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澳大利亚佛学会 >> 【索达吉堪布】怎样才能在临死的时候不后悔 Back

【索达吉堪布】怎样才能在临死的时候不后悔

索达吉堪布 澳大利亚佛学会 2017-04-22


《因缘品》云:“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明日会不会死,谁也没有把握,因此应抓住当下的时间,精进修习善法。假如一拖再拖,就会丧失很多修行的机会。《法句经》也说:“若人寿百岁,怠惰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励力行精进。”有些修行人虽已皈依多年,但从来没有好好修持,智慧和福德一点也不长进。还不如一个人非常精进,哪怕在佛学院、寺院或佛教团体中学一年,进步也远远超过这些人。

 

人生百年,终有一死,但死亡什么时候来,这确实很难说。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暂时不会死,于是天天放逸懈怠,一旦死亡降临,他们完全措手不及。现在有很多人,从小没有受过无常的教育,故对死亡没有计划安排,觉得自己好像能活千万年,这真是愚昧无知的一种表现。我们学习大乘佛法之后,应该对死亡有所认识,始终要有“我今天可能会死吧”的紧迫感,这样修行才会成功。

 

然而,很多人在死亡降临时,根本没有准备。1998年9月17日,广州发生了一件千古奇祸:27岁的姑娘肖少华,约男友到自己家中吃饭,庆贺父亲69岁生日。下午5点她给家里打电话,说自己马上就回来。打完电话后,二人跨上摩托车,在公路上风驰电掣地向家中驶去,时速在60公里以上。5点35分时,刮了一阵大风,把一根金属电线吹落,横在公路中间。载着二人的摩托车以高速经过时,金属电线将二人的脑袋齐刷刷切断。没有头的身躯保持原来的姿势,骑在摩托车上,向前冲了60米以后才倒下。

 

可见,不管是坐车也好、坐飞机也好,死亡突然到来的时候,前一分钟活在人间,后一分钟已经变成中阴身了。我每一次上高速公路都胆战心惊,过了出口才稍稍缓一口气。然而,除了高速公路以外,死缘也是不定的。像我这样胆小的人,可能哪里也找不到,每次我出去时,即使只有两三天,家里也都做好了准备,假如没有回来,东西应该怎么处置。但我一直死不了,每次又回来了,所以给自己带来了很多不好意思的麻烦,只不过没有告诉别人而已。

 

要知道,死亡总是毫无预兆地出现,令人来不及做任何准备。有些人一旦知道自己必死无疑,或者是癌症晚期时,一下子就懵住了,绝望了。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首先要对死亡有心理准备,若没有到最后一刻,决不能放弃精进修行。否则,临时抱佛脚恐怕就来不及了。

 

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讲过一个故事,虽说是世间的道理,但我觉得用在佛教上更为贴切。故事的内容是:两兄弟的家住在80层的高楼上,一次他们半夜三更回来,发现电梯已经停了。二人经过商量,觉得自己年轻力壮,干脆爬楼梯回家。他们先爬了20层,觉得累了,哥哥告诉弟弟:“包太重了,把它先放在这里,明天再下来拿。”于是扔下了包袱,轻装上阵,继续往上爬。

 

到了40层时,弟弟开始抱怨:“你既然看到那个通知,为什么不告诉我?咱们可以提前回来。”哥哥说:“我不是忘了吗?忘了有什么办法。”他们开始互相争吵、指责。 吵吵嚷嚷之下,两人爬到了60层,尽管心里非常不满,但累得要命,争斗的力气也没有。只休息了一会儿,又继续往上爬。

 

终于到了80层,兄弟俩已是精疲力竭、奄奄一息。他们缓了一口气,正准备开门,一摸口袋才发现——钥匙还留在20楼的包里。无奈之下,两人只好在门口睡了下去……

 

这个故事,正说明了我们人生的几个阶段。20岁的时候,不管是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基本上已经定位了;40岁的时候,出现对社会、家庭的恩恩怨怨,肚子里经常有抱怨和牢骚;60岁的时候,虽然内心有诸多不满,但已经没有力气了;到了80岁接近死亡时,回顾整个人生历程,好像自己一无所得,尤其最关键的“来世”钥匙,在20岁时已经忘记带上了。

 

相反,如果从20岁就开始修行,到了80岁时,可能会直接进入来世的快乐生活。但若一生就迷迷糊糊地过了,临死却希望时光倒流、重新做人,那时已经没有力气了,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所以,大家应当用此教言来勉励自己。当然,从小行持善法是最好的,倘若没有这种缘分,什么时候遇到佛法,就从那个时候开始,精进修持也不迟,这样临死才不会感到任何后悔!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释》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日箴言


再好吃的食物,天天吃这个,时间久了也觉得腻。再感兴趣的话题,天天讲这个,别人也容易听不进去。所以,分寸很重要。

 

-- 索达吉堪布


本月藏历


(向上滑动启阅)

致朋友:

澳洲菩提学会开始招生啦!佛学会开设佛学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如今已经建立了预科系和正科系并行的教学体系,满足了众多佛教徒学修佛法的需求。 让佛法慈悲、智慧的甘露滋润我们的心田,通过系统次第的学修,消弭心中的烦恼、痛苦和压力,从改变自身开始,逐渐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欢喜、实现自他二利。更通过佛法的视角,解决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有意乐的朋友快来联系我们!报名澳洲菩提学会加微信号:zhengtaoyuandu