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八颂》讲记学习---归纳了 成就者朗日塘巴尊者 的修法精华,具有窍诀性的论典
《修心八颂》讲记学习
---归纳了成就者朗日塘巴尊者的修法精华,具有窍诀性的论典
《修心八颂》的殊胜性:非常重要的修法,在藏传佛教当中也享有很高的地位。它由非常有名的成就者朗日塘巴尊者根据自己的修法精华归纳而成,是一部具有窍诀性的论典,藏传佛教的每个修行人都很重视。
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1)老人家对僧众说:“一个人如果想真的修行,首先要背诵和精通三部论典,即土美仁波切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颂》,宗喀巴大师著的《三主要道颂》及朗日塘巴尊者著的《修心八颂》。”
(2)迄今为止,法王如意宝已经为徒众传讲了十几次《修心八颂》。
论名:《修心八颂》
(1)修心:是指观修自己的心相续。华智仁波切说:“修心修心修自心,以四修法修心者,身口虽无造一善,亦除解道外无趋。”
(2)八颂:亦是八个法要,是大乘菩萨律仪中的修行窍诀,也是根据阿底峡尊者、博朵瓦格西的菩提心窍诀为基础而作的。八个颂词虽各成一体,然而次第分明,完整地形成了一个修心法要体系。
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中讲述的关于《修心八颂》的公案:
曾经有一位噶当派的格西“恰卡瓦”,从小就依止了众多善知识,精通五部大论,对新旧密法也相当悯熟,是位具有很高智慧的大格西。
一次,他到甲夏巴格西家中,看到枕边有一个小经筐,恰卡瓦格西拿起来翻阅,当见到“亏损失败我取受,愿将胜利奉献他”的词句,顿时生起猛厉信心,甚觉稀有难得。
于是问道:“这个法叫什么名字?在什么地方能得到这个法?”
甲夏巴格西告诉他:“这是朗日塘巴尊者所造《修心八颂》中第五颂的后半偈,现在他还在世广转法轮,他是这个传承的源泉。”
恰卡瓦格西立即动身,千里迢迢赶赴拉萨寻找朗日塘巴尊者。一路上经历了千辛万苦,到达拉萨后,他一边绕佛塔,一边打听消息。
一天傍晚,从朗日方向来了一位癫病患者,恰卡瓦格西向他打听朗日塘巴的消息,病人告诉他,朗日塘巴尊者刚刚圆寂了。
恰格瓦格西非常难过,就问是谁继承了尊者的法位,病人说:“向雄巴格西和多德巴格西是尊者的两大弟子,但是他俩每天都在为谁做法主而争论。”此时恰卡瓦格西深深感到失望。他觉得如果两位大弟子真有《修心八颂》的传承,肯定不会为谁当法主而争论的。于是放弃了去朗日寺的打算。但实际上,两位大德并不是在争夺法主,而是在互相推让。向雄巴格西对多德巴格西说:“您年长请当法主,我会象恭敬朗日塘巴尊者那样恭敬您。”多德巴格西却说:“您年轻有为,智慧深广,持戒清净,应当做法主。”两位大德因为谦让而展开了“争论”。病人不知道原委,而使恰格瓦格西误会了。
后来恰卡瓦格西听说霞洛瓦格西有真正的传承,于是就去依止了霞洛瓦格西。当时霞洛瓦格西非常出名,每天都不停地转法轮,随行弟子很多。
这样住了一段时间,关于修心方面的窍诀却一直没见传授。恰卡瓦格西心不满足,对上师是否拥有此传承产生了怀疑。
一次霞洛瓦格西在绕佛塔时,恰格瓦格西将自己的披单铺在上师经过的路上,请上师入座。上师说:“我没有在外面坐的习惯,绕完塔就回去了,你有什么事情就讲吧。”恰格瓦格西说:“我曾看见‘亏损失败我取受,愿将胜利奉献他’的句子,这个法到底殊胜不殊胜?”上师说:“这个法也殊胜,也不殊胜。如果想要今生成佛,这个法殊胜无比;若不想今生成佛,这个法就不重要,也不殊胜了。”“请问您有这个法的传承吗?”上师答道:“我确实有此传承,这是我一生修法中最重要的一个法。”恰格瓦格西请求上师传授此法,上师说:“如果你能长久住在我身边,我也许会传给你。”于是恰卡瓦格西在上师身边一住就是六年,终于得到了《修心八颂》的全部传承,并且一心专修,最后断尽了我执和我所执。
朗日塘巴尊者(公元1054--1123):
是阿底峡尊者六大弟子中博朵瓦格西的两大弟子之一,无量光佛的化现。
朗日塘巴尊者曾经发愿:生生世世皆以比丘身来渡化众生。为此,吉祥天女护法神也随之发愿:若朗日塘巴尊者生生世世现比丘相弘法利生,我也发愿生生世世护佑他完成渡生的事业。
朗日塘巴尊者终生行持清净戒律。最初于寂静处修行了很长时间,后来摄受了众多弟子,为他们广转法轮,据说随行弟子有两千多人。尊者在朗日这个地方建立“朗日寺”,所以,人们都称他“朗日塘巴”。
朗日塘巴尊者终生不露笑脸。仅有一次,一只小老鼠偷取曼茶盘上的一块大松耳石时,因自力不足,就吱儿吱儿地唤来一只小老鼠,两只老鼠一推一拉搬走了松耳石。见此情景,朗日塘巴尊者才露出了一生中唯一的笑容。
因尊者成天黑沉着脸,众人称之为“黑脸朗日塘巴”。有弟子劝他不要老是沉着脸,尊者却说:“想到轮回中的痛苦,三界之内没有一个安乐之地,没有一个欢喜之处,我无论如何都笑不出来。”
学习本论的必要性
1、大小乘的关键差别:作为大乘佛教徒,首先一定要修的,就是菩提心。
2、菩提心是佛法的精华:例如《入菩萨行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两个宝典讲的都是菩提心。前者从头到尾都在强调菩提心。
3、菩提心是断除我执的良药:凡夫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私心---我执,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自己着想。为了自己的生存、自己的利益,任何事情都敢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去做。
4、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修法的基础:无论修什么法,都不能离开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密宗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就不能成为解脱道。拥有菩提心,这样生起次第等等才会发挥作用;离开了菩提心,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就已经名不副实了。如果缺少菩提心,即使修了也无法修成。
5、有了菩提心,人生才完美、圆满、有意义:今生能遇到大乘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并极其向往菩提心和大乘的成就,这种来之不易的机遇,使我们的人生变得非常完美、圆满而有意义,所以一定要珍惜。
修菩提心容易修吗?
菩提心说起来很简单,要修出真正的菩提心,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再难,我们也要克服困难去修,力争减少自己的自私心。
菩提心与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
当我们把自私心抛弃或减少以后,是不是就很消极---什么都不做,更不去发展自己的事业了呢?当然不是!我们发了菩提心,也照样需要工作。只是在工作与事业的奋斗方向方面,应该做一些取舍。只要做好了取舍,菩提心跟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不但没有任何冲突,而且是一种能够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完美、伟大的思想。
菩提心只有出家人才能修吗?
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可以修菩提心。在家人和出家人的不同,只是外表与一些行为标准上的不同,在思想上与一些修法上---不管是菩提心,还是人身难得、死亡无常、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等,出家人修什么,在家人也同样可以修;出家人思维什么,在家人也照样可以思维。
第一颂:恒怀珍爱。
愿我以胜如意宝,饶益他众之意乐,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
什么是如意宝?
在佛没有出世的时候,如意宝是一种宝石,如果供奉、祈祷它,就会心想事成。无论是长寿、健康、发财等等,任何一种需求,如意宝都能满足。
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应该如何看待众生?
我们应该把每一个众生、每一个生命像如意宝一样地看待。
为什么众生比如意宝还珍贵呢?值得我们加倍珍爱呢?
有了众生,我们才可以成佛,没有众生就不能成佛。如意宝却给不了这些。
(1)依靠众生,我们才能行持六度万行,积累无穷无尽的成佛资粮。
(2)有了众生,我们才可以修学大乘佛法,发菩提心、修菩提心。
(3)我们在众生身上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众生从我们身上得到的利益。发菩提心所获得的资粮,却远远超过了这些众生所获得的利益!(因果)
我们要对所有的众生感恩、报恩,这样才能发起菩提心,并且没有傲慢心。
饶益他众的意乐(菩提心),其价值远远胜过如意宝:
(1)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非常珍贵:断除罪业、成办利乐、满足愿望、名义转移、点金剂之喻、如意宝之喻、妙树之喻、火之喻
1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2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3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4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5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6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7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8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2)菩提心的生起---非常稀有难得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
第二颂:思维卑劣。
愿我交往何人时,视己较众皆卑下,诚心诚意又真挚,尊重他人献爱心。
世间人的心态:譬如,无论事业上也好,学习上也好,如果别人比自己强一点儿,就会嫉妒、不高兴;如果别人与自己不相上下,就会想方设法超过他;如果别人不如自己,就会寻机侮辱对方。
大乘佛法告诉我们的正确做法:在和任何一个人相处的时候,要发自内心地认为,在所有人当中我是最底层的人,我不如所有的人。因为这样,我们就不会有骄傲自满的心态,才不会去欺负任何一个生命。
《入行论》中讲到“傲慢的过患”:因慢生傲者,将赴恶趣道,人间欢宴失,为仆食人残,蠢丑体虚弱,轻蔑处处逢。---以烦恼而生起骄傲自满之心,能令人堕入恶趣,即便转生为人,因为以前的异熟果所感,也会不断遭受各种痛苦,失去人间的种种欢乐,经常成为他人使唤的奴仆,食用的是残羹剩饭,而且愚笨、丑陋、体力不足,处处受人轻贱和蔑视。
堪布根霍在讲义中说:
“傲慢者的等流果,会让他愚笨如老猪,丑陋如青蛙,体质虚弱多病痛,受人轻蔑如老狗。”
佛经中也一个因傲慢而堕落的公案:
在佛陀时代,有个人叫尼提,专门替人除粪来维持生活。他每次挑着粪桶走在路上时,任何人都蔑视他,甚至有些小孩用石头打他。后来他被佛陀摄受,并度化出家。尼提出家后精进修持,很快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当时有弟子问佛陀:“尼提是什么因缘生为种姓低劣者?又种了什么福德,能蒙佛摄受而证阿罗汉道?”
佛陀说:“在迦叶佛的时候,尼提是一位寺院的住持,他骄傲恃势,经常让弟子们为自己做事,甚至以珍宝器盛装自己的大小便,驱使弟子拿出去弃舍。在他的弟子中,有已证初果的圣人。因为他非常傲慢,令初果圣人除粪,从此五百世中为人除粪,到了今世,仍是一个最下贱的粪夫。好在他过去曾出家,由于严持戒律的功德,才有因缘遇到我闻法得道。”
《入行论》:为自而害他,将受地狱苦,损己以利他,一切圆满成。
为了自利而伤害他人,此人将感受地狱的苦报;如果损害自己的利益去利益他人,他的一切所思所想都会圆满成就。
《入行论》:欲求自高者,卑愚堕恶趣,回此举荐他,受敬上善道。
有些人想要自求高位,做了伤害他人的事情,这种很卑贱、很愚痴的人最终会堕落恶趣。反过来说,那些总想让众生处于高位,自己选择处于低位的人,因为尊重众生,反而自己受到恭敬,最后上升善道。
《入行论》:为己役他者,终遭仆役苦,劳自以利他,当封王侯爵。
为了自己而役使他人的人,最终自己会沦落到成为别人的仆役,感召这样的痛苦。如果为了利益众生而自己劳作,最后就会封王封侯,飞黄腾达。
太虚大师所说:“人成,则佛成。”
六祖惠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教的四条心灵通则:贤善人格、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
---这四个要诀是八万四千法门理论与修行相结合的智慧。
华智仁波切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上师”
有一次尊者来到炉霍县的多芒寺,借宿在僧人赤诚达吉家中。当晚赤诚达吉问他:“你听说过华智仁波切吗?”尊者说:“听说过但没有见过。”赤诚达吉:“我对他老人家仰慕已久,曾专门去石渠拜访过,但一直未见到。你知道他著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吗?”尊者说:“没听过。”赤诚达吉:“那真是一部非常好的论著,没听过太可惜了。虽然我没有传承,但如果你感兴趣,我可以讲给你听。”尊者说:“那实在太好啦!”赤诚达吉便给他讲了其中的少许教言。
次日清晨,看到这位借宿的僧人还不起床,赤诚达吉十分不悦地大声说:“天已亮了,你怎么还在睡呀?我们是出家人应当精进修行才对啊……!”后来他听说华智仁波切在道孚传法,立即前去拜见。
尊者见他从远处走来,立刻从法座上下来迎接,并对弟子们说:“这位僧人是给我传授《大圆满前行》的上师。”这时赤诚达吉才知道那位普通僧人就是华智仁波切,惭愧地哭了。尊者诚恳地说:“赤诚达吉是一位很好的修行人。”
华智仁波切救助“寻找牦牛的落魄小女孩”:
尊者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极其乐于济困扶危,尤其是对于那些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人。
在玛涅地区时,寒冬腊月的一天早晨,一个身著破衣烂衫的小女孩哆哆嗦嗦地来到他的帐篷前,已接近冻死。
尊者慈爱地问:“你要到哪去啊?准备做什么去?”
她浑身颤抖着说:“我的牦牛丢了,我要去找牦牛。”
见她已冻成这般,便请她到帐篷里喝茶。按藏族的习俗,每个人出门时都随身带碗。可是这个小女孩怀中没有碗。尊者在自己的木碗中倒入热腾腾的酥油茶递给她。她羞涩地低头喝着。喝完后身体暖和过来了,她满怀感激之情准备用自己的脏衣服擦拭手中的碗。
尊者笑着逗她说:“我的碗确实很脏,也许你不高兴了,不管怎样你已喝完了,不用擦吧!”
尊者接过碗没有洗立即倒茶喝,又让弟子们帮助她寻找牦牛。
闻思修的目的:断除二障,即烦恼障、所知障。
《中观总义》:【《宝性论》云:“三轮虚妄分别心,承许彼为所知障,悭等虚妄分别心,承许彼为烦恼障。”对于施者、受者、施等三轮的虚妄分别心,承许是所知障;六度违品---悭贪、贪欲、嗔恚、懈怠、散乱等的虚妄分别心,承许为烦恼障。二者都是在能境上安立的。】
二障的作用:障碍道和果。
【障道:以烦恼障障碍清净波罗蜜多,比如相续中有嗔恚杂染,则障碍安忍度,令其不得清净;以所知障障碍圆满波罗蜜多,即行持波罗蜜多时,有三轮的虚妄分别,将导致波罗蜜多不能究竟圆满。】
【障果:烦恼障主要障碍解脱生死,所知障主要障碍一切智智。】
为什么叫“烦恼”:(烦躁扰动,恼乱身心,故名烦恼。过患---恶心恶业恶趣,恶鬼得便,善神远离),第一,嗔恨心、嫉妒心等念头让人很不舒服、很苦恼,所以称之为烦恼;第二,烦恼串习以后,就会在阿赖耶识上留下烦恼的种子,到了一定的时候,这个种子会成熟,肯定会产生痛苦。
怎样断除烦恼障呢?
小乘的方法:主张回避烦恼,认为烦恼是痛苦的因,用无我的智慧去断除。
我执是一定要断除的,小乘佛法从来不认为“我执”可以转为道用,所以很多烦恼不敢面对,而是通过尽量回避,减少一些粗大的烦恼,趁着粗大烦恼较少的时机,先通过小乘修法断除细微烦恼,随后,粗大烦恼也就自然断除了,这是小乘断除烦恼的方法。
大乘的方法:主张面对、转化烦恼。转化的方法有两种,一个是菩提心的方法,大乘行人利用我执来发菩提心---“我”要度化众生,“我”要成佛,“我”要利益众生等等,这些都是以“我”为起始点,从而把我执转为道用的方法。另一种是空性的方法,将烦恼转为道用。
大乘密法:密法修行人就更厉害了,认为烦恼的本质是菩提,是佛的智慧,所以根本不用转化,而是直接认识其本来面目。密宗的见解很高,不会认为烦恼是什么不好的东西,而是认为烦恼就是智慧,轮回就是佛的坛城、涅槃,轮回和涅槃从来没有分开,烦恼和智慧也从来没有分开。
第三颂:疾断烦恼。
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
正念:就是不忘记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随时都要提醒自己;
正知: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身口意在说什么、想什么、干什么。是否在说不该说的话,或是在想不该想的东西,或是在做不该做的事情。
断除:通过正知正念发现这些问题之后,应立即对烦恼 加以控制并断除。
为什么立刻对治初生之烦恼?
“循血急流动,箭毒速遍身,如是惑得便,罪恶尽覆心。”
“如人剑逼身,行持满钵油,惧溢虑遭杀,护戒当如是。”
“复如蛇入怀,疾起速抖落,如是眠懈至,警醒速消除。”
对治烦恼的方法:回避、出离心(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菩提心(观为上师、自他相换、如梦如幻、空性)、不净观、安忍等。
作为凡夫,只能暂时地、表面地解决烦恼,唯有长期修行才能彻底解决。
为什么恒常观自心?
外观百法,不如内观自心殊胜。最好的方法,是先不观察外境,而是观察自己的心。对我们凡夫来说,虽然外境有一定的影响,但所有的外境,都是内心种子成熟以后产生的现象。就像投影机一样。
密宗是极其方便快捷的法门:只有往昔积累了极大福报的人,才有听闻修持密法的缘分。在贤劫千佛中,只有三尊佛宣说了密宗,其他佛都不讲密宗。所以密宗是很难得、很珍贵的,我们一定要修!修密宗一定要修加行,要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开始。
断除烦恼的重要性:凡夫的阿赖耶识里面,埋藏了数之不尽的种子。并且绝大多数都是恶业的种子。这些恶业种子以后必然会成熟,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疾病、衰老、死亡、中阴的痛苦,下一世的痛苦……
佛曾经说过:“吾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依自己” 如果不修行,就不能断除烦恼,不断除烦恼,也就无法获得解脱。
第四颂:愿惜此宝。
愿我目睹恶劣众,造罪遭受剧苦时,犹如值遇珍宝藏,以难得心爱惜之。
菩萨为“有机会去利益众生”而高兴。
一般来说,在遇到金矿、钻石的宝藏之际,我们会迫不及待地去开发。同样的,当我们发现这些众生受痛苦的时候,千万不能逃避,而应积极主动地、高兴万分地投入到帮助众生的事业当中。
(1)如果我们堕入地狱、饿鬼道、旁生道三恶趣,没有这样的机会!
(2)即使是天人,有没有利益众生的机会也很难说。非天就更没有了。
(3)唯一拥有这种机会的,就只有人。
(4)做一个有钱、有权、有名利的人不是很难。但是,做一个有利益众生机会的人,却是非常难得的。很多人却没有这样的概念。
(5)生存的真正意义就是利益众生,不是吃喝玩乐这些动物才干的事情。
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如果想保留利益众生的机会,第一是要发菩提心,第二是要积累资粮。
第五颂:自受亏损。
愿我于诸以嫉妒,非理诽谤本人者,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很多人对此不理解,觉得不可理喻。
佛的要求就是这样,如果我们按照这个要求去做,最终真正的胜利者是自己。凡夫从无始以来,一切问题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从来都没有考虑大众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计后果地杀、盗、淫、妄等等,什么都敢做。任何时候都是为了自己占领好的位置,任何一个事情都不会谦让众生。即使有一点慈悲心,也只是针对自己的亲戚、朋友等等。而佛却与此截然相反,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众生,从来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二者最终的结果也是相反的:解脱成佛、轮回受苦。
这样领受失败,奉献利益,不但不会造业,而且还会积累很大的资粮。
如果反其道而行,在与众生发生争论时,一定要当强者、胜利者,则哪怕暂时是胜利者,但因为我们这次当胜利者伤害对方而造下了恶业,将来一定会在极不愿意的情况下,非常被动地接受失败。
第六颂:视害为师。
愿我于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彼纵非理而陷害,亦视其为善知识。
一般世间人做法:遇到恩将仇报的情况,肯定会非常失望、非常仇恨,会生起很大的嗔恨心,从而导致双方的堕落。
修大乘佛法的人:不但不失望,不生嗔恨心,反而把这个人当作善知识。(深深体会:轮回过患、世间无常、烦恼可怕、 因果不虚、众生可怜)。
吾如自子爱护者,彼纵视我如怨敌,犹如慈母于病儿,尤为怜爱佛子行。
修行人和世间人,看问题的角度完全不一样,最终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
在真正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达到要求,万事开头难,能做到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也很不错了,这样逐渐逐渐地提高,无论世间的学习,还是出世间的修行都是这样,只要自己努力,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越来越习惯,越来越自然。
第七颂:暗取他苦。
愿我直接与间接,利乐敬献诸慈母,老母有情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什么间接利益呢?虽然自己的做法没有直接利益众生,却能间接对众生有帮助。如发愿自己先修行、先成就,然后去利益众生。
轮回当中的唯一出路,就是菩提心。
(1)菩提心能够发起来,一切都很好说,无论修习大乘显宗还是密宗,都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2)没有菩提心,任何事情都不好办,什么都修不成。只要离开了菩提心,所有的修法都不是大乘的修法,修密宗实际上不是密宗;修大圆满更不是大圆满,所以一定要珍惜菩提心的修法。
(3)修菩提心的机会,仅仅只是这一生才有,下一生有没有都非常难说。
“默默”:本论认为,我们要在保密的情况下,秘密地修自他相换。虽然外表是一个普通的人,但实际的内证却与众不同。以前的修行人都是这样,他们住在山里,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但实际上却是卓然超群的。
第八颂:诸法如幻。
愿我所行此一切,不为八法念垢染,了知诸法皆如幻,解脱贪执之束缚。
远离世间八法的污染:上面提到的所有修法,都不能有世间八风的污染。否则,菩提心会受到破坏,这样的修行根本不是解脱法,而会变成世间法。世间法的最后结果,充其量是在下一世获得人、天的福报。
世间八法的来源,就是自私心:利,衰,毁,誉,称,六、讥,苦,乐。
现在很多没有受过佛法正规教育的居士,虽然非常虔诚,却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佛法,他们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些人间的福报。
没有世间八法,才会有出离心。在出离心的基础上,还要了知一切都是如梦如幻。这个世界是我们自己的业力所创造的。因为我们把这个世界设计得天衣无缝,所以它才能欺骗所有的众生。唯一能够指点我们逃离这个虚幻世界的是佛的教导:出离心、菩提心、显宗中观修法、密宗空性修法。
本颂的前面,讲的是菩提心;最后的一句,讲的是空性。
nicholasldf --- 此内容供学习参考,法义如有错漏之处,在上师三宝面前真诚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