、成佛,而是为了神通和禅悦而修。只有在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基础上修寂止,才能成为大乘修法,才能成为成佛之因。
虽然读者的层次参差不齐,也不能说每个人都不是利根,但讲究次第也是有必要的,只有一步一步走,才是最踏实的。很多人不想、不愿意修加行,而妄图直接修大圆满或者大手印之类的正行修法,这都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所以,我们最好是在加行修法修完以后,再去修寂止修法。
我们欲界众生的心很不自在,波动幅度非常强大,每一刹那都是动荡不安的,随时会往外散乱而无法锁定在一个目标上。修五加行的时候老是观想不清楚,思维法义的时候总是注意力不集中,这就是没有修寂止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想证悟是很难的,因为心的本来面目已经被妄念覆盖得严丝合缝,除非加行修得非常扎实,有非常具德的金刚上师,自己对法与金刚上师的信心也非常强烈,则在没有修寂止的时候,也有可能证悟。
这种人证悟以后,不需要专门修寂止,因为证悟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平静的境界,其中不会有任何杂念,所以已经包含了寂止的成分,只需把证悟的境界慢慢延长,就算是有了寂止。
但这不是普通人的路,作为普通人,在加行修完之后,一般有一年到三年左右的时间专门修寂止修法。寂止修法修好以后,上师才会给具格的弟子传讲大圆满。传讲的方式也有点像禅宗,不是在法本的字面上讲,而是以心印心、不可名状的传法方式,但因为基础打得牢,所以证悟也是吹糠见米,功到自然成的事情。
修寂止有了明显进步的时候,修大圆满也会比较容易证悟。所谓进步是指:第一,能够比较轻松地进入寂止状态;第二,不但能轻松进入,而且在寂止境界中保持的时间也比较久。
不仅大圆满,包括生起次第也应该在这样的基础上修。很多人会说,修金刚萨埵的时候观想不清楚,这就是基础不牢靠的表现。
菩提心与出离心等加行修法本来就属于思维的范围,所以不需要心平静下来。但若试图在我们这颗像垃圾一样杂乱无章的心上修密宗修法,就不会有什么功德。只有经过寂止的过滤,把粗大的念头滤掉,让心慢慢清静下来以后,才能有真正的修法。
素材来源: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灰色字为小编语。
推荐文章:对照下,你的加行修得合格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