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89 |一切功德的根源和根本——菩提心! Back

大圆满心性休息89 |一切功德的根源和根本——菩提心!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5-26


传讲时间:2015. 9 .10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讲《大圆满心性休息》的第八品——发菩提心。前面刚刚讲完了第七品——四无量心,修完四无量心之后,就要修真正的菩提心了。这一品就讲修行诸法的根本——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还要讲真实发菩提心的道理,最后回向本品的善根。首先是第一个,修持诸法的根本就是菩提心。

第八品 发菩提心

趋入佛子如海行之发殊胜菩提心品分三:一、修持诸法根本之二菩提心;二、广说真实发心之理;三、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修持诸法根本之二菩提心:





如是善修无量者,修诸法根二觉心。





我们前面讲了善巧地修行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和舍无量心这四种无量心,善巧地修完四种无量心之后,再修一切成就、一切修行法要的根本,即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或者说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觉心”就是菩提心的意思,有时候为了控制颂词字数,就说“觉心”。

这个修法是非常重要的。弥勒请问经》等经典也讲过,修一种法就能弃离一切恶趣、不为恶友控制,还会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一法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圆满意乐的菩提心。所以,在世间所有的修法当中,能真正令人远离一切恶趣、获得善趣的种种功德,并且完全能超越世间的,就是唯一的菩提心。佛经当中也是这样讲的。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弥勒请问经》中云:“弥勒,菩萨若具一法,则弃离诸恶趣、不为恶友所控制、速得无上真实圆满正等正觉佛果。何为一法?即殊胜圆满意乐之菩提心。弥勒,若具此法,则离诸恶趣,不为恶友所控制,迅速成就无上真实圆满正等正觉菩提佛果。”


在座很多人听过《入菩萨行论》的第一品,个别人可能也听过《学集论》中菩提心的功德,大家都应该知道,修持一切善法最根本的就是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那么在其他的修行上,你表面上再怎么精进、努力,实际上也不一定是非常有意义的。

所以,修持菩提心是一切功德的根源和根本。佛陀在《华严经》中也讲过:“欲具佛功德,菩萨法藏海,饶益众生故,初发菩提心。”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当中具足佛的功德和菩萨的法藏海(菩萨的一切功德),而且想饶益无量无边众生的话,就一定要尽快地发菩提心。通过发菩提心一定能圆满这些:第一个是“欲具佛功德”,发了菩提心的话,要想具足佛的功德也很容易;第二个是“菩萨法藏海”,要想得到菩萨的法藏海也要发菩提心;第三个是“饶益诸众生”,想饶益一切众生也要发菩提心。所以“初发菩提心”是很重要的,我们修完四无量心之后就要发菩提心。

以前已经发过菩提心的人要再三地发,每天念发心仪轨的时候都要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菩提心;如果以前没有发过菩提心,那么现在就要开始发。这是我们的基本修行。

甲二(广说真实发心之理)分十:一、宣说菩提心利益;二、宣说菩提心之本体;三、发心仪轨;四、三诵之必要;五、当生欢喜心;六、学处次第;七、明示二十堕罪及同分;八、分说护持二菩提心;九、修者补特伽罗之次第;十、修学如来行之方式。

乙一(宣说菩提心利益)分六:一、从三有引向寂灭;二、成为世间之福田;三、增上善根;四、为诸法之根本;五、遣除苦疾获得智慧光明;六、功德广大。

丙一、从三有引向寂灭:

下面讲真实发菩提心的修法,通过十个方面来宣讲。首先是宣说菩提心的利益,有六个科判。第一个是“从三有引向寂灭”,也就是说,原来三有轮回中的众生,在发了菩提心之后,就已经成了出世间的、趋向寂灭的人了。所以我们要懂得,修菩提心的第一个功德,是能完全超越三有轮回。超越轮回的话,其他方法可能都无能为力,唯有修菩提心才有这种能力和机会。





脱离烦恼三有海,遣除一切畏忧罪,
摧毁业与痛苦行,引导众生趋寂灭。





“脱离烦恼三有海,”菩提心有什么样的功德和利益呢?发了菩提心之后,会脱离贪嗔痴等三界轮回当中各种烦恼和痛苦的海,这是第一个。

“遣除一切畏忧罪,”发了无上菩提心之后,会远离三恶趣,遣除世间的各种畏惧和罪恶等。

“摧毁业与痛苦行,”更重要的是,菩提心能摧毁无始以来存在于我们相续当中所有业、烦恼和痛苦的因果。

“引导众生趋寂灭。”如果具足了这些条件,无论是任何众生,都有机会从轮回趋向涅槃。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想到,修了菩提心之后,以前罪业深重的人、一定会堕入恶趣的人,相续当中的很多罪业刹那就会灭尽。

《入菩萨行论》当中也讲过:“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菩提心像末劫火一样,在刹那间就能摧毁相续当中的一切罪业。当末劫火出现的时候,世间的一切,包括房屋、树木,全部都会被吞掉,同样的,菩提心会遣除我们相续当中的各种罪业。

而且,如果有了菩提心,就像有了一个护送者,你在轮回当中是不会害怕的,还会具足各种各样的功德。因此我们要知道,要想从三界轮回当中真正出离的话,菩提心是不可缺少的。

大家首先要从理论上明白菩提心的功德。我们现在正在讲《心性休息》的颂词,《大车疏》中引用了《入菩萨行论》为主各种经典和论典的教证,我希望你们再三去思维这些教证的意义。表面上看来,这些是普普通通的语言,但实际上,每一句都是金刚语,对我们相续当中的利他心一定会有增上功德的作用。

如果真正想从三界获得解脱,我们就要发菩提心。《华严经》当中也讲:“欲灭众生诸苦恼,宜应速发菩提心。”意思是说,如果你想灭除所有众生世间的苦恼,就应该迅速发无上菩提心。通过无上菩提心的力量,自相续当中的很多痛苦也可以灭除。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相续当中的菩提心已经成熟了,那他自己的事情好像就不是什么事了。我们这里有些道友,因为利他心很重,所以从来没跟任何人发生过矛盾或者互相怨恨,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事。其实,世间的很多苦恼就是源于自私心,以及对自己非常强烈的保护和执著,这样就可能跟别人发生冲突和矛盾。

我们知道,利他心重的人,自身的痛苦很容易减少甚至是没有。所以我以前也经常讲,凡夫人大多数的眼泪是为自己而流,为众生而流的泪微乎其微。

所以,如果我们想过一个非常快乐、安闲的生活,最好是增上利他心和菩提心。如果你的利他心和菩提心增上了,即使生活过得再苦,也会觉得很有意义。有时候我们去帮助别人,包括做一些慈善活动,如果当天能帮助很多众生,即使自己再痛苦也会心甘情愿,一点都不觉得痛苦。

如果我们有一种自私的心,那么即使住的房屋或环境再好、再奢华,也会过得不开心。因为一个人有自私心的话,他始终会带有一种烦恼和痛苦。因此,我们要知道怎么引导众生,唯一的方法应该是发菩提心。我们自己也是这样,要想出离三界轮回就要发菩提心。有些人说:“好苦啊!我怎么办啊?”其实,如果你觉得好苦,想从苦海当中解脱出来,就要多发菩提心。

下面讲“成为世间之福田”,有菩提心的人将成为世间的福田。

丙二、成为世间之福田:





虽无现行菩提心,悲心善根日益增,
纵入根本慧定时,智慧方便亦双运。
身语所作皆具义,成为世间应供处。





“虽无现行菩提心,悲心善根日益增,”当一个人真正发了菩提心,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个菩提心并不是很明显,但是福德也会日益增长。

比如说,你平时跟别人一起聊天,或者处于昏厥状态……我们经常讲有五种无心状态,即昏厥、睡眠、无想的禅定、灭尽定,以及天人当中的无想天,其中无想定是因,无想天是它的果。在这些状态当中,表面上看来,你好像没有什么利他心——已经昏厥了,或者在睡懒觉,经常都处于睡眠状态,但是你的福德也在增长。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无心五位是指极睡眠无心、极闷绝无心、无想定无心、灭尽定无心、无想天无心。”


有些道友特别喜欢睡眠,我相信,他的相续当中肯定有无伪的、不可退转的菩提心。他自己有把握:“即使我现在睡八个小时、十个小时,相续当中的菩提心也都是增长的。”所以,表面上你睡得特别厉害,比一般人还厉害,但实际上,你的功德是很大的。而有些人非常精进,但是他没有发菩提心,功德也没有那么大。所以说,睡懒觉的这些道友,如果他的相续当中有菩提心,功德就会每天增长,就像把钱存在银行里,利息会不断增加一样。

因此,虽然你没有现行的菩提心,表面上看不是很明显,但实际上,你的悲心和善根都在增长。

“纵入根本慧定时,智慧方便亦双运。”即使你入于根本慧定,也是智慧和方便双运的。包括在空性当中入定的时候,你也没有想“我要去度化众生、我要去度化众生”,你是住在自己的屋子里面“百日闭关”,但在你入定于智慧的同时,利他心的善根也在不断地增长。所以,当时你入定的智慧并不是一个单空的智慧,而是智悲双运——智慧和方便双运的,它已经成了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

“身语所作皆具义,”所以这样的人,他的身体、语言和心态,不管做什么都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你说话的时候,表面看来可能是非常普通、简单的聊天,你的行为方面,今天去游山玩水,明天去参加世间的各种娱乐活动,但是,如果你的相续当中真正具足菩提心,那你的行为与其他人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你有时可能处于睡眠、昏厥或者其他的无记状态,但实际上,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华严经》中,佛陀对善男子说,如果一个人发了殊胜菩提心,他的身体所作、语言所说和心里所想就全部是有意义的,全部会成为善法。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的相续当中真正有了无伪的菩提心,并且从此一直没有退失,那么这个人无论在任何地方,都会自然而然成就怀业。怀业成就的人,哪怕说一句话都很有份量,很受大家的尊重和恭敬,别人说一百句也不一定能起到相同的作用。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华严经》中云:“善男子,发殊胜菩提心者,彼身所作语所言心所想皆具义,恒时唯成善法。”


有时候,我们有没有菩提心也可以看得出来。有些人每天一直讲,讲了半天,好像下面都没有人听;而有些人在利他心的驱使下,哪怕是说一句话,整个世界上就有无数的人接受。其实,二者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菩提心这个前提和缘起,如果有菩提心,那他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一切所作都会成为善法。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在座的人,首先看自相续当中能不能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如果能,那你的身语意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当然,你发了菩提心之后去念经、度化众生、帮助别人就不用说了,这是公认的三门的善法。即使你没有这样明显的行为,只是一般的说话、做事,处于非常普通的状态,但实际上,这些也都会成为善法。就像《入行论》当中所讲,即使处于睡眠和放逸状态,你的善根也会日益增上的。

拓展内容

《入行论》:“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成为世间应供处。”而且,发起了菩提心的人会成为世间的应供处。天人供养你也是可以的,人间的大施主们供养你一百块钱、两百块钱、一万块钱、三万块钱也是可以的——如果你相续当中真的有菩提心,那接受这些纸票也没有什么,即使把世间当中所有的金银财宝供养给一个菩萨,也是值得的。

如果你相续当中没有菩提心,就很难接受供养。有时候我们会说:“这个供养我不能接受。”自己心里也比较虚,心想:“我相续当中既没有菩提心,也没有清净的戒律,如果接受这些供养,以后可能要去偿还,这样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自相续当中有菩提心,那人天等所有的众生来供养和帮助,也是可以接受的。

在《杂譬喻经》中有一个公案,我好像讲过吧。有一个老比丘,他是阿罗汉,还有一个人是小沙弥,有一次,这两个人一起到外面去,当时老比丘的行李比较多,就让小沙弥帮他背着。这个小沙弥的思想比较复杂,他一开始想:“所有功德的根源就是菩提心,我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时,老阿罗汉用他心通知道了,他想:“我的东西不能让他背,因为他的相续当中有菩提心。”于是马上把他的行李拿过来自己背。

过了一段路,那个小沙弥的菩提心就退了,就像现在有些世间人一样,一会儿有信心,一会儿就没有了。小沙弥想:“发菩提心是很难的,要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度这么多的众生,不行不行,我没办法发菩提心,还是自己解脱吧。”这时老阿罗汉一观察:“噢,他现在可以背我的东西。”然后就要求小沙弥背行李。

又过了一段路,小沙弥又发起菩提心了,他的心就像我们现在的有些人一样,一会儿说:“我能背诵,我能背诵。我要住在学院里面,永远也不会离开的。”过一会儿又说:“不行不行,我要走了。我不想背书,我不想闻思,我今天就要走。”“不行不行,我不能过去,我还是要参加学习,永远都待在这里!”有些人的心态在一天当中也是变来变去,就像春天的天气一样。当时那个小沙弥也是这样的,不一会儿他就又发起菩提心了。这时老阿罗汉一观察,又害怕了:“噢,不能让他背我的行李。”他就这样辗转,一会儿让小沙弥背,一会儿不让他背。

最后,这个小沙弥有点纳闷:“老和尚怎么这样啊?一会儿让我背这个东西,一会儿又不让背,一会儿又让背,这是怎么回事?”后来,老和尚就把真相告诉了他:“你相续当中生起菩提心的时候,我不敢让你背;你没有生起菩提心的时候,我就让你背。因为你真正生起菩提心的时候,就成了人天的应供处,不能由我来让你做这些事情啊!”

所以,道友们想让身边的人端茶、做一些承侍的时候,先看看这个人有没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的话,就尽量地使用他们——该做;如果他们有菩提心,那即使身份再怎么样,都不敢让他们做。我身边有一些人做事,我有时候真的害怕:“这个人的相续当中可能有菩提心啊,我让他做的话,就像乞丐让国王做事情一样,不太好。”

因此,有菩提心的人是世间的应供处,大家应该这样来理解。

丙三、增上善根:





余善果劣将殆尽,发心摄善不尽增,
犹如水入澄清海,良田庄稼极茂盛。





“余善果劣将殆尽,”如果一个人具有菩提心,他相续当中的善根就非常容易增长。没有被菩提心摄持的善根,它的果比较低劣,成熟一次就殆尽了,再也没有办法增长。

“发心摄善不尽增,”但是,以菩提心所摄持的善根不但不会灭尽、耗尽,还会与日俱增、越来越增长。

“犹如水入澄清海,”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在大海没有灭尽之前,这个水滴也不会灭尽。这是一个比喻。

“良田庄稼极茂盛。”还有一个比喻,就像种在肥沃土壤当中的种子,它会茁壮成长,结出的果实也不容易消失。同样,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获得的善果和功德也不容易灭尽。

佛陀在《弥勒请问经》当中也讲过,流入大海的水即使过了很多劫也不容易消尽,同样,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乃至菩提果之间也不容易耗尽。这句话很重要。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弥勒请问经》中云:“弥勒,譬如,流入大海之所有水经数劫亦不尽,弥勒,如是为发心所摄之善法直至成就无上正等菩提之间不会耗尽;弥勒,又譬如,肥沃土壤可令任何种子茁壮成长,如是以菩提心所摄之善根亦将不断增上。”


我们现在做善事的时候,开头发一个菩提心,结尾做一个回向,这样的话,即使我们凡夫人在做善事的时候经常生嗔恨心,经常出现一些摧毁善根的因,但是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不容易耗尽。

以三殊胜摄持的善根到底会不会耗尽呢?讲《入菩萨行论》的时候,讲到了很多智者对此的辩论。而《弥勒请问经》当中说得非常清楚:就像河水流入大海,在大海没有穷尽之前,河水也不可能穷尽。比如我们的色达河、喇荣山沟里面的水,如果流入了大海,在大海水没有干之前,这些水也不会干。

同样,我们现在很微小的一个善根,比如听法、用转经轮、修加行,如果刚开始发一个菩提心——我今天要为了一切众生而做这个善事,那么这个善根就已经被菩提心摄持了,以菩提心所摄持的善根就像钱已经存在了银行里面,那就不容易被外面的盗贼偷走。这个比喻也是很重要的。

而其他的善根很容易耗尽,《入菩萨行论》当中也说:“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其他的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果实生完就没有了,而菩提心的树会永恒地生果,不但中间不会消失,更重要的是,它的善根会越来越增长。因此,以后大家修行善法的时候要懂得用三殊胜来摄持。总的来讲,在大乘佛法当中,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像汉传佛教等也经常讲菩提心,但是在具体修法和实际操作上,我觉得有点缺。有些人会说:“你们多发菩提心,好好地修行啊!”这样光说一下可能不行的,“多发”是在哪些情况下发?在藏传佛教里面很明确地讲了三殊胜,无论做任何善法,首先都要发这颗心,这样的话,菩提心已经摄持了这个善根。这既符合《华严经》《弥勒请问经》等经典,又符合传承大德们的窍诀。

现在很多人经常问:“为什么汉地现在有这么多年轻人学藏传佛教?”我经常在不同场合回答:“其实这些人都是有智慧、有知识的,藏传佛教的逻辑推理、窍诀次第非常清楚。”现在很多人哪怕只学了一两部论典,基本上也对自己一辈子该怎么修行一目了然——这条路非常明显,即使没有其他善知识的引导,自己也明白该怎么做。

所以,现在很多人学藏传佛教并不是盲目的,学习藏传佛教也并不只是一种暂时的热潮,将来很多人在心里产生的修行定解会越来越坚固。

  让修行成为习惯  

光在口头上说“多发菩提心,你也发菩提心,菩提心很好”,或者光引用一两个佛教的教证,还是不够的,还要在实际生活中串习。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要发个菩提心:我今天的所做都是为了一切众生成佛!这用短短的时间就可以,起来之后,该念的经还没有开始念之前就这样想,到一定的时候就会习惯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想:我今天做的所有善根都回向给老母有情,愿他们离苦得乐。稍微在心里面想一下,从开始到最后,在短短的一两分钟之内完成这种观想,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如果你一生都是这样修的话,久而久之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其实人的很多行为都是依靠一种无形的力量。比如说,我刚开始拿念珠的时候经常忘,有时候还弄丢了,但后来有一次,法王说:“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连念珠都忘了带在身上,那就非常惭愧。”我记得有一次,学院的几个负责人在法王的窗户旁边,中午的时候,法王一个一个地检查、一个一个地问:“你的念珠带在身上没有?”从此之后,我自己好像有了一种很强大的力量。现在不管到哪里、不管怎么样,如果念珠没有拿,稍微走了一两步,就觉得好像丢了什么东西一样。

其实我们修菩提心也是这样,如果你已经习惯了早上起来修菩提心,习惯了每一座的修行,就一定会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推动力,这种动力对自己的成就非常有利益。

以前我们要求大家念经的时候拿转经轮,现在在学院时间比较长的老道友,去听课的时候基本上不会忘记拿转经轮,以前忘过很多次。我看这里的道友们,包括菩提高级班的道友,没有拿转经轮的是很少很少的。

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刚开始需要勤作,慢慢到最后,不管是身体、语言,还是心里的修行,都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这叫做修行的成熟。



颂词背诵打卡


如是善修无量者,修诸法根二觉心。

脱离烦恼三有海,遣除一切畏忧罪,

摧毁业与痛苦行,引导众生趋寂灭。

虽无现行菩提心,悲心善根日益增,

纵入根本慧定时,智慧方便亦双运。

身语所作皆具义,成为世间应供处。

余善果劣将殆尽,发心摄善不尽增,

犹如水入澄清海,良田庄稼极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