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广解》16课 * CC+笔记 Back

《入行论广解》16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总义归摄



🔹本课属于第二品“忏悔品”,“忏悔品”分为总义与论义,总义当中包括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抉择发心”我们已经学习了,现在学习第二个问题,即“随发心而行持”。这里又分受戒的方法(受戒之对境、受戒之补特伽罗、受戒之仪轨)、护戒的方法、还净的方法三个方面。本课讲受戒方法的第三个问题受戒之仪轨以及护戒方法,要义归摄如下:

1. 受戒之仪轨

如果具足了善知识,同时自己也堪为发菩提心的法器,是否观待仪轨来受持呢?

①第一种观点:愿菩提心不观待仪轨受持。(无著菩萨、法友尊者等)

②第二种观点:愿菩提心需要仪轨受持。(阿底峡尊者、无垢光尊者) 

③《入行论》依照的观点:本论按照《释论》的观点来讲,是从殊胜补特伽罗的角度同时受愿行菩提心的仪轨。

2. 护戒方法 

①护戒的方法:断除菩萨的一切所断,修学一切学处。

②关于该断除的戒律。

A. 无著菩萨的观点:《菩萨地论》中宣说了四种他胜罪,四十五种恶作罪;

B. 龙猛菩萨的观点:《虚空藏经》中所说的十四戒在《学集论》中归纳为偈颂。

③上师教诫:学菩萨戒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通达,受了菩萨戒以后,我们应该对照自己到底犯了没有。虽然所有的细微学处全部对照比较困难,但可根据龙猛菩萨的十八条戒律、无著菩萨的四条戒律为标准,观察自己,如果不作观察,不是一个合格的大乘行人。


本课内容详解



受戒之仪轨

1. 如果具足了善知识,同时自己也堪为发菩提心的法器,那应该通过什么仪轨来受持呢?

① 第一种观点:愿菩提心不观待仪轨受持。

A. 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没有提及说愿菩提心的仪轨。本来广大行派当中,无著菩萨对菩萨戒讲得非常清楚,但并没有提及愿菩提心依靠仪轨而受持。

B. 法友尊者等也认为愿菩提心并不观待仪轨。学习《现观庄严论》时,经常会提到印度非常著名的法友尊者,他在有关大乘论典中,也没有提及愿菩提心是依靠仪轨而得受的。

C. 原因:所谓的愿菩提心,是自己心里面的一种誓言,这种誓言不一定依靠仪轨,所以无著菩萨、法友尊者都认为,愿菩提心是大乘修行人自己心里的一种默默发愿,不必安立仪轨。

②第二种观点:愿菩提心需要仪轨受持。

A. 阿底峡尊者依次造了愿行菩提心仪轨。阿底峡尊者的观点则有所不同,他先造了愿菩提心的仪轨,又造了行菩提心的仪轨。 

B.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讲过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的仪轨,不同的是,里面的愿、行菩提心的仪轨只有一个,而没有分开,依此可以次第或同时受持两种菩提心。

③本论按照《释论》的观点来讲,是从殊胜补特伽罗的角度同时受愿行菩提心的仪轨。

根据印度论师《释论》中的观点,愿、行菩提心必须依靠仪轨来受,并且在同一时间内可以受。

“同一时间”是针对殊胜修行人而言的,如果自己的根基不是特别殊胜,既没有智慧也没有悲心,那不一定能同时受持两种菩提心。对于一般的平凡人而言,应该先受愿菩提心,之后再受行菩提心,这样的次第比较合理。

各位论师所讲的不同观点,总的来说,在心和行为两个方面有所差别。尽管众说纷纭,但在此只是稍稍加以分析,其实,愿菩提心不是依靠仪轨而生起而且不成为菩萨戒这种情况,的的确确也是有的。然而,依靠仪轨而生起也不相违,如果依靠仪轨能在证得菩提之前具足断除一切所断的心。本论中说:“断尽恶心时,说为戒度圆。”当然,行菩提心绝对属于菩萨戒所摄,不管是次第还是同时受愿行菩提心,都未尝不可,并且不存在以理妨害(以理妨害:自己所承认的观点,在道理上不会有任何违害)。本来,受戒的方法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这里按照本论所讲的加行、正行与后行来受。

2. 有人问“我发了菩提心,是否等于已经受了菩萨戒?”或者“我受过菩萨戒,算不算已经发了菩提心?”

那波瓦尊者说:“愿菩提心是发心,行菩提心是菩萨戒。”按照那波瓦尊者的观点,心中默默发愿叫做发心,不一定是受了菩萨戒,但受持行菩提心的话,那就真正守持了菩萨戒。所以,受菩萨戒是否等于发心?可以说受菩萨戒肯定已经发心了。那么,发了心是不是已经受了菩萨戒呢?这不一定,仅仅发一个愿菩提心,不一定是受菩萨戒。《入菩萨行论》中讲了钝根与利根两种人,如果根基比较差,就应该先受愿菩提心,再受行菩提心,这是“次第”受持的方法;如果根基比较好,则可以“同时”受持愿、行两种菩提心。

3. 上师教诫。 

①修行不能忘,仅是心里发愿而没有实际去做,这只相当于愿菩提心,我们必须要在实际行为中做,做什么利于众生的事情都可以。我们早上发了愿,白天不管接触什么样的众生,都应该以菩提心来摄持,如果没有机会接触众生,也要为众生真正做一点事情。

②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善始善终,尽量不要出现中间夭折、中间断传承的现象。


护戒方法

1. 护戒的方法是什么?

断除菩萨的一切所断,修学一切学处。也就是说该学的要学,该断的一定要断。

学处是指菩萨戒的每一条戒律。别解脱戒的戒律叫做“律仪”,菩萨戒的戒律叫做“学处”,密乘戒的戒律叫做“誓言”,虽然提法各不相同,但实际上都是戒律的意思。

2.  该断除的戒律有哪些呢?

①无著菩萨的观点:《菩萨地论》中宣说了四种他胜罪,四十五种恶作罪。所有的菩萨戒可以包括在四种他胜罪当中,倘若违犯了四种他胜罪,实际上已经毁犯了菩萨戒。四种他胜罪(所谓“他胜”,《别解脱经》中佛告诸比丘,若违犯四种他胜罪中的任何一种,此比丘已彻底败于罪业足下,故称为他胜。)包括:第一条,以贪心来自赞毁他;第二条,以吝啬心不作财法布施;第三条,以嗔恨心损害别人,而且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忏悔;第四条,以愚昧无知的心舍弃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自己独创一些虚假的法,并宣扬说“我的教法对众生如何如何有利”,这也犯了菩萨戒。

②龙猛菩萨的观点:《虚空藏经》中所说的十四戒在《学集论》中归纳为偈颂。龙猛菩萨在《学集论》中将其归纳为一个偈颂,包括国王易犯的五种定罪、大臣易犯的五种定罪、平凡人易犯的八种罪,总共有十八种罪。

A. 国王易犯的五种定罪

a.  “盗夺三宝财,许为他胜罪”:第一条是抢夺三宝的财物;

b.  “舍弃微妙法,佛说第二条”:第二条是舍法罪,也就是认为佛陀所宣说的佛法不合理,不管是大乘佛法还是小乘佛法,如果将其舍弃,就已经犯了第二条;

 c.  “于破戒比丘,殴打抢袈裟,关入牢狱中,及令彼还俗,制死为第三”:也就是对破戒比丘或未破戒比丘,以有意无意的方式殴打、摧残,甚至抢夺他的三衣袈裟,将他关在监狱中、判死刑,甚至逼其还俗,如果是一个受过菩萨戒的人这样做,那他已经犯了菩萨戒;

d.  “造五无间罪”: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e.  “持执诸邪见”:在名言当中,本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前世后世都是存在的,但如果你认为这些都不存在的话,就叫做持邪见。

B. 大臣易犯的五种定罪

“彼之前四条,复加毁城等,佛说根本罪”:将国王五条定罪中的“持邪见”改为“毁坏城镇”,即“盗夺三宝财,许为他胜罪”、“舍弃微妙法,佛说第二条”、“于破戒比丘,殴打抢袈裟,关入牢狱中,及令彼还俗,制死为第三”、“造五无间罪”、“毁坏城镇”此五条是大臣容易犯的戒律。

C. 平凡人易犯的八条戒律

a.  “于未修心众,宣说空性法”:在相续尚未成熟、不定种性的人面前宣讲“空性”,如果对方连皈依都不懂,你就给他讲《中论》、最甚深的大圆满、最甚深的空性见,或者非要给他灌个顶不可。

b.  “令诸佛教徒,退失圆菩提”:有些佛教徒已经趋入了大乘菩提道,但劝他学小乘,或者不让对方学习藏传佛教,念阿弥陀佛等。

c.  “尽舍别解脱,修行大乘法”:对明明是小乘根基、小乘戒律守的相当好的的人,讲大乘的功德,要求他一定要舍弃小乘戒律、小乘的见修行果,之后趋入大乘。 

d.  “执说小乘法,不能断贪等,令他亦持此”:在一些持执小乘戒律、见解的人面前说:“你不要学小乘,它不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你一定要趋入大乘!”然后,自己舍弃小乘所有的法而受持大乘法,让别人也要舍弃小乘法,这样就是犯了菩萨戒。

e.  “宣扬自功德,为利养恭敬,以语诋毁他”:自己本来没有任何功德,却在别人面前大肆宣扬自己有功德,或者以嫉妒心为了获得名闻利养去诋毁别人、说别人的过失。

f.  “谓我深安忍,言说颠倒语”:自己明明知道没有大彻大悟,却大言不惭地说“我已经开悟了”,这样信口雌黄地说大妄语、颠倒语,就是犯了第六条。

g.  “惩令惩沙门,三宝财行贿,以及受贿赂”:通过离间语的挑拨,让有权势的人惩罚沙门,令沙门取三宝的财物进行贿赂。离间者、有权势者、行贿者如果受过菩萨戒,则已经毁犯了学处。

h.  “令舍弃寂止,修者诸受用,施于闻思者”:让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离开那里,去往大城市,如果没有特殊的必要,这是不合理的。还有,将闻思者的财物供养给修行者,将修行者的财物供给读诵者或闻思者,这样也犯菩萨戒。

“此等根本罪,众生大狱因”:以上为平凡人易犯的八条根本罪。按照这其中所说,国王与大臣共有十定罪,再加上舍弃愿菩提心,总共有十九种菩萨堕罪。

《宝积经》中讲:“若加上舍弃行菩提心,共有二十条菩萨罪。”同样,《虚空藏经》、《月藏经》中也都讲道,舍弃行菩提心亦属于堕罪。

3. 上师教诫。

学菩萨戒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通达,受了菩萨戒以后,我们应该对照自己到底犯了没有。虽然所有的细微学处全部对照比较困难,但可根据龙猛菩萨的十八条戒律、无著菩萨的四条戒律为标准,观察自己,如果不作观察,不是一个合格的大乘行人。


思维讨论



1. 反观平时一天当中有多少时间是为自己做事?有多少时间是为众生做事?学完这一课,你打算如何行持?

2. 学习了菩萨戒的学处,对照自己曾经犯过哪些?以后我们该怎样观察自己守护学处?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入行论广解》14课 * CC+笔记

《入行论广解》13课 * CC+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