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教言精髓(17) Back

教言精髓(17)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0-12-19


编者按

亲爱的粉丝们:


正如上师曾在2018年1月4日的微博这样写道:自己所需诸论典,每日之中记一句,如同蜂蜜及蚁窝,不久即将成智者。——《萨迦格言》


我们特别推出新的专题栏目——“智慧相约”来共同学习上师的经典课程,每次音频十分钟左右,通过这样的学习,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让你将学习进行到底。


同时,还有配套的课堂笔录、相关拓展资料,让我们一次学习就深入到底!


只要你圆满学习一次课程,就可以在文章末点赞。让我们在虚拟的时空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传法时间:2016年8月14号






犹如旧友平庸识本面,
未证所作皆为欺惑性,
切莫紧闭双眼瞎摸索,
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老朋友久别重逢,非常欢喜。同样道理,我们庸俗的分别念,可以认识它的本面,亦如同老友重逢。其实这很容易的,只不过我们没有去内观而已,如果内观,无论依禅宗还是密法的观点,当下都有可能认识。如果平庸心识的本面你没有证悟的话,所有的修行、任何所作所为都是欺惑性的,因为它属于世俗谛。若认识了大无为法的觉性,那一切所作全是让佛菩萨欢喜的事,不带有丝毫欺惑性。我们凡夫的所作所为,相对于认识本性的境界和善根而言,差得很远。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千万不要紧闭双目,一直瞎摸索。没有认识自心本性时,不管修什么法都像盲人摸象一样,都是盲修瞎练。而一旦真正认识了心的本来面目,我们修什么法都比较容易。


我想很多道友对心性方面都有所认识,境界高低我不是特别清楚,但从信心方面,从传承上师的加持等,各方面因缘具足的话,应该会对心性有所认识。这样的话,你将来修行非常容易,而且不会间断。你认识心性之后,不会今天开心就特别精进,好好修行,好好念经;明天烦恼一起来,就睡到中午十二点还不想起床。证悟的人不会这样的。证悟的人哪有睡懒觉的?可能会打瞌睡,但不会睡懒觉。


认识心性很重要,我希望有些人多去看一些讲窍诀的书。当然仅仅自己去看、去猜,不一定能认识,应该依靠上师的窍诀,自己反复地祈祷,还要修加行,好好忏悔,这样之后,对心的本来面目会有所认识。一旦你有所认识,那跟其他的善根和行为完全不同。因此,作为修行人,内观很重要。否则,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外观上,用在学术的研究和研讨上,虽然暂时来讲,很适合众生的分别念,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和赞叹,但从最究竟来讲,尤其是对个人而言,并没有太大意义。比如说你讲经说法的口才特别好,但我经常想,讲经说法再怎么好,到最后天葬时,口舌也会被秃鹫吃光的,这时你又如何讲经说法呢?但如果内心有一些境界和善根的话,不光秃鹫吃不了,任何人也夺不走,它会跟随你去往后世,度化无量众生,这是很有意义的。


拓展内容

认识心性的方法有观察修和安住修两种。首先讲一下观察修,比如观察心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心就不会再产生,如果不存在,心便没有产生的可能,诚如龙树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中云:“有法不应生,无亦不应生。”

在藏传佛教中,人们还通过观察心的来龙去脉而了悟空性。比如,当你生起贪嗔痴的烦恼时,就可以借此分析心的本体是否存在。有些人觉得心存在,认为当下的分别作意就是心,但事实上,当下这颗心是无法成立的。这是密宗中的一种修行窍诀,因为各位没有得过灌顶、没修过加行,所以我只能简单做一些介绍,不能讲得过于详细:当我们作意时,观察心究竟是从哪里产生的——脑袋里、心脏里还是嘴巴里?当我们停止作意时,观察这颗心是飞到虚空,还是消于体内?经过详细的观察,我们会发现,原来身体的里里外外都找不到心。这样的观察方法称作“破心房”,也就是观察心的来源、住处、去处皆了不可得,诚如《金刚经》中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的心,已经过去,所以不可得;现在的心也不可得,因为现在只是一个瞬间,连一秒钟也无法停留;未来的心尚未产生,因此也不可得。

未经观察时,我们都认为心是存在的,但通过真正地观察后才发现,原来心无法安立。

——索达吉堪布《佛教空性的禅修




总之若未舍弃今生事,
无法修成来世胜妙法,
愿习于己有益之教诫,
一切所行皆趋于正法。

总而言之,我们要看破今生舍弃今世,否则会每天想着今生,要修轮回。有些在家人不生出离心是情有可原的,他们要养家糊口,有很多生活的压力,需要前后盘算计较。但如果出家人也不伦不类的,不好好修行,跟在家人一样,每天都是忙着一些琐事,恐怕有点颠倒。出家人最初应该是愿意舍弃今世而出家的,如果因为遇到一些磨难和挫折而出家,那不是一个真正的出家人,只是形象的出家人。所以我希望在座的出家人,要抛弃或者减少,那些跟解脱和弘扬佛法没有关系的世间琐事。如果你没有看破世间,往生极乐世界或来世成就等妙法是无法修成的。所以,那些对自己有利的教言,希望大家好好修行、好好熏习。这样,你的一切所作所为——说话、做事、心里所想全都入于正法。如果能入于正法,即使别人看不惯、听不惯或者议论纷纷,甚至传得沸沸扬扬,也无所谓。你的所作所为就是一味地想着佛法、想着利益众生,这就足够了。

拓展内容





现在很多世间人,自己看不惯别人的时候,就通过各种方式来造谣,这也是一个社会现象。但实际上,如果你的所作所为真的是为弘法利生、问心无愧的话,外面不认可也没关系。不知道是不是价值观的原因,现在很多信息都与非法有关。比如说放生,本来每个众生的生命是那么可贵,但网上关于放生的正面报道非常少,负面信息却比比皆是,到处都说放生不好,放生污染环境,放生损害物种等等。

拓展内容


肇庆市放生文化协会 4月15日:

放生是我国传统民俗,体现了悠久的和谐文化传统。在当代,放生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保护生物种群,维护生态平衡。长期以来,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通过放生,可挽救濒危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通过规范民间放生行为,做到科学放生、有效放生;广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使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维护生态的稳定与和谐成为大家的共同责任和自觉行动。
   
二是爱惜动物,弘扬生命价值理念。哲理学家康德说:“人必须以仁心对待动物,因为对动物残忍的人对人也会变得残忍。”通过提倡放生,可以唤醒和强化世人的恻隐、仁恕之心,引导人心向善,树立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
   
 三是提升社会道德,促进生活幸福。通过放生让人们懂得关爱动物、关爱生命,仁爱地对待每一个人,从而使家庭关系、社会关系更加和谐,进而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建设。同时,放生的理念倡导回归自然的科学生活方式,也有助于促进心态平和,生活幸福感。

四是促进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放生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物资源种群数量,促进可再生资源比重上升,从而推动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形成。

慈悲护生合理放生,《法音2016.》——

《列子·说符篇》载:“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竟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善!’”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汉地即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说法,甚至已出现了专门捕鱼鸟以供放生的情况。但持续、广泛的放生习俗的形成,还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

南朝齐、梁之际,佛教徒即依据《楞伽经》卷四中“不应食肉”等语而行断肉。

梁武帝就曾下诏禁止杀生,并令各寺设放生池,又废止宗庙供献牺牲之制。我国大规模放生则始于隋代天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居浙江天台山时,为使临海居民莫以捕鱼杀生为业,曾自舍身衣,并劝募众人购置放生池,复传授池中族类“三皈戒”,为彼等说《金光明经》、《法华经》等,以结法缘,从而开天台放生会之滥觞。

其后,唐肃宗于乾元二年(759)下诏,在山南道·剑南道、荆南道、浙江道等地设置放生池81所。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敕令天下重修放生池。天禧三年,天台宗遵式奏请以杭州西湖为放生池,自制“放生慈济法门”,于每年四月八日佛诞日举行放生会,为天子祝圣。天圣三年(1025),四明知礼亦奏请永久成立南湖放生池之佛生日放生会,并撰《放生文》以定其仪规。此后,放生习俗便彻底佛教化,并经久不衰。

如何正确放生

放生需要树立正确的放生观,并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引导放生,因此这就需要相关管理部门、社会组织、佛教四众通力合作,从而做到合理放生、科学放生,让放生活动成为一种既充满信仰力量,又真正有助于人们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有助于社会和谐的一种高尚行为。

佛教的放生、护生乃至环保,最根本乃在护心,“心净则国土净”,即维护人生之心念,趋向和平安宁之大道,纠正心念偏向于贪瞋愤戾之恶性方向发展,防止心灵暴力之恣意纵横,这对于有效对治今天网络时代虚拟空间中恶性暴力极度泛滥、贪瞋心识极度炽盛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韩寒曾说,有一次,他想救一只大闸蟹,但不知道它吃什么,于是就上网查,结果根本找不到大闸蟹吃什么,只能找到怎么吃大闸蟹的。他实在没办法,就给它吃一点米饭,但是大闸蟹也不吃米饭,所以第二天就死了。

我和一些国外的人聊过,他们会比较正面地研究某些动物怎么生存,研究它吃什么、喜欢什么。然而现在很多大城市里的人,对负面的行为,比如怎么吃动物研究得比较多;而对怎么做好事,怎么做好人,怎么行持善法,关注的比较少,或者说信息比较封闭。

这些社会现象,真的会影响我们的心态。因此,我们生存于这个社会群体当中,面对这样的环境,每个人都要看清自己,尤其要稳重一些。否则东南西北的各类人群,不可能都符合你的见解、利于你的见解,当他们同一时间攻击你的时候,你还能树立正见吗?这是个问题。

我们一切所行应该趋于正法,但这与出离心有一定关系,如果我们能生起出离心,那一切就好办了。




如理诲时于师生邪见,
感恶果时于尊退信心,
生违缘时退失修行等,
愿勿生彼成就之阻碍。

当上师如理如法地教诲弟子时,可能会当场揭露你的过失,用教言击中你的要害,很多人由此就对上师生了邪见。当你感受恶果的时候,比如说你生病,吃药不起作用、念经不起作用,其实是杀生、偷盗的业成熟了,但你不知道是自己的原因,反而对本尊和三宝退失信心。当你在修行过程中产生违缘的时候,本来这是正常现象,但你却对修行失去信心,退失了修行。这都是阻碍成就的现象,希望我们不要产生。

在日常生活中,听到上师、道友的教诲,你应该接受,看自己有没有这个过失。要想到:这就是上师的教言;上师打你,就是最好的灌顶;上师骂你,就是最好的教诲。但我们很多人不是这样,上师批评一次之后,就从此恨之入骨,再也不理了,甚至到别的地方去、给上师制造各种违缘等等。

感受恶果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对三宝退失信心,因为我们的业从无始以来积累到现在,不可计数。比如说有些人得了重病,让别人念经打卦,结果没什么效果,他就说:“念经没用,三宝没什么加持。”其实他应该知道自己以前造了什么样的业。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越是产生违缘的时候越不能退失修行,越要坚强。其实这是一个成就的相,说明你马上要成就了。如果你在这时候生邪见的话,就已经放弃了成就。

有时候上师会给你一种不同的教诲,对你严厉批评等,这是在遣除你的魔障。以前上师如意宝会在不同场合当中显现一些愤怒相,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发现,如果当时上师没有这样特意加持的话,那个人很有可能修行出现更大的违缘。

所以这些都是成就的相,你不要把成就相当成阻碍。

拓展内容



《修心七要》笔记重点:


“报应皆归一” :一切的报应全部归终于一个,就是我执、我爱执。


我们经常与人发生争执,为什么你会受到伤害呢?为什么我们经常感受痛苦呢?就是我爱执。


所以,一个人执著自己的程度有多深,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受苦的程度有多大。


天天抱怨苦的时候,说明自我爱执的程度非常深。为什么不要抱怨,不要说别人的过失呢?因为这些时候反而表现了自己没修行,表现了我执特别重。如果你经常赞美(欣赏)别人,反而表现了你的清净心,你的功德醇厚。


一切痛苦的源泉就是我爱执,无论在自己身上出现了何等痛苦,都是执著自己而导致的,不能怪罪于他人。


静下心想一想,数一数自己都有哪些痛苦?如果一点苦都没有说明你快成就了吧,或者忘记了痛苦。往往忘记痛苦也是挺开心的事,但我们经常忘不掉的就是痛苦或被别人的伤害、误会、恶语中伤......


一般,击中要害的就是善知识,为什么?因为击中了我执。所以自己特别不情愿。现在,我们不需要别人,自己观察自己,自己就是自己的善知识。要观察自己的痛点在哪里?


藏巴嘉瑞大师:勤于执着的人,痛苦与贪嗔永不间断;了知自性放松的人,快乐与智慧永不间断。






END




往期推荐


《修行教言》(上)

《修行教言》(中)

《修行教言》(下)

   教言精髓(1)

   教言精髓(2)

   教言精髓(3)

   教言精髓(4)

   教言精髓(5)

   教言精髓(6)

   教言精髓(7)

   教言精髓(8)

  教言精髓(9)

    教言精髓(10)

    教言精髓(11)

    教言精髓(12)

    教言精髓(13)

    教言精髓(14)

    教言精髓(15)

    教言精髓(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