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一天从发菩提心开始”,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进窗棂,
这一念总会在我们心底升起,
直至每个深夜来临之前,
相信诸位大乘佛子都会
真诚地希望自己所有的善行
能够帮助到天下所有众生,
“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是我们大乘佛子心心念念的终极目标。
“经营之圣”的利他经济之道
素有日本“经营之圣”美誉的稻盛和夫,在创造经营奇迹的过程中,探索出的“以心为本的利他经济学”,其关键的两点,第一、以心为本;第二、利益他人,才可成就自己。
稻盛和夫创立京都陶瓷公司一年之后,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所录用的11名年轻员工要求加薪,否则集体辞职。
此举令稻盛和夫十分痛苦。
因为他所创办的公司刚有起色,而且他的父母和几位兄弟姐妹也需要他在生活上的照顾,他怎么能先满足员工的要求呢?
稻盛和夫思忖了好久,终于恍然大悟:
“我录用了员工,就必须担负起照顾他生活的责任,就要为员工创造物质和心灵两方面的幸福”。后来他进一步拓展:一流的管理者,还要为社会承担责任。
这是一个让公司飞跃发展的理念。
以前,他总是从自己和公司的利益角度来思考问题,而现在,他更多地从员工和社会的需要来考虑问题。
这一来,京都陶瓷不仅成为同类公司中吸引人才最多的公司,也成为发展最快的公司。
稻盛和夫所探索出的“以心为本的利他经济学”,其实就是来自大乘佛教的利他理念。
正如《二规教言论》中云:
若于他众勤饶益,此人自臻圆满因,
广大财富胜妙德,皆从利他而出生。
阿底峡尊者离开任何法友时,都祝愿他产生利他心,平时问安也是说:“生起利他心了吗?”
有一次尊者感到手痛,就把手放在弟子仲敦巴的怀里说:“请给我加持一下,因为你有一颗利他的心。”
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身份,只要真正有利他心,就具备了一切功德的来源。
学释尊 利众从点滴小事做起
堪布说,对发大乘心者来讲,哪怕是利益众生的微小之事,也要认真行持,只有这样才能圆满菩提之道。
《大智度论》里讲了这样一则故事: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作螺髻仙人,他常行出入息断的第四禅定。有一次他在一个地方入定,很多飞禽认为这是一棵树,并把顶髻当作树叶而在里面做巢下蛋。出定后,他知道自己头发里有蛋,就想:如果身体移动或站起来,它们的母亲就不可能接近,为了这些生命我还要很长时间继续入定。于是他又继续入定,直至小鸟飞走后才起座。
《瑜伽师地论》里列有一百一十苦。如果一个人想灭除自己及其他有情的这些痛苦和不安乐,并想要享受种种安乐幸福,唯一妙法是不舍弃修持菩提心。
堪布说,天天为自己奋斗的人,暂时有点名声财富,很多方面比较不错,但好景绝不会持久,他一定会走向衰败。
反过来说,持之以恒精进利他的人,最初可能没有智慧、受人蔑视,但因为具有珍贵的利他心,日后定会升至高位,犹如苍龙腾于空中。
在古代,舜出生于贫困的家庭,虽然是一介农民,但因其常能利益他众,后来成为统治天下的帝王。我们周围也不乏这种人,如果具有利他之心,任何时候都不为自己,那他所做的事情非常圆满,地位也会提升起来,犹如苍龙腾空一样快速。
距大菩萨, 我们相差多远?
若人心喜乐,过去佛菩提,
须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
——《诸法最上王经》
上师在传讲《维摩诘所说经》时,详细宣讲了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我们熟知的大菩萨的功德,今天,我们就科普一下,佛教里的大菩萨因什么而闻名?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菩萨成就了大智慧,具足了崇高的行为。或者从见、修、行、果的角度来讲,大乘佛教的见解是无我智慧,行为是利他,以此而修,最后所得的果就是智悲双运,也即“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诸佛威神,之所建立
从这里也能看出,身为菩萨,都不能离开诸佛的加持。我们作为佛教徒,更应该具足诸佛菩萨的加持力。希望佛教徒都能时常祈祷诸佛菩萨。
为护法城,受持正法
菩萨们为了保护“法城”,首先自身要完全能受持佛法。同样,我们若欲保护、弘扬佛法,令更多的世间人因接触它而受益,自己就一定要先明了其中的甚深意义。
能狮子吼,名闻十方
宣说一切万法空性的智慧之声,就是所向披靡的“狮吼声”。
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没有众多人祈请,菩萨仍然视众生为善知识,并将其安置于安乐的果位。
我们在利益众生时,不一定非要有人劝请。自己觉得因缘成熟时,就不遗余力地好好发心。
绍隆三宝,能使不绝
要把利益众生的事业世世代代不断延续,使其绵绵不绝。
降服魔怨,制诸外道
菩萨已经证悟了空性,不会产生以贪嗔痴为主的烦恼魔障。
所谓的降魔,并非手持兵器去摧毁外在的魔军,而是降伏内心的魔障,降伏那些因自心执著而引起的,给众生带来痛苦的心魔。
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盖就是被覆盖、被蒙蔽,无法继续前进,无力采取行动,故而很多烦恼会用“盖”来称呼。
诸佛菩萨己经永远离开了所有的五盖十缠等烦恼。当然,我们作为后学者,现在还没有能力完全远离五盖十缠,但要尽量控制烦恼。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
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解脱,意思是远离了所有执著之后,心保持在很敞亮、宽松的状态之中,能无碍地断除一切障碍。
念定总持,辩才不断
正念、禅定,“总持”是不忘陀罗尼等等;还有辩才,都能无有间断。
七种辩才 :
1、捷辩,对于任何问题,都能用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予以回答。
2、迅辩,三言两语就能简单快速地回答。
3、应辩,回答的时候,能顾及对方的心态、文化背景,以及根据时间、地点等等而因材施教。
4、无错谬辩,即非常契合真相,以理服人,不会违背真理,没有任何错谬地回答。
5、无断辩,在回答的过程中不会间断,妙语连珠、滔滔不绝。
6、丰义味辩,意义丰满,内涵深邃,教证、理证、比喻都浩如烟海。
7、一切世间最上妙辩,这是世间最好的方法,包括声音如雷,回答方式让人感觉神清气爽,不刺耳,不会刺伤他众的心等五种功德。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
这些菩萨已经获得了无缘空性的智慧,到达了无生法忍的境界。
已能随顺,转不退轮
菩萨是随着众生的根机意乐而转法轮,永远不会退转。凡夫也会暂时给别人转法轮,但真要转法轮,我希望大家都能坚持到底。
善解法相,知众生根
能够了解众生的法相, 同时又知道众生的根机。
盖诸大众,得无所畏
用智慧覆盖众生,而不被众生所转。菩萨具足无我的智慧,完全可以毫无畏惧地调伏所有众生。
——恭录自《二规教言论》
扫码阅读原文
——恭录自《般若摄颂浅释》
扫码阅读原文
——恭录自《维摩诘经》
扫码阅读原文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