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澳大利亚佛学会 >> 【大学演讲】借鉴佛教智慧以博学 Back

【大学演讲】借鉴佛教智慧以博学

索达吉堪布 澳大利亚佛学会 2019-11-16

大学演讲

在济世利他心的基础上,我建议大家也能借鉴佛教的智慧以博学。佛教的智慧虽然深奥,像四法印,太专业的解释不一定好懂,但是简单了解一下,弄懂一条两条,也是有益的。下面我大概讲讲这个四法印。


诸行无常


诸行,就是指一切万法。在座的诸位、这个学校乃至整个世界或宇宙,这一切都在刹那刹那变化,没有一个法是恒常不变的,这就是无常。懂得无常的人,在生活和事业上遇到任何变故,都有面对的力量,或至少不会那么痛苦。


我们学了佛,不是说不会老不会死,相反,佛教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病、会老、会死。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以后,将来不论遇到什么意外,心态是不同的。


昨天有个道友说,最近他查出得了重病,但他不怕,因为他次第学了一年佛法,现在感觉心里有股力量。我想他说的是对的。得了重病不怕的人很少,但佛法的智慧的确有这种力量,可以让你坦然面对一切。即使等你老了,怎么也掩盖不住皱纹和白发的时候,想想无常,也就没什么痛苦了。


我知道知识分子认理,但分别念也重,这个不信、那个不信,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不过这种心态学佛法最好,尤其是因明,学了因明,你觉得佛教的哪个观点不对,可以找人辩论,一辩论,智慧就开了,傲慢也没了。


有漏皆苦


一切法因为无常,所以是痛苦的。


像这样从本性上认识痛苦,知道在人世间找不到真正的“完美”,可以让我们放下对生活的过高要求。佛教不否认幸福,佛教入世,就是要帮助人们获得幸福;而强调慈悲和无我的缘故,让佛教徒关心社会比一般人要强烈得多。


也正因为关心,佛教才更重视真理的传递,比如无常和痛苦。毕竟,人们不仅需要幸福,更需要面对痛苦的智慧。


诸法无我


人们认为的“我”或法的“自性”,其实是一种虚幻的存在,用理论观察时,在胜义或真实义中是得不到的。


没有“我”,那谁堕地狱,谁上天堂?谁在工作,谁在生活?没有“自性”,那山河大地、瓶子柱子又如何成立?


其实这些都是假象,只能在显现层面存在。当物理学家观察这个瓶子,发现它的本体只是能量或场的时候,他们知道,瓶子是假象,不是真实的存在。同样,当佛教以胜义理论推知万法的本体是空性,便了解到,不论是外在的瓶子柱子,还是内在的身心五蕴,都没有自性。这就是“无我”。


现象中有“我”,不代表真实中有“我”。


涅槃寂静


如果我们真正通达了一切万法的本体空性,证悟了无我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涅槃寂静,是真正的成就。


以上是佛教的四种智慧,也是真理。如果我们能接受真理的熏陶,我相信,黑暗会被遣除,社会将变得越来越光明。


摘自博学与济世——东北财经大学演讲



附:索达吉堪布大学演讲系列视频和文本链接 (请长按识别维码打开链接)



联系我们

  悉尼:

0423121173

   墨尔本:

0413506656

      阿德莱德: 

   0401677855

       布里斯班:

      0420687876

珀斯

       0449813721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