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第五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主题演讲
摘要:与西方宗教不同,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太虚大师建立人间佛教,倡导世人活在当下,利用生活来修行,以实现生命的最终价值——涅槃。虽说人生如戏,但我们可以在这“梦中道场”里“以假修真”。修行的具体途径包括:通过利他以自利、消除无知以拔除苦因、转痛苦为道用、以慈悲和智慧来生活等。
演讲嘉宾:学愚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局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中国佛教学会会长、禅与人类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地点:泰国·清迈 第五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
时间:2015年8月2日
.
.
.
以人为本的宗教
何谓佛教?这是近代以来讨论的热门话题。有人说,佛教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那么什么是宗教?“宗教”这个概念,是从西方的单词religion翻译过来的,但是religion和中国的“宗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宗教是以西方为背景的一个命题,以信仰上帝和神的概念为基础。然而,在佛教里面并没有上帝这样一个创造神。在佛教中,人是第一位的,是最重要的。所以,和西方宗教不太一样,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
人间佛教
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一般不从宗教角度,也不从科学角度,而是从生活、人生的角度来探讨佛教。这和当代中国两岸四地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正好契合。
人间佛教就是说,佛教应该为人和人生而服务。如果明白这一点,就不必一直追寻我们从哪儿来、将到哪儿去,只要把现在的自己做好。因为现在的因就是未来的果,这一点在《阿含经》中提及过。
活在当下
《佛说箭喻经》中有一则比喻:一个人被毒箭射中后,应该如何处理?是追查谁射了箭,还是分析箭上涂了什么毒药,还是赶紧把箭从身上拔出来?显然我们都会先把箭拔出来。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如何治疗。对应在生活中,就是要如何治疗我们的“苦病”(the disease of suffering)?佛说,窍决就是活在当下(living here and now)。
灭即是生
基督教认为世界有始有终,“始”是上帝创造世界,“终”是世界灭亡。佛教的世界观则非常庞大,有所谓的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时间无始无终。不仅如此,就连众生、宇宙也是无限的。万法都有生住异灭,灭又是生的开始。
很多西方科学家证明了黑洞(black hole)的存在。黑洞意味着整个宇宙的消亡。但是不要忘记,黑洞产生的同时,白洞(white hole)也随之而生,二者是同时存在的。这恰似佛教所说的“灭即是生”。所以,现代科学与佛教虽非绝对相同,但的确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利他者自利
宇宙无穷无尽,地球只是其中的一粒小灰尘,人类也只不过是六道众生中的一种。众生存在,意味着外星人也可能存在。佛经中就说,人类从光音天而来,某种意义上,那就是一个久远以前存在的、科学技术远比人类发达的地方。
但在佛教庞大的世界观里,却认为人是最根本的,或者说,人是世界的中心。这里的中心不是就方位而言,是指在义务上、能力上,人能够改变世界。虽说其他众生也可以造成一些改变,但力量比人小。因为,唯有人懂得,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世界,帮助众生,就是帮助自己。
自利和利他是并行的,没有不利他的自利,也没有不自利的利他。正如大乘佛教所说,利益他人能帮助自己成佛,所以,下化众生就是上求佛道。
人类的优越性
就修道来说,人类有很大的优越性。因为人类有幸福和痛苦,而其他众生或者只有幸福,或者只有痛苦。
天人很快乐,但没有痛苦,所以很难修行。就像大富大贵的人除非遇到逆境,否则很难学佛。同样,贫穷不思难,只有痛苦没有快乐,也没办法学佛。就像地狱、饿鬼、旁生道的众生,它们只有痛苦,一直在感受过去恶业的果报。只有人,既有痛苦又有快乐,不仅能充分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还有时间学习佛法。
人类还有很多的优越性,比如,对其他众生有控制、主宰的能力。这些优越性恰恰在提醒人类对其他众生的责任感。我们必须关怀、帮助众生。
生命,生死
人生观涉及到生命、生死和生活三个方面。
生命是不会终结的,每个人的生命都会源源不断地向前。就像河流与水,河流可能会中断,但河水会改变形态、变成另外的方式存在下去,比如渗透到地下。
虽然生命不会终结,但生死却是无常的。死亡并不局限在身体四大解散的那一刻,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死亡,也每时每刻都在新生。生生死死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昨天已经死去,今天已经再生;去年已经死去,今年已经再生。死去和再生之间有一个连续性,而这个连续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佛教中讲的灵识、神识或者意识,是一种精神的状态,也是一种力量(power force)。力量是什么?我们看不见它,但在推动东西或者点亮灯光时,它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生命的力量也是如此,它可以通过生与死的不同形式来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讲, 生命和生死都是可以延续的,但是其中有很大的被动性。
生活即修行
佛教一直在谈生命问题、生死问题,而最重视的则是生活问题。
民国时期有很多老头老太学佛。太虚大师在上海讲经时,很多人来听。他问这些人:“你们为什么来学佛啊?”老太太说:“为了准备好好地死,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等死了以后才行啊?”太虚大师非常震惊,他说:“为什么学佛不是为了活得更好呢?”经此一事,他就有意地建立了人间佛教。
生活能够改变一切,是因为它具有创造性、再生性和动态性。过去的因与现在生活中的创造力共同构成了未来的果。我们无法改变过去的因,但是可以活在当下,过好每时每刻,聚集善缘,去改变过去因所产生的果,创造更好的未来。
可见,如果能够活在当下,把自己的生活打点好,把学习和工作都当成修行,这就是在学佛。
涅槃,终极的关怀
生活应该被用于完善生命的价值,而生命的最高价值就是涅槃。涅槃是最大的快乐,这是佛教对众生的终极关怀。如何达到涅槃呢?主要靠智慧和慈悲。智慧不单单是知识层面,还有实践层面。人们从书本中学到的、听别人讲座获得的信息(information)是属于知识(knowledge)层面的东西。如何把信息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使之内化为智慧,就需要实践。
最重要的实践之一,就是在生活中观察“缘起法”。缘起法涵盖了慈悲和智慧。慈悲就是悲悯(kind of compassion),这是从伦理和道德方面讲的。
当我们把生活经营好了,就能够善生和善死。佛教并不畏惧死亡,因为明白死亡只不过是一个表相,死后还有生。可是,死亡本已痛苦,由死死生生构成的轮回更是痛苦,所以,如果不想再经历生死,我们也可以中断它,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就是涅槃(nirvana)。
人生是苦
人生的本质是苦,这是佛教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苦的梵语是Dukkha。Dukkha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苦,它涵盖极广,是原始佛经中非常难翻译的词语。苦,有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所有不如意的东西都是苦。
此外,空性也称为苦,因为我们认为不空。当我们的感觉和事实不符,就会产生苦。例如:生老病死是不是苦呢?一般人认为是苦,但生老病死本身并不是苦,它是一种规律。你能说规律是苦吗?不能。
又例如:我们认为死亡是苦,都不希望死。但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于是苦就产生了。苦,完全是我们的心对事物产生了误解,特别是对空性产生了误解而导致的感受。
无知,苦的根源
苦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无知:对苦、无常、无我、空性的无知。我们身口意三个方面,都在违背着缘起规律。缘起是世界的规律,不是佛陀创造的,也不是上帝创造的。在佛陀没有成佛之前,世界也遵循着缘起法,佛陀只是发现了它,然后教给我们。
但我们并不理解缘起法,也不懂得怎么运用。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和别人吵架时肯定会责备对方。但是,如果懂得缘起,你就不会责备对方了,甚至根本不会吵架。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件事情都是由双方,乃至多方面的因缘和合而成。一旦明白每件事情都有你自己的责任,你就不会完全指责别人。
苦的意义
苦的感受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点儿看,它能够使我们反省,使我们在精神上获得解脱。
儒家的孟子就曾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没有经历过苦难洗礼的人,怎么可能内心警觉、性格坚忍、增长才能呢?众所周知,佛陀也好,耶稣也罢,都是在经历过很多大难和磨练后,才成就了崇高的生命价值。
所以,痛苦是最终解脱的动力。
人生如戏
人生如戏,轮回更是一场大戏。
从出生后,你就登上了人生这个舞台。你将扮演很多的角色,为人父母、为人子女……每一个角色都有悲欢离合,这就是人生。莎士比亚也曾说过:“这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男女都只是演员,每个人进场退场,在一生中要扮演好几种角色。”
而我们在这个舞台上,什么时间出场,什么时间退场,该演哪个角色,都是由自己决定的。
初登台的时候,每个人都如同化了妆,青春靓丽,光彩照人。可是再看看他们八、九十岁的样子,便觉得惨不忍睹。其实,我们的青春、美丽,就是一张皮,很薄很脆弱。人的皮决定了人的美丽,但皮肤就像衣服,衣服会陈旧,皮肤会变老,人的青春也总会流逝。
因此《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出家的绝色王妃
佛陀时代,印度的频婆娑罗王有一位王妃,非常美丽。
王妃不愿意去见佛陀,因为她听别人说,佛陀总是批评人们对美丽的执著。而频婆娑罗王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弟子,他经常去拜见佛陀。有一天,在国王的强烈要求下,王妃陪他一起去了。了知一切的佛陀知道王妃的心思,他运用神通,化现了两个比王妃美丽百倍的少女,在旁边为她扇风。很快,这两个美女从青春貌美变成了身材臃肿的中年妇人,又变成了老态龙钟、牙齿疏缺的老太婆,最后倒在地上一命呜呼。整个过程就像放了一部电影。
王妃无比震撼。她认识到,像她们这样美丽的人,最终还是要死亡,只剩下一堆骷髅,何况是自己呢?明白这个道理后,她就出家了。
如何演好这出戏?
虽然过去是虚、未来是幻,但现在的感受却是真真切切的。如果理解了人生如戏积极的一面,就应该学会在这梦中道场以假修真。
如何以假修真呢?首先,要以慈悲、智慧来生活。我们要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做好人。我们要演好人生戏,做好戏中人。其次,我们还要快乐而自在地过好每分每秒。有诗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光。”人生有那么苦吗?不苦啊,看——时时是好时,日日是好日,处处有风光。
禅宗常说触类是道、即事而真、立处皆真、随处作主,说的就是活在当下,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正是通往幸福的法门。
现
场
互
动
Q:
您怎么看待因和果?因果是否与时间有关呢?
A:
一般而言,肯定是先有因,后有果。但是,时间只是一种概念,是人类思维的产物。有了昨天、今天、明天,就有过去、现在、未来。我们所造的业,就是因和果。从世间法层面讲,有因必定有果,这是一种规律。
但从根本上讲,它也是一种虚幻。就像我们把时间当成真实一样,我们把因果也看成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这是错误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时间、因果,都只是人为的概念。正因为我们囿于概念,所以无法解脱。而佛陀超越了一切概念,就超越了因果和时间。
Q:
请问我们该怎样活在当下?
A:
南传佛教在坐禅时有内观察,就是关注当下,什么都不想,只是关注你的呼吸。如果走神,当你明白自己不在当下时,就是在关注当下了。比如你正聚精会神地做事,突然被其他东西吸引,此时你能感知自己是怎么被吸引过去的,然后马上转过神来,就已经回到了当下。所以关注当下是个技术活儿,需要长期训练。
曾经有一个禅师,他说吃饭、睡觉都在修行。弟子疑惑地说,我也吃饭、睡觉,为什么不在修行呢?禅师笑道:我吃饭就专心吃饭,不会产生分别念,去想这个饭是软的还是硬的,好吃还是不好吃;我睡觉就专心睡觉,也不会去想哪个人对我好,哪个人对我不好。同样是睡觉,但是观念不一样,态度也不一样,这就是修行人和普通人的区别。
禅修的训练,可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落实,平时就尽量使注意力集中。刚开始会很难,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应该能做得到。如果有一天,你能完全掌控自己的意念,就离解脱不远了。
▼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标题或图片即可阅读)
http://www.wybuddhist.com/9/
第五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文集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演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