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找回最初的你·佛子行》随堂小测|第07课 Back

《找回最初的你·佛子行》随堂小测|第07课

1、下述对大乘及小乘佛法的认知,赞同吗?(多选)

A. 谁都知道“大”当然比“小”好;

B. 许多人认为小乘修行不是很精进,获得的果位也不那么殊胜,其实这是错误的;

C. 小乘修行者特别精进,日日夜夜相当勤奋;

D. 修行大乘佛法的人肯定是利根者;

E. 我们不但要自己解脱,还要度化无边众生,天天懈怠是不合理的;

F. 我是大乘修行人,当然会比小乘修行人先解脱。


2、自古以来修禅定怔悟者无数,我们一定要多多坐禅。(多选)

A. 只要能多打坐,一定会早证悟;

B. 我们应该修持超离两边的禅定,以大悲不住寂灭,以智慧不住三有;

C. 禅修一定要具足胜观智慧,以空性智慧摄持禅定;

D. 我没时间闻思太多经教,寿命无常,一定得赶快实修;

E. 无所缘的安住就是禅定,依此修行可以成就佛果。


3、什么是智者所谓的“智慧”?(多选)

A. 智商高;

B. 听闻佛法;

C. 能够获得显赫的地位及财富;

D. 闻法的兴趣和信心;

E. 辩才无碍。


4、如何以正知正念摄持自相续?(多选)

A. 应当观察自己合理与非理之事;

B. 佛法应当顺应时代发展,随科技进步而调整;

C. 时刻观察自己、护持一切众生的心,不要让众生对佛法生邪见;

D. 有福报就应当随缘享用,餐桌上点杀众生没关系,可以念观音心咒超度它;

E. 自己的点滴行为让别人生起不好的念头,一定会摧毁自他相续的。


5、如何理解“不说过失佛子行”?(多选)

A. 应经常观察并指出其他人的过失,帮助他们改正;

B. 若以烦恼心引发,评论发菩提心的菩萨过失,则将毁坏自功德;

C. 凡是趋入大乘的士夫,在世间中就像摩尼宝般难得,对他们的细微过失也不能说;

D. 我说他完全出于好心,不会有过失;

E. 我已经听闻了诸多经论,修的很不错,当然有责任提醒他人的缺点;

F. 有些人外在普通,但内在是大菩萨,若说过失罪业相当可怕。

1、下述对大乘及小乘佛法的认知,赞同吗?(多选)〔BCE〕

【解析:

B、小乘与大乘在发心上、精进上、行为上有很大差别,许多人认为小乘修行不是很精进,获得的果位也不那么殊胜,其实这是错误的。

C、从佛陀在世时的公案可以看出,小乘修行者特别精进,即使是现在,缅甸、斯里兰卡、泰国等国的小乘学人,也是日日夜夜相当勤奋。

E、小乘行人不管是声闻也好、缘觉也好,都想远离轮回、离开烦恼,独自趋入寂静的涅槃,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们要经过长期的勤奋努力。小乘为了自己解脱都要如是精进,我们不但要自己解脱,还要度化无边众生,天天懈怠是不合理的。


2、自古以来修禅定怔悟者无数,我们一定要多多坐禅。(多选)〔BC〕

B. 我们应该修持超离两边的禅定,以大悲不住寂灭,以智慧不住三有;

C. 禅修一定要具足胜观智慧,以空性智慧摄持禅定。

【解析:禅修的人一定要具足胜观智慧,了知万法没有任何体性,如《中观根本慧论》所抉择的那样,全部都是空性。以这种空性智慧来摄持禅定,才是非常保险的,否则光是安住于一个寂静,担心到时会出问题。尽管有些大德传下来的禅宗教言非常殊胜,依之修行定会超离三界而趋入涅槃,但如果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窍诀,每天光是无所缘地安住,害怕会堕入寂灭之边——无色界或阿罗汉的境界。因此,我们应该修持超离两边的禅定,以大悲不住寂灭,以智慧不住三有,这就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3、什么是智者所谓的“智慧”?(多选)〔BD〕

B. 听闻佛法;

D. 闻法的兴趣和信心。

【解析:大家没有证悟之前,一定要听闻佛法,这就是智慧波罗蜜多。我们学院的闻思风气确实很好,每个人都有闻法的兴趣和信心,这就是希求智慧波罗蜜多。阿底峡尊者说:“未证悟实相之前需要闻法,因而听受上师之窍诀。”


4、如何以正知正念摄持自相续?(多选)〔ACE〕

A. 应当观察自己合理与非理之事;

C. 时刻观察自己、护持一切众生的心,不要让众生对佛法生邪见;

E. 自己的点滴行为让别人生起不好的念头,一定会摧毁自他相续的。

【解析: 佛陀在《因缘品》中说:“应当观察自己合理与非理之事。”假如没有好好观察自己行为是应理还是非理,有时候自认为是修行人,实际上不是的情况非常多。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千经万论都归摄为时刻观察自己、护持一切众生的心,不要让众生生邪见,对佛教产生不好的念头。否则,自己的点滴行为让别人生起不好的念头,一定会摧毁自他相续的。 】


5、如何理解“不说过失佛子行”?(多选)〔BCF〕

B. 若以烦恼心引发,评论发菩提心的菩萨过失,则将毁坏自功德;

C. 凡是趋入大乘的士夫,在世间中就像摩尼宝般难得,对他们的细微过失也不能说;

F. 有些人外在普通,但内在是大菩萨,若说过失罪业相当可怕。

【解析:

B、C:假如以烦恼引发,尤其在嫉妒心的驱使下,评论发菩提心的菩萨之过失,则会毁坏自己的功德,相续中的善法也不能增上。因为凡是趋入大乘的士夫,在世间中就像摩尼宝般难得,对他们的细微过失也不能说,谨护语言就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F:有些人外表看来很普通,似乎没什么过人之处,但他内在是大菩萨,我们若去说他的过失,这种罪业相当可怕。

编写师兄:定解G02

审核师兄:定解B32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