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广解》171课 * CC+笔记 Back

《入行论广解》171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前文通过正理遮破了俱生我、遍计我,并遣除了“无我则不能安立因果”、“无我则生悲心不应理”的疑惧。在深入观察人无我后,从本课开始剖析法无我。本论以四念住的方式来抉择法无我,其中观察身念处的方式是先以正理分析对境身体不成立,再破析对身体的执着为迷乱分别念。本课的内容是通过观察身体和支分的关系来破除身体的实有存在。重点内容如下:

🔹课前开示:抉择万法空性的重要性。

智慧品主要抉择空性,其中重中之重是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如果仍有人我执和法我执则将漂泊轮回、持续造业、引发烦恼痛苦,因此修行不能建立在“我”的基础上。实际上“我”只是一种虚妄分别,并没有真正的自性。因而通过学习中观正理、殊胜窍诀(以三喜依止善知识)以及不断的串习就能摧毁我执。(详见课前开示)

 🔹如何对治法执:

1. 什么是法执:指除了人我以外,对外在器世界的物质、内在有情世界的心识所产生的一种执著,从凡夫到十地末尾都存在,属于所知障。

2. 法执的对治:法无我是对治法执的一种智慧,其中抉择法无我最好的方式是四念处。

3. 四念处的定义与分类:也叫四念住,其中念指正念,主要是观照的意思;住是安住的意思。四念处就是指安住对身、受、心、法的正念。

🔹身念处的观察方式:假设身体是真实存在的,那身体和支分的关系要么是一体,要么是他体,除此以外不会有其他方式。如果既不能成立一体也不能成立他体的关系,那说明身体不是实有的法。这样的观察方式也可以归纳为观察身体和支分是否相连,具体如下所示:

1. “身体和支分是一体”不成立:如果身体和支分是一体,身体唯有在支分上安立,则应在支分上能够找到身体。然而支分不具有身体的法相,例如身体从时间上讲,是一种连续性,从形象上讲,是一种整体性,但无论小腿、大腿还是腰,都无法独立具足身体的法相,因此它们不是身体。通过观察则能发现身体只是支分的有序排列,而这说明身体的成立是观待于

①支分的存在;

②支分按照一定顺序的组合。因此身体并不能自性存在(需要观待其他条件),只是世俗中的一种假立。(详见颂词1)

2. “身体以总体方式覆盖于支分”不成立:这种观点认为身体是一个总体,覆盖在所有支分上,就像一个大毛毯,盖在一大堆菠菜、土豆等蔬菜上一样。假如身体遍住于一切支分,应该被五根识发现,但除了各个支分,没有发现一个覆盖全部的身体,每个支分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与现量不符。因此总覆通过现量观察不成立。(详见颂词2)

3. “身体分别住在每一个支分上”不成立:若每个支分上有一个完整的身体,那身体有多少个支分,就会有多少个身体。如此承许,身体就会有微尘数那么多。这样一个人则有无量个身体,这与众生执著一个身体的习惯不合,正常人都不会这样承认。(详见颂词3)

4、结论:通过里里外外的方式观察,都找不到一个身体。假如总的身体都没有,那手、脚、头等支分上怎么会有身体呢?因此不存在一个与支分相连的身体。(详见颂词4)

🔹内容详解

1. 课前开示:抉择万法空性的重要性:

①修行,首先要抓住修行的根本,然后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智慧品》主要抉择的是空性;

②抉择空性的重中之重是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空性中最关键的是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若能通达这两个无我,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没有任何困难;

③若有我执和法执的危害:

A. 漂泊轮回

引用月称论师造《入中论》正文之前的颂词:“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如水车转无自在。”众生若有我执和我所执,就会像水车一样,永远漂泊在轮回中,毫无自在。

B. 持续造业

龙猛菩萨云:“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只要有五蕴的执着,就会有我的执著,进而产生贪嗔烦恼,造作一切善业恶业。

C. 引发烦恼痛苦

法称论师也说:“有我则知他,自他中执嗔,此等尽相系,而生诸过失。”倘若有了“我”执,定会产生与之相关的“他”执,于是贪爱自方、嗔恨他方的过患依之而起,可见,我执与所有烦恼痛苦紧密相连。

④因此修行不要建立在“我”存在的基础上;

A. 曾经无始以来都一直在串习:我们无始以来一直串习“我”为实有,俱生我执、遍计我执遍及每个众生的相续。

B. 执“我”而修法的危害:

a. 大乘法修不成,小乘法也修不成;

b. 会落入外道;(外道大多数是常派,认为“我”实有存在。)

c. 若有我的念头,修行不会圆满究竟,因为“我”是一切轮回之因,若不断除执着,三界中绝对无法解脱。

⑤我的本质:

A. 五蕴聚合;

B. 只是一种假象、一种虚妄分别,用智慧观察辨析时,会认识到万法不存在,世俗中只是一种显现分,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

C. 比喻:如同空中鲜花或者阳焰水。

⑥摧毁我执的方法:

A. 教理:学习中观正理;

B. 窍决:藏传殊胜窍决,以三喜(三种令上师欢喜的方式)依止善知识;

a. 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孜孜不倦地实修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

b. 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也就是以自己的身语意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

c. 下等者以财物供养,也就是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等。

C. 修行:苦行,反复不断串习。(从印度、藏地、汉地大成就者的传记中看,很多高僧大德刚开始也有一定的我执,后来用上这种其傲决之后,获得了不可思议的境界,大家也要看自己能不能在这方面下功夫,如果能,你的境界就可以与法的本体相应。无我是万法的真相,与我们的心又殊胜关系,所以每个人都有开悟的机会。)

2. 课前开示:如何对治法执

①什么是法执:

定义:法执,指除了人我以外,对外在器世界的物质、内在有情世界的心识所产生的一种执著。

范围:这种执著从凡夫到十地菩萨末尾之间都有,凡夫地时非常粗大,一地以上越来越细微,但执著仍是存在的,它属于一种所知障。

分类:

②法无我的抉择方式:

A. 一切法可摄于心法与色法中,抉择法无我有几种方法;

B. 最好的抉择方法就是四念处(也叫四念住)来分析诸法空性寂灭;

C. 教证:《金光明经》:“五蕴舍宅,观悉空寂,是名法无我。”

③修四念处的必要性和修行方法:

A. 修四念处的必要性:《大般涅槃经》中记载,佛陀近涅槃时答阿难四问,其中之一就是嘱咐阿难:佛灭度后,比丘们应依四念处严心而住,以四念处为师。

B. 参考经典:《增一阿含经》、《大念处经》以大量篇幅阐述了四念处法门;《大智度论》四十八卷也特别提到关于四念处的修学方法,并强调大乘行人应修学四念处。《集学论》十三品将四念处的教言诠释的很清楚;《俱舍论》中也以总相和别相的方式进行剖析,摧毁四种颠倒相。

C. 功德利益:

a. 若能按照大乘的修法来修,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修持四念处,可以趋入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b. 教证:“为入四圣谛,修念住应知。”——《辨中边论》

🔹从本课开始,将学习法无我的内容。本论以四念处(身、受、心、法)来抉择法无我。身念处的观察分为两大部分:

1. 具有支分的身体不成立(具支分之身不成立);

2. 组成身体的支分也不成立,本课先学习第一部分。首先先通过观察身体和支分的关系来成立身体并非实有存在(对境身体不成立)。这里观察的角度是身体和支分是否相连,先破除与支分相连的身体实有存在(破与支分相连之身)。身体与支分相连也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分析,破斥身体与支分一体(破各自支分为身),破斥身体与支分他体(破身住于每一部分中)。

3. “身体分别住在每一个支分上”不成立:若每个支分上有一个完整的身体,那身体有多少个支分,就会有多少个身体。如此承许,身体就会有微尘数那么多。这样一个人则有无量个身体,这与众生执著一个身体的习惯不合,正常人都不会这样承认。(详见颂词3)

4. 结论:通过里里外外的方式观察,都找不到一个身体。假如总的身体都没有,那手、脚、头等支分上怎么会有身体呢?因此不存在一个与支分相连的身体。(详见颂词4)

🔹从本课开始,将学习法无我的内容。本论以四念处(身、受、心、法)来抉择法无我。身念处的观察分为两大部分:

1. 具有支分的身体不成立(具支分之身不成立);

2. 组成身体的支分也不成立,本课先学习第一部分。首先先通过观察身体和支分的关系来成立身体并非实有存在(对境身体不成立)。这里观察的角度是身体和支分是否相连,先破除与支分相连的身体实有存在(破与支分相连之身)。身体与支分相连也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分析,破斥身体与支分一体(破各自支分为身),破斥身体与支分他体(破身住于每一部分中)。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身非足小腿,腿腰亦非身,

腹背及胸臂,彼等复非身,

侧肋手非身,腋窝肩非身,

内脏头与颈,彼等皆非身,

此中孰为身?。。。。。。




颂词1-1

消文释义

身体不是脚、小腿,大腿、腰也不是身体,腹、背、胸、臂这些也不是身体,侧肋、手不是身体,腋窝、臂不是身体,内脏、头颅与颈部都不是身体。这所有肢体中哪一种能真实成立为身体呢?没有任何部位成立为身体。


颂词1-2

本颂重点

重点1. 颂词的意义:

本颂词是在观察每一个支分,是否独立具足身体的法相,以此来说明支分无法以独立的法相与身体成为一体。

重点2. 观察的次第:

之前抉择人无我时是从上往下分析,此处抉择法无我时是从脚开始,自下而上进行分析。

重点3. 分析的思路:

在支分具足完整身体的法相不能成立,因此不能以完整的法相与身体成为一体。

①如果支分是身体,那失去了某一个支分,身体就不存在了,这不合理;比如砍断了脚,身体就不存在了,以众生的执着并不能承认,否则残疾人的身体就不能称为人的身体了,这不合理;

②不能只有独立的支分,比如光有一个脚掌、脚跟,不能称为身体,只能称为人肉。这与众生的执著截然不同,众生所执著的身体是完整的整体,有头、有目、有皮肤;其法相也不符合,仅一个支分不具足身体所具有的吃饭说话思考等多种功用;

③如果支分是身体,会有多个身体的过失。比如:如果说脚就是身体,有两只脚的人就有两个身体了,任何人都不会这样承认。

 重点4. 身体只是名言中的假立:

虽然本颂通过否认身体和支分一体,来说明身体并非实有。但没有观察时,也可以承认身体是支分的聚合。这样承认也就意味着身体是假立的,不是实有。因为聚合需要观待因缘,首先要有支分,其次支分的聚合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否则一堆切碎的肢体堆在那里,只能叫人肉,不能叫身体。只有一种特殊“安装”,把双手放在两边、头放在中间,就可以形成完整的身体,名字上可以这样叫,分别念也可以这样想。因此如同幻化,但在有实执的众生前,成了耽着的对境。从本体上来说,实际上身体这个东西根本不存在,不管是“我”也好、“身体”也好,确实都找不到。佛经中最深奥的就是无我,假如身体没有了,“我”又在哪里存在呢?



(颂词2)




若身遍散住,一切诸支分,

分复住自分,身应住何处?




颂词2-1

消文释义

如果这个身体住在所有支分的每一部位,那么身体的所有部分又住于支分的部分,无分真实之身体自己到底住于何处呢?


颂词2-2

本颂重点

重点1. 观察方式:

前颂通过观察支分不是身体,否认了身体和支分一体的关系。然而以人们的实执,会认为除支分外还有个所谓的的身体以和支分相连的方式存在。既然如此,此处就来观察是否存在这样的身体。分析的方式分成总、别两种方式来观察,此处是以总的方式来观察和分析。

重点2. 不成立之理由:

如果有一个总的身体覆盖在所有支分上,应该能被五根识发现。然而现量所观察到的情况是:每个支分都在自己的位置上,除此再没有其他的所谓的另一个与之别别的身体附着在上面。如果说这个身体是隐藏的方式存在,则于世间人的所承许不符,世间人正是把五根识前的这一堆承许为身体的。因此这样的身体并不成立,因为与现量相违。

重点3. 理应断除执着:

五蕴聚合的身体中,其实并没有真正主宰。而无量众生十分迷乱,他们最珍贵的、最爱执的身体,本身犹如泡影一样不存在却不自知,这样的身体是心相续前对我的执着和对身体的执着,以因缘而显现的,修行就是为了断除执着,对于可怜的众生,我们理应对其生起大悲心。



(颂词3)




若谓吾一身,分住手等分,

则尽手等数,应成等数身。




颂词3-1

消文释义

如果说:我的整个身体分别住于手等每一部位。这样一来,手等支分有多少数量,身体也该有同等多的数量。


颂词3-2

本颂重点

重点1. 观察方式:

通过前面的分析,不存在一个总覆的身体于每个支分。此处再观察身体是否分别住于每个支分上。

重点2. 不成立之理由:

如果这样承许,通过观察会发现过失很明显。如此则应成立,有多少支分,就会有多少身体,显然和我们所说的一个身体相违。

重点3. 世俗名言中可以安立:

所谓的支分,是观待整体而言的。因为世俗中所谓的一和多,都是假立的,是相观待而言的。其本体都是空性的。所以除了这个假立的一个身体,找不到实有的身体。



(颂词4)




内外若无身,云何手有身?




颂词4-1

消文释义

如果里里外外都没有身体,那么手等部位怎么会真实存在身体呢?根本不会存在。


颂词4-2

本颂重点

重点1. 这里是对以上分析的摄义,说明了身体不存在。

重点2. 抉择法无我的众生之差别: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入行论广解》170课 * CC+笔记

《入行论广解》169课 * CC+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