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德育 >> 快乐减法 Back

快乐减法

智悲心语

《四百论》: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



快乐减法


每一个人最痛苦的时候其实是有办法的,佛教里面叫“痛苦转为道用的窍诀”。世间人当中也有,电影《冈仁波齐》的主题歌中,有一首叫做“无有畏惧”,里面有一句话:“坠入黑暗中,坠入泥土中的海阔天空。”当你坠落到泥土当中的时候,实际上也应该是海阔天空的。也就是说即使你已经陷入到泥潭当中,最痛苦的时候,如果你翻身过来看看,其实大海也是宽广的,蓝天也是广阔无垠的。

 

所以我们人生当中遇到痛苦的时候,你不要老是“我失去了什么,我无法拥有什么”,比如有些人以前很富裕,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变成穷光蛋了;以前你和某个人感情非常好,后来对方消失了,去世了、散失了、失去了;或者以前你长得很不错,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现在不那么庄严等等。这种时候,我们一般佛教当中有一种叫做“减法”,比如我以前很有钱,现在没有钱的话,我从没有钱上面也可以得到快乐,“没有钱多好啊,有钱这么痛苦,很复杂、争论很多,没有钱的话我很清净,知足少欲,喝一杯茶,没有什么事情。我就好好修行、好好看书,只要有一点水果吃、有一点清水喝,就像前辈高僧大德那样多么好啊!”要这样想。如果感情上遇到失恋或者这样那样的事,“世间的争论太多,越谈越痛苦!我现在很清净。”以前有个空行母的传记里面说的“不伦不类的出家人”,我们有些也可以这样说吧,“我虽然是在家人,但是现在生活很单纯,相当于出家人一样,我多么快乐啊!”就这样想。当你一些地位没有了的时候,你想:“哎,地位越高越是高际必堕,我现在拥有这样非常清净的生活也是很好的。”

 

我们大多数的痛苦是因为自己的追求很高,人生的目标一直“增加”,当你没办法再加的时候,从外境上、从外在的因缘上面,你原有的这些待遇和光环会慢慢慢慢减少,这个时候我们很多人就接受不了。为什么现在很多人痛苦?有一种人是因为达不到自己最远处的目标而痛苦;有一种人不知道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原来拥有的后来失去了就特别特别痛苦。包括我们去一些大学的时候,很多大学生为将来可能找不到工作现在就非常痛苦;有一部分因为以前自己拥有的人也好、智慧也好,现在没有了而痛苦。当然这种时候不痛苦是很重要的,但光是不痛苦,却在浑浑噩噩的状态当中过日子也不是一个办法。

 

按照佛教最基本的理念,我们要有一种随缘的心,“一切事情我都可以接受,我一定要接纳。”因为外在是变化的,我们自己的内心也是变化的,不可能永远都是一种状态当中——如果始终一种状态,那万法就有常有的过失了,这绝对不可能。但任何一个阶段,自己的积极性、自己的热情不能丧失。

 

我们现在有个别人,负面情绪非常激烈,比如讲别人的过失、抱怨别人的时候,就开始跳起来,说这个人如何如何坏,站着说、坐着说,白天也说,晚上也唱。然后一讲比较正面的事情,就奄奄一息,没啥兴趣,其实这并不是很好。我们生活当中有正面的、有负面的,白天有阳光,晚上有黑暗。生活本来就是两面的,我们去任何一个世界,好人也有,坏人也有;你的工作和生活,顺缘也有、违缘也有。

 

从历史上看也是这样。我有时候翻开不管是藏文的历史、汉文的历史,翻开很多以前一些大人物的传记、一些普通人物的传记,其实他们在那个时候也有很多是是非非的事。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人物出现,每个人物出现的时候,其实他们的烦恼也是一样的。我们去欧洲的时候,在那边看了一些拿破仑的故事,其实也很复杂的,跟这边没什么差别。在非洲也问了他们的一些故事,我对非洲人很感兴趣,他们很热情的。虽然他们经济条件稍微差一点,但是他们热情奔放、载歌载舞,特别有感觉的一些人。他们的历史也是一样的,恩恩怨怨,什么事情都发生过。

 

因此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按照佛教的基本思想,对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应该拥有一种精进心、热情心。从佛教的修行上面来讲,不要学了两三年以后就什么感觉都没有了,慢慢慢慢就退了,这样不是很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能一直没有感觉,没有触动,这样也不是很好的。人应该很积极的,如果我们有积极的一面,就会有一种鲜活力。我现在到了这个年龄——也许你们认为我是假装的,但身边的人应该知道——我在学习方面,虽然刚来学院时候那样的热情不一定有,但是只要有时间我就特别爱学习。我不是因为你们不赞叹我,我就自己赞叹自己,不是那样的意思,我自己认为说的是真心话。不管是做翻译也好、讲课也好,包括我们佛学院做一些慈善、做很多这样那样的事情,每件事情我都很有兴趣和意乐。我们每次开会或者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态并不是奄奄一息的,而一直是这种状态。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要说我如何如何,我讲这些话是希望大家从自身做起。

 

——《痛苦如何转为快乐》


所有图片均为原创,版权归属智悲德育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