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广解》106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本课继续广说三种自信(业之自信、力之自信、灭惑之自信)。
🔹前面已经学完“业之自信”,本课继续学习“力之自信”。“力之自信”分四部分内容:
1. 理当依自信;
2. 对治之自信自性;
3. 呵责所断之我慢;
4. 赞叹对治之自信。
🔹本课所讲内容含摄前三个科判中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讲解:(详见上面科判坐标)
1. “理当依自信”,上节课最后一个颂词以比喻说明在修行遇到烦恼违缘时,若产生怯懦之心,会遭致损害。本课接着讲怯懦的过患和自信的功德:
①如果因怯懦而舍弃精进,就难以遣除相续中福德的贫乏;反之,越是以自信而精进,障碍越能化为无形,如此才逐渐增上福德;(详见颂词1)
②所以,我要坚定调伏烦恼的信心,奋力灭除一切罪业,否则若连自己的烦恼都不能战胜而堕入三恶趣,如何能超三界?如何能利益一切众生?(详见颂词2)
2. “对治之自信自性”,坚信自己有修善断惑的能力,因为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详见颂词3)
3. “呵责所断之我慢”:
①宣讲自信(“胜慢”)与傲慢(“惑慢”)的区别:傲慢是五毒烦恼之一,是堕落于轮回的因,而自信不仅不随顺这种烦恼(“不随惑”),而且可以制服它(“制惑慢”)。(详见颂词4)
②接着宣说了傲慢的种种过患。(详见颂词5)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怯懦舍精进?岂能除福贫,
自信复力行,障大也无碍。
颂词1-1
消文释义
倘若一想到断除烦恼,就具有一种怯弱畏缩的心理,放弃精勤,如此又怎么能去除福德的贫穷呢?如果能生起一种自信,并且励力行持,那么所断再大也难以妨害阻碍你。(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1-2
本颂重点
重点1. 本颂以对比的方式宣讲。
自信的功德:如果相续中有自信心且力行善法,即便有再大的障碍也难以妨害我;
怯懦的过失:如果心性怯懦而且又没有精进,将难以遣除相续中福德的贫穷。
重点2. 心的力量非常强大。
世间上很多人在能力方面是相等的,但有些人因为有信心、有勇气,所以事业非常成功。同样,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如果也有坚不可摧的毅力,必定会克服懈怠懒散,从而精进努力,如此一来,魔王波旬为主的大违缘都不能影响,小小的烦恼过患就更不用说了。
颂词1-3
本颂教证
1. 《大密方便经》云:“修成密咒之人,纵遇五种困缚,也无有丝毫损害;同样,具足善巧方便与大悲空性藏之菩萨,障碍再大也于道心无害。”
2. 上师如意宝:“我们每个人应该想:今生我遇到了大乘佛法和善知识,同时又有修行的缘分,为什么我不能成就?为什么我不能度化众生?自己应该有种不共的勇气,在这种心态下,白天不休、晚上不眠,持之以恒地精进修学,才能有成就的机会。”
颂词1-4
思维讨论
我们现在不能精进的两大违缘是什么?反观自己是否也具足?如果具足,如何克服?
提示:白天散乱和晚上睡眠过多。
(颂词2)
故心应坚定,奋灭诸罪堕,
我若负罪堕,何能超三界?
颂词2-1
消文释义
既然心的力量相当大,作为大乘修行人,应当以强大的心力,坚定奋勇地灭除一切罪业。若没有精进而被烦恼魔障摧伏,那该如何超离三界呢?
颂词2-2
重点难点
重点:
1. 若想灭除无量无边的过患,必须要在一切时分中勇猛大精进。精进并不是一两天,也不是一两个月、一两年,而是乃至成佛之间,精进心永远不能退。
2. 串习非常有力量,如果日思夜想都是利益众生,心相续就会逐渐改变。
难点:
大乘修行中最可怕的就是自私自利,它生生世世给我们添了很多麻烦,一切过患、争论、不平安的源泉,就是如毒药般的自私自利。我们应通过长期的精进,以不同的方法来对治我执。
颂词2-3
本颂教证
1. 《华严经》云:“若欲求灭除,无量诸过患,应当一切时,勇猛大精进。”
2. 大恩上师:“不管能活多少年,哪怕是活一天,我也想帮助一点众生,这是一个强烈的愿望。”
颂词2-4
思维讨论
如何遣除认为自己学佛特别精进的傲慢?
提示:对照大菩萨们和大恩上师利他的心力和行为,就知道自己还差得特别远。大菩萨因为有真实的菩提心,没有自我的利益,身心完全随着众生转,永远也没有间断的一天。
(颂词3)
吾当胜一切,不使惑胜我,
吾乃佛狮子,应持此自信。
颂词3-1
消文释义
我们应当战胜一切烦恼,而不能让任何烦恼击败。因为我们是众生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应该持有这种自信的我慢。
颂词3-2
本颂重点
1. 佛陀战胜一切烦恼而获得了成就,犹如降伏群兽的狮子王,而我们是释迦牟尼佛的传承弟子,若不精进对治烦恼,怎么配得上自己的种姓?在世间上,如果父亲非常英雄,儿子特别怯懦,那是极不庄严的。所以我们也应该像佛陀那样,以无比的力慢去摧毁烦恼。
2. 众生的界性不同,相续中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陀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侧重对治贪心烦恼,宣说了二万一千律藏;侧重对治嗔心烦恼,宣说了二万一千经藏;侧重对治痴心烦恼,宣说了二万一千论藏;平等对治所有烦恼,宣说了二万一千密法,加起来总共有八万四千法门。
这八万四千法门能对治不同的烦恼,我们若按照高僧大德和传承上师的窍诀精进修学,一定有机会胜过烦恼障碍。
只要将利益众生放在首位,为了达成目标,自然就会积极主动地勇猛精进。
颂词3-3
教证公案
1. 法王如意宝说,小乘认为贪心最可怕,菩萨乘认为嗔心危害最大,密乘认为痴心是最大的违缘,三乘分别可对治三大烦恼。但在对治的过程中,自己应该勇猛精进,应该有一种自信心。
2. 历史上的奔公甲格西,在与烦恼抗衡时,一旦生起不好的念头,就立即用右手拉住左手,高声怒喝:“奔公甲,比丘慈诚加瓦!不得放肆!”他通过种种强有力的手段来对治烦恼,后来在博朵瓦尊者的所有弟子中,成为首屈一指的修行人。
颂词3-4
思维讨论
如何让自己有一颗勇猛的心来战胜烦恼魔障?
提示:一旦佛法融入了自心,对世间的执著就越来越淡,智慧、信心、悲心的力量与日俱增,自己的心量越来越大,才明白“我”并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利益众生。而要利益众生,不通达佛法就没办法真正去帮助他们,于是自己开始勇猛精进。这时候精进的力度,跟以前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心的力量非常强大,即使平时的烦恼再深重,也不会特别苦恼。
(颂词4)
以慢而堕落,此惑非胜慢,
自信不随惑,此信制惑慢。
颂词4-1
消文释义
众生往往以具有功德等而自居的我慢摧毁自己,这种我慢是染污性的,而不是殊胜的自信,具有殊胜自信心并非如此,真正的自信就是不随烦恼敌人所转而能主宰这些烦恼的我慢。(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4-2
重点难点
重点:
若欲消除傲慢,最好的方法就是顶礼。《大圆满前行》在讲“七支供”时,对此阐述得比较清楚,《六祖坛经》里面也说:“礼本折慢幢。”有傲慢心的人,从来不愿意顶礼,所以若想摧伏傲慢,当早晚精进礼佛,即使成了一个大法师,如果经常顶礼的话,相续中的傲慢也会比较少。
大家每天早上起来应该三顶礼,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难点:
“以慢而堕落”的“慢”是傲慢,是一种烦恼,是应该断除的;“胜慢”是殊胜的自信,是傲慢烦恼的对治,是应该培养的。二者要区分清楚。
颂词4-3
相关公案
谛贤法师弟子产生傲慢的可悲后果。
颂词4-4
思维讨论
如何区分傲慢和自信?
提示:观察自己的发心,三种自信(善业自信、断惑自信、能力自信)都是建立在利益众生,行持善法,灭除自他一切烦恼之上。
(颂词5)
因慢生傲者,将赴恶趣道,
人间欢宴失,为仆食人残,
蠢丑体虚弱,轻蔑处处逢。
颂词5-1
消文释义
由于傲慢属于六根本烦恼,故能令人堕入恶趣,即便转生为人,因为以前的异熟果所感,也会不断遭受各种痛苦,失去人间的种种欢乐,经常成为他人使唤的奴仆,食用的是残羹剩饭,而且愚笨、丑陋、体力不足,处处受人轻贱和蔑视。
颂词5-2
重点难点
重点:
大家若想生生世世利益众生、不被别人歧视,现在就要消除傲慢,不然会变得愚笨无比,丑陋如青蛙,身体也很虚弱。倘若没有傲慢,人人见你就会心生欢喜。有些人经常发脾气,抱怨很多人看他不顺眼,这也是傲慢的果报,即生中要尽量地忏悔,多念金刚萨埵心咒!
难点:
千万不要小看傲慢心,傲慢和嫉妒这两种烦恼是很难被发现的。一方面很隐蔽,很微细,另一方面危险性很大。所以我们要时时观察自己的心。
颂词5-3
名词解释公案
名词解释:七种慢。
1. 傲慢:与下者相比,认为自己更胜一筹;
2. 过慢:与同等者相比,认为自己更胜一筹;
3. 慢过慢:与殊胜者相比,认为自己更胜一筹;
4. 我慢:认为近取蕴为我;
5. 增上慢:本未获得功德,却认为已获得;
6. 卑慢:认为自己与特别优秀者比起来,略显低下;
7. 邪慢:本得到的不是功德而是过患,反而认为获得了功德。
公案:
佛陀时代尼提由种性低劣者蒙佛摄受而获得阿罗汉果的因果。
颂词5-4
思维讨论
结合上面所说的七种慢,反观自心是否具有?
提示:每个人或多或少会有几种,首先我们要认识到。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