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时作是想,能除贪欲过
这样在饮食这一项上面,就住在清净的心态和行为里,尽量地随顺法而行,成为一种资粮,成为易于引发止观之道的正因。
——益西彭措堪布
把饮食转成道,就是用善思维引起善的发心或等起,然后再受用。这样,吃饭也有它的加行、正行和结行,这样才是真正归依法的人。不然就完全是在归依贪欲。意识到这一点,就知道现在必须这样做。
具体有几项要思惟:
首先,我受用这个饮食,
是要让这个身体得以安住,
我一定要好好地修清净梵行。
这就是修行人的志气!就好像一个穷学生,他知道父母提供饮食不容易,吃饭时就想:我吃饱了马上要去好好学习。这就是善心。没有这个心,见到好东西就拼命吃,想不到要报恩、行善,就跟畜牲一个样,也不能称其为人了。
所以我们要这样想:我现在因为饮食令身体得以安住,我一定要好好修清净的梵行。这样串习成了习惯,以后念头一提,心就受这个等起的支配。心力强了,常常都有这样的志气,不会落到这种庸俗的贪欲里。
要给他回向,给他种福。
然后就要想到报恩。
人不能没有报恩心,尤其修道人是靠着施主的资助。不能认为:我是大福田,他肯定要供养我。人家供养你,是让你好好修,之后他能沾一些福德。但你把自己搞得像资本家一样地压迫他,实际一点点修行也没有,这是还不起债的。这个时候,一定要做一个明缘起、有智慧的人,要知道在缘起上怎么样处理。
所以要想到:提供饮食的施主其实也是希求一个很好的果报的缘故,榨了自己的皮、肉、血来行布施。
这些饮食如果自己享用,能长养自身的皮血肉,但因施主怀有很大的期待,把这些饮食从口中克俭下来的,供给你受用。自己应该意识到,从因果上观察,一定是别人给你什么,你一定要还个什么,不然就欠债。债欠得越多,就越沉重,就只是一种堕落。
所以要想:我一定要好好修行,来满足施主的所愿,要给他回向,给他种福。
现在的人没有因果概念,认为施主是应该养我的,其他人也是要养我的。人家养你干什么?养你在这儿吃喝玩乐吗?要知道在因果上欠债以后,就得做牛做马还的。暂时没出现,只是时候没到。现在很多享受派,随便花个几千几万块根本不在乎,认为那是应当的。越是这样的人,根本不修行的,最后就会陷落。
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不能过分享受。而且对于任何的信施,一分一厘都要用好,不能随便用在满足贪欲上,这个有很大的危险。要存一个好心,每分钱都把它用好,能够让他们种福。自己也好好修法,给他回向,这才对得起良心。
我这样受用饮食,要饶益施主,
而且要利益到身体当中的八万四千虫,
现在用饮食来摄受他,
我是为了成办一切有情义利的缘故,
现在受用饮食。
又要想到:我现在是为了成办一切有情义利的缘故,受用饮食。
这是要提起大乘的意乐:我就是为着能够有充足的心力来做利益有情的事。自己立一个长久的大愿,时时不忘记。
或者换个角度想:我现在就是要吸取这些能量,这一切能量都发挥在利益有情上面。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切都被利他心摄持了,任何法行都是为了利益有情。这样就能够成为达成广大志愿的正因,它帮助我向前趣进,是以这种心来受用饮食。
这就是我们佛教的饮食观。它很善巧地把我们的心全部转入法道里,这样饮食就带着各种的善思维。
《亲友书》里也说了:
不是天天去贪求饮食。
这样住在无贪无嗔的善心当中不断地串习,就会养成良好饮食的心态。不然的话,心马上会堕在贪婪等当中。一再强调这是欲界众生最强的烦恼心,如果没有很好地去修行,每一顿都会处在烦恼当中。
原 文
故应善思而后受用,谓由身住,我当善修清净梵行。施者施主亦为希求殊胜果故,榨皮血肉而行惠施,亦当成办彼等所愿,令得大果。又应忆念《集学论》说,应当思念饶益施主及身中虫,现以财摄,于当来世,当以法摄。又应思惟当办一切有情义利,而受饮食。《亲友书》亦云:“应知饮食如医药,无贪嗔痴而近习,非为骄故非慢故,非壮唯为住其身。”
出处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