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讲上师瑜伽。[ 上师瑜伽:瑜伽就是相应的意思,所谓的上师瑜伽,就是与上师相应的修法。]
首先,是华智仁波切对上师的顶礼句:
首先依止胜师如教行,
中间百般苦行而实修,
最后密意无二得师传,
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华智仁波切的上师如来芽尊者,首先观察、依止极为殊胜之上师,并依教而行;在中间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又百般苦行,一一实修上师所传的法要;到了最后,自己的心识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尽得上师的密意与传承。就是在这样的无等上师足下,作者恭敬顶礼。
◎ 与作者一样顶礼上师
在座各位中,很多人也有好的缘分,自己依止的上师,也是真正的善知识。这些善知识,就像如来芽尊者一样,在依止上师时,也是依教奉行、百般苦行、尽得密意,不愧为上师的亲传上座弟子。能依止到这样的善知识,当然是自己的福分。福分浅的人,也许是不同因缘所致,他依止的上师,不一定有前辈上师们的依师历程,最多只能说“依止过”而已。
说到这里,有些话我不得不说:在依止上师方面,现在的汉地有点乱!微博上我也讲过了。有些“上师”别有用心,打着“某某佛菩萨转世”的旗号,谋取私利;而有些佛教徒也很迷茫,容易生“信心”,所以盲目依止,最终导致了违越教规、教义的不良后果,而这也是二者共同的过失。
因此,在依止方面,一定要像“依止上师”章节中所讲的,首先是认真观察,之后是如理依止。所谓如理依止,就是在依止以后,至少不再寻找上师的过失了。
那现在,我们也应该像华智仁波切一样,在所有的传承上师足下,满怀信心,恭敬顶礼。
丙五(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之究竟方便——上师瑜伽)分三:一、上师瑜伽之重要性;二、上师瑜伽实修法;三、传承上师简历。
◎ 要寻找真正的善知识
当然,你首先必须寻找一位具足一切法相的真正善知识,这在你学佛修法的历程中,是最重要的一环。
善财童子依止善知识的故事,可以说人人皆知,他最初在文殊菩萨面前发起菩提心,那时虽已通达许多内外法门,但在修持上还需要指点。所以,尽管是利根,文殊菩萨还是让他参访、依止善知识。于是他一路南行,相继依止了五十三位上师。
这些上师都是具相上师,我们要依止的话,也应该依止这样的上师。当然,上师所应具的法相,其界定标准是很严格的。如果你认为,这位上师很好看、很可爱、很慈祥,所以是真上师,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这些都不是法相;如果你是凭感觉,“我觉得这个上师跟我好有缘”,这样凭着“有缘”、“无缘”的分别念,也不能判定;或者,你根据别人的介绍、上师的自我介绍,就认定他是真正的上师,这也不见得合理。
你应该观察:这位上师来自哪里?他曾经依止过哪些上师?他是否具有经论中所讲的上师的法相……
可见,要找一位具相善知识,也并非易事。不过,这种谨慎的态度是值得的。就算你要找个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他的实力如何、人际关系如何,也都要考察,不可能路上随便抓一个就是,就跟他合作,创办什么什么项目。世间的普通合作尚且如此,更何况出世间的师徒因缘,怎么能不慎重呢?
因此,在寻找善知识方面,一定要用智慧观察,不能太愚笨。
不过,对某些人而言,要视某些上师为佛,好像也很难:“我对这个上师,实在生不起‘佛陀想’。不说‘佛陀想’,就连‘菩萨想’也不行。上师的言行,我现在越来越不理解了,越来越觉得他有问题,您一定要多加持我,不然我马上要生邪见了……”
实际上,这就是先前不观察的结果。如果你观察过,也决定依止他了,那无论如何,都应该这样观想。也就是说,依止以后,要视师如佛,将上师作真佛想。
有人认为,“视师如佛”是藏传佛教独有的修法,汉传佛教里没有。其实不是,汉传佛教里也有。如《金刚顶经》[ 《金刚顶经》:又名《大教王经》、《教王经》,全称《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唐不空译)、《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赵宋施护译)。]云:“恭敬阿阇黎,等同一切佛,所有言教诲,皆当尽奉行。”经文指出,真正的阿阇黎,与一切佛陀无二无别。而这个道理,《华严经》里更是处处提及。因此,不能认为这只是藏传佛教的教义。
当然,藏传佛教确实让这种教义成为了传统。像我个人的话,从有缘依止法王如意宝那天起,直到今天为止,从未想过上师是凡夫。不过常常会有的感觉是,上师的密意我确实不懂,这是常有的现象。但在所有的时候,我对上师只有一种理解:上师与佛陀无二无别。
与佛无别的大成就者,他的行为,一般人无法企及;而他的威德,也不是来自于自我标榜。但有些上师常对弟子施压:“你怎么能这样对我?我就是佛!你不能对我生邪见,否则你破誓言!”
但佛的话,可能也不必这么说。释迦牟尼佛不会为了维护自我,去对弟子们说:“你们一定要恭敬我,否则你们会堕落……”
摘自《前行广释》第126课
长按即可关注
官方公众号:zhibeifw
账号:智悲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