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妙不退无余逝——【ZCKB】《释量论·成量品》24(下)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释量论·成量品
-ZCKB辅导-
(下)
上集回顾
本集讲记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为彼故修法,承许是导师”,这里就开始说导师了。“为彼故修法”,“为彼故”,佛陀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修行佛法,这时候承许他是导师,主要是在菩萨位的时候。我们说佛位修行有时只是我们习惯性的说法,其实“为彼故修法”,就是为了成佛,或利益一切众生而修法,这时候就已经承许是导师了,佛陀已经是果位了,还修什么法呢?这时候不需要再修法了。谁会为了利益众生而修法呢?这个定位很清楚,就是菩萨。即佛陀在因地的时候这个菩萨,或者从资粮道开始,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为彼故”,他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修法就是科判当中讲的修习方便,就是作加行修习方便。
“承许是导师”,把他承许为导师,这是相当于把菩萨安立为导师。为什么要把菩萨安立为导师呢?我们觉得这里面是不是有问题,其实没什么问题,就像前面讲的一样,只有佛陀才是真正的导师,菩萨还不能叫做导师。把正在修行利他加行的菩萨安立为导师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取果名。因为菩萨修行的是利他的法,虽然现在还没有完全成功,但是他终究会以圆满的功德去利他的,所以一旦圆满了之后,就可以叫导师。现在虽然还没有圆满,也可以叫导师,这是没办法阻挡的,一定会圆满。因为所有的因素都已经有了,只不过是让它圆满而已。虽然这个时候在菩萨位,没有真正成为遍知,还是在成为遍知的过程中,已经叫导师了。因为他是为彼,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而修持所有的方便法,对于空性、六度等等都在修,这个法终究会成为利益一切众生的方便。
他所修的法一旦圆满了,就能利益众生。他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修法的。而利益众生的是什么?真实的利他就是导师,佛陀因为行他利,引导众生成佛,这是果位上的导师,而现在为彼故修法的菩萨是正在修法的过程当中,虽然他没有圆满,但也是导师,终究能够成就佛果,他所修的法是一定会利他的,为了引导众生、利益众生而修法,所以叫做导师。
因取果名,是把这个因取果的名字,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虽然菩萨还不能叫导师,因为现在还是佛的因,处于菩萨地,但是这个因终究会成为果的。这不是随随便便取的,因为这个因的势力很强劲,已经不可阻挡了,所以这时候就可以在因上取果的名称。提前把果的名称放到上面来是可以的。有时候是果取因名,有时候是因取果名,都有一定的根据,不是随便取的。
我们说现在自己好像也在修行、发菩提心,是不是也叫导师呢?如果从很远的因来讲可以叫导师,但因为现在我们的菩提心、空性、智慧都只有一个影子,只是相似的,所以这时候还不能这样叫。登地之后就可以叫,因为所修都是真实的因,菩提心、般若空性都是完全真实的,这些和我们现在的菩提心和空性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因取果名也是有一定的条件,而不是随随便便取的。
“为彼故修法,承许是导师。”为什么修习方便说导师呢?修习的方便,即正在修行空性、大悲的时候“说导师”,为什么就叫导师了呢?因为这种方便法一旦成就了之后就可以引导众生,所以这也是因取果名而安立导师的名称。大恩S师在注释里也讲了,有些正在读师范的学生也可以叫老师,原因也是这样的。因为毕业了之后,他肯定就是要当老师的,所以也可以这样称呼。称呼有时是世间当中有共称的,有时虽然没有共称,但是在道理上可以讲得通。我们从这个方面就可以这样去了知。
己二、结尾:
证成初生故,此二说为因。
“此二”是什么呢?此二是前面的欲利和导师,或者说前面所讲的意乐和加行。“说为因”,就是这两个安立为因,这里是因圆满和果圆满当中的因圆满,因圆满分两个,一个是意乐,一个是加行。
“证成初生故”是什么意思呢?法称论师在写这个颂词的时候,想到有些众生可能看到了陈那论师的《集量论》,因为《释量论》的释量就是解释量,也就是解释陈那论师的《集量论》。既然是解释陈那论师的《集量论》,因为陈那论师在里面讲,“加行示众说导师”,“加行示众”就是把修行的方法直接讲给众生叫做导师。因为他自己的加行圆满了,所以再把修行方法告诉众生就是导师。看样子似乎是是从果位上安立的,有些人就会产生疑惑,陈那菩萨的导师是安立在果位上,为什么这个地方安立在因上?陈那论师安立的是给众生宣说遣除痛苦方法的叫做导师,现在这里是从修行方法来安立为导师的,二者之间是不一样的。
表面上看陈那论师在讲果位,而法称论师这里是在说因位,其实是不矛盾的。真正解释下来,陈那论师的密意应该是因取果名。
“证成初生故”,“证成”什么呢?我们现在要证成量士夫,真正要证成具有圆满果位的善逝和救护。大恩S师的讲记当中,也是又一次引用陈那论师《集量论》当中的皈敬颂:“敬礼定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在这个颂词当中已经把顺式和逆式的因果讲得很清楚了。第一是欲利生;第二大师,也是导师;第三是善逝;第四是救护者。其中的欲利生和大师属于因,善逝、救护者是属于果。如果要真实安立善逝救护者这个量士夫的话,一个是自己完全成为正量,一个是要以正量去利益众生。
如果要证成善逝和救护者,我们在断句的时候,就是“证成,初生故”,最初必须要把它的因说清楚,一定要把他怎么成为善逝和救护者的因安立清楚。生,就是怎么通过能立决定产生出善逝、救护者。“此二说为因”,要证成善逝和救护者的缘故,最初一定要安立能立的根据,才能产生善逝和救护者。既然是要成立善逝和救护者,前面两个能立因就很重要了,“此二说为因”。“此二”就是前面的意乐,即欲利生的意乐和加行圆满的加行,这是必须要安立的。因为善逝和救护者是要需要证成的缘故,颂词当中在善逝和救护者之前有两个词,即欲利生和大师。
既然善逝和救护者是需要证成的,前面两个一定是证成的因,所以大师不能够解释成果位,否则和后面的善逝和救护者就会重复。大师要解释成因位,因为前面有了欲利生,中间就没有加行,所以就把欲利生安立为意乐。首先是发心,然后把大师安立成加行圆满。又有了一个大师,怎么安立呢?就是因取果名。虽然取了一个大师的名称,但主要是说这个修法一定会成为利益众生的因,这就是把因取了果的名称。因为这里的大师或者导师应该是指加行圆满,所以安立在因上面是非常准确的,不仅容易理解,也能够解释陈那论师的真实密意,非但不矛盾,而且非常吻合。
以上讲完了因圆满,因圆满有两个,因为任何法都有因和果,所以佛陀是量士夫,这是一个果,他不是自然量。因为量士夫是遍知,已经达到了圆满,一定是果位。我们不承认外道不通过什么因而达成的自然量,我们说的遍知、量士夫是一个果,这是通过能立的根据,或者因而逐渐产生的。什么才是他的因呢?果位的因就是前面安立的欲利生和加行圆满,这就是讲他的因圆满,发心和行为就是因圆满。现在对我们来讲,一个是发心,一个是行为,所以从菩提心的侧面来讲,一个愿菩提心,一个是行菩提心。
如果我们要真实地成佛,或者修持大乘道,发心很重要,行为一定是在发心引领下,而不是发心是发心,行为是行为,二者是脱节的,最后修到纯熟的时候不可能脱节,刚开始我们不了解实际情况,有可能人为地让它脱节,发心是发心,行为是行为。做的时候根本没有菩提心摄持,或者只是发了心而已,根本没有想到以发心去引领行为,这是人为的造成缓慢性。如果了知了其中的关系,因为发心就是为了以后的行为作铺垫,所以我们在做的时候一定要以发心的内容来摄持,最后二者就会自然而然的吻合了。所有的行为自动地以发心来摄持,这样修行逐渐会越来越顺畅,这是因圆满。
只要因一圆满,果也一定会圆满的。如果现在没有得到果,说明我们的因还没有,或者并没有圆满。如果还没有找到正确的因,这是根本没办法碰运气的。我们无始以来流转于轮回,如果可以碰运气的话,我们在这么长时间当中应该也会碰到。虽然在今生当中,没有中彩票,没有得过一等奖,可能是运气不好,但是无始以来我们运气再差,应该也会碰到。这和运气没什么关系,必须要去闻思,当真实掌握了正确的掌握方法之后,就要去依止S师和真实的经论去学习。
经论很浩瀚,到底从那部经那部论去入手,对经论当中的意思怎么去解读呢?只有通过S师善知识的讲解,这是一条捷径。因此我们一定要认认真真地依止S师善知识,这是为了顺利趣入解脱道,而不是其他的目的,这样我们依止S师的目标就会很纯正。从S师这里学到了法之后,就要把所学的法放在心上认真思维,逐渐就会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发心,什么不是,再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做。这些都是S师善知识的恩德。
虽然我们现在的因还不圆满,但是也必须要努力,在认知的方面不能欠缺,就是说我们要让因从认知的侧面达到圆满,一定要知道发心和加行都是很关键的。
戊二(果圆满)分二:自利圆满说善逝;他利圆满说救护。
“敬礼定量欲利生大师”已经讲完了,后面是“善逝救护者”,这就是果圆满。果圆满也分了两个,虽然都是果,但是一个是从侧重于自利来讲,一个是从侧重于他利来讲,这样分开自利他利的讲。真实来说如果像佛一样自利圆满了,一定是要做他利的,这是佛的一体两面。自利圆满了不可能不做他利,他的自利已经圆满了才能让他利圆满。讲的时候,必须要把它们分开,这样我们才能清楚地知道里面所表达的含义。虽然是分开讲,但是从佛的侧面来讲,仍然是不可分的整体。自利圆满说善逝,在自利圆满的角度以善逝来表示,然后他利圆满是从救护来表示,救护就是救护者,佛陀就成为救护者了。因为自利圆满才能救护众生,所以叫做救护者。这方面安立为他利圆满。
己一(自利圆满说善逝)分二:略说以及广宣说。
庚一、略说:
断因具三德,即是善逝性。
加行一旦圆满了之后,该断的障碍断掉了,该证悟的功德证悟了;如果加行不圆满,该断的断不掉,该证的也证不了。为什么呢?你修行的资粮不够。随着资粮的加深,该断的断该证的证。如果你的加行圆满了,所断完全断掉,所证完全圆满,这是加行圆满导致的果圆满。因此必须要加行圆满果才圆满。如果加行上面有欠缺,导致果方面也不圆满,就会没办法得到圆满的果位。
在加行不圆满的情况下,果不圆满怎么理解呢?如果加行没有圆满,果也没有圆满,随着一到十地的加行逐渐圆满,果也趋向圆满,二地比一地证悟的要圆满,三地比二地强,四地比三地强,乃至于十地比九地强,在十地末尾的时候,该做的都做了,所有的资粮圆满了,该断的也断掉了,所证全部现前,就成佛了。加行和果之间一定有必然的联系,我们之所以再再地讲,就是要让我们现在发心和加行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地去落实。只有你的加行圆满了,才能浮现果。
有些人说,我的菩提心生不起来,菩提心对我们来讲就是一个果,菩提心生不起来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你的加行还没有圆满,不是说五加行没有修圆满,而是让菩提心生起的因素没有落实,可能是资粮不够、时间太短,或者修行方式错误等等,你的加行圆满到什么程度,它的果就会浮现到什么程度。如果登地了,说明你登地的因缘圆满了;如果到了加行道,说明你加行道的资粮圆满了,这些都是挂钩的,没有什么取巧的地方,只有你自己认认真真去落实,这时候它的果才能现前。
“断因具三德,即是善逝性。”什么叫做善逝呢?“善逝”就是断因,断除了轮回的因,或者习气等等,把这些无明的因断掉了,痛苦的因等所有的障碍,比如我执、烦恼等恶业已经断掉了。断掉了因之后,“具三德”,具有三种功德的就是善逝。“三德”后面还要讲,善妙、不退、无余就是三德,三德圆满了,就是说这个因断掉了,三德已经具足了,称之为善逝。如果它的因不断,三德圆满不了;如果三德具足,说明它的因也断了,二者之间也是有同等的关系。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讲,断德、证德和事业完全是挂钩的。如果你的断德圆满了,证德就会圆满,证德圆满你的事业也就圆满了;如果你的断德不圆满,证德圆满不了,而且你的事业也没办法圆满,这是肯定的。三者之间就是这样的。
“善逝性”是自利圆满,自利圆满要从两方面去体现,第一个是自利圆满,断德要究竟,如果你的断德没有究竟,内心当中还有障碍、痛苦的因,怎么能说自利圆满了呢?你的自利还没有圆满,因为你的障碍还没有断掉。然后你的功德也必须要具足,如果你的功德还没有圆满获得,也不能说自利圆满。如果要成为善逝的本性,自利圆满了,一定要彻底断尽断德,而且证德也必须全部具足。
讲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们说佛陀的自利圆满,所有障碍断除,所有功德具足,断证功德都圆满,没有丝毫未断掉,或者没有证悟的,这时就安立为究竟的无学道果位,或者遍知、一切知,所有的都了知了。如果障碍不断尽,你就无法了知一切,因为没有断掉的障碍本身就会障碍你了知一切万法,所以佛陀也叫遍知,即遍知一切所知法,对于所有的所知法周遍了知,没有一个不了知,这是遍知果位,也称之为善逝的本性。
庚二(广宣说)分三:善妙不退无余逝。
“广宣说”主要宣说的是三种功德,或者通过善逝的方面来安立的,和这三种功德相应的障碍是肯定要断的。因为你不可能在还具有障碍的情况下,获得圆满证悟,所以在讲圆满三德的同时,虽然没有直接讲它的断德,但是我们知道肯定没有这些障碍的,断德一定是圆满的。
下面我们看善逝,在佛经论典当中经常讲到善逝。《入行论》中讲到:“善逝法身佛子伴。”善逝是佛果,法身是法宝,佛子是僧宝。到底怎么样理解善逝呢?这里面就是通过三种功德。前面的颂词当中讲了三德,也叫三种特征。善妙而逝、不退而逝和无余而逝,就是善逝所具备的特点或者功德。了知了三种逝去之后,就会知道真实佛陀十号当中善逝的意义。善逝是佛陀的十种名号之一,每个名号当中都可以体现出一些不同的功德,这里是通过善逝来安立自利圆满。
“善妙不退无余逝”是通过颂词的方式讲了三种善逝,“善妙”和最后的“逝”是善妙而逝,“不退”是不退而逝,“无余”是无余而逝,分了三个方面讲的。第一个是善妙而逝,第二个要讲不退而逝,第三个是无余而逝,就是从善妙不退无余三个方面的功德来讲。
辛一、善妙而逝:
非苦所依故,即善彼由见,
无我或修行。
怎么样才能称之为善妙而逝呢?“非苦所依故即善”,在即善这个地方断句。为什么叫做善逝呢?“非苦所依故”,获得了佛果之后,不会成为痛苦的所依。五蕴、集谛等所依已经断尽了,通过三无数劫的修行,修完般若波罗蜜多空性所摄持的方便之后,所有的蕴界处、我执、烦恼等痛苦的所依、痛苦的因已经断尽了,不会再有痛苦了,叫做善妙而逝,或者庄严而逝、可赞而逝,都是可以的。因为他是很庄严的。为什么很庄严呢?善妙就等于庄严,这个人很庄严、善妙。
庄严主要是他没有苦果和苦因,苦果和苦因都不存在就是非常善妙。因为一般众生的内心当中是有苦果,而且也有苦因,这方面不善妙也不庄严。为什么不庄严呢?如果被疾病、贫穷所折磨,缺乏证悟的功德,这个人就不庄严。就像一个人生病了不庄严,他的容貌不光鲜,脸色也不好。如果没有疾病,或者很富裕,就会显得庄严、善妙,这是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容貌、肤色很好,而且也有很多装饰,我们说这个人很善妙庄严。
同样的道理,佛陀很庄严,通过殊胜的方便趋向于没有痛苦善妙的果位叫做逝。趣向于是逝的意思,趣向于善妙的果位叫做善逝。他通过无我、大悲等方便,以及善妙正确的因趣向于或者获得了善妙的果,叫做善逝。
善妙而逝讲到了他很善妙,所有的无明、痛苦都不存在了,就是说让一个众生不庄严的所有因素都没有了,而该具有的功德都有了,当然就是很善妙、庄严了,佛陀的相续当中没有任何众生所具有的痛苦和痛苦的因素,一切所断断掉了,一切所证的功德已经证悟了,这样就会很庄严了,所以他的善妙庄严是从这个侧面来讲的。圆满了修行之后,就可以称之为善逝,“非苦所依故即善”,这就叫善逝。
它的原因是什么呢?“彼由见无我或修行”。“彼”是什么?这个彼是佛果,就是善妙而逝。佛果是“由见无我”或修行无我而获得的。由见无我,主要是见道,善逝是经由了见道和修道。见道主要是见什么?见无我。无我是什么?无我就是实相。一切万法本来的状态就是无我,所以无我等于实相、空性。
所谓的空性就是一切万法本来的状态,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空落落的状态。我们提到空性的时候,好像觉得不学空性还好,一修空性之后啥都没有了,最后就会很恐慌。其实也不用这样,空性的本性就是无自性的,空掉了障碍、烦恼之后,主要是空我执、无明、障碍等等,把这些客尘空掉之后,因为按照共同乘的说法,他同时也在修持很多的资粮,所以证悟空性的时候,不会什么都没有,一定会具有很多殊胜的功德。
如果按照了义的侧面来讲,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功德,在如来藏当中所有的功德都是圆满具足的。当通过修持空性把这些障碍去掉之后,它的功德就完全浮现出来了。因此空性不会成为损失功德的因,而是烧掉障碍之后让功德更明显的因。在《赞法界颂》《宝性论》等论典当中,把空性比喻成火,智慧的火焰只会焚烧客尘,不会焚烧法界,能够让法界越来越清净。
在《赞法界颂》中讲,有一种衣服很特殊,叫做火烧衣,这是一种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衣服,脏了之后不用水洗,用火去烧。火越大,障垢烧得越干净,而对于衣服本身的不会有任何损伤,越烧衣服越干净。火只会污垢,不但对于衣服的本身不损伤,而且越烧越清净。法界自性就是这样的,空性的智慧火只是焚烧客尘,法界智慧不会被焚烧,而且越烧客尘,法界的智慧越明显。
我们不用担心会不会对于无我空性修来修去,修到最后啥都没有,修成空气了,谁都找不到你,你也找不到大家了,觉得非常恐慌,这就是没有了知空性导致的结果。
越学空性我们越会对它产生兴趣,否则佛陀在三无数劫中,为了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去舍弃那么多的头目脑髓,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空性一定是个大宝藏、殊胜的利剑,或者能够让我们完全显现的法智慧火焰。越修空性,功德就越明显,以前没有的功德也会逐渐生起来了。空性越多,障碍执著越少;障碍执著越少,正面的功德就越来越明显。
首先通过修空性见到无我,小乘有见道,大乘也有见道。大乘的见道是初地,小乘的见道是预流向。现在我们看大乘的见道,首先在资粮道、加行道,一般来讲是在资粮道的时候,前面我们讲过进入了大乘小资粮道,第一个因素是要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就是真正无造作的菩提心必须要生起来,在生起菩提心的同时修持四念住。
大乘的四念住就是《入行论》当中讲的四念住,不是小乘的四念住,大乘的四念住就是身受心法,即观身空性、观受空性、观心空性、观法空性。身受心法都是观无自性,这就是大乘的四念住。小乘的四念住当然是观身不净等方面,身体是存在的,只不过是不净的,没有说身体是空性的。大小乘的四念住都叫四念住,都是身受心法,但是不一样。小乘观受是苦,大乘观受是空,从这个方面连受本身都是了知为无自性。而小乘的受是存在的,只不过是苦的自性,没有彻底地说它不存在。
大乘小资粮道,第一个是无伪菩提心,第二个就是四念住的空性,有了这两个就进入了小资粮道,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修四正断,修四如意足,逐渐到了加行道之后,通过不断地修行,首先是大空性的总相,世第一法位现前之后,进一步到了见道,就会现证无我。前面主要是分别心在修,在见道的时候,已经是真实的智慧现证无我空性。通过善妙的空性之道,到了初地的时候,就见道了,真实见到了无我,这不是眼睛去见,而是智慧安住在真实的法界当中,这是见道,叫做见无我。见无我不是用眼睛去看,这是智慧,真正把分别念泯灭的时候,智慧安住在空性、无我的状态,不需要再推理了,这是现量亲见,有些地方叫触证、亲证,或者现证。这时真实的现前了无我空性,就是见无我。
“或修行”,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修行无我。修行什么呢?修行在见道的时候所见的实相。前面叫见道,所谓的见道就是已经亲自现见了,这不是推理,亲自现见叫做见道。修道是什么呢?修道就是在见道的基础上,把初地的时候所见到的实相,进一步地修持所见到的实相。
我们说加行道就不修吗?也修,但是加行道资粮道的修和修道当中的修不一样,修道所修的是见道所见的实相,而加行道的修是分别念面前的总相,这个修是一种串习。修道的修是一定要在见道现证了实相之后,让他所见到的实相通过不断地串习,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入,这是正确的方法。如果有了见道的见无我,修道再修持所见到的实相就会达到圆满。
我们看资粮道的时候,主要是通过闻思,加行道的时候通过禅定、加行去修,然后见道的时候是亲见,修道的时候是把亲见再进一步让它更加的明显,圆满了就成为善逝。在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的过程中,一方面是积资净障的过程,一方面是让这个证悟,即见无我和修无我的空性智慧越来越明显,空性智慧越来越明显的同时,障碍就会越来越少,这也是一个过程。不是说成佛的时候才去断障,而是这个过程当中次第次第断,断到最后的时候,所有的障碍没有了,他就现前佛果了。
这就是一种善妙而逝,通过殊胜或者真实清净的方便法,即前面讲到无我的修行等等,经由见道和修道逐渐趋向于究竟善妙的果位。通过这个过程所有的疾病都没有了,最后变得非常善妙庄严,就像世间人讲的那样,没有一点不庄严、不善妙的地方,就是善妙而逝。前面讲了趋向于果位叫做逝。
虽然这个地方讲的是佛果,但有些地方说这种善妙而逝完全超胜于世间人和外道。因为世间人和外道没有这个方便,世间人耽著于世间八法,外道耽著于世间禅定,所以他们并没有善妙而逝的果。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通过无我的方式来修善妙而逝的道,世间和外道没有空性之道,也没有解脱道,所以他们没办法得到善妙而逝的果,没有庄严和善妙。从这个方面来讲,就是超胜于外道。
辛二、不退而逝:
生过即兴起,称为复退转,
已断我见种,是不退转性。
彼谛异体性。
学习不退而逝的时候,颂词当中就是让我们对比什么是退转,什么是不退转?通过退转来了知不退转。佛陀这种善逝的第二个功德叫做不退而逝,既然不退而逝,就是达到不退的果位,我们也就知道什么是退转了。
“生过即兴起,称为复退转”,“退转”就是讲了生,“生”是转生于轮回当中,不断投生在轮回当中的因是什么呢?生于轮回的因就是“过”,即过患、过失,这个过失就是种种的烦恼、业惑。因为种种的业惑导致众生不断投生轮回,没办法断尽,又开始重新兴起轮回,导致转入轮回当中,这就是退转。
我们归纳一下退转的意思,因为内心当中有过患、烦恼、我执等等没有断尽,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投生到轮回当中,这个方面就叫做退转的意思。因为有过失,所以不间断地投生轮回叫做退转。
“已断我见种,是不退转性”,佛陀就是善逝,因为他断尽了我见种子,所以不会再流转轮回。这方面叫不退转性。“彼谛异体性”,为什么他不退转呢?“彼谛”的“彼”字指佛陀。因为佛陀已经趋入于真实义谛,佛陀已经趋入于真谛,当佛安住在万法真谛当中的时候,和真谛一体的违品没有办法动摇他,他已经完全成为对治性,所以在安住的时候,和真谛相反、不一致的颠倒妄念等等,因为一体而没办法动摇,完全会成为智慧的体性,所以佛陀成为智慧体性之后,在智慧的体性当中,无明、过患就不会再生起来了,完全断尽了。
在修行过程当中,就是在断我执、我见、障碍,当他一旦把障碍断尽了,自己成为智慧体性的时候,这个智慧体性当中不可能重新再生起我见、我执和无明烦恼。他变成了永不退失的自性,因为他退转的因素已经通过修行断尽了,就不会再退了,现在众生的内心当中,还存在我执、无明、烦恼,所以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趋向于轮回,这就是退转。
从这个侧面来讲,因为内心当中有无明、我执、烦恼,所以我们会不间断的趋向于轮回,这种不间断地投生就是退转。这个地方的退转不是说你到了那里又退回来,只要有业惑和因,就会不间断地投生,叫做退转。修道就是在逐渐灭掉这个因的过程,修道一旦圆满了,所有退转的因素,或者导致流转的因素都没有了,然后也不会再流转了,叫做不再退转性。
最后已经完全趋向于真谛。真谛和非真谛是矛盾的,众生现在没有现前真谛,处于颠倒妄念、虚妄分别的非真谛当中,所以说真谛不现前,轮转的因、轮转的果就不间断的浮现。后面因为他见到,或者想要证悟真谛,最后通过修行完全趋向真谛之后,代表他的无明、非真谛的颠倒妄执必须要断尽,才能安住、现前。现前了之后,他已经成为智慧的本体了,所有非真谛的东西,虚妄分别念、无明不会再出现了。
注释中打了两个比喻,第一个比喻,犹如染料无法染虚空一样,我执、无明也染污不了善逝的果位。怎么染污智慧的本体?染不了,所以染料永远染不了虚空。善逝的果位是相续当中已经成就了真实义,当他趋入于真谛的时候,所有的无明烦恼不可能再染污了。
第二个比喻,智慧就像太阳一样,如果太阳出现的时候是没有黑暗的,光明和黑暗二者之间是矛盾的。如果有光明,太阳一直存在的时候是不会有黑暗的。如果相续当中已经完全现前了光明的智慧,不可能会有愚痴黑暗,这方面叫做不退转。已经完完全全断尽了所有的我见之后,他就不会再退转。
这方面其实也是告诉我们,有些人也很担心,我们现在修行,假如说按照佛陀讲的,我们修行圆满了,最后发现又退了。是不是还有退失的可能性呢?我们也许都会有这样的疑惑。通过前面的一系列讲下来,这是认知过失的过程,从不了知过失到很明显,然后对治性也会越来越清晰,最后把所有可能退转的因素通过智慧的自性全部断尽了,他趋向于真谛,成为智慧的体性,就像虚空不怕着色、太阳下面没有黑暗一样,不会再退转了,趋向于不退的果位,叫做不退而逝。
不退而逝主要是超胜什么呢?前面我们说善妙而逝,超胜了外道、世间人,世间、外道是没有善妙而逝的。那不退而逝是超越了有学道,有学道以小乘为例,小乘的预流果、预流向,乃至于二果、三果等都是属于退转的,他们还没有不退。我们不要理解成他们会退转,超胜了有学道,他们是不是三果会退到二果,二果退到初果呢?或者他们会退转的缘故,会不会从初果退到凡夫了呢?不是这样的退转。
刚才我们讲的退转,就是说还有我执无明的因,也会投生叫做退转。我们把这个条件放在初果、二果、三果上面符不符合?肯定符合,他是不是圣者?是圣者,但是会不会退转?有退转,难道圣者还会入轮回吗?的确会,这个没有什么。
为什么还会呢?小乘的初果是预流果,如果获得了预流果,还会七次入欲界,虽然他不会入于恶趣了,但是欲界有人道和天道,他还会在欲界的人道和天道反复转生七次,转一次人再升天,升天再转一次人,这样来回七次之后,最后才证悟涅槃。为什么会这样?他是不是投生了?是投生了,他从天界投生到人间,从人间再投生到天界,这样在善趣当中来回投生七次。
他们是不是投生?是投生。这是什么原因导致投生的?业惑未尽。不可能无因无缘投生,既然投生欲界,说明欲界的烦恼没有断,他们不像菩萨一样,通过大悲心、智慧的摄持投生了,就是通过业惑。《俱舍论》当中讲得很清楚,欲界的九品烦恼当中,只是断了六品,还会反复投生几次。当然不是只有投生,还要修行,反复投生了几次之后,才会把欲界的烦恼在这个过程当中断掉,然后不再转生欲界而获得涅槃。这方面没有什么,他们还没有达到不退。
二果属于一来果,还会投生一次欲界,欲界的烦恼没有断。然后三果是不来,也只是不来欲界,还会投生到色界、无色界当中,因为他没有出三界,还会在色界、无色界之间流转投生。这个原因何在呢?因为他们和色界、无色界相应的烦恼还没有断尽,所以就会退转。
佛陀在这方面不会退转。虽然见道以上的圣者虽然有善妙,但是他没有不退,因为小乘的预流果已经超胜了世间凡夫和外道,所以可以有相应的善妙而逝,只是也会退转。我们再再讲这个退转的意思,带业投生叫做退转,而不是说他会从初果退到凡夫,这样退转是没有的。这些佛陀已经断尽了,不会再有投生的因和投生的果现前,这就是不退而逝。
辛三(无余而逝)分二:真实以及除彼诤。
“无余而逝”的“无余”就是没有剩下的,真实地宣讲无余而逝和遣除关于这方面的一些诤论。
壬一、真实:
身语意之染,无恼及无病,
说道不明余,修故无余断。
这主要是针对阿罗汉讲的,佛果不共的超胜之处就是超胜于阿罗汉。“身语意之染,无恼及无病”,也就是说声闻缘觉阿罗汉都是不入轮回,从不退的侧面来讲,投生三界的因断尽了。声闻缘觉阿罗汉如果没有断尽三界最细的有顶烦恼,根本成不了阿罗汉。断尽之后是不会再投生的。
但这还不是无余,还剩下了一些,虽然都叫无学道,大乘的佛果是无学道,小乘的罗汉也是无学道,两个都是无学道,但是仍然有差别。佛果是无余涅槃,阿罗汉最后也是无余涅槃,两个无余涅槃摆在一起还是有差别的,这方面要通过对比才能知道的。
“身语意之染”,虽然已经断尽了三界烦恼,但是他的身语意还有染污。“无恼及无病”,这种身语意的染污和凡夫人不一样,在《入行论·智慧品》中讲的是非染污爱,那种非染污爱,不是那种恼和病的染,就是无恼和无病。比如阿罗汉的相续,“无恼”就是没有三界烦恼,所有的我执、烦恼障彻底断尽了,连种子都断尽了。阿罗汉的相续当中没有烦恼,叫做无恼。“无病”,没有生老病死的病。如果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尤其是无余涅槃的状态,根本没有这些生老病死的疾病折磨。
对于阿罗汉的相续,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无恼和无病就是他的特点,有恼和有病是凡夫人或者有学道,还有烦恼、生老病死,凡夫人、外道更有了,而阿罗汉的相续一定是无病无恼的。无病无恼就等于他没有染污吗?不是。在无病和无恼的情况下还有染污吗?有,这就是所知障。身语意之染还存在,身语意之染是无恼和无病的,阿罗汉身的染污、语的染污、意的染污不像凡夫人一样,凡夫人身的染污是杀生、偷盗、邪淫,语的染污是妄语等等,意的染污是贪欲等等,阿罗汉这些都没有。
无恼无病的身语意染污具体表现在这里举了例子,阿罗汉身体的染污,比如他在若干世转生过猴子,猴子的习气还没有断尽,虽然成了阿罗汉,但是喜欢蹦蹦跳跳的。或者前世做过妓女的,证悟阿罗汉以后,仍然喜欢照镜子。圣者阿罗汉是小乘当中最圆满的果位了,还是有这些习气。这是身体方面的举例,还有各种各样的习气。他们没有烦恼,照镜子不是觉得自己好看,顾影自怜,就是一种习惯,这种身体的染污和烦恼没关系,即便没有烦恼也会有习气。
语言的染污,就是说一些和染污法相关的语言,这不是通过烦恼引发的。有时候似乎是在骂人,其实并不是骂人,只是语言中带的称呼。以前我们也讲过一个阿罗汉,他在若干世当中做过长者,转生于尊贵的种姓,经常称呼别人为小婢。有一次他到了恒河边,想要过河但是没有船,他就对恒河女神说,小婢住流,意思是让她把水停住。因为他的威德力很大,所以喊了之后,水不流了,他就过去了。恒河的女神心里很不爽,自己也是一个受人恭敬的女生,再怎么说阿罗汉也不应该叫她小婢,小婢就是奴仆的意思。这位阿罗汉以前做过大富长者,经常叫手下的奴仆为小婢,这样喊来喊去,养成了习气。
恒河的女神就到佛陀那里告状,佛陀说:“我让他给你道歉。”把这个阿罗汉叫过来给她道歉。他说:“小婢对不起,我不应该这样说你。”佛陀说,没办法。他并不是不恭敬佛语,而是以前当过很多世富贵人家的长者,习气很深厚。即便成了阿罗汉,还有这个习气。这不是烦恼,他也不是真的看不起你,就是那种习惯,语言的无明、染污还没有断掉。
意方面的染污,比如在没有入定的情况之下,也会迷路等等,即便是入定的情况之下,也不知道很深细的因果。我们归纳起来就叫所知障,即《智慧品》当中讲的非染污爱。所知障还是存在的。为什么还存在?因为对治的道不圆满,所以“说道不明”就是说对于宣说究竟之道或者三乘之道还不明了,对于大乘的法无我空性或者成佛之道,即便阿罗汉还是不明了的。“余”,就是有剩下的,剩下了什么?身语意染污剩下了,还没有断掉。一方面他的无分微尘,或者无分刹那,还没有证悟剩了下来,另一方面身语意的染污没有断掉,仍然是有余的。
“修故无余断”,就是说佛陀不一样,在修道过程当中,他不单修人无我,也修法无我,把圆满的空性都修了的缘故无余断除,就是说把烦恼、生老病死的病,还有身语意的染污,通过究竟的大乘道完全的修习、对治、断掉了,所以佛陀是无余而逝,而罗汉是有余而逝。
从无余涅槃来讲,平常我们说小乘阿罗汉的涅槃分两种,在没有去世的时候,他的涅槃叫做有余涅槃,就是说虽然五蕴的身体还没有灭掉,但是烦恼没有了,去世之后趋入无余涅槃,灰身灭智,小乘自宗是这样讲的,他们说这是无余涅槃。
如果放在大乘道来讲,小乘没有无余涅槃。为什么没有无余涅槃呢?这里讲得很清楚,他们身语意的染污还剩下来了,“说道不明余”,余就是剩下来的意思,剩下了什么?剩下这些染污没断掉,没有断掉是他们根本没有修,也是他们的种性没有苏醒。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藏论》的第二个问答中,声缘有没有证悟法无我里面讲得特别清楚,内外因缘不具故,内因缘是他的种性没有苏醒,外因缘就是没有大乘善知识给他讲,自己没有学,不了解,也没有修,当然不会证悟了。如果没有证悟法无我,断不了所知障,身语意的染污就剩下了,怎么都是有余涅槃。只有大乘中才有无余涅槃,大乘的无余涅槃,所有的都断掉,从所证、所断来讲,都没有剩下的,这种涅槃叫无余涅槃。这才是圆满寂灭,其他的都不是圆满寂灭。
这个主要超胜于阿罗汉,阿罗汉虽然是不退,但是没有无余,这只是从某些方面来作个对比而已,佛陀真正的善逝果位,连十地菩萨也比不了。
反过来我们再归纳一下这三个。第一个善妙而逝。我们前面说,佛陀的善妙而逝从某个侧面来讲,和有学道的圣者是共同的。为什么是圣者共同呢?有学道的圣者也可以获得善妙而逝,因为他已经超胜了世间和外道,小乘见道以上的圣者,绝对超胜世间、外道的,所以他们可以通过修持无我空性暂时到达有学道的果位。从这个侧面来讲,有学道的圣者和佛陀从这方面有相似之处。
第二个不退而逝,超胜了有学道的圣者,从某些侧面来讲,阿罗汉和佛陀的不退转而逝有相同之处。阿罗汉也是不退而逝,即从能够断尽流转的因和果的侧面来讲,阿罗汉和佛有相同的地方。
第三个无余而逝,这个就没有相同的了。最后一个是无余而逝,真实来讲,只有佛陀才是无余,阿罗汉都是有余的。他们剩下了什么?颂词讲的很清楚,剩下了身语意的染污,所以这方面没有共同的,连菩萨都没办法共同。为什么这里不讲菩萨呢?菩萨是一种能够圆满趋向于佛果的因,小乘道是与此不同的两条路。即便能够把小乘道修到了极致,也成不了佛。有学道的菩萨虽然现在还不圆满,但是修到了极致就能成佛,这是不一样的。
不退而逝的第二个比喻,就像得了麻疹、天花痊愈之后不会再复发了一样,只要得过一次,不会再得第二次,这就相当于不退。第三个比喻,就像装满甘露的瓶子一样,无余就是没有剩下的地方了,不会说还有一点点不满。说明他的功德已经完全圆满,无余是没有什么剩下的,一个瓶子装得满满当当,这个比喻就是无余。佛相续中的功德已经完全圆满了,这就是无余。没有什么剩下还没证的,或者还没有断的。
既然还没有断除身语意的染污,绝对也没办法断所知障,阿罗汉不仅断德不圆满,证德也不圆满,无法成为遍知,二者之间是挂钩的。如果你断德圆满了,证德也圆满;断德不圆满,证德也圆满不了。因为阿罗汉没有修无余而逝的因,所以也没有无余而逝的果,只有佛陀圆满了三种功德,其他的圣者在别的方面相似的有一些,就像我们前面讲的一样。善妙而逝,有学道的圣者某些方面有一点;不退而逝,阿罗汉从不退、真实断尽轮回的角度来讲,和佛有相似的地方,但是无余而逝的只是佛的不共特点,这里只是大概了解,有些地方也是这样分析的。
今天在我们学习的颂词当中,对于佛功德、善逝自利圆满的方面讲得很清楚。我们学习菩萨道,将来也会得到这种果位。一方面现在我们了知了佛陀具有这种自利,另一方面现在学到了我们以后的功德就是这些,了知了之后,我们对于修行成佛更有目标性,了解之后信心也更加不一样。我们知道了以后的结果,对于成佛的信心、修道的决心也会不一样,这方面对于我们现在学习佛法来讲,也是有必要性的。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未完待续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