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接上文)
有些人觉得:“我当然是社会的精英啊!我的容貌、世间的智力、文凭等等都是超一流的,所以我这个人身应该不是普通人身,我是人上人。”但佛法中的“人上人”不是说世间的能力到底有多强大,而是说你在求解脱道方面到底具足了多少条件。即便世间法方面非常聪明伶俐,比如,投资看好了就投得很准,炒股只要一炒就得到很多收获,基本上不会失手,像“股神”等等;或者口才很好、反应敏捷、人气很高,又有智慧、又有勇气,所谓“智勇双全”(以前古代有智勇双全的将军、勇士,现在也有智勇双全的人),即便是这类人,自认为“我和普通人不一样,我是人上人,普通人不具有我这些”,但是按照佛法的标准来衡量,这算不得是珍宝人身,只能算是普通人身。
是普通人身还是珍宝人身,要看你所追求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追求的是解脱道、佛法,条件就具足了,就是珍宝人身。否则,不管你在人群中怎么厉害,但是你所追求的仅仅是世间利益的话,那不能算是珍宝人身,只能算是普通人身。
或者称为相似者、灾祸者、无心者、空返者。
普通人身还有其它的名称(通过他所具有的法相或者很多不同的侧面来定义),其中一个特征是“相似的人身”,我们叫他相似者。为什么叫“相似”?因为这个人身没有办法让你今生后世的利益最大化,你还没有真正发挥人身的最大潜力,只是相似地获得了一些安乐而已。其实,我们人身只能得到这一点吗?不是。我们之所以和旁生等其他众生不一样,是因为人类的潜力很大,可以在身体和智力的基础上,追求解脱、发菩提心、安住空性等等,这种潜力完全可以发挥出来。
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追求一些普通的世间法上面,只能叫相似者——你做的是相似的事情,获得的也只能是相似的利益而已。在世间中得到了再多的财富、再多的名誉,也只是相似的安乐,是暂时的,死后不可能带到后世。从这个方面来讲,普通人身称为相似者。
也叫灾祸者。为什么?因为如果你没有认认真真地用普通人身修持善法,在追求世间八法、轮回安乐的过程中,通过贪嗔痴会造罪业,其实就成了灾祸者。你会造下招致后世灾祸的很多条件,种下很多灾祸的因。在今生以及业引发的后世中,都是伤害自他。因此,不是利益者,而是灾祸者,普通人身也可以从这上面安立。
也叫无心者——看起来像一个人,但是没有最核心的东西。不管外表上看起来像不像人,或者即使很像人,比如有些蜡像非常像人,但只是“像”而已,为什么呢?缺乏最重要的东西——心识。没有心识就不是一个真实的人。你虽然获得了普通人身,但是不追求解脱道、不追求出离,就相当于没有心一样。明明可以获得殊胜解脱,但是你不去追求。不管佛陀和上师怎么劝你,但是就像《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的,你就像石头和铁球一样没有心,怎么讲轮回的过患你都无动于衷,根本没办法打动你,好似铁石心肠,那么你这样是不是一个没有心的人呢?怎么让你用这个暇满人身去追求最大的利益、追求解脱,你也听不进去。从这个方面来讲,就是无心者,跟一个没有心的人说解脱道是没有办法起到作用的。
总之,如果只是追求现世利益,就相当于是一个无心者。他没有追求解脱,就像人最核心的东西——灵魂、心识没有了,就不算是一个真实的人。普通的人身如果不追求解脱,不知道除了现世的名闻利养之外,还有一种状态叫解脱,叫自利利他,叫彻底觉悟、让众生觉悟,是完全没有伤害的解脱状态。如果对这些不了解、不追求,不去种下解脱之因的话,那就是无心者。
然后是空返者。空返者白白获得了人身,就像下面讲的,到宝洲去取宝藏,但是到了之后什么都没有拿,逛了一圈就回来了,这叫空返。明明可以得到很多利益,但是你错失掉了,就叫空返者。
你获得的人身是可以修持更多利益、可以让你生生世世获得大宝藏。在生生世世中,如果你发了出离心、菩提心,修了很多殊胜善根的话,这种善根可以让你究竟成佛,或者让你获得菩萨的果位、获得解脱。即便是在还没有获得解脱道之前,你现在如果能够精进地修持善法,也会在生生世世中获得人天善趣,获得很多殊胜的受用,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你现在的人身去争取、做到的。
通过短时间的投入,可以获得很大的利益,但是你就是不做、放弃了、空返了。你明明可以得到的却不做,相反还对追求解脱的人冷嘲热讽、打击、挖苦等等。不仅自己不去追求更大的利益,反而阻止别人去获得,这就是空返者、无心者、灾祸者、相似者。我们得到人身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像佛经中讲的“趋向宝洲,空手而回”一样,是很愚痴的做法。这个愚痴并不是世间的愚痴,是不了知真实义愚与业果愚,不知道有解脱道,从这个方面讲,就是空返者。
如果我们现在没有好好修行,也非常可能变成相似者、灾祸者、无心者和空返者。所以,观修无外乎让我们反观自己的状态:我们在修学佛法方面是不是真实地投入了、真实地想去做。如果不是,就很有可能没有把基础打牢,以为自己已经如何了不起了,本来自己是有缺憾的,但是觉得自己是十全十美了,这样就不会精进调整。如果不精进调整,就非常有可能变成虚耗人身的相似者。
这种人就像手握如意宝却无义空耗,或者已到珍宝金洲却空手而归一样。
这种人就好像手中握有如意宝,但是没有使用它,空耗了。我们刚刚讲了,如果你懂得如意宝的价值,懂得使用它的方法,如意宝可以提供不可想象的巨大利益!但是你得到了如意宝,抓在手上却不认识,你守护的如意宝当然就毫无意义地空耗了,最后你在贫穷中死亡。如意宝还可以遣除很多疾病,但是不懂使用的话,你拿着这个良药如意宝就这样病死掉,非常可惜。
暇满人身的价值就和如意宝一样,可以源源不断地让我们获得巨大利益。并且,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开显解脱道》中说:“人身的价值远超胜于如意宝。”为什么比如意宝还超胜?因为如意宝只能满足你今生的利益,比如遣除疾病、赐予财富等等,但是它没有办法赐给你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解脱道。
暇满人身既像如意宝也超胜如意宝。一方面,通过暇满人身修行善法,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衣食。为什么呢?因为衣食是通过福德显现的。你获得人身,通过发大心上供下施、供曼扎等等,短时间中可以累积巨大的善根。这个巨大的善根一旦成熟,就会带来无法想象的巨大钱财,以及很多福德、福报——暇满人身可以连续不断地赐予你暂时的人天善趣以及种种受用。
另一方面,暇满人身还可以赐予你出离心、清净的戒律、守清净戒律的机会、菩提心、六度四摄、修菩萨道、修空性,获得阿罗汉果、菩萨果乃至佛果。这一切的一切,暇满人身都可以赐予你。如果从这个方面去比较,区区的世间如意宝,难道能和暇满人身相比吗?绝对不可能。所以,有时候我们的眼光过于狭隘,只盯着眼前一点点非常有漏的财富而已。其实只需通过小小的努力,就可以获得更多真正利益,比如:如果你修了善根,通过善根的成熟,这些财富以及很多其它东西实际上唾手可得。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些善根,辛辛苦苦打拼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得到这些财富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所以,懂得善巧投资的人和不懂的人是不一样的。懂得暇满人身价值的人,通过暇满人身做投资,是很圆满、究竟、长远的投资。投资下去之后,善根一旦成熟了,可以轻易地获得任何世间中的利益——不单单是人间中的,连转轮王、天界等这些都可以获得。因此,我们要对这一问题深深地思维,放弃紧盯着眼前利益的做法,以免错失以后获得更大收获和利益的机会。
世间法也一样,如果你目光过于短浅,格局太小,只盯着眼前的一点点利益,就像做生意时如果你不愿意让合作伙伴赚得更多,别人也不会愿意跟你合作,你会因此丧失更多的市场和赚钱的机会。如果合作时你让别人多得一点,格局更大一些,你的收获完全不一样。所以,世间中赚小钱的人和赚大钱的人的眼光是不一样的,“小人”和伟人的格局也是不一样的。
修行佛法和不修行的人眼光和格局也应该不一样。现在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中,有一部分人的思维(当然我们不能说“小人思维”,这是一个贬义词),相比于伟人,只盯着眼前的一点东西:我的家庭幸福、我的孙儿孙女一定要健康、我要怎么赚钱等等,有些佛弟子只盯着这些。
当然,全部抛开也不可能,毕竟在欲界,世间生活不能完全不观察。我们的眼光要更长远一点,不能老盯着这些,否则就会丧失更多的利益。当你放眼远处,用余光扫一下眼前,你的眼界开阔了,眼前的事物自然可以看得到的。倘若只盯着眼前,更多、更长远的景象便无缘看到。从这方面思维,为什么说修学佛法的人要有大善根,要有殊胜的智慧呢?因为众多事情需要观察,观念也要随之转变。
如果只耽著今生的事物,修学佛法也为了眼前的利益,完全放不开这些。有时发生些小事情或和道友有点摩擦就不学了,心思不在解脱道、目光不长远的,损失会很多。本来,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心量打开得更宽广一些,即便损失少许眼前利益也不会觉得是什么损失。这就是心胸宽广和相对狭隘的修行人之间的差别。其实,眼光长远的人得到的更多,眼光狭隘的,失去的也不会少。何必为了得到眼前一点点利益,而失去的会更多呢?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教授。如何用追求世间八法的心去修行善根?假如你的目标只是为了得到世间的享受——世间八法,由于目光短浅之故,最多也只能得到少许。而且没有前世积累的善根,连今世的享受都得不到。《开启修心门扉》中有这样一段问答:“追求世间八法的人,今生中能够得到什么?”答:“仅此而已。”仅此而已就是只能得到这些。“那后世呢?”答:“后世有三种:地狱、旁生、饿鬼。”后世是三恶趣。今生中你最多能得到所追求的,有些时候福报不够,连这些都得不到。如果紧盯着今生享受,后世(不一定是随即的后世,是从比较长远的角度来讲,也不是说修善法就不会堕后世)不但无法获得解脱,还可能长久堕入恶趣,堕恶趣的几率会非常高。
倘若希求的是解脱道,就不会堕恶趣,最终会获得解脱。而且现在不追求的世间八法也顺手可得。当你获得人身并修持大量的福德,通过超胜的出离心、圆满清净的菩提心、空性慧等来修持善根,追求的是成佛利益一切众生,发了菩提心做回向,就一定会获得。在朝着目标努力前进并获得的同时,顺便就获得了暇满人身、人天善趣中的种种受用。因为,所修的法是以菩提心摄持的,当一世又一世转生的时候,这些善根都会成熟在每一世里。
为什么说发了菩提心之后到成佛之前善根都不会空耗呢?不空耗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发菩提心一定是奔着成佛、度化众生这个总方向去的。在奔着去的过程中,每一世都可以获得暇满人身。在获得暇满人身的每一世中,受用都不会缺少。由于福德深厚、内心清净的缘故,不会遭受贫穷、打击。因为该断的断了、该修的善法修了,业果是不会虚耗的。在还没有解脱的业果中,在获得解脱之前,我们梦寐以求的所有东西都能得到,想要避免的都可以避免,这就是不一样的因果关系。
看清了问题本质,就可以放松对眼前事物的执著,然后追求解脱道,在追求解脱的同时,世间利益也就附带着可以得到,但是你一味地只追求眼前,解脱利益是不可能顺手得到的。反复做闻思、比较之后心就会逐渐定下来。现在我们对很多的道理还漂浮不定,不知道该如何取舍,但是随着学习量的增多、学习的深入化,智慧就会增长,福德就会深厚,我们就能发现一些内部的差别,然后就懂得了取舍,懂得去做调整,渐渐地把内心调整到解脱道的方向,这就是通过学习佛法获得的殊胜利益。
如颂云:“获此人身宝,得摩尼难比,诸无厌离人,岂不见空耗?”
这里有几个颂词,第一个颂词讲“获此人身宝,得摩尼难比”,意思是获得如珍宝般暇满的人身远远胜超得到摩尼宝,获得摩尼宝无法与获得暇满人身的利益功德相比拟,得到暇满人身更为殊胜。如果不去思考理解,就会觉得摩尼宝多好呀,得到摩尼宝之后祈祷什么都会有,追求的东西都会有,也不会生病了。得解脱没有什么感觉,还是摩尼宝殊胜,不要说摩尼宝,现在能赚一千万美元,都会选这个。能得到一套很好的房子就满足了,比得到人身要有价值得多。因为不做比较观察,就会觉得得到人身没什么难度,也没那么大的功德。如果深入思维之后,就知道获此暇满人身,比得到摩尼宝要殊胜的多。
“诸无厌离人”就是没有厌离心、用暇满人身追求世间八法的人。“岂不见空耗?”难道看不到已经把暇满人身空耗掉了吗?没有厌离心的人,已经空耗了暇满难得的人身。大恩上师经常说观修四加行极其重要,如果没有厌离心,就很容易就把暇满的人身空耗,因为根本不知道暇满人身的价值,就像不知道摩尼宝的价值一样,把摩尼宝摆在家里却不知道它的价值,别人用三块糖交换,你想糖可以吃就换了。
如果不知道暇满人身的价值,很容易空耗掉,就会想如何花天酒地,怎样消耗时间,认为它比修行有意义。比如打太极拳或跳广场舞,都觉得比听法、比利用暇满人身修法的利益大得多。因为能得到快乐,马上就能收获一种满足。当然觉得学习很枯燥、没必要,又得不到什么,还不如去做一些所谓的有意义的事情,像这样很容易空耗人身。
我们一定要认真地观修四加行。有些道友观过几次,如果还没有生起来,就需要再回头反复观,基础一定要打牢夯实,不要以为自己已经观过了,是不是就可以进入下一个修法,进入空性,有些人说我可不可以进入生圆次第,进入大圆满了?进是可以,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这些法很难修得动,因为只有好好地观修才懂得珍视,才不会浪费暇满人身,愿意用来修持殊胜的法义。
下面几个颂词中,就这个颂词和暇满难得有关联。引用的教证中只有一个颂词是有关联的,其它是和我们修行有关联的,但不一定和暇满人身有关联。
遇殊胜上师,得王位难比,诸无恭敬者,岂不视等伴?
能值遇到指引我们修行的殊胜上师,得王位难比,王位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讲是比较直观地可以理解的。国王高高在上,所有的人都是他的臣民,所有的财富垄断者就是国王。人们觉得当国王非常好,很难得,但是我们这堂讲了遇到殊胜的上师比你得到的王位还要难得,还要殊胜。
得到王位了最多就是得到很多受用,但是也意味着责任,国王是臣民的负责人,比较勤奋的国王还是有很多操心的地方。如果得到王位不操心就是昏君,啥都不管只管你自己,留下骂名,很容易就会被推翻掉的,所以说即便得到了王位得到受用,但也不是很省心的,还有很多操心的事情。有些总统在当总统之前头发是黑的,一届之后头发就白了,第二届之后头发就全白了,这说明不好当,所以这里面有很多操心的事情。他不用操心吃饭睡觉,却要操心老百姓不用操心的事情。
所以王位有时候看起来很光鲜,实际是很难做的。即便有福利可得,也远远比不上遇到殊胜的上师。上师可以给你指点、开示取舍之道,指点你修行,引导你趋向于解脱,这个方面的利益是生生世世的,所获得的也是最殊胜的。现在的国王很少了,整个世间只有几个国家有国王。不管是天皇还是女王,虽然名称还有,但是基本沦落到和老百姓差不多的地位,所以说即便得到也没什么。
但是遇到殊胜的上师比这还要殊胜,“诸无恭敬者”,本来要恭敬上师的教义,依教奉行,对于加持、转变我们的相续,上师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如果不恭敬殊胜的上师,“岂不视等伴”,难道只是把上师看成朋友去对待了吗?如果一直看成朋友你怎么得到殊胜的加持呢?没有办法获得佛法上的利益。一分恭敬一分加持,如果只是当做朋友,你可能对朋友那么恭敬吗?因为你觉得和他平起平坐,这样没有什么恭敬的成分在里面,如果你恭敬上师,你愿意依教奉行,恭敬状态中容易产生功德。“岂不视等伴”,难道不是把他看成一个和自己平等的伙伴吗?等伴就是和自己平起平坐的朋友、伙伴关系。如果你这样就得不到加持,所以这方面也是一种歧途。
求发心律仪,得官位难比,诸无悲心者,岂不见抛石?
求发心律仪主要就是讲我们要生起菩提心,要追求菩萨戒,比世间得一个官位还要殊胜。如果再退后十几二十年,尤其是退后十年左右,大多数城市里面的修行者不知道菩提心是什么,不知道菩提心到底有多重要。毫不夸张,的确是这样。现在我们到很多地方,一些人张口闭口都是菩提心,这是谁的加持?谁做的事情?大恩上师做的,当然其他有些人也在做。但主要对我们来讲,每堂课都在提醒我们菩提心非常重要。大量宣传菩提心的利益、功德,经常这样强调,不管我们生没生起来,我们都知道菩提心很重要。所以现在我们愿意发心,愿意求菩萨的戒律,这远远超出在世间中所得的官位。
“诸无悲心者,岂不见抛石?”没有求发心、求律仪的大乘行者,如果内心没有生起悲心,没有坚固和保护好悲心。“岂不见抛石”难道不是像抛石头一样把这些发心、律仪抛掉了吗?
为什么没有悲心和抛弃发心律仪有直接的关系呢?第一,菩提心是建立在悲心的基础上。《入中论》中刚开始已经讲到了“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所以说,大悲心在修行过程的初中后都是重要的。最初的时候像种子一样,中间的时候像水一样,最后的时候像果实一样受用。所以初中后都很重要。你把悲心抛弃了,相当于根基没有了,抛弃了,那哪里还有什么发心?哪里还有什么菩萨戒?所以悲心是一定不能抛弃的。
没悲心者还有一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遇到了某某人反对你学佛,到处给你造违缘等等,悲心不强烈的话就会想,这个人我以后再不度化。如果你没有悲心,没有容忍别人的悲心的话,很容易就把发心抛弃了。所以说如果你对一个众生舍弃悲心,整个菩提心的基础就没有了。所以从这个方面也可以解读。
得续部灌顶,轮王位难比,诸无誓言者,岂不付东流?
下面更进一步了解,得续部灌顶,续部就是密宗的经典。佛陀所讲的显宗的经叫经,佛陀所讲到的密法叫续部。其实续部也是佛讲的,所以叫经续。续部灌顶就是密宗的灌顶,“轮王位难比”。就是说比得到一个转轮王位还难得。金轮王是统摄四洲的,整个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整个四大洲、八小洲都是转轮王可以统治的。转轮王有轮王七宝,还有很多殊胜的功德。所以转轮王是整个人间都没办法超胜的。但是即便殊胜的转轮王都比不上得到续部灌顶。
比如前段时间道友们去佛学院参加金刚萨埵法会,得到金刚萨埵灌顶,这就是一个很殊胜的大圆满的续部灌顶。还有文殊菩萨的灌项、观世间菩萨的灌顶等等。这些都属于密宗的续部灌顶。得到这些灌顶可以让你相续中的种姓很快成熟,你可以有资格修学甚深的密法。而且灌顶不单单是个仪式,它可以摧毁很多习气,烧毁你内心中很多障碍,让你内心中的善根、种姓快速成熟,让你能够接受更高更了义的教法。因为教法越高越了义,你观修起来破除烦恼的力量就越大。如果种姓没有通过灌顶成熟的话,你碰不到教法,也没办法去领悟这个教法。所以,灌顶是焚毁我们内在的障碍种子、让我们内在的佛性苏醒成熟的一种殊胜的修法。
得到这样的续部灌顶,预示着你很快就可以见心性,所以审视之后知道,的确转轮王的位置是没法比的。为什么很多修行者对世间的名闻利养完全不耽著?完全抛弃掉?他的法已经完全的消化了,他已经知道这些东西对他没有用,所以一点都不希求。他如果真实地了知之后,转轮王的位置是没法比的。
“诸无誓言者,岂不付东流?”灌顶的功德很大,但得到灌顶的同时也有一些责任你要去遵守,比如说要遵守誓言。我们不知道的话,会认为得灌顶就是捡了一个大便宜,所以要争取灌顶名额。但是誓言一概不管,根本不去问也不去守,这样很危险。虽然灌顶很殊胜,但是得到之后的誓言必须要守护,否则就很危险。
我们以前很多道友们不太了解,听说有灌顶马上就去。还有一些问题就是,不管你的家人学不学,他愿不愿意守誓言,也把他拉过去,只是告诉他灌顶很好。你说这个好还是不好呢?的确好。但是得到了之后你还有很多东西要做,还有很多后续的誓言要守护。如果你把他拉去了,但有可能你没有发心都得不到灌顶。得不了灌顶也就没有誓言,得到的少你失去的就少,但你还是可以得到一些加持,种个因缘。但是如果你得到了灌顶,是要学习誓言、守护誓言的。得到灌顶之后不守护誓言的话,“岂不付东流”,难道不是把誓言扔在河里面,让它漂走?不守誓言就好像把解脱、把慧命扔到河里面让它漂走一样,什么都得不到,岂不付东流吗?
见心性本面,见诸佛难比,诸无精进者,岂不见迷乱?
这也是一组我们容易迷失的地方。“见心性本面,见诸佛难比”。我们哪天在某个法会上面,佛现身了,而且说:“我在法会上面连续现身一个月,只要来的话就可以见”。假如我们听到这个消息了,啥都不管了,能见到佛那简直是最大的一种收获,什么都不用管了。
能够见到佛的色身,听到他的声音,这个固然很好。但是和这个相比,见到我们自己心性的本面,比这个还要难得、还要殊胜。所以,佛是我们心性的外现,他是引导我们见到心性本性的一个助缘。这个问题我们不要搞混淆了,真实义来讲,我们学佛、修佛、祈祷佛,主要还是为了见到我们自心本具的佛性。所以能见到心性本面的话,当然比见到外在佛的显现要好无数倍。
因为我们生信心的时候,以前上师们也讲,刚开始是对外在的佛像生信心,但是逐渐我们就要转移,信心要从外而转内。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对外在的三宝生信心,然后就要知道“其实我们本性中本具三宝”,然后我们生信心的对境要从对外在的三宝生信转而对“自己本具佛性”生信,比如我们学的如来藏教义,学的自性三宝的教义,我觉得“我本来具有佛性”,有这个信心的话,比对外在的三宝生信心更加有意义。因为它开始逐渐接近解脱道了。然后通过修行,逐渐地我们的障碍消除了,开始获证空性,空性圆满的时候就现证佛性。
所有的修行都是围绕我们本具的佛性现前的。就是说生信心的对象要从外而转内,对内在的佛性生信心要远远超胜对外在的佛像生信心的功德利益。因为他已接近觉悟了,方向已经从追求世间八法开始追求解脱道,从追求自我解脱开始发展到追求愿一切众生解脱,从愿一切众生解脱的方面开始追求证悟本来面目,或者开始追求我和一切众生其实都是空性、都是佛性等等,这就是修法的过程。
成佛的途径都是这样的: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由外入内,然后逐渐一步步地引导我们趋向于本来的心性。所以见心性本面是最殊胜、最重要的,这样的话的确比见到外在的佛更殊胜。有可能当年须菩提尊者也看到了这个,所以佛陀当年从三十三天下降的时候,他在山洞里面观心性,他听到消息“我是不是要去接佛啊?”,但是这样想到的时候,“真实的佛应该是空性,这是实相”,他了知这个的时候就没有动,还是继续在山洞里面观自己的心性。当时莲花色比丘尼变成转轮王的形象,他说:“佛陀,我第一个来迎接你。”佛陀说:“你不是第一个迎接我的人,第一个迎接我的人是须菩提,他在观诸佛的法身,他在观空性,他才是首先见到我的人。”
所以也是因为这个,《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如果你认为所谓的如来只是外在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如果所谓的佛就是他所讲的话,这个人已经行邪道了,不能见真实的如来。“真实见如来”,一定要观心性,观佛的本性、一切万法的本性,见到这个就见到了诸佛的本性。所以从这方面来讲,也有这样的利益,所以说“见诸佛难比”。
“诸无精进者,岂不见迷乱?”就是说,你本来通过各种因缘已经见到了心性本面,这时严格意义上讲应该继续更加精进,保持所见的心性本面。但是如果你在见到了心性之后散乱了,没有精进了,所见到的心性又会退失到庸俗的、凡夫的状态中。
“岂不见迷乱”,难道没有见到这个人又重新进入到迷乱中了吗?因为我们这些初学修行者,所见到的心性是不稳固的,大恩上师以前给我们讲这些甚深教法的时候,跟我们说:“其实见心性很容易,但是保持这种心性比较难”。所以说见到了心性有的是通过上师的加持,或者灌顶、持咒的时候,短暂的时间见心性比较容易,但难的是保持它。所以这方面的意思也是这样的:你见心性本面本来就很殊胜,但是你如果精进了就可以让心性保持住,让它逐渐稳固,更加深广。但是你不精进的话就会退失,又重新陷入到迷乱当中。所以这方面就是告诉我们还要精进。
这五个颂词对我们来说都是很殊胜的窍诀。但是和暇满难得有关的就是第一个颂词,“获此人身宝,得摩尼难比”,这个是直接相关联的,其它几个颂词是和我们修行有关的。这里面的教授很殊胜,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去观察、思维。越观察越思维,越对前行法义生起信心,而且我们对前行本身的因缘也是很殊胜的,我们的法脉特别殊胜,如果我们精进地学、精进地祈祷、精进地观修,对于调伏我们的心,它的作用会非常显著。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