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感言】空性照进生活
佛教究竟是什么
它和
其他宗教有什么不同
空性照进生活
By 圆水
01
在系统学习佛法之前,我对佛教只有一些粗浅零碎的概念。最早的认识,来自初中历史课本——印度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他告诉人们众生皆苦,要忍受现实的痛苦,来世才能获得安乐。在历史教科书里,所有的宗教教义都差不多。
之后,在文学作品里常常会见到佛教的只言片语。没读过《金刚经》,但是见多了这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故事,还有金庸的小说,都让我从侧面了解了佛教。但是,佛教究竟是什么,它跟其他宗教有什么不同,我并不清楚。
02
四年前开始系统学习佛法的时候,我并没有成为佛教徒的打算,只是想了解一下佛教,看看佛经中究竟讲些什么。慢慢地,定期的学习共修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佛法慢慢地净化了我的心灵,也改变了我的生活,放生、吃素、布衣布鞋,乃至诵经念咒、磕头观修,我的生活越来越平静,心灵也越来越充实。这一世,皈依三宝的心,是不会变的了。
但是,佛教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会成为佛教徒,而不是基督教徒?为什么接受过那么多年的正规教育,所谓的科学思想早已深入骨髓的我,现在却认定只有佛教才是真正的科学?面对这些疑问,我并不能回答。
03
我们一直都习以为常的
物质的累积
就这样轰然倒塌了
多么幸运,我能参加《缘起赞》的学习,仅仅几次课,却解决了我诸多的疑惑。让我先从这几课的内容简介说起吧。
第一课《空中花一朵,只等你来摘》是开篇。法师说,磕头、烧香、慈悲放生、吃素、禅修,这些都是佛教,但是,佛教并不仅仅是这些。佛教的殊胜之处,在于佛陀的见解殊胜,除了佛陀,没有人宣讲过万法的实相,没有人了知一切法都是因缘显现,而本体是空性的。
第二课《不欺者佛——真理之赞》,以理成立佛陀不欺。法师用两张图揭示了世界的欺惑性。我们看到的蒙娜丽莎,并不是蒙娜丽莎,只是松树、芦苇、河岸旁的鸽子、空中的大雁,仅此而已。我们眼中的那个美丽的女人,也并不是人,只是一只蝴蝶,几朵花,几片叶子。世界欺骗了我们,我们眼中的一切,都不是实有的。万法因缘起,万法因缘灭,这才是世界的真相。而这个真相,只有佛陀才进行了宣说。
法师又用物质十大悖论之一的“飞矢不动悖论”启发我们思考。只要我们承认物质是实有存在的,我们就会陷入悖论之中。佛陀宣讲的苦集灭道的四谛理论,告诉我们产生一切的根源在于我执,只有修习无我之道,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认识到世界的真相,才能明白轮回业惑都是虚妄不实的。
第三课《迷幻之道——佛陀说什么》,法师对空间存在进行了破斥。空间就是位置按照一定方向进行排列。这个定义没问题吧?可是,方向观待位置,位置观待方向,那么,没有方向时,位置在哪里?没有位置时,方向在哪里?
此外,空间有体积吗?
如果有体积,空间怎么容纳物品?
如果没有体积,那么位置与位置,是相互接触还是不相接触?
如果位置与位置相接触,那么,两个位置就可以变成一个位置,无数个位置也可以变成一个位置,这个空间,是如何由位置组成的呢?
如果位置和位置不相接触,那么位置之间是不是还有空隙?
这个空隙,是不是还可以再放进位置?
继续第四课,《坐看云起时——空性的力量》,法师直接对空性进行剖析。虽然我并不懂什么“金刚屑因”“ 大缘起因”“离一多因”,但我听懂了法师对“无分微尘”的破斥。两个无分微尘,无论是接触还是不接触,都会陷入悖论。我们一直都习以为常的物质的累积,就这样轰然倒塌了。
到了第五课,法师用电影《盗梦空间》切入,看着高楼大厦像大饼一样卷起来,又瞬间消失不见,视觉上的冲击,的确够震撼的。然后,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的《醒梦辩论歌》:“昨夜梦中美妙境,今朝所遇显现法,二者最初同等生,二者最终同等灭,梦执梦现以为实,醒执醒现方为真。醒梦今辩谁为真?”这样,法师从直观的画面和理论的分析入手,让我们了知,眼前的世界如梦如幻。
04
1
由此,我总结了两条听课感受。
一、树立佛教新形象
仅仅五次课,法师们已经建立了佛教的智慧形象,这是区别于任何宗教信仰甚至理论学说的。我不知道佛教零基础的人听了这五次课会有什么感受,我只知道我自己,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经过四年系统的学习,从零基础开始,跟随善知识一节课一节课地闻思,一点一点地修行,我终于慢慢生起了定解:两千五百多年流传至今的佛陀的教言,果真是没有一句虚妄之言,是经得起现实和理论的推敲而无懈可击的。我终于明白了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别。从究竟上说,佛教不是宗教,它并不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宗教信仰,它就是智慧,是对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处的宇宙实相的认知。
万法的真相就是空,我们看不见,是因为我们的无明。
二、学习佛法好处多
于是,我深深懂得了佛法为什么是世间人的甘露妙药。因为我们太耽执于这个虚妄的世界了。而这个世界是依赖于缘起的,从究竟上讲,它又是空性的,我们无论怎么努力,都抓不住无常的尾巴。
世间人有很多避苦求乐的方法。比如旅游、美食、欣赏艺术,或者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可是文学家也说,幸福就是肥皂泡,看起来光鲜夺目,其实不堪一碰。文学家能说出如此智慧的话,却没有解决的办法,所以“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除了沉浸在痛苦中,以痛苦彰显生命的顽强、人生的意义,又有什么办法呢?
只有佛教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空性的,但空性中又有无限可能。所以,我们了知了这一点,还会拼命地追求眼前的肥皂泡吗?还会为“无可奈何花落去”而伤心吗?
难怪上师多次讲过,很多人以为,佛教是消极的,其实恰恰相反,佛教是非常积极的。因为佛教洞察缘起性空的道理,所以,它让人相信一切皆有可能,所以会勇敢追求下一个成功。而它又让人知道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所以会坦然接受每一次失败。
世事无常,身边天天都在上演着悲喜剧。看看刷屏的都是什么样的新闻吧,真是不狗血成不了新闻呀!今天大家都在传江歌案,每一个引起轰动的惨案,都在刷新着我们对人性之恶的认知下限。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是应该保持冷静的克制,还是应该热烈关注,才能弘扬正义和善良呢?怎么做才好,我们真的清楚吗?
世界虽然是虚妄的,可是我们痛苦的感受,却是真实的。让空性的智慧照进生活,我们的痛苦,会不会少一点呢?
我由衷地想:如果大家都来了解佛教,学习缘起性空的道理,那么,这个世界上的痛苦,也许会少一点吧!
📧:wybuddhist@163.com
-欢迎投稿-
写作有助于内化、提升。
每期沙龙结束后,欢迎大家撰写感想,踊跃投稿。
稿件一旦录用,可得神秘礼品一份,以兹鼓励。
沙龙直播、讨论、重播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