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176.明烦恼能断之理由【每日一颂】《四百论》(第七品) Back

176.明烦恼能断之理由【每日一颂】《四百论》(第七品)

知幻园 2024-02-08




每日

一颂

《中观四百论》


176


第八品 净治弟子品

戊四、(明为成就道器而净治弟子身心的方便)分三:一、明烦恼能断之理由;二、广说断烦恼之方法;三、明后有结生无始有终之喻。

己一、(明烦恼能断之理由)分二:一、正说;二、明烦恼可断之理由。

庚一、正说:

问曰:有情心相续中的贪欲等烦恼,无始以来就一直在熏习着,十分牢固地系缚着有情,因而怎么能断除它们使心相续清净呢?





如对不顺人,爱念不久住;

如是知众过,爱念不久存。


——《中观四百论》



犹如对不和顺之人,贪爱心念不会久住;同样,了知内外一切法所生的众多过患,对世间的贪爱则不会久存。


贪欲等烦恼虽然从无始以来就在不断熏习与系缚着有情,但是并非不能断除,于此首当让学者明了此理,确立能断烦恼之信心,故本品于初颂即以人人常见且易知的比喻说明此理。在人道有情中,平时最为深厚的烦恼莫过于相互之间贪著爱执,然而不论人们相续中的贪欲烦恼有多深,若他们遇到与自己不和顺,不能令自己顺心的人,贪爱心念决定不会久住。世间夫妇、朋友等等,纵然初时相互贪爱得死去活来,然而一旦出现了不和顺的裂痕,发现了对方不顺心之处,贪爱便会渐渐消减,乃至顿然息灭无余,双方变成仇敌一般,开始争论嗔斗,由是明显可了知贪欲烦恼非坚固而能断除。而净治相续断除烦恼也是同样道理,不管自己对何种法有何等贪嗔执著,也不论相续中何种烦恼习气有多深厚,一旦以伺察智慧了知彼等烦恼有种种过失,了知贪爱的过患,自心即不会与它们像昔日那样和顺,而是渐渐生起厌恶分离,越来越合不拢,因此它们再也不会长久存在于相续中。如是以智慧详细观察分析,极易了知烦恼非有情的本性,它们并不坚固,只是忽然或暂时现起之法,通过种种方法完全可以彻底断除。全知麦彭仁波切教诫过:没有学过宗派者,不知贪嗔痴烦恼的底细,故时常为烦恼所制;若能了知彼等本性,则容易断除烦恼苦患,所以首先认识烦恼的修法非常重要。


譬如说,昔日有一婆罗门童子遇到了一名美女,不觉生起贪心,准备与她一起过日子。这时在路上遇到了佛陀,佛陀对他说:“婆罗门童子,汝若与贪欲系结,即是系缚;若离贪爱,即得解脱。”在世尊加持下,深植宿善的婆罗门童子于“系结”一语中,领悟了集谛;于“即是系缚”之语认识了苦谛;于“离贪爱”之语中深观道谛;于“得解脱”一语中了知灭谛,如是他立即舍弃了美女,在世尊前出家,之后获得了阿罗汉果。同样,修行人于修道之初,若能了知贪等烦恼的过患与其本性,则可迅速生起出离断除烦恼,而不会有任何能否断除的疑惑。




敬摘录索·达·吉·堪·布讲记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
















【颂词(含链接)】《四百论》 第一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二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三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四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五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六品


151

于此大苦海,毕竟无边际,

愚夫沉此中,云何不生畏。


152

韶华适落后,复又现于前,

虽住此世间,现见如赛跑。


153

汝于三有中,非能随愿往,

随他转无畏,岂成有慧者。


154

未来无有际,常时为异生,

如汝过去世,理应勿复尔。


155

闻者所闻教,说者皆难得,

以是说生死,非有非无边。


156

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

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


157

地上恶异熟,唯见为损恼,

圣者观三有,等同备宰处。


158

若识不正住,世说为癫狂,

则住三有者,智谁说非狂。


159

现见行等苦,违时则消失,

以是具慧者,发心尽诸业。


160

若时随一果,初因不可见,

一果见多因,谁能不生畏。


161

既非一切果,决定能成办,

所办一定灭,为彼何自害。


162

业由功所造,作已无功灭,

虽如是而汝,于业不离染。


163

过去则无乐,未来亦非有,

现在亦行性,汝劳竟何为。


164

智者畏善趣,亦等同地狱,

彼等于三有,难得不生畏。


165

若凡夫亦知,一切生死苦,

则于彼刹那,身心同毁灭。


166

有情无慢少,有慢则无悲,

从明至明者,故说极难得。


167

弃舍此境已,要求得境界,

如是颠倒法,何因许为正。


168

福果为财富,常须防护他,

若常防他者,如何为我所。


169

世间诸规律,随彼行名法,

是故较于法,世间力尤强。


170

境由善可爱,彼境亦为恶,

舍彼成吉祥,修彼复何为。


171

谁不用教敕,彼则不需法,

谁求得教敕,是众中愚人。


172

由见未来果,汝贪爱法者,

见贪未来边,岂不畏何为?


173

如佣人修福,全同为工资,

若尚不乐善,何能作不善。


174

若谁见众生,如机关幻人,

彼等极明显,能趣入胜位。


175

若谁于生死,诸境皆不喜,

则彼于此间,都无可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