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澳大利亚佛学会 >> 【索达吉堪布】每次吃饭前,请大家念诵供养三宝的偈颂 (附供养偈传承) Back

【索达吉堪布】每次吃饭前,请大家念诵供养三宝的偈颂 (附供养偈传承)

索达吉堪布 澳大利亚佛学会 2019-11-09



供养偈传承:


应时时忆念三宝和祈祷三宝


不要说我们凡夫人,即便是一些圣者,也在不断地闻思,不断地巩固所学知识。大家不要认为自己了不起,其实我们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智慧不值一提,所以应该时时刻刻想到佛法僧三宝的功德,有时间的话,就念诵《随念三宝经》,行住坐卧经常祈祷三宝。我看到很多老修行人,修行非常了不起,一辈子将时间和精力全部用来修持佛法、利益众生,尽管如此,他们仍在不断地巩固,不断地修学。而现在有些所谓的修行人,每天不是在搞世间八法,就是在睡懒觉、懈怠散乱,这种人反而认为自己业障已经清净了,皈依三宝只是个形式,供养三宝也不是很重要,要么说一些大话,要么沉溺于迷乱现象中,非常可悲可叹!


真正的大乘修行人,有生之年最根本的就是对三宝生起诚挚信心。要想有这种信心,就应该推翻外道的观点,与外道的见解不能混为一谈,始终提醒自己是一个佛门弟子。皈依了三宝以后,阿底峡尊者说,供养三宝不能间断,因此,很多老修行人在吃饭时、睡觉时、起床时,经常念一些偈颂来感恩三宝、忆念三宝、供养三宝,自己的一切威仪摄于三宝的氛围中,在三宝的加持阳光下进行运作。然而末法时代,很多修行人并不是这样,所以我希望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应当时时忆念三宝和祈祷三宝,只有这样,修行才会逐渐归入正道。


藏传佛教专门有一个偈颂,不管到哪个寺院或者居士团体,大家在饮用食物之前,都会将献新部分先放在献新杯里,然后念这个偈颂供养三宝。献新杯就是供护法杯,它不仅可以用来供护法,还可以当作供三宝的碗(拉萨等地称之为“献新碗盏”)。现在有些人分别念非常强,认为护法杯就是供护法的,每个护法神要准备不同的杯,不然他们到时候会打架,而且本来是护法神的杯子,如果再让佛法僧三宝用,那肯定不行。这种分别念是不合理的。作为修行人,我们平时喝茶、喝水、吃饭时,应该将献新部分放在献新杯里供上。假如没有条件每顿都供,至少早上起来要供一次,其他时候只是念诵就可以。


供养偈


汉语:

无上本师即佛宝,

无上救护即法宝,

无上引导即僧宝,

供养皈处三宝尊。


藏语:

   敦巴拉美桑吉仁波切,

   秀巴拉美丹秋仁波切,

   珍巴拉美根登仁波切,

   嘉内滚秋森拉秋巴波日。


从今天开始,我们暂时规定:出家人和居士团体中,每次吃饭之前,由一个维那师起调,大家一起合掌念诵。凡是有三四个人以上,就应该这样行持。


此举有不断供养三宝的功德

现在很多年轻的出家人,吃饭时没有忆念三宝的规矩,拿起筷子就大口大口吃,以出家威仪来衡量,这是不如法的。按理来讲,出家人吃饭时要先念《随念三宝经》,最后作回向,有很多很多的仪式。以前法王如意宝去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时,许多国外人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几个人一起吃饭时,一定会共同念供养三宝的偈颂。所以希望大家,包括学院的发心人员,从明天开始,吃饭时要供养三宝。当然,等所有的人都到齐了再吃,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但几个人先吃的话,应该把这个偈颂念一遍。


下面我们共同念诵——“敦巴拉美桑吉仁波切,秀巴拉美丹秋仁波切,珍巴拉美根登仁波切,嘉内滚秋森拉秋巴波日。”这是用藏语念的,你们实在不方便的话,也可以用汉语来念:“无上本师即佛宝,无上救护即法宝,无上引导即僧宝,供养皈处三宝尊。”表面上看,这是很小的一个行为,但实际上,《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笔记》中说,此举有随时不间断供三宝的功德。


修行,其实就是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包括我们出门时也要拿着念珠、转经轮,有时间就多念“嗡玛呢巴美吽”。我最近在看松赞干布的《嘛呢全集》,里面讲了很多很多观音心咒的功德,我真的觉得即使只会念观音心咒,自己也没有白来人间一趟。如果你们没有时间念诵,现在科学比较发达,可以买个念佛机放在家里,这种声音也可以净化你的相续,通过上师和佛菩萨的名号或咒语,分别杂念就能慢慢得以清除。


前不久,我给学院的道友发了一些念佛机,如果你们不生厌烦心,还是应该在家里放。(当然,若对佛号生厌烦心,可能你已经着魔了,有点可怕!)不过,念佛机放在家里,有时候也会起到其他的效果。听说有一个居士,自己很信佛,但父母不信,她千方百计劝父母,可是一直说服不了。后来她在佛堂放了个念佛机,是法王念的莲花生大士心咒。有一次她母亲听到了,说:“这个念佛机很好,我也要买一个。”她非常高兴,认为母亲还是可以度化的,没想到,母亲接着说:“它的声音听起来比较不同,肯定可以吓走小偷!”


台湾也有一个法师,他的道场非常好,每次讲经说法,很多人从美国、加拿大乘飞机来听。道场的对面好像是个修理厂还是车间,那里的人对佛教不理不睬、不闻不问。法师经常想:“这些人离我这么近,能给他们结上佛缘该多好啊!”但遗憾的是,始终没有这个因缘。后来有一次,法师在院子里时,看见来了一个人,法师很高兴,边合十边念阿弥陀佛来迎接他。那个人见到法师,第一句话是:“师父,厕所在哪里?”所以没有缘分的人,即使住在隔壁,离佛法也是咫尺天涯。


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与外道的种种不同,应该在身口意上体现出来,若没有这样,平时跟外道或不信佛教的人没有两样,那你的修行境界很难增上。所以,大家要经常祈祷三宝,对佛陀的感恩心永远不能忘。体光老和尚在《开示录》中说:“我们时时处处应有感恩心,且不说成佛大事,就连我们平时喝的稀饭和吃的干饭,它的背后也有无数农民的精勤努力。”唐代诗人李绅曾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很多人从小就会背,一提起来也朗朗上口,但农民在酷暑中耕作的辛劳、一颗一颗粮食的来之不易,恐怕并没有深刻体会。包括我们手里拿着的一本一本书,可以说蕴涵了无数人的汗水和泪水。因此,学佛要有一种感恩之情,应该始终想到佛陀的恩德、佛法的功德,不要对什么都无所谓。作为佛教徒,尤其是作为出家人,我们穿的衣服、享用的饮食,包括学习的法本,是很多人的辛勤劳动换来的。若能常怀感恩之心,自相续才会与佛法融为一体,否则,开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联系我们

  悉尼:

0423121173

   墨尔本:

0413506656

      阿德莱德: 

   0401677855

       布里斯班:

      0420687876

珀斯

       0449813721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