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80课 Back

《俱舍论》讲记 第80课

智慧之法 2021-05-21



《俱舍论》分了八品,现在我们学习是第五品分别随眠。分别随眠当中,现在我们宣讲的是根本烦恼和随烦恼相关的内容。前面我们学习了与受相应当中根本烦恼与受相应的内容,今天开始学习随烦恼方面的内容。

悔嫉忿害恨及恼,

均与意苦受相应,

一切悭吝则相反,

谄诳睡眠以及覆,

与意乐苦受相应,

骄与心意乐相应,

舍受遍行一切中,

余四与五受相应。

此颂讲到了后悔[1]、嫉妒心、忿、害、恨及恼,这些随烦恼与意苦受相应。

做善业后悔当然是和意苦受相应;嫉妒心产生起来的时候,内心当中是非常不愉悦的。当我们看到别人安乐、圆满的时候,内心当中产生嫉妒对我们自己状况的改变没有丝毫的帮助,自己也不可能得到任何的好处和安乐,所以内心当中是非常不悦意的;忿害及恼也是一样的,对别人非常地忿和怀恨在心,想要伤害别人的心,还有恼,都是和意苦受相应,非常明显。

“一切悭吝则相反”,悭吝心主要是对自己得到的财富等非常欢喜,产生贪爱,不愿意布施给别人,安住在一种欢喜的状态当中,所以它主要是和乐受相应的。

“谄诳睡眠以及覆,与意乐苦受相应”,谄、诳、睡眠和覆这四种可以和意乐受相应、也可以和意苦受相应。首先睡眠的过程当中,即可以和意乐受相应、也可以和意苦受相应,这两个方面是非常明显。比如自己做了美梦,自己内心也会很欢喜;如果做了恶梦,自己内心当中也是非常不舒服的。正在做梦的时候是这样,醒来之后也是这样的。

谄诳和覆要看情况。比如自己想要欺骗别人,如果自己成功了,那么和意乐受相应;如果没有成功,就和意苦受相应。所以谄诳和覆是根据事情成没成功来判断,所以它和意乐受和意苦受都是可以相应的。

“骄与心意乐相应”,骄是和心的意乐受相应的。骄是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的一种状态,觉得自己各种各样的功德非常地增上,贪执自己的心到达极点的时候,称之为骄,所以骄可以和意乐受相应。

“舍受遍行一切中”,舍受遍行在上述所有的烦恼当中,当然如果后悔、覆、谄诳等很明显产生的时候,不一定,但是它们消失的时候,都是消失在舍受当中。所以舍受是遍行一切当中,从这个角度可以了解。

“余四与五受相应”,“余四”就是剩下的无惭、无愧、昏沉、掉举这四种烦恼,他们都可以和五受相应,因为无惭、无愧、昏沉、掉举既有无分别的状态,也有有分别的状态。无分别的部分可以和前五识相应;如果分别,可以和第六识相应。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如果是无分别的身识方面的,身体方面的苦受和乐受是可以的;如果是心上面的,和第六意识相应的烦恼,那么就是喜和忧,即可以和心苦受和心乐受相应;舍受不分身心,都可以有。所以无惭、无愧、昏沉、掉举这四种都是从六识当中产生的缘故,和五受都可以相应。

以上学习了根本烦恼和随烦恼和五种受的哪种相应的内容。

乙七、宣说五障

有的地方也叫做五盖,它是障碍的自性。盖是遮障、覆盖的意思。

五障也是一种烦恼,单独把它们拿出来也有一定的必要性,因为它对于欲界生起色界的禅定做一些障碍。有些地方讲,欲界法和上层法之间的区别就是有没有远离这五盖。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有这个五盖,就属于在欲界当中。学戒律的时候也是这样讲的,如果你在五盖的范围当中打妄语的话,还不会成为上人法妄语,因为所谓的上人要超离欲界,到达色界状态的时候,叫做上人,当然圣者更是上人了;如果说“我已经远离五盖了”,而实际上没有远离五盖,故意说妄语的话,就会成为上人法妄语,他就会破根本戒律。

所以有没有五盖基本上是属于分析欲界或色界的一种指标。如果远离了五障,内心当中就会产生初禅等的禅定;如果内心当中具有五盖,就没办法生起禅定。所以修持禅定必须要和五盖战斗,必须要消灭或者压伏这样的五盖,如此内心当中才会产生殊妙的禅定。

我们自己如果想要获得初禅等以上的禅定的话,也需要认识、对治五盖。当我们内心当中的五盖轻薄之后,内心当中就逐渐产生禅定。如果五盖彻底消灭的话,就可以生起初禅等等的善妙禅定。

虽然这个是共同的禅定,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光明藏》等当中也讲到,在现在末法时代五浊恶世,即便想要真正生起欲界一心或者初禅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内心当中的执着太严重了,对于妙欲的耽着心特别特别重。所以在这个状态当中要生起禅定很不容易,不要说生起初禅,即便是欲界的最细心—欲心一境都非常困难。但是困难归困难,如果我们自己从因上面去着手的话,还是可以逐渐逐渐生起这个禅定的。其实还是有很多修行者通过自己的精进,也生起了禅定。

还有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净土教言》当中也提到过,如果我们精进地祈祷本尊、修本尊,如果本尊的手放在我们的头上一加持,我们也可以刹那当中获得四禅等的禅定。这走的不是常规路线,不是通过慢慢地修持九住心等一般的禅修路线生起禅定的,而是通过信心,与本尊相应之后,通过本尊的威力加持之后,我们自己内心当中生起禅定的。

下面讲什么是五障(五盖) 。
欲界诸障共有五,
违品作用因同故。
二二合一有害蕴,
及怀疑故唯立五。

“欲界诸障”,五障或五盖属于欲界的障碍,不是色界无色界的障碍。

“违品作用因同故”,主要是“二二合一”,为什么二二合一呢?因为这里面有昏眠障和掉悔障,分别两两放在一起。昏和眠本来是两种心所,放在一起作为一个盖;掉和悔本来是两种心所,放在一起作为一个盖。为什么把这样不同的心所放在一起?是违品同故,作用同故,因同故,二二合一。这几个字主要说明为什么把两个不同心所放在一起做一个盖的原因。

有这么多障碍,为什么单单把这五种或者七种放在一起作为五盖进行安立呢?因为“有害蕴,及怀疑故唯立五”。

“欲界诸障共有五”,首先把它的名称安立一下。第一个是欲贪,即欲界贪。讲贪的时候不能够笼统地说贪心,因为贪心在欲界叫欲界贪,在色无色界叫有贪,所以到底是欲贪还是有贪?此处讲是欲贪。从比较严格的角度来讲,必须说欲贪,不能笼统地说贪。如果说笼统的贪,别人还要问:你说的这个贪到底是属于什么贪?我们还要跟他解释是欲贪。所以直接说是欲贪,欲界的贪欲。害心,当然在上二界没有,所以欲贪和害心都是典型的欲界法。昏眠就是昏沉和睡眠,掉悔是掉举和后悔。再加上一个怀疑,总共是五类,这里面有七种法。

七种法中欲贪和害心肯定是欲界的,《注释》当中说后面三者到底是三界做障碍还是欲界做障碍呢?其实后面的三者都是对于欲界做障碍的。前面讲到过,如果内心当中具有这些法的话,就没办法从欲界当中出离。修定的时候,我们的心态也没有办法从欲界心过度到色界心当中。如果我们具有这些法,一直熏习这些法,就没办法出欲界,生到色界无色界。虽然作为修行人,不一定希求转生色界无色界,但是从特法和因缘的角度来讲,如果耽着这些,没办法出欲界。如果没办法出欲界,那么要出三界当然也就很困难。对于追求解脱道的人来讲,虽然不追求色界无色界,但是如果要出三界的话,这些也是需要远离的。尤其是要生起禅定的话,这些是必须要远离的。

禅定在佛法的修习当中非常重要,我们如果要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或者修持菩提心,如果有禅定的能力,这种禅定就可以摄持我们所修的法。比如如果我们安住在禅定当中念咒,咒力就会非常明显;如果我们一方面在散乱,一方面在胡思乱想,一方面在诵咒,虽然念了很多咒语的数量,但是咒力显不出来。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说,修了这么多咒为什么没有功效?在这些法当中说念一遍功德多大,念两遍功德多大,为什么我念了十万遍都没有什么动静?如果我们没有以标准条件摄持来修,咒力虽然有,但是很微弱,不太明显;如果有禅定摄持,自己在观的时候也很清楚,念的时候也不散乱,这个时候咒力就会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体现出来。咒力大了之后,种种验相就会很容易出现。

修空性也是如此,我们抉择了人无我、法无我,内心当中已经有了见解,虽然还不是真实的胜观,但是它是随顺胜观的一种正见。虽然有了正见,但是如果我们的心很散乱的话,见解就会飘忽不定的,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那么它的力量也没办法显露出来;但是如果有了禅定摄持,通过禅定安住在胜观见、无我见当中,见就稳定了,不会动来动去,它的作用马上就会出来了。

因此禅修的方法与信心的祈祷都非常重要,内心当中生起禅定,不管是修持后面的什么法,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断烦恼,必须是止观双运的状态。止观双运当中第一个是止,即寂止;第二个是观,即胜观,平时我们抉择的大圆满见、人无我空性见、法无我空性见都是属于观的部分。如果有了止和观,二者双运的话,就可以达到效果。

下面讲昏眠和掉悔它们本来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放在一起宣讲呢?它们的违品同故,二者之间的违品是相同的;作用同故,二者之间的作用是相同的;因同故,二者的因是相同的,所以二二合一。不单单是昏眠,掉悔也是这样的。

首先昏沉和睡眠的因都是不欢喜的状态,有的时候是不欢喜做事情,有的时候是不欢喜听法,不欢喜修行等等,反正内心当中是不欢喜。想要昏沉,想要睡觉的时候,就没有一个很振奋的心,没有一个很欢喜想要做事情的心。当我们打瞌睡的时候,什么事情都不想做,眼睛要闭了,不想听法,做其他事情的兴趣也不大,没有振奋的状态。所以不管是昏沉还是睡眠,它们的因都是“不喜”;还有“瞢”,即懵懵懂懂的状态,自己不清晰;“频申”就是讲自己经常打哈欠;“食不平性”,饮食过饱,有的时候中午吃得多的话,吃完之后就很昏沉,想要坐下来看书很困难,或者晚上食用过多的话,也很容易睡觉;“心怯懦”,自己很疲倦,心往下走的一种状态。以上是它们的因相同。

它们的作用也是相同的,不管是昏沉还是睡眠,都是让自己的心很怯懦。

它们的对治也是相同的,不管是对治昏沉还是睡眠,都是观想光明。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也讲了,如果我们在睡觉之前,观想自己的身体和外面充满了白光,在光明的状态中睡觉的话,早上也比较容易醒,梦中也比较容易保持好的境界、正念,或者容易做一些善梦。还有在打坐的时候昏沉睡眠,也观想光明,通过光明的方式让我们清醒过来。当然如果自己修到一定程度,定力比较强的时候,这样的观想比较有用,但是刚刚开始修,观一观也不一定马上起作用。

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比如观想一些功德法,禅定的功德,佛的功德,自己利益众生伟大事业的发心等等,可以让自己的心兴奋。昏沉和睡眠是心往下沉的,这个时候想一些让自己兴奋的事情可以让心往上走。

还有一些身体方面的方法,比如洗凉水脸,或者站起来走走,或者动一动自己的身体,头往后仰一仰,这些也是可以对治掉举和睡眠的方法。

掉悔,即掉举和后悔。掉举是我们的心不安住,胡思乱想,经常往外跑,想这个想那个。前面昏沉的状态是往下走的,而掉举的状态是往上走的,是高举的一种状态。心太过高举的时候,自己要把心往下压。比如打坐的时候,什么法义都没有想,胡思乱想亲属得失等。这个时候就要把自己的心往下压一点,观想轮回的过患,观想无常,因为这些修法都是把自己的心往下压的一种方法。自己的心慢慢往下走,以后自己的心就比较容易保持在一种均等平衡的状态。

后悔和掉举的因是一样的,都是回忆自己的亲属,比如回忆自己的亲属、父母、朋友等等。掉举就是想这个想那个,后悔就是以前和亲属在一起的时候非常非常欢乐,现在自己一个人等等,在这方面产生一些悔心。

对境,主要是经常想世间八法的对境方面,想财富、利益、恭敬、赞叹等等,或安住在不死的妄念,认为自己暂时不会死,或者很长一段时间当中不会死。如果安住在不死的妄念当中,既然不会死,就不会那么迫切地想修行;反之,如果安住在死亡无常的观念当中,就会觉得想这么多没有意义,抓紧时间修法才是对的。所以如果有了无常的观念,这些就可以对治掉;如果经常安住在不死的妄念当中,掉举和悔心就会产生。还有经常想以前的喜乐都是让自己的心掉举和后悔的因。

作用都是让自己的心不寂静。安住在后悔的状态当中,心是不平静;安住在掉举的状态当中,自己的心也是不平静的,二者的作用是一样的。

二者的对治法都是寂止,让自己的心寂静下来。以上讲到了不同的心所却把他们放在一起的原因。

“有害蕴,及怀疑故唯立五”,这么多的烦恼,为什么只安立了这五个作为障(或盖)呢?此处说“有害蕴[2]”,首先这些法是对戒定慧蕴是有一定的伤害的,因为欲贪和害心是让我们不离开欲界,是罪业的缘故,对戒蕴是有害的;昏沉和睡眠是让我们远离胜观,所以是有害于慧蕴。如果我们处在昏沉睡眠当中,胜观怎么可能很明清,是不可能的。如果胜观不明清,我们的智慧就没办法开发和明显,所以昏沉和睡眠是有害于慧蕴的;掉举和悔心是远离寂止的,没办法安住在禅定,所以是有害于定蕴。

“及怀疑故”,如果没有前面的戒定慧,他就会对真谛生怀疑。如果对真谛生怀疑,就会危害解脱蕴和解脱知见蕴。这是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讲的,因为解脱是缘真谛而产生的,但现在对戒定慧三蕴有伤害,生起了怀疑,在怀疑状态当中怎么可能得到解脱呢?所以解脱蕴没办法得到。如果解脱蕴得不到,解脱知见蕴就得不到。

因为他们对于无漏的五蕴有伤害,所以“唯立五”,在所有的烦恼当中安立五种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甲三、断随眠之方式 分二:一、见断之断法;二、修断之断法

乙一、见断之断法

由以遍知所缘境,
真实灭尽彼能缘,
以及断除所缘境,
生起对治而灭惑。

前面三句讲到了见断的三种断法,“由以遍知所缘境”是一种断法,“真实灭尽彼能缘”是第二种断法,“以及断除所缘境”是第三种断法。严格意义上来讲第四句已经属于修断了,从后面的颂词和注释就可以看出来了,我们把它放在修断当中安立。

见断的断法有三种,第一个是“遍知所缘境”,即彻底地了知所缘对境的真相。如果了知了所缘对境的真相,障碍就会断掉。因为你是对于四谛的道理是迷惑的,何时当你认清楚了四谛的本相,你的烦恼自然就断掉了。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假人,认为它是真人的时候,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恐怖、怀疑、贪欲、嗔恚等情绪和烦恼。但是当我们看清楚它不是真实的人,就是一个假人,就是一块木头,有点像人的形状,是我自己灯光太暗了,没看清楚,把这个假人看成真人。当我们看清楚它的本相的时候,前面缘这个所谓的真人产生的贪欲、嗔恚,还有怀疑等全部都没有了,在见到它真实的面貌的同时,就完全可以断掉。

就像我们平常讲到的绳子和蛇的比喻一样。当然我们把一条绳子错看为蛇的时候,就会产生这是一条蛇,它很恐怖,它为什么不去其他地方,跑到我家里来等很多很多的想法、恐怖和邪分别。但当他看到这是一条绳子的时候,以前所有的负面的东西一刹那之间全部消失。

所以第一种断法就是这样的,“遍知所缘境”。因为我们对于四谛的本相还迷惑,例如苦谛下面有无常、苦、空、无我四个形相,本来所有的苦谛的本相就是这样,但是我们在缘苦谛的时候,根本没有看到无常、苦、空、无我,我们生起颠倒想了,比如前面讲到的,生起了贪欲、嗔恚、无明、慢、种种见等等,其实这些烦恼都是因为没有见到苦谛的真相而引发的。当我们看到无常就是无常的,苦就是苦的,空就是空的,无我就是无我的这些苦谛的真相的时候,贪欲、嗔恚、无明、坏聚见、戒禁取见等所有这些就全部没有了,同时消亡了。

以上是通过遍知,彻底地了知所缘对境,就可以断除烦恼。苦谛是这样,集谛也是这样的,道谛和灭谛也是这样的。这是第一种断的方式,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方式。

第二种断的方式是“真实灭尽彼能缘”。这种方式陌生一点,稍微难懂一些,也不是特别难懂。颂词当中提示是灭尽能缘,通过灭能缘的方式来断所缘,如果你的能缘灭尽了,你的所缘烦恼也断了。

具体是怎么样的?这里面有一种特安立的方式,即烦恼缘烦恼。所缘是烦恼,能缘还是烦恼。我们前面讲烦恼的时候,有同分界的随眠遍行和不同分界的。同分界有十一种遍行烦恼,不同分界是可以缘上界的,十一种中除去坏聚见和边执见,即九种。前面刚开始讲随眠的时候提到过,道友们如果忘记了或者不清楚,可以回去看一下。

苦谛和集谛下面的烦恼分了二种,一种是缘自地的烦恼作为能缘,它的所缘就是缘上界的九种遍行烦恼,所以能缘所缘都属于苦集下面的烦恼。

我们要断的是缘上地的九种烦恼,这个所缘怎么断呢?断的方式是断能缘,“真实灭尽彼能缘”,断掉缘欲界自己苦集的能缘就可以了。

在其他注释当中讲了一个比喻方便我们理解。一个人靠在一棵树上,往上看。他往上看就是上缘烦恼,这叫做九种上缘烦恼。他靠着这个树就是本地烦恼,就是能缘。他往上看是所缘,需要断这个,怎么样把所缘断掉呢?把这个树砍掉就行了,因为人是靠在这个树上的,树一倒掉人就倒掉了。我们要把人倒掉的方式是什么?只要把靠的树砍掉,因为这个人是没有力量的,很虚弱的,他如果不靠树就没办法站立,这个树一倒,人就倒了。

要断缘上面的烦恼,就把它的能缘断掉。把缘自地苦集下面的十一种遍行断掉,它就没有靠山了。注释中讲无因就不可以有果。所缘是依靠能缘而生的,能缘断掉了,所缘就断掉了。这是有部的特殊观点。

第三种是“以及断除所缘境”。前面第一种是遍知所缘境,此处是断除所缘境。首先我们要知道前面第一种是苦集灭道都可以有,第二种是苦集的,第三种灭道的。灭谛和道谛下面也有烦恼,也是烦恼缘烦恼。此处的烦恼缘烦恼有一个直接颠倒的执著,还有再度颠倒的执著,主要是这个地方有点复杂,其他地方不复杂。

灭谛和道谛下面有很多种烦恼,有一种是直接缘道灭无漏的,比如无明、怀疑和邪见这三种可以直接缘道灭。邪见是认为道灭不存在,怀疑是怀疑灭谛到底存不存在,无明是不知道情况,所以这三种可以直接缘道灭,这个叫做直接颠倒执著。

还有一种叫间接的再度颠倒执著。间接缘道灭的有贪欲、嗔恚和慢。它们没办法直接缘道灭,因为行相不一样。它们直接缘的是无明、怀疑和邪见,这个叫再度颠倒。它们不是直接缘道灭的,而是直接缘道灭下面的烦恼。这个叫有漏缘,前面叫无漏缘,无漏缘就是直接缘道灭的,因为道灭是无漏的,这是第一层关系。第二层关系是贪欲,嗔恚和慢是直接缘不了道灭的,只缘前面第一层关系当中的烦恼。所以能缘是烦恼,所缘也是烦恼。

所以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讲,这个所缘其实也是能缘,为什么这个所缘也是能缘?因为贪欲、嗔恚和慢所缘的其实就是邪见、无明和怀疑。所以我们讲的就是这两层的关系,直接的和间接的。

那么我们怎么样断除这个能缘?也就是说贪欲、嗔恚和慢怎么样断掉?断掉所缘境就可以了,也就是把无明、怀疑和邪见断掉。这样一种所缘境一断,能缘就断了。所以说复杂也是有点复杂,其实真正仔细观察,也不复杂,首先把关系搞清楚,烦恼下面的直接所缘,就是无明、怀疑、邪见,它们是直接可以缘道灭的。作为这个地方的所缘境,虽然它们也是能缘,能缘道灭,但是此处它们是贪欲、嗔恚和慢的所缘境。所以这个时候的所缘境不是指道灭,而是指缘道灭的怀疑、无明和邪见。

能缘是贪欲,嗔恚和慢,我们怎么样断除它们呢?我们不需要去断贪欲、嗔恚和慢,我们就把它们的所缘境断掉就行了,把直接缘道灭的邪见、怀疑和无明一断,能缘就断了。相当于人靠在棍子上一样,把所缘的棍子打倒之后,他自己就跟着倒下去了。

此处都是烦恼和烦恼之间的关系,第二种也是烦恼和烦恼,只不过是同分界和不同分界二者之间的能缘所缘,此处是直接颠倒和再度颠倒二者之间的烦恼。

“生起对治而灭惑”,放在下面,注释当中没有讲这个问题,它主要是修断,所以我们放在修断当中讲。

乙二、修断之断法

所谓对治有四种,
断持远分与厌患,
许以所缘可断惑。
法相不同与违品,
境相隔绝与时间,
如大种戒时方远。

此处讲修断,为什么说上面颂词的最后一句“生起对治而灭惑”是放在这的呢?因为注释当中讲得很清楚,修断是以什么方式断除的呢?是通过生起与之行相相违的上中下九品修习对治而灭尽的,所以它一定是修断的内容。其实这个颂词应该在这个地方,修断是生起对治而灭惑的。

既然是生起对治而灭惑的,那么对治有几种?所谓对治有四种,有四种对治法,第一种叫做断对治,第二种叫持对治,第三个叫远分对治,第四个叫厌患对治。

首先断对治,其实简单讲就是无间道,可以在无间道当中开始断除所断烦恼。生起的无间道之后,就可以真实地和烦恼作战。正在断烦恼,正在对治烦恼的时候,就叫做断对治,因为可以断烦恼的缘故。

第二个方面叫持对治,从一个角度来讲,直接也可以安立为解脱道,解脱道以上的都可以安立为持对治。在无间道断除烦恼之后,要守持离得,也就是断除烦恼之后的得,这个就是解脱道。要守持这样的解脱道,就叫做持对治。

第三个叫做远分对治,也叫做胜进道,也就是功德越来越超胜。为什么叫远分呢?因为生起了上上功德之后,越往上走,功德越超胜,功德越超胜,离所断的障碍越远。已经离开好几层了,断烦恼的时候是在无间道断的,无间道断完之后还有一个解脱道,解脱道过了之后是胜进道,所以到了胜进道的时候,已经离开烦恼很远了,所以叫做远分对治。

第四种叫做厌患对治,主要是把苦集等所断的法视为过患,想要远离无常、苦、空、无我这些苦谛的行相,所以叫厌患。有些注释当中讲,从次第来讲第一个应该是厌患对治。厌患苦集的烦恼,厌患了之后才去无间道断除,断完之后才是解脱道,解脱道过了之后是胜进道。如果从这个次第来讲,厌患对治放在前面,因为首先要生起厌患,生起了厌患才要去对治,然后是断对治无间道,然后是持对治解脱道,然后是远分对治胜进道。第六品还会讲胜进道。

以上是四种对治法,通过四种对治,逐渐远离障垢。

第三句“许以所缘可断惑”,真正断惑的时候,是以相应的方式断,还是以所缘的方式断?只是以所缘的方式断。因为烦恼和它相应的法二者之间没办法分开,即便是你把烦恼随增的作用去掉了,但是他二者之间还是无者不生的关系。虽然上面真正的作用没有了,但是还是分不开,没办法彻底断。真正要彻底断开联系,就是通过所缘的方式。把能缘和所缘二者之间的系缚断了,二者之间就分开了。就像我们放风筝一样,我们站在地上放风筝,线把我们和风筝连在一起。如果把线断了,二者之间就彻底断开了。

相应的方式没有办法完全断,因为二者之间没办法分开;真正断掉就是所缘,能缘和所缘之间有个系缚,把系缚断掉,自己就和所缘真正分离了。从这个角度来讲,“许以所缘可断惑”,是通过所缘的方式可断惑。

“法相不同与违品”讲远分对治,附带讲一下远分对治有几种远,一、法相不同而远,二、以违品和对治而远,三、境相隔绝而远,四、时间而远。

通过例子宣讲,“如大种戒时方远”。首先大种是法相不同,虽然大种和大种之间隔得很近,它们都是混在一起,创造大种所造法,从这个角度来讲隔得很近,但是很远,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法相不同,暖湿坚动摇等法相、作用都是不同的。虽然地水火风这四大种都是挨着一起的,但是因为它们四者之间的法相完全不相同,有些是硬的、有些是暖的、动摇的等等,法相不同的缘故,离得很远,这个方面是法相不同而远。

违品和对治也很远,如破戒和持戒之间很远,因为是违品和对治。如果你破戒,当然就没有持戒,具戒就没有破戒,所以二者相互之间是对治和违品,从这个角度来讲,二者之间隔得特别远,因为它们是相违的东西的。

境相隔绝而远,是从地方的角度讲的。“如大种戒时方远”中的“方”是处所的意思,处所隔得很远。比如东海岸和西海岸之间就隔得特别远,中国和美国中间隔了个天平洋,离得特别特别远。从地方的角度来讲是远的,就像平时我们讲成都离色达很远。

时间很远,“如大种戒时方远”中的“时”就是时间。比喻它的例子就是时,比如过去事和未来事就隔得很远。

以上讲到了四种远分对治,当到了胜进道的时候,离所断的烦恼越拉越远。
诸惑一次即灭尽,
彼等离得复殊胜,
生起对治与得果,
以及炼根诸时中。

烦恼灭完之后,当他修道到了后面的时候,所断烦恼的本体会不会越来越殊胜?以前在无间道的时候把烦恼断掉了,或者当得到一果二果的时候,因为修道的能力增长,所断的烦恼本身会不会越来越殊胜?不会。“诸惑一次即灭尽”,以后不会越来越增长的。

“彼等离得复殊胜”,但是所获得的抉择灭,这个离得本身跟随不同的道会越来越殊胜。哪种情况下越来越殊胜呢?“生起对治与得果,以及炼根诸时中”,讲到了六种时间。

第一个是对治的时候,真正开始对治烦恼,断掉烦恼的时候,得到解脱道的时候,这个对治。然后是得果,有四种果,即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和阿罗汉果这四种阶段。最后一个是炼根的时候。以上是六种时间。

如果是钝根,就是六种时间;如果是利根,五种时间当中越来越超胜。所以此处的意思是,会不会因为我们修道的增上,所断烦恼的自性越来越殊胜?不会。它只要断了,就一次性灭尽了,不会在得果的时候,这个所断的自性的功德越来越增长。但是它的离得方面会越来越殊胜。离开烦恼之后有个离得,这个离得会随着自己道力的增长,越来越殊胜。

转殊胜的阶段,第一个是生起对治,当我们通过无间道把障碍断掉之后,获得解脱道,这个时候就有一种已经对治完的状态,这个时候是很殊胜的,是我们最初得到的一种解脱道。

然后是得果,当我们后面再再生起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果这四种果的时候,他的离得会越来越殊胜。当内心当中道谛的功德越来越增胜的时候,对离得的证悟也会越来越超胜的。

还有一个炼根,后面还会讲。有一些钝根者通过不断的修炼,会从钝根转为利根。如果他内心当中钝根的状态舍弃了,生起利根的状态的时候,以前的离得会增胜的。钝根才可以炼根,如果他已经是利根了,那就不会有第六种,因为他本来已经是利根了,不会再通过炼根的方式转为利根。

后面还要讲钝根和利根的差别,随信行、随法行等等,得阿罗汉的时候,如果是钝根者,有退法的情况;如果是利根者,不会退。所以在小乘当中有一种炼根的说法。

当然完完全全按照小乘的观点,阿罗汉还有炼根转变的情况,钝根会退失,这个不一定真实承许。但是我们自己需不需要炼根呢?也需要,因为有钝根和利根的差别。有些可能是天生的利根,前世修了正法之后,今生当中他就是利根,他的信心和慧力非常超胜,所以他修行佛法的时候也是很殊胜的;有些可能是钝一点,前世做的因缘少一些,或者做了一些对法有障碍的因缘,今生当中他老是打不开思路,觉得自己很愚钝。这个可以炼根,不断地闻思修行,不断地祈祷上师、文殊师利菩萨的加持,之后他的根就逐渐开始敏锐了,记忆力、理解力、修行力、观照力都慢慢增上了,这就是一种炼根的过程,通过修炼从钝根转为利根。

以上是从修断的断法方面进行安立的。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个地方。

                     


[1]虽然也有对恶业后悔的时候,但此处不是纯粹讲心所,而是从烦恼的角度讲的。

[2] 无漏五蕴,即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