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佛教故事】115 知足常乐的人更易成功 Back

【佛教故事】115 知足常乐的人更易成功



【佛教故事】115 知足常乐的人更易成功

知足常乐的人更易成功

吃苦耐劳的人容易成功,知足常乐的人更容易成功

王舍城有一年发生瘟疫,城里有位银行家,除了他年轻的儿子坎拔高沙卡之外,他和其余的家人,全部都在这次的瘟疫中罹难。银行家夫妻临死前交代儿子说:“我们将贵重的财宝埋藏在某个地方,现在瘟疫盛行你先离开这里,等到瘟疫结束后再回来将埋藏的家产全部挖掘出来。”这年轻的儿子就尊照父母遗言离开家乡;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得以返回到故乡。

返乡之后,故乡已人事全非,城里居然都没人认识他;接着他到父母埋藏家产的地点去,发现一切仍完好如初,他这时心里就想说:若此时将所有财产挖掘出来,城里的人因为不认识我,可能会怀疑我是用非法手段取得这些财富,因而为自己带来一些灾祸;所以他就没挖出来,先去找了一份工作维持生计。他所找的工作是专门负责在清晨叫醒大家,有点类似中国打更人的角色,这种工作在没有时钟的年代是绝对需要的。

当时的国王频婆娑罗王是个很善于从他人声音去判别他人性格的人,有一次,频婆娑罗王在无意间听到坎拔高沙卡的声音,就对侍女说:“发出此声音的人拥有大批的财产。”侍女于是派人去调查这件事,但得到回报却说他只是个佣工而已。接连两天,国王听到他的声音,都坚持自己的判断无误,而侍女再派人去调查,结果仍然一样。侍女深觉这事定有蹊跷,便与女儿伪装成农妇,假装路过坎拔高沙卡的家,请求坎拔高沙卡让她们借住一宿。第二天,她们又想尽办法说服他让她们母女俩继续留在他家过夜,而这都是为了就近调查。

在这期间,频婆娑罗王宣告,要举办庆典,并诏令所有人民都要捐献。而坎拔高沙卡身上并没有足够的钱可缴,因此迫不得已只好去挖出部分的金币来缴纳。不过侍女却将这些金币调包送给国王,并请国王把他召进王宫问话。国王就跟坎拔高沙卡说,只要他老实供出金币来源,就不会遭到处罚。于是坎拔高沙卡就告诉国王自己的身世与藏金币的地方,并将所有的财产挖掘出来送到宫中,因此国王就让他继承父亲的职务,成为城里的银行家,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后来,国王带着坎拔高沙卡到竹林精舍向佛陀顶礼问讯,并在佛陀面前赞许坎拔高沙卡,认为他虽然拥有财富,却愿意任劳任怨从事卑微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佛陀也趁此因缘说明具有何种人格特质的人会成功,以期勉大众。于是说此偈言:“奋勉常正念,净行能克己,如法而生活,无逸善名增。”

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成功都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当然也关乎福报因缘的具足。所有果实成熟的前提都需要先播种才可以发芽、开花、结果、之后“瓜熟蒂落”。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馅饼的。当然我们想要的果实如果之前播种的是苦果之类的那绝对是不会长出蜜橘来。所谓"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其实对于坦然丰收果实的满足才能称为一种成功。

世间人对于世间法追逐并且定义成功的理解其实挺狭隘的,因为我们只是看见了谁有权、有社会地位、有名、掌握多少财富等等名曰为成功。可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心灵层面的富足。很多看似假名的成功人士其实他们更想有机会过平淡生活,所谓“高处不胜寒”,外界的人只看到了他们的光鲜,而鲜少有人理解他们内心的苦衷。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生活无法企及某些高度时,他们会去攀比和盲目的羡慕与嫉妒,心里也是无比的苦恼。世间人对于成功之后所带来的生活满意度更像《围城》中所描写的,“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的状况。每个人都活在梦想中而不愿意去接受现状。佛陀告诉我们“今生的果全部因为前世的因”。

其实对于获得什么只要有不过分希求的心态,知足而又能在过程中问心无愧的努力付出,积极向善的积德而不是胡作非为,这本身这就是一种成功和收获。因为人会有很多奇妙的因缘,自然而然;只要我们努力,都会获得一些成功。你今天种下什么种子,不要想明天我出去是不是财富、名声都有了。也许现在你没有那么多,但福报就像钱存在银行一直会留在你身上的,也许哪一天要用的时候就有了。但不能贪,贪心本身就是一个会让福报慢慢泄漏的一个空洞。

对于出世间法也是如此,努力精进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出离六道而离苦得乐,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也会有进进退退的现象,毕竟我们多生多世的习气也不是一两天能说全部褪去就褪去的,在这个过程中努力是必须的,但当我们发现精进的同时,烦恼习气在不断减少,内心向善面越来越敞开,狭隘、自私也再减少,更多能为别人着想,换位思考从而富足的喜乐越来越多时,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了。所以无论如何定义成功,努力的付出以及吃苦耐劳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不过这个过程中的知足常乐更是一个衡量标准。

——摘自《上师讲故事》

感恩您的阅读,愿智慧之灯时时伴随在您的左右,敬请关注下一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