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足迹 >> 孩子们最需要的,不仅仅是你的一句“阿弥陀佛”
Back

“那些操之过急的信仰,那些不合时宜的说教,不仅把孩子推离了父母,也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推离了我们期待的方向。”
1.周末的时候,小K想和喜欢的女生去看电影、去哥们儿家里看球赛,但妈妈总是会拉着去见各种师父。他并不认识那些师父。他想要玩。但妈妈总是摇摇头,深深地叹一口气:“你好愚痴啊”,口气重得像一块巨石,沉沉地压在他的心上。妈妈的“道友们”看到他,总是会夸赞:“你家孩子真乖,福报真好,我们家孩子就不听话,怎么都不肯来。”这时候,妈妈就会说:“他乖啥啊,都是师父加持。”然后猛地推一把他,“快去,多去跟师父说说话,求师父加持你开智慧。”花花在学校里,又因为护身符的事,被老师和同学们取笑了。“挂这么多东西在脖子上,怎么考试还是犯这种低级错误啊?菩萨没提醒你啊?”数学老师或许是无心,或许是有意,在班上这样批评花花。的确,花花的脖子上挂满了各种护身符和加持品,手腕上也戴着红红绿绿的手环,她跟家里说,能不能不戴,太显眼了,老师也委婉地提醒,能不能不戴这么多,但家里一直很坚持:“现在灾难这么重,你不戴上怎么行嘛!要听话!是不是老师不让你戴?我给你老师打电话!”这周开始,花花学“聪明”了。到了学校,她会先去厕所里把手环和护身符摘下来。摘下来的时候,她觉得不仅是脖子一阵轻松,心里也一阵轻松。爸爸好像变成了一个贴标签的机器,不停对身边的人、包括对他自己贴上“善”“恶”的标签。他心里暗下决心:长大之后,不要成为爸爸这样的人。
那些操之过急的信仰,那些不合时宜的说教,那些关闭了倾听的评判,或许不仅仅把孩子推离了父母,也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推离了我们期待他们去往的方向。小编在想,假设我们出这样一道选择题,问大家觉得最好的六一礼物是什么,大家会怎么选择呢?
A.一个大红包
B.一部新手机
C.一颗善良的心但其实,可能A也对,B也对,甚至,一次“耽误时间的”旅行,一双“浪费福报的”公主鞋,一个“加深我执”的拥抱,一句“说不出口”的抱歉,都可能是正确答案。因为正确的答案,不在我们这里,而是在孩子们的心里啊。我们希望孩子们不要被“执着”所困,但真正被“执着”绑的死死的,恰恰是我们。我们放不下高高在上的家长权威,放不下以爱为名的控制欲,放不下内心深处的僵直、紧张与不安全感。我们太希望孩子沿着我们笔直的目光乖巧地前行了,于是动作越来越走形,爱也越来越失去了该有的样子。也许,只有当我们微微蹲下,从孩子们的视线出发,重新打量他们周遭的生活,认认真真倾听他们说出口的、以及说不出口的话语,才能真正从捆缚我们的“执着”中松绑,让爱变回该有的形状。
而只有在这时,我们可能才会第一次明白很多词汇真正的含义:所谓“慈悲”,不是苛责孩子踩到了一只小虫;而是我们自己,一整晚都在耐心倾听她琐琐碎碎的言语;所谓“智慧”,不是摁着孩子在菩萨面前磕头;而是我们自己,在辅导作业时能平和地处理压力,并将这种平静,传递给孩子;而所谓“信仰”,不是拿着手机给他看别人家的孩子又会背某部经了;而是用自己言行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让他们对那些美好的道理,有一种自然、轻松的欢喜与亲近。
孩子们可能不知道这些道理来自哪部经、哪部论,但他们知道,那是爸爸妈妈身上的味道,他们从父母身上体会过那种道理带来的开阔、豁达、坚韧与温暖。
那是一种不建立在得失上的喜悦,一种不建立在占有上的拥有,一种不建立在自我上的心安。
它能穿越迷茫与黑暗,能松开紧锁的眉头,能为陌生人流下眼泪,能温暖冰冷的双手。
最重要的是,这些道理并不来自于口头,而是来自于父母的一言一行,如和风煦日般,自然地充满着他们的生活。
所以,当孩子们未来在面临人生风浪时,这种欢喜与亲近感会自然而然地牵引着他们去探寻。说来惭愧,上面这样的信仰,或许我们这些做父母的都还没有呢。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
(封面图:《再见我们的幼儿园》;插图:《年少日记》《再见我们的幼儿园》《狗十三》《每日妈妈》《岁月神偷》,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