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广解》105课 * CC+笔记 Back

《入行论广解》105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增进精进利益众生,必须要具足四种助缘,即信解、自信、欢喜、放舍。本课学习“具备助缘”科判中的内容,继续宣讲第二种助缘——自信,分为四个部分:

1. 上一课最后一颂讲到,在行持善法之前应先以智慧进行观察和抉择,如果因缘具足,就应该持之以恒地行持,之后纵然遇到再大违缘也不要有丝毫退失。本节课继续宣说:若做事半途而废、有头无尾,将导致今生来世的种种过患。(详见颂词1)

2. 略说应在三方面生起自信:“善”(行持善法)、“断惑”(断除烦恼)、“力”(行持善法和断除烦恼的心力)。(详见颂词2)

3. 宣说“业之自信”:

①在行善方面要生起舍我其谁的勇气和独自利益众生的自信。(详见颂词3)

②为什么能够独自行持善法?因为轮回众生随业惑而转,不能成办出世间利益;而我已趋入大乘道,从利他的角度而言“众生不如我”。(详见颂词4)

③其他众生整日忙碌于无意义的世间琐事,我怎么能安然住于清净地而自利修行?理所当然应生起为度众生而忙碌的自信。但是,这种自信决不能夹杂傲慢。(详见颂词5)

🔹开始宣说“力之自信”。首先以比喻说明,在修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小小的烦恼、违缘就产生怯懦,反而会对自己带来致命损害。(详见颂词6)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退则于来生,串习增罪苦,

他业及彼果,卑劣复不成。




颂词1-1

消文释义

如果做事半途而废,不仅事情本身办不圆满,还会为来世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在相续中种下不好的习气种子,并且增上罪业,增加痛苦,原来所做之事的善果极其卑劣,后来所做之事也不会成功。


颂词1-2

重点难点

重点:做事半途而废会招致的过患:

“串习”——等流果,感召来世也将屡屡退失誓言。

“增罪”——士用果,招致罪业不断增长。

“增苦”——异熟果,以罪业的不同程度,分别堕入三恶趣,即使获得人身,也会感受强烈痛苦。

“他业卑劣”,如果今天放弃这件事情,其他事情也很难成功。

“彼果卑劣”,本来行持善法的功德很大,但因为中途退失的缘故,果报不一定成熟。即使成熟,时间也极为漫长,效果不太理想,根本不如圆满听受一部法的功德大。

“复不成”,二种解释方法:1. 中途退失,断了传承之后想再续上的机会很小,大多不能成功;2. 一件善事没有圆满,其他善事也无法善始善终,最终一事无成。

难点:通过本颂所说过患以及法王如意宝和大恩上师的言传身教,深刻理解圆满传承的意义。


颂词1-3

本颂公案

法王如意宝一辈子听过无数法,不管在什么样的上师前听,从来没有中断过。唯一不圆满的一部法,就是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因示现圆寂而讲了一半的《功德藏》。法王如意宝一生传了很多法,但上师记忆中只有一部法在文革期间没有传圆满。除此以外,在一辈子当中,法王如意宝所求的法和给别人传授的法没有一个不圆满的。

大恩上师在如意宝为主的高僧大德面前,不管是听什么样的法,不管是哪一个上师传,都观清净心,对法有尊重和恭敬之情。唯一不圆满的一部法是法王如意宝圆寂前正在讲的《宝性论》。除此以外,没有断过任何一部法的传承。尽管中间身体不好或是有各种情况,但因为把法看得很重,什么样的疾病、烦恼、违缘都没有断传承。在讲法方面,将近二十年没有断过。


颂词1-4

本颂教证

法王如意宝:“故意断一个传承,相当于毁坏一百座佛塔。”


颂词1-5

思维讨论

有些道友很想圆满学一部法,但中间往往会出现违缘,不得不半途而废,原因是什么呢?

提示:因为前世没有好好行持佛法而造成的等流果,假如再不斩断它的相续,很可能生生世世都会如此。



(颂词2)




于善断惑力,应生自信心。




颂词2-1

消文释义

应该生起三种自信:善业自信、断惑自信、能力自信。


颂词2-2

重点难点

善业自信:为了利益众生,对欢喜行持善法充满自信。

断惑自信:也叫灭惑自信,为了利益众生,对灭除自他一切烦恼充满自信。

能力自信:指行持善法和断除烦恼时,自己有强大的心力,坚信必定会断尽烦恼、圆满行善。


颂词2-3

思维讨论

我们具足断惑自信的理由都有哪些?

提示:可以先行思考一下,后面会有专门讲解。关键是自己要好好闻思修行,在遇到恶劣环境时,不仅自心不为烦恼染污,还能通过善巧方便,对其他烦恼众生加以调伏。



(颂词3)




吾应独自为,此是业自信。




颂词3-1

消文释义

为了自他一切众生的善业,我独自一人便能行持,这种心态即业之自信。


颂词3-2

重点难点

重点:山王在群山中巍然壮观,任何违缘也无法动摇;日月在世间放射光芒,任何劣光也无法胜伏。同样,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萨,在人群中犹如山王和日月一样,任何逆境均无法阻挡他利益众生的行为,任何自私自利的心态也不能动摇他利益众生的发心。

难点:在行持善法时,应该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毅力,不论有没有别人帮助,自己都能独自承担。


颂词3-3

思维讨论

有人说:“自己智慧低下,没有能力行持利他之事?”这种观点正确吗?

提示:按照佛教的观点,众生是平等的,只不过因为业感不同,有些人智慧高,有些人智慧低,但只要肯发心的话,谁都有这个能力。



(颂词4)




世人随惑转,不能办自利,

众生不如我,故我当尽力。




颂词4-1

消文释义

为烦恼左右身不由己而行事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连成办自利也力所不及。由于众生不能像我这样成办自他一切利益,因此我应当行持利益自他的一切事。(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4-2

重点难点

重点:“众生不如我”主要是从利他的角度来讲的:

众生:被烦恼捆得紧紧的,在梦中还没有醒过来,无明烦恼蒙蔽了他们的慧眼,根本不知道有前世后世,迷迷糊糊地沉溺在五欲泥坑中,几乎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考虑、为今天考虑,从没有想过来世和众生。

我:不仅遇到了大乘佛法、依止了大乘善知识,而且相续中有利他的菩提心。

难点:生起“众生不如我”的自信,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否则连自己都无法感动,更何况去影响别人了。


颂词4-3

本颂教证

《慧海请问经》:日轮不依任何帮助,但它可以照亮一切世界;雪山狮子不依其他助缘,但声音可以传遍山川;毒蛇安住于寂静处不依任何人,但可以自给自足地生活。同样,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萨,不需要依靠其他助缘,完全可以独立自主地行持善法、度化众生。

佛云:吾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依自己。


颂词4-4

思维讨论

如何生起“众生不如我”的自信?

提示:可以对比自己学佛前后的心态变化。还要继续改变心态,应该有一种新的认识——以前不管是修行也好,生活也好,都是围绕着自己,从现在开始要为众生而活着。有了这样的心态,自己就会做出利益众生的伟大壮举。



(颂词5)




他尚勤俗务,我怎悠闲住?

亦莫因慢修,无慢最为宜。




颂词5-1

消文释义

如果其他人尚且精勤地忙于世间庸俗之事,我怎么能不去利他而悠闲自得?这是不合理的。也不要以“那件事低劣、我是上等者”的这种傲慢而做那件事,无有傲慢是最好不过的。(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5-2

重点难点

重点:世间琐事如波浪一样此起彼伏、没有间断,只有死了才能做完。一辈子辛辛苦苦所忙碌的一切,不管是事业也好,项目也罢,临终时什么都带不走,唯有独自一人空手前往中阴。作为大乘佛子,应该与之完全不同,应该是为了众生而忙碌。

难点:看似傲慢的自信并不是傲慢,自信和傲慢的差别一定要分开。

相续中若有傲慢,就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此时行持善法不但没有功德,反而积累的罪业越来越大。


颂词5-3

本颂公案

华智仁波切为了平服仁钦达吉的高傲和矫饰,不断示现粗暴行为和令人不快的态度。最后,当华智仁波切觉得他已堪为法器,基本上傲慢已经被摧毁了,才开始教导他,并持续好几个月。仁钦达吉也进步神速,成为了非常伟大的修行人。


颂词5-4

思维讨论

在度化众生过程中,如何避免傲慢?

提示:在度化众生的时候,应该像以前的高僧大德和诸佛菩萨一样,把自己当作众生的铺盖、桥梁、道路,以慈悲心来全心全意地承侍众生。



(颂词6)




乌鸦遇死蛇,勇行如大鹏,

信心若怯懦,反遭小过损。




颂词6-1

消文释义

当乌鸦遇到死蛇时,会表现得像大鹏遇到龙王一样勇敢;同样,信心特别怯懦的人,轻微的违缘也会带来致命的侵害。


颂词6-2

重点难点

重点:烦恼、违缘比喻为乌鸦,软弱的修行者比喻为死蛇,形容心力非常弱的人,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让他马上崩溃,倒下去再也爬不起来了。

难点:应该用这个比喻反反复复观察自己,一方面不能退失利益众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不能退转学习佛法的道心和行为。


颂词6-3

思维讨论

如何面对修行中的违缘?

提示:出现各种烦恼时,一方面要祈祷上师三宝,另一方面对自己要有信心,不要自暴自弃。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入行论广解》104课 * CC+笔记

《入行论广解》103课 * CC+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