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依靠大量的教证和理证进行抉择,最后得出中观所诠释的胜义大空性,这个大空性的本体是什么样的呢?
自性不成灭,有法性亦无。
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
通过观察诸法的因、体、果三方面,不管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器情世界所摄的轮涅一切法,胜义中绝对不会产生,既然没有产生,安住和毁灭就不可能存在。如果一法自性实有,就会有自性的生住灭,但由于不存在自性的生住灭,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如梦幻泡影,故知诸法虚妄无实。因此,世间一切众生于三时中毕竟不生不灭。不仅众生不生不灭,一切万法莫不如是。
《大乘宝云经》[1]中这方面的教理比较多,经云:“所谓诸法,本来寂静,不生不灭,性自涅槃。”不仅是有情众生,任何法在胜义中本来即是寂灭涅槃。我在课堂上经常提到的大乘经典,希望你们下来过后,有书的话,应该翻开来阅读;如果没有这本书,也可以从网上下载,依靠各种方便方法获得。现在世间人对珍贵的佛典、高僧大德的论著置之不理,基本上不看,而乱七八糟、没有意义的书,他们却爱不释手,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前面讲“有情若非有,于谁起悲愍”时,也曾引用过本颂说,尽管众生不生不灭,但在名言当中,因为存在分别妄念,故仍遭受无量痛苦,对其生悲心是合理的。《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诸法实相空性离戏,不可能有任何生灭,但众生由于妄执分别,其迷乱显现中还是有生有灭,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等还是会不断出现。我们不否认这种名言,但在真实义中绝对不可能有。
关于空性的理论,有时间的话,希望各位多阅读一些《般若经》。我们藏地有这个传统,好多高僧大德和普通修行人,即生中一定要阅读《大藏经》;如果没时间,也要读一遍《广般若》;如果再没时间,至少也会读一遍《中般若》。书本放在佛台上、书阁里是很庄严,但佛法毕竟是内心的证悟,阅读还是很重要的。记得《大般若经》中说:“真实义中,无有一法,可生可灭。”这个道理要反反复复观察。当然,对利根者而言,即使不用太多勤作,也很容易领悟般若空性。
汉传佛教中,唐顺宗对佛教贡献比较大。有一次他遇到如满禅师,就问:“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禅师答:“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佛没有来也没有去,法身跟虚空没有差别,始终处于无心大空性的状态中。这是站在胜义的角度,《现观庄严论》也是这样讲的。)皇上不明所以然,再问:“不对呀!佛降生于蓝毘尼花园,转法轮49年后,涅槃于双林树下,怎么说是不生不灭呢?”禅师进一步解释道:“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这跟前面的偈颂基本上相同,佛本来不存在,转法轮、示现涅槃只是在众生面前的迷乱显现,实际上就像《金刚经》所说,佛陀以法身来安立,法身不会有任何生灭。这样讲了之后,皇上有所感悟,从此之后对大乘佛法益加尊重。所以,利根者仅听闻一个偈颂,也能通达佛陀无生无灭,或者众生无生无灭,或者轮涅所摄的一切万法无生无灭。
当然,中观空性的道理大家口头上都会说,但会说之后能不能明白、明白之后能不能修持,这就另当别论了。假如没有真正修持,仅仅是了解,也起不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修持无生无灭的教理,非常非常的重要。
有关大乘经典中,诸法无生无灭的窍诀不胜枚举,可是很多人却置若罔闻,并没有认真阅读,即使在书上遇到过,也没有记住。这样一来,生活中的烦恼本来不生不灭,他们却容易当真,进而引生各种痛苦。其实,如果真正通达了空性,对无生无灭产生定解,就不会有这些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